我要做皇帝(校对)第19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84/2322

  ……
  朱买臣的小册子,被一个侍中捧着送到了刘彻面前。
  刘彻接过来,打开来一看,顿时,脸上的笑容就越发浓郁起来。
  他看完整个册子,将之合起来,然后道:“朱卿的想法确实不错,不愧是杂家高徒!”
  “陛下繆赞,臣惶恐!”朱买臣连忙磕头拜道:“些许愚见,没有污陛下双眼,臣已经感激不尽……”
  “卿的这些想法不错……”刘彻笑着道:“卿再说说看,卿要如何实行卿的仁政……”
  仁政,是诸子百家共同的追求。
  哪怕是法家,也是喊着要追求仁的,只不过,法家是将法度,置于一切之上,为了维护法律和国家威严,他们不惮杀戮和严刑酷法而已。
  “臣闻之,仁莫过于生民,欲生民莫过于养民。故臣当以养民为要,使其安其居、乐其业、上养父母,下育儿孙!故此,欲养民,莫过于使民衣食足!臣以为,若得衣食足,则天下大同,三代不远矣!”朱买臣深深的拜道。
  刘彻听了,眼睛之中,闪烁着琢磨不定的光泽。
  这也是当世杂家思想和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高峰了。
  衣食足三个字,意味着杂家已经脱离了单纯的谈论道德和学术的境界,或者说,在安东的杂家,为了求发展和生存,主动的跳入这滚滚红尘,选择与众生为伍,而不再跟过去一样,只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以及理论对上层的统治者宣扬。
  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这意味着,杂家很可能成为第一个世俗化的思想学派。
  第一个可能深入研究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学派。
  而这是很难得的。
  不信的话,你就可以去看看其他学派。
  儒家,这个不用介绍了吧,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这个学派的理论和论述,从来就不是为了跟百姓,甚至不是跟中产阶级说的。
  它的所有一切核心论述,都是对君王,对贵族,对士大夫所说的。
  至于黄老派?黄老思想本身就太过深奥了,别说其他人了,就是黄老学派自己的名宿,也未必敢拍着胸脯说自己能理解通透。
  法家?本就是专为帝王和统治阶级量身打造的。
  至于墨家,翻看墨子一书,你就可以发现,几乎每隔一个段落,墨子都会呼吁“当今王公大人……”一类的呼声。
  很显然,这也是写给上层看的。
  自然,这些所有的学派,都会谈论那些实际上与社会生产、文明进步无关的东西。
  甚至将之看成一切的关键。
  譬如忠孝之争,义利之争……
  而杂家现在,似乎却打算脚踏实地的,走一段自己的旅途。
  这从当初这个学派,去到安东开始,就有苗头了。
  看看他们的宣传语吧——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患;贤愚在心,不在贵贱;信欺在性,不在亲疏……等等等等。
  甚至,刘彻还记得,当年,宋子侯许九跟伍被等人悄悄的写的那本《民富》一书之中,甚至有着“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这样大逆不道的话。
  而在现在,他们干脆就赤裸裸的拿起了“衣食足”的旗号。
  这个旗号和口号,实在是……太……有煽动性了!
  想想看,后世,李自成一句“闯王来了不纳粮”,胜过十万大军。
  如今,天下的百姓,谁不想衣食足?
  而对于广大的士大夫和贵族来说,“衣食足”这句口号,既形象又很好理解,更重要的是,还很有迷惑性。
  孔子就说过:仓禀足而知礼仪。
  想到这里,刘彻就不动声色的闭上嘴巴,默默的听着朱买臣继续说道:“欲致衣食足,臣以为,莫过于因地制宜,各借其利……如安东,山中禽兽,水中鱼虾,乃至于海中巨兽,皆可为民之口粮,故此,安东富庶,天下知名!”
