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20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58/2322

  武人自己手里也有着权势和金钱,私底下也聘请着士大夫文人为自己上课,解读文书。
  所以现在,文官士大夫不跳还好,敢跳,武将就敢抽。
  而且,绝对会抽!
  另外,安东地区肥沃的黑土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是以,屯垦团的亩产,每年都在创新高。
  在去年,所有屯垦团的土地,平均亩产超过了四石。
  今年更是可能达到四点半。
  产出的粮食,基本上三分之一是自用,其余的全部上缴国库。
  等于说,汉室现在已然成为了天下最大的地主。
  握着这海量的粮食,等于握着一张王牌。
  去年燕蓟之战,安东地区和齐鲁地区就紧急抽调了两百万石以上的粮食供给军需。
  战后恢复至今,安东又先后抽调三百万石粮食赈济难民,填补燕赵粮仓空缺。
  但成本也是巨大的。
  虽然,走海路,海运廉价。
  但粮食到了港口,终究还是要靠人力和畜力,运往数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内陆。
  战争期间还好说,为了战争胜利,国家可以不惜成本。
  但在和平时期,却不能长久如此。
  况且,刘彻甚至,在未来,汉室的粮仓肯定会从北方变成南方和安东。
  吴楚熟,天下足。
  安东获,不缺粮。
  但问题是,粮食产出来的,总得运到需要粮食的地方卖掉,百姓和农民才能有收益。
  现在还好,安东基本都是屯垦团模式,老百姓种的粮食自己够吃就行了。
  但未来,屯垦团一解散,大批大批的移民,看着手里的粮食卖不出去。
  而内陆地区,因为水旱蝗灾等各种原因,却发生着饥荒。
  粮价数百钱一石,民众易子而食。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而是事实,且就发生在汉室,发生在文景之治时期。
  石渠阁的史书和档案里,就有着十数次饥荒的记录,易子而食出现了七八次。
  所以……
  刘彻打算,大搞基建,尤其是内河运河以及轨道交通建设。
  搞基建这种事情,从来都是功在当地,利在千秋的。
  后世米帝为何那么强?
  因为罗斯福时期,修建起了贯通全国的高速公路、各种大型水利设施以及庞大的铁路系统、飞机场。
  从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米帝几乎建造了它在后来所拥有的一切交通、水利和公共设施。
  以至于,到了新世纪,米帝依然受益无穷。
  而中国崛起,也与基础建设强大有关。
  高速公路、铁路、高铁、机场、港口、水库、大坝……
  所有的这一切,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动力。
  不过,在西元前搞基建,却是必须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的。
  尤其是前有秦始皇,后又隋炀帝。
  所以,刘彻一直不敢玩的太大。
  但经过这些年的蛰伏和发展,尤其是通过在关中大搞基建,锻炼出来了一个成熟的承包体系,又通过战争,建立起了一个规模较大隧营部队。
  如今的刘彻和汉室,已经有了一定的底气,来挑战一下这个难度了。
  当然,怎么挑战,也是有讲究的。
  像杨广那样,想要一口吃个胖子,那不是撑死,大约就是会被打死。
  所以,刘彻决定先试一下手脚。
  他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下两个地名:渭河、鸿沟。
  想了想后,他点了点头。
  由渭河为主体,连通大河(黄河)的漕运工程,在历史上是武帝开凿的。
  大约花了四年时间,用了五万工人和三千万左右的预算,建成后,这条运河一年能向长安输送关东漕粮数百万石。
  而鸿沟则是战国时期,魏惠王修建的,连通宋、郑、卫、陈、蔡。
  而它最出名的,却是因为楚汉争霸时期,楚汉两军以鸿沟为界对峙的战争。
  从此,鸿沟成为了一个文学词汇,历史词汇。
  但,它的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
  数百年来,鸿沟联系着淮泗地区,发挥着重要的水路运输和调节水利的作用。
  而刘彻现在则打算,将鸿沟与关中联系起来。
  具体计划是这样的,从两面开工。
  首先在关中,沿着秦岭北麓开凿一条与渭河平行的运河一直到潼关之外与大河相连,然后,再从荥阳开始向北开凿,将鸿沟直连雒阳。
  这样,潼关大河,关中与雒阳、荥阳以及淮泗地区的水上交通就宣告完成。
  再拓宽直道,修建几条轨道网络。
  从关中,一直到淮泗的交通从此就将变得便利。
  国家的控制和掌握能力也更强。
  最重要的是,这个工程开销不大,刘彻觉得,大约用上五年时间,花费十万万左右,就可以建城。
  甚至说不定,还不用花太多的钱——假如,能让北匈奴送来个二三十万廉价的大夏、身毒、康居奴工的话,估计也就是一些粮食和铁器的支出。
  至于你要说,这些可怜的身毒、大夏、康居人会不会很冤枉?
  华工不也很冤枉?
  印第安人更是委屈巴巴,至于非洲人民又是得罪了谁?
  再向前推一万年,当我们的智人祖先开始征服地球时,尼安德特人以及其他所有人属的灭绝,那就更跟冤枉了。
  历史证明,人类确是地球上最强的生物。
  因为人类不仅仅会灭绝其他物种,还会对同类进行有计划的灭绝!
  反正,刘彻想了想那些米国铁路铁轨下的华工尸骨,就放下了心中最后一丝怜悯。
  “反正,他们注定也是要灭绝的……”刘彻喃喃地说道。
  现在所有生活在中亚的民族和族群,在后世没有留下点滴的印记。
  除了那些出土的文物外,没有任何人可以证明他们的存在。
  很显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他们被人灭绝了。
  而且是斩草除根,一个不留!
  再说,他们就算要恨,也该恨匈奴人啊!
  于是,刘彻立刻召集了大农、少府的有关官员,商讨此事。
  众人一听刘彻的意思,也都兴奋了起来。
  这些年来,关中的昆明池、龙首渠以及褒斜道工程,养肥了不知道多少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58/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