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21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25/2322

  略略想了想,刘彻就想到了一个人选:“袁丝不是去了南越两年了吗?是该给他挪挪窝了……免得外人说朕凉薄……”
  但现在却还不急,先派王道过去盯着,等明年在找个理由,将袁盎送去安东。
  当然,到时候也可能出岔子,换一个人去安东。
  将这个事情放到一边,刘彻睁开眼睛,问着左右:“长安城现在情况如何了?”
  长安考举在上个月的月中就拉开了帷幕。
  但这一次的考举规模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报考人数足足有三万七千余人,是去年的百分之一百七十。
  虽然,回锅肉居多,但是,元德一代,也首次展露身手。
  所谓元德一代,是指成长和受教育在元德元年之后的新新士子。
  这一代人,比他们的前辈,视野更宽阔,想法更多,见识也更多,尤其是自信心上,远超了他们的前辈。
  毕竟,他们成长的过程,就是汉室的崛起过程。
  元德二年,伐朝鲜,四年,马邑之战,五年高阙之战,六年燕蓟之战。
  这四场大战,底定了汉室东北亚霸主的地位,同时也宣告了东亚怪物房游戏的尾声。
  与历史上强汉盛唐时期的年轻人不同,元德一代,对于世界的了解和掌握,远超那些强汉盛唐的人物。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之中,有安东大开发和加恩封国、淘金潮的出现,更有着种种有关身毒与西域的情报与信息。
  他们知道,打败匈奴,只是一个开始,而征服世界,才是他们的使命!
  自然,这一代人,是刘彻一直在等待着成熟的一代人。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才是未来大汉帝国的支柱和脊梁。
  因为,他们打小就接受了殖民思想和理念的熏陶,成长在大汉民族主义浓郁的环境里。
  他们是天然的殖民者,最好的殖民地官员。
  只是,暂时来说,这个世界,还没有他们什么事情。
  太宗一代和仁宗一代,才是统治世界的主流。
  他们想要接班,再过个十年八年再说吧!
  “回禀陛下,少府和京兆尹,今晨来报,说是考举将在今日,进入第二轮……”一个宦官阿谀着说道:“托陛下洪福,此番进入第二轮的士子,足足有一万八千余人……”
  考举过了第一轮,就有了做官的资格——虽然,大部分都是蔷夫、游徼一类的最基层的事务官,甚至是更基层的斗食。
  而且淘汰率非常高。
  每年,至少有一半的考举士子,在竞争或者官场斗争之中被人赶回家。
  但能够熬过第一年的人,却基本都具备了在官场的生存能力。
  许多人甚至出现了逆袭——在这个政绩为王的年代,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就像现在刚刚上任的长安令杨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对于人才,特别是能做事的人才,刘彻不会去计较他们的出身和做事方法——能成功的人,就是人才!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三代圣王留下的成功秘诀。
  至于他们怎么成功的?
  需要去问吗?
  事情做的好,就保他,出了纰漏,那也是他自己倒霉。
  反正,皇帝嘛,自私自利方是皇帝。
  此番,考举录取人数之多,创下了考举开始以来的记录——进而第二轮的人数,居然超过了总数的一半。
  这也是刘彻的授意——今年第一轮的试题,比去年试题,在难度上只是稍微增加了一些。
  讲道理的话,难度增加,理应录取人数下降。
  但你要知道,历年考举,回锅肉,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甚至出现了应试教育的人才——有些渣渣开始钻研起了出题范围和题目的内容占比,然后研究出一了一套应考心得。
  长安甚至有某人,连续三年都进入了第三轮——然后在基层被人赶回来,第二年接着应考的奇葩。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游戏规则就是如此,他能找到空子,那是他的本事。
  但他本事不够,在地方上被人赶回来,那就是他的问题了。
  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刘彻还犯不着为了这种人来改变规则。
  但,每年递增难度,却是一定的。
  因为时代在发展,在进步。
  特别是汉室的数学水平和成就,这些年得益于考举,发展迅猛。
  如今,汉室的数学水平,比起八年前,要强了不止一点半点。
  某些题目,甚至连刘彻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去解决。
  以刘彻估计,目前汉室的数学几何之类的总体水平,应该是接近了后世的小学六年级了。
  微积分暂时摸不到门槛,但各种方程式已经可以解得飞起了。
  而几何学更是成果喜人。
  不仅仅出现了应用到了军事和地图测绘的各项基础几何公式。
  更有明算家开始勇敢的挑战圆周率和地月距离这种旷古难题。
  这是一个可喜的成就。
  数学家越多,工程师就越多,工程师越多,国家就越强大。
  这是颠破不变的真理。
  所以,题目自然也得相应的增加难度,以筛选人才——至少要筛选出水准线之上的人才。
  而判定标准,就是百分之五十。
  每年考举,第一轮就必定淘汰一半,以保证,进入第二轮的人,至少比被淘汰的那一半人稍微钱一些。
  唯有今年,第一轮的淘汰率首次不过半。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刘彻刚刚清洗了一遍长安官场,严重缺乏官员。
  只能是在考举上放水,增加官员,特别是基层官员的数量。
  “让少府和京兆尹,将第一轮考举士子的得分情况,做一个统计,然后将之按照算术成绩进行分档,送来给朕过目……”刘彻吩咐道。
  能够通过第一轮的人,文科成绩再差,也是能写一笔标准的隶书,同时,能认识和理解绝大多数常规文字的人物。
  这样的人,做个基层官员,肯定是够格了。
  但想要从中挑选出人才,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看数学成绩!
  数学成绩好的孩子,肯定不会太笨,思维和逻辑能力也比其他人应该要强一些。
  所以,每年,刘彻都会从考举士子里选择一批数学成绩最好的人,来兰台做个打杂的或者整理档案的,再从中挑选最好的年轻人加以培养,以弥补考举制度对精英人才培养力度的不足之处。
  更给天下做个榜样。
  少年,学习数学吧!
  而在这个风潮影响下,诸子百家,各个派系,对于数学的重视,已经拔高到了仅此于其本派核心经典的地位。
  各大学苑的精英门徒们,更没有一个是不明于算术的人。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历史上发明了天人感应理论的大儒董仲舒,如今已经隐约成为了儒家各派之中,数学成就最高的人。
  他甚至将圆周率从《算经》的“径一而周三”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推算,精确到了三点一六的数值。
  虽然离圆周率的真理,还差的远,但他无疑是汉室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如此地步的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25/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