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20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69/2322

  走到甲字二十四宅,刘彻敲开大门,几个可爱的小孩子从门槛里探出脑袋,看着刘彻一行,一个看上去大约五六岁的男孩子小声地说道:“诸位贵客要找谁?母亲不在家,祖母大人在卧床休息……”
  刘彻呵呵一笑,蹲下身子,对着那个似模似样,装着大人模样的孩童笑道:“我是尔父的兄长,刚刚从燕蓟归来,听闻了你们的情况,所以来看看……”
  信阳君的一个侄孙,确实去过燕蓟战场打酱油。
  不过,他从未上过前线,只是远远躲在安全的蓟城,摇旗呐喊。
  等到大局已定,这货就带着百十个家臣、混混上前线去抢功劳了。
  然后就被薄世逮到了,狠狠的抽了一顿军棍,打的他鼻涕眼泪都流了出来,最后被送回长安。
  这货现在都在闭门思过呢!
  但不过是借个马甲,倒用不着太认真了。
  听到刘彻的说辞,再看了看刘彻的随从和穿着,那小孩子犹豫了一会,然后慢慢打开门,说道:“叔父大人,快快进来,若被那些恶人发现了,恐怕会来找您的麻烦……”
  刘彻听了哈哈大笑,道:“小郎君不用害怕,就郎君这一声叔父大人,叔父大人保证,以后谁都不敢再来欺侮你了!”
  皇帝的干侄子,哪怕只是名义上的,这长安城里谁敢欺侮?
  刘氏没有别的特长,就是爱护短,爱记仇,睚眦必报而已。
  刘彻说着带着司马相如走了进去,而他的随从侍卫,则立刻站到了门口两侧,就像一座座雕像一般。
  走进这个小小宅院,刘彻打量了一下,颇为满意的点点头。
  这一次改造长安的工程,在民居方面,刘彻从赫鲁晓夫哪里偷师来一个制度。
  几乎所有民居,全部都是模块化生产,标准化制造的产物。
  毕竟,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有的房子住就不错了,并不会去挑三拣四,也不会追求什么个性啊艺术啊。
  是以,整个长安的大部分民居,如今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所有的墙砖,都是少府在长安城外烧制的,所有的梁木,全部是从秦岭山上砍伐的树木。
  就连石灰、瓦片,都基本上是一个大工坊所出的。
  这样一来,成本大大节约,而且建设速度大大加快。
  一个新闾里,从拆除到重建,半个月搞定。
  而这种新民居,因为结构简单、坚固、实用,广受长安平民的喜欢,被人称为“刘氏宅”。
  这种“刘氏宅”,基本都是一样的。
  三室一厅,在居室后面带个简单的厕所,每一个房间的大小都是差不多的,刚刚好可以摆下一张炕和一个用于收藏衣物的柜子。
  院子也很小,连种菜都不得,最多只能种点花花草草。
  其成本也很低,假如不算土地的价值的话,这样一个宅子,撑死了也就七千多钱的成本(规模化建造带来的成本降低格外多)。
  换句话说,其实,这一次改造长安闾里,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刘彻是赚了的。
  只不过,不像长安九市那样,吃的满嘴流油,且这些投资在事实上需要十年才能慢慢回收。
  不过,这是公共基础投资,别说有的赚,就是亏本也要做。
  “叔父大人……”一不留神的功夫,那几个小孩子就吃力的提着一个篮子,走到刘彻面前,说道:“请吃桃……这是邻居家的王伯送来的……”
  刘彻一看,那小小的篮子里,躺着一些小小的桃干片,看模样应该是毛桃晾干后的果干。
  这种毛桃在上林苑里多的是,每年秋天,上林苑附近的人,总会去摘一些拿回家给孩子们吃,吃不完的就切片晒干,作为零嘴。
  刘彻拿起一小块,尝了一口,感觉还不错,微微的酸涩之中带着丝丝甜味。
  “小郎君,你祖母卧病在床?”刘彻笑着蹲下身子,问着那个男孩子:“请带叔父去看望一下老人家……”
  “诺!”小男孩盈盈一拜。
  于是,他就一手牵一个,带着两个妹妹,将刘彻领进了卧室之中。
  这让刘彻不禁感叹,这些小孩子果然单纯、天真,若自己有歹意,他们恐怕……
  而如今,长安的小孩子的失踪率是很高的。
  然而,很少有人管这个事情。
  甚至,从未有人来管过这个事情。
  道理很简单,丢孩子的不过是泥腿子而已,戚里和尚冠里以及北阙的老爷们的孩子可从未出现过问题。
  没有切肤之痛,想要官老爷们来管这些事情。
  呵呵……
  进了房中,刘彻稍微打量了一下,发现这个家庭还真是穷!
  整个客厅里,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只有几个陶瓷的碗和几双筷子放在一个台子上。
  那张台子也旧的很,连漆都掉光了。
  倒是墙壁上挂着一把长剑,一柄硬弓。
  看上去保养的不错,卖相也还可以。
  这也是如今关中百姓的习惯了。
  家里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必须有武器。
  武器是一个家庭的根本,是抵御外来者的盾牌,是维护家庭最后尊严的保证,更是家族唯一可以迁跃阶层的依凭。
  只是,哪怕是现在,一个底层出生的男子,想要凭手中三尺剑,为家人挣一个未来。
  难!
  难如登天!
  现在,已经不是元德四年了,一个穷小子,也可以依靠在战场上的表现,得到赏识和提拔,完成其他人几代都无法达到的成就。
  现在,随着军队职业化和专业化、精锐化。
  中高级军官,统统都要有着高度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是一般人所能学到的。
  且,如今,匈奴这个大敌,也已经不再能威胁到汉室,想要与匈奴人打,汉军需要跨越数千里的地域。
  这又是一个筛子,一个天花板。
  自古穷文富武,培养一个读书人所需要的资源远远少于一个合格的武官。
  或许未来,年轻的底层人民,想要突破自身的限制,就只能靠着奇迹了。
  而这是刘彻所不希望看到的。
  阶层不能固化,上下的流通渠道必须得到保持和通畅。
  所以,他已经下令给武苑,要求武苑增强对基层军官,特别是野战军的伍长和什长的培养,要求武苑学生之中,必须有着一定比例的下层军官。
  另外,他还下诏给汉室所有野战军团,要求所有野战军,必须每年“朝贡”一批精明能干的伍长、什长,作为代表,来到长安,宿卫宫廷。
  但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
  武苑强制要求固定一个来自下层军官的配额,最终可能变成贵族和外戚的盛宴,成为他们把持和控制的资源。
  同样的道理,那些宿卫宫廷的卫士名额,最终也可能变成军队高层的关系户和亲戚的禁脔。
  所以,刘彻已经打算效仿考举,每年举行一次武举。
  所有人都可以报名参加,凭本事说话,靠实力来争取未来。
  只是,军事不像文学。
  前有赵括,后有马谡。
  且军事也很难像考举那样,能分出高下和优劣。
  旁的不说,键盘参谋官们,闭着眼睛都能推演出许多场大战。
  但你敢把这种人放到指挥官的位置上吗?
  再一个,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考举第一名,可以实至名归,纵然其他人不服,大约也无可奈何。
  但这武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69/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