  贵族们和大臣们听着,纷纷点头。
  安东都护府全境的大部分地方,每年的寒冷天气占了大半,特别是秋九月到来年夏四月,大部分百姓都不敢出门。
  但,这一地区的移民,却基本消除了饥荒。
  究其原因,除了当地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粮食产量很高,而且,屯垦团模式之下,集体的力量非常强大之外,山中禽兽、水中鱼虾,甚至海洋里的鲸鱼,也是一个重要的食物补充来源。
  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捕鲸业的发展,私捕业也随着兴旺发达。
  许多私自出海捕鲸的渔船,都是打着出海捕鱼的幌子的。
  但这并不是真的幌子。
  大多数时候,他们确实是渔船。
  只是打些海里的鱼虾,再运回安东港口贩卖。
  假如有机会,遇到一头落单或者受伤的鲸鱼,他们也很乐意将之杀死。
  特别是抹香鲸,简直是发现了就绝不放过。
  陈嬌和楼船衙门,拿这些划着舢板抢食吃的平民也无可奈何。
  他们只能将目光和注意力放在那些大型船舶上——毕竟,小老百姓,撑死了也就宰一条,还极有可能是本来就会搁浅或者死亡的鲸鱼。
  但是,那些私捕的大型船舶,却可能一路上猎杀数条甚至十来条。
  而,丰富的海洋和内河鱼虾涌入,使得安东全境的鱼虾价格,都远远低于内陆地区。
  目前长安市场上,一斤晒干的鱼虾,可能要到三十钱到五十钱之间。
  但是,在安东,哪怕是在怀化、崇化,一斤鱼虾价格也不过十来钱。
  由此,在安东,如今甚至发展出了超越了齐鲁地区的脍食文化。
  而安东人民,给齐鲁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特别是齐鲁四王谢幕后,刘彻完全控制了当地,派遣了大量新官员过去,在这些官员指导和组织下,当地的近海捕捞业,也开始蓬勃发展。
  如今的海洋,是当之无愧的宝库。
  在后世的近海之中,几乎已经绝迹无数珍惜鱼类,现在成群结队,其数量以万万计。
  虽然如今捕捞业的技术和工具,都不具备大规模捕捞的可能。
  但人民群众的智慧,却是无穷的。
  一艘船,一张网,当然要看运气。
  但倘若一百艘船联合起来,模仿鲸鱼,驱赶鱼群,然后集中捕捞,却可能获得大丰收。
  而渔业的发展,反过来推动了造船业和纺织业的发展。
  当初,少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才造了几张围网/脱网。
  就这还差点把上林苑的苎麻给砍光了。
  但今天,少府只要一个月,就可以制造出十张大型拖网/围网。
  而且成本更是下降到了一百万以下!
  大汉帝国走向海洋的步伐,已经越来越快。
  很显然,现在,朱买臣也盯上了海洋。
  这让刘彻在满意之余,却有些埋怨起颜异来了。
  颜异去了会稽郡这么久,却还没有一个从安东回来的小官吏的脑筋转得快。
  枉费自己当初特地送了一本《管子》给他!
  他难道不知道,管仲能够让齐国强盛起来,靠的就是尽可能的利用齐国的鱼盐之力?
  这海中鱼虾万万千,特别是,倘若刘彻没记错,会稽郡的对面,就是舟山群岛一带啊,这里可是小黄鱼的产地。
  随便组织个百八十艘渔船出海,就可以捞回十来吨活蹦乱跳的小黄鱼啊!
  “至于善民……”朱买臣却是继续说道:“臣以为,若民得衣食足,其心自善,其行自义,其德自仁……”
  “臣听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众之白也!”朱买臣说道:“臣以为,欲治一地,一人之智,无足以成功,若集众智,与地方乡贤共商,然后势之以政,则政自正……”
  刘彻听着,却是忽然睁开眼睛,望着朱买臣。
  这个众智治国,确实是杂家一直以来的呼声,从吕不韦开始,他们就已经在大声疾呼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84/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