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21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20/2322

  在事实上来说,许九的个性,与多数汉家列侯没有区别。
  他既渴望认同与地位,但又害怕因此惹来麻烦。
  所以,当初,他只敢私底下悄悄的印刷《民富》,悄悄的宣传,但却不敢公开宣扬。
  因为他害怕被人攻仵和非议。
  直到在乡校之中,与褚大斗殴,而被天子知晓,得到了天子支持,他的胆子才稍微大了一些。
  但他依然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
  他宁愿让天下人都以为他只是一个靠拍马逢迎的幸臣,宁愿被人误解,他只是一个拉皮条的佞臣。
  也不敢大声的告诉别人。
  这是许九的性格缺陷,也是他所处环境带来的影响。
  但伍被就不同了。
  他的胆子,素来很大。
  为了理想,他能深入安东之东的冰原,与野人和生番为伍,观察他们的生活,尝试理解他们的社会。
  为了实验自己的念头,他可以在真番的山区乡村,圈一块地,搞一个社会实验。
  当发现实验失败,他立刻毅然决然的抽身而出,承认自己失败了。
  并且为此推翻了自己过去坚持的一些东西。
  所以,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只要有利的事情,他不拘世俗之见。
  见到许九犹豫,伍被当机立断,说道:“兄长不可再犹豫了!因为安东之事,千头万绪,稍一犹豫就可能坐失良机!”
  “如今已是六月,安东九月就会大雪封山,自安东至长安,即便快马加鞭,一个来回至少也需要两个月,兄长若是犹豫,错过时机,那就只能等待来年夏四月才能上书了……”
  “然,明年夏五月,羽林卫屯垦团和虎贲卫屯垦团都将开始裁撤,改郡县!”
  “这两个屯垦团,足有数万口,良田数十万亩……”
  “他们一裁撤,就立刻会冲击安东的经济!”
  “介时,兄长恐怕要手忙脚乱了……”
  “且夫,即使陛下不同意,都督也没有损失……”
  正是这最后这一句话,成为了压倒许九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点头道:“既然如此,那吾就给陛下上书吧……”
  但他内心却还是有着不自信和恐惧。
  这种不自信和恐惧,促使他不得不决定,在近期就搞一个大新闻。
  因为,他需要政绩来撑腰,也需要政绩来说话。
  没有政绩,哪怕天子认可他的意见,恐怕朝臣们也会非议。
  今日汉室的朝堂,一切都是政绩为王。
  有政绩,说话嗓门就大。
  譬如少府卿刘舍,每次廷议,都可以畅所欲言,甚至正面质疑丞相、御史大夫。
  靠的是什么?
  政绩!
  人家政绩多,自然说话有底气,连丞相周亚夫和御史大夫晁错这样的人,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人家作威作福。
  但你要没有政绩……
  就像那大鸿胪公孙昆邪,每次廷议,都是个隐形人。
  假如不注意,甚至你都不会知道他的存在。
  原因很简单,他没有政绩。
  整个大鸿胪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
  于是,大鸿胪的编制一年比一年少,权责一年比一年少。
  今年冬十月,大朝议,大鸿胪的排位甚至排在了京辅都尉之后。
  堂堂九卿,居然只能坐在一个比两千石的朝臣身后。
  这简直就是耻辱!
  但公孙昆邪又能如何?
  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发生,甚至,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其他同僚,将大鸿胪的经费、编制瓜分。
  而他竟不能发一言!
  自古弱国无外交,同样的道理,弱小的官僚集团,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鱼肉自己,侵夺自己。
  坊间有传闻,大鸿胪未来甚至可能与内史一般被裁撤。
  听到许九点头,伍被心里大喜。
  此番他来见许九,自然不仅仅只带来了问题和麻烦。
  也带来了政绩和资源。
  毕竟,许九再怎么说也是自己人。
  平壤学苑虽然为了避嫌,不敢公开与许九的密切关系。
  但,却是可以动用人脉和资源,为许九保驾护航。
  为他刷名声,刷政绩。
  这种事情,很简单。
  过去数年,平壤学苑早就玩的很熟练了。
  所以,伍被微微一笑,道:“这安东的第三个隐患,其实就是税赋……”
  ……
  未央宫,宣室殿之中,刘彻与薄世对坐而视。
  刚刚从东宫回来的轻松和喜色消失不见,只有严肃的气氛。
  “臣昧死再拜陛下:陛下问臣,安东隐忧?臣以为,独在税赋……”薄世顿首而拜,对刘彻说出了自己一直担忧的问题。
  他离开安东时,安东局势平稳而迅猛。
  表面的繁荣之下,潜藏着无数隐忧。
  但,作为前都督,很多事情,他不适合说。
  说了那就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子。
  只能私底下报告和进言,能够公开说的事情,其实就只是一些安东发展过程里必然出现的问题。
  其中,这税赋,问题最大。
  刘彻听着,却是微微一笑。
  安东地区的税赋问题,在新化城建立之时,就已经存在了。
  可以说是他故意造成的结果。
  当初,新化城初立,为了吸引和鼓励移民,刘彻玩了一个类似后世招商的优惠政策。
  也就是所谓的“三减五免”。
  根据这个诏命,新移民抵达安东之日起,三年免一切田税、口赋、徭役。
  然后接下来五年,享有减免一半的优惠。
  这个政策刺激和吸引了大量无地百姓,前往安东。
  尤其是齐鲁地区,从元德三年到元德六年,至少有三十万百姓,拖家带口,或通过屯垦团模式,或自己前往。
  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安东的财税,几乎全靠商业以及捕鲸利益所得。
  而安东地区的官僚却与日俱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20/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