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20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43/2322

  而法家,则更喜欢,更倾向于扶持中小地主阶级。
  但在如今,儒法的理论都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特别是在关中大地上,随着平律的执行以及粮食保护价政策的强力实施。
  在事实上,极大的缓解了民间的贫富差距。
  至少,让人民有了喘息之急。
  老百姓不用再在冬天和春天吃高价粮,而在夏秋廉价的出售收获。
  而近年来农业新技术的井喷和推广,也使得粮食产量大增。
  在粮价相对恒定和稳定的今天,这粮食产量的增加,使得人民终于能腾出时间,不再必须跟过去一般,只能死盯着土地,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而随着褒斜道工程、龙首渠工程、昆明池工程以及各种其他水利渠道、漕运工程的建设。
  特别是褒斜道工程的建设,让大量百姓,第一次尝到了出卖劳动力的好处。
  而之后,随着平律颁布,工商业起飞,特别是在关中,一年一度的考举经济和茂陵商业区,就足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
  于是,工坊业兴盛了起来。
  大量的百姓,从农民变成了半工半农的阶级。
  甚至出现了全职的工人群体。
  本来,按照法家和儒家的理论,这样的情况,这样的世界,肯定会出乱子。
  但偏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甚至相反,关中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无数过去家徒四壁的穷人,如今,竟然有了积蓄和存款。
  关中的中产之家,小康之家,就更是夸张。
  几乎所有人的仓库里,都堆满了粟米和麦粉,墙壁上挂满了熏肉和鱼干。
  关中的地主阶级,历史上第一次,可以顿顿吃肉……
  当然,这是建立在安东地区,源源不断的对长安供应鱼干以及对外战争胜利,带来的大量牛羊牲畜的基础上。
  但无论如何,儒家和法家,都面临了这个尴尬。
  他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取代黄老派。
  好在,他们现在还有时间,毕竟,这样的情况,出现的时间很短,最多也就三年!
  而且,目前只在关中存在。
  但随着时间推移,三河地区,也开始冒出了类似的迹象。
  至少在雒阳,中产家庭(家訾一到十万)的数量,已经连续三年增长了。
  而类似司马迁这样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和年轻人,当然也都共同面临了这样一个问题。
  他们发现,书上的东西,似乎已经很难解释这些新出现的变化。
  这个局面有点类似于春秋晚期、战国初年的年轻人在发现了地主阶级这个新事物时的思维——似乎挺有意思的啊!
  虽然,与春秋晚期,战国初年一般,大家都不懂这个新变化会带来一个怎样的世界?
  但,人人都在小心翼翼的试探,尝试接触和研究这样的变化。
  唯有刘彻自己,是在兴奋之中,带着恐惧。
  因为他知道,未来会出现什么东西!
  此刻,他看着司马迁年轻稚嫩的脸庞,问道:“那卿可知道,中国是从什么时候起就厌弃商贾之事的呢?”
  刘彻站起身来,望着前方石渠阁的渠道里的潺潺流水,自顾自的感慨道:“春秋之时,贾人游于列国,出入王宫,以至于有弦高故事,更有陶朱公之典故,孔子有贤弟子端木赐,也是商贾出生,孔子也不以为意……”
  事实上,在春秋之时,商贾的地位还颇高。
  哪怕到了战国之时,商人也依旧有着地位。
  某些大商人,甚至可以影响一国的内政外交。
  譬如,著名的吕不韦,就是这样的一个豪商。
  哪怕是在法家主政的秦国,秦始皇统治下的大秦帝国之中,也有着寡妇清、乌氏倮这样的被封为封君的大商人。
  那么,商人从什么时候就变成人人喊打喊杀,沦落为贱籍的贱业?
  答案是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与法家的政治家们,无法容忍商贾的存在。
  对秦始皇来说,商人流动性大,而且,只要给钱,没有什么事情是他们不敢干的。
  所以,商人必须死!
  而对法家来说,商人这个存在就更恶心了。
  自李悝开始,法家就是仇商派。
  而且,与光说不练的儒家不同,法家是行动派,而且行动能力爆表。
  不过十几年,法家就通过法律、制度以及刀剑,深刻的改变了整个社会。
  司马迁作为太史令之子,他当然清楚这些历史沿革。
  但他心里,却还是不懂,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假如说,仇商是法家和秦做出来的事情,那么汉室为何会继承这个制度?为何天下人都不喜欢商人?
  但他终究是没敢问。
  刘彻倒是知道为什么,但他也不会说。
  望着司马迁,刘彻摆摆手,道:“卿去一次龙城罢……五月龙城之会之前,卿到了龙城的话,龙城会告诉爱卿答案的……”
  司马迁闻言点点头,再拜道:“诺!”
  “对了……”刘彻忽然转身对他道:“爱卿此行,可否帮朕一个忙?”
  司马迁连忙跪下来说道:“请陛下吩咐……”
  “朕想编纂一本《水经注》,记录天下山川河流,叙述古今地理变迁,卿既然想走一次天下,不若替朕开这个头……所过郡县,皆查勘河流、山川之向,寻访故事,录为书册,如何?”
  刘彻早就想动手,组织国家的力量,对天下进行一次大规模测绘了。
  但问题是,这样的工程,太过于庞大了。
  可能耗资也有些大,所以,一直没有下定决心。
  但现在,司马迁既然打算游历天下,那借他之手看一看,此事所需要的时间和工作量吧。
  司马迁闻言,却是高兴不已,拜道:“谨从陛下之命!”
  《水经注》?这样的工作,立刻就激起了司马迁内心深处的雄心和豪情。
  “好了,卿自去准备吧……”刘彻笑着拍拍司马迁的肩膀,然后就在侍卫们的簇拥下离开此地。
  司马迁恭着身子,目送天子离开,然后挠挠头。
  今天的变故,确实让他有些摸不着头脑。
  而且,有着太多未解之事。
  好在,司马迁虽然年少,但是,他有个好爹和好老师。
  特别是他老师司马季主,曾经走遍天下,见惯了世间善恶,而且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通。
  怀揣着内心的疑问,司马迁回到石渠阁,立刻拜见老师。
  跟往常一般,司马季主此时正在假寐。
  他年纪大了,而且,这两年一直忙于测绘天文,绘制星图,是以此时的司马季主已经是垂垂老矣,再不复当年的健朗。
  但是,他却是满足的。
  因为在将死之前,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天官书》十六册,共三十余万字,有星图两百余副,罗列三垣二十八宿,记录了上千颗人类肉眼可见的星辰位置。
  更重要的是——通过他的努力,包括星辰家、建除家、阴阳家等二十一个天文学派,都将自己珍藏的密卷提供给了司马季主,使得他可以完整的罗列和注释这些不同派系的人对于天文的见解和理解。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里,自然少不得要学习一下子夏先生,笔则笔,削则削,去芜存菁。
  然而,无论如何,这样依然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43/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