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22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15/2322

  “维汉六十一年,岁在乙未,春二月乙卯,奉皇帝之命,臣安东都护府西部都尉陈须,告圣王于前:伏唯陛下奋神威之躯……”
  “今臣奉王命而出远方,诛暴讨逆,振王师之威于六合之外……”
  祭文读完,三军肃穆,战旗猎猎。
  陈须拔剑出鞘,面朝全军,下令:“传令全军:目标——东部诸胡!”
  于是,西部都尉郡兵轻骑三千,外加鲜卑骑两千、乌恒骑一千五百、丁零游骑兵八百,誓师出征!
  在两天之内,这支大军就全体越过了饶乐水,穿过苍茫大地,向着西方未知的草原深处进军!
  原本,汉军还得担心迷途的问题。
  但指南针的出现,彻底解决了方位的辨识问题。
  此刻,幕南诸部,还茫然未知。
  ……
  几乎就在陈须祭祀的同时。
  与饶乐水相隔数千里的合黎山上,一位汉军校尉,举起了千里镜,远眺远方苍茫的居延之土。
  合黎山,是今天汉室疆土的最西端。
  甚至,此地可以说是一块飞地。
  距离合黎山最近的汉家城市,还在七八百里以外。
  从北地郡至合黎山,一路上,都是荒山野岭、草原河流,西匈奴的游牧民和群山之中的羌人部族,都活跃在合黎山之外的广阔世界。
  西匈奴什么的,倒不需要担心,这些游牧民根本不敢挑衅和挑战汉军。
  但羌人却是一个大问题!
  驻守在合黎山上的汉军驻屯部队,每天起来,最烦心的事情,就是遇到这些羌人。
  羌人是一群汉家和匈奴都头疼无比的愚昧族群。
  羌者,骑羊的牧民或者说牧羊人的意思。
  羌人的来源很复杂,他们中有月氏人、东胡人、匈奴人甚至可能是千年前的犬戎。
  但他们的习性几乎相似。
  都特别爱好强掳其他族群的男人,带回家当种马……
  当汉人进入他们的世界后,羌人对于身强力壮的汉军士兵,格外感兴趣。
  每当汉军巡逻部队外出,或者有补给车队到来时,合黎山上的汉军军官,就总是在忧心外出者或者辎重部队的安全问题。
  自元德六年,汉军从西匈奴手里得到了合黎山主山的控制后,迄今为止已经有数十名汉军士兵失踪。
  仅有二十余人被寻回。
  甚至,曾经发生过,有个羌人部族的公主,瞧上了一位汉军伍长,于是将之掳回山里面当驸马的故事。
  今天,正是从北地郡的补给车队到来的日期。
  合黎校尉陈武很担心,这支车队的安全问题。
  所以他早早派出了三百余骑前往接应。
  但到现在,也没有见到补给队伍的踪影,也没有看到接应骑兵的踪迹。
  整个苍茫草原上,除了偶尔可见的游牧民外,几乎空无一物。
  陈武不得不担忧补给队的安全问题。
  但他不敢再派军队出去了。
  因为,合黎山的汉军驻军,仅有一千余人。
  其中骑兵不超过五百人,他上午派出去的三百余骑,已经是他手里最后也是最大的机动部队了。
  剩余的这些兵力,他一个也不敢动。
  因为,合黎山,绝不容有失!
  此地一失,汉军就失去了进出河西的最重要通道。
  更会失去对周围数百里的广袤地区的监视!
  自古以来,得合黎山者,得胭脂山。
  所以,陈武只能一面继续等待,一面让人随时准备点燃烽燧台,放飞求救信鸽。
  虽然他清楚,其实,假如现在合黎山遭遇敌人袭击的话,那么,即使北地或者河套的汉军第一时间得到消息,派出大军来援。
  但,最起码,也需要半个月才能赶到此地。
  这还是最乐观的估计。
  正担心着自己派出去的骑兵和补给车队的安全问题,忧虑着要不要放飞信鸽的时候,忽然远方的地平线上,卷起了阵阵烟尘。
  从烟尘规模来看,这是一支至少数千人的庞大队伍。
  陈武连忙将千里镜调转过去,仔细观察。
  只见千里镜之中,一面高高的战旗出现在了眼帘。
  “细柳营!是细柳营!”陈武惊呼出声。
  没有人能认错这面战旗。
  汉军序列之中,有且只有两支以熊为战旗的部队。
  而以滚滚为战旗者,独细柳营而已。
  这支史诗般的军队的战绩,毋庸置疑。
  它是帝国的长矛,参与了自元德以来的几乎所有对外作战,战功薄之上,匈奴的大当户、骨都侯,足有数十人,缴获的匈奴大纛,更是多达十余面!
  它是帝国的坚盾,是捍卫国家安全的长城。
  自建军以来,这支部队就是抗击外侮和平息内乱的急先锋。
  随即又一面战旗出现。
  “羽林卫!”陈武目瞪口呆!
  比起细柳营,羽林卫无疑更加霸道!
  这是大汉天子的亲卫,大汉帝国的利刃!
  当今天子曾经赞誉道:国之羽翼,护国之剑。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随即,虎贲卫的猛虎战旗,棘门军的苍鹰战旗和灞上军的黑龙战旗也都出现在视线之中。
  “我的天!”陈武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细柳营、羽林卫、虎贲卫、棘门军、灞上军、南军、北军。
  仅仅是他能识别出来的旗帜,就已经让他目不暇接。
  而这些战旗所代表的军队,无论哪一支出现在此,都意味着一场史诗般的战争将拉开帷幕。
  而这些战旗全部出现,那就只能表示——朝廷已经决意发起一场灭国之战!
  不!
  如此多强军的云集,只能表明一件事情!
  朝廷要毁灭整个世界!
  自高阙之战后,汉军再未集结过如此多的精锐之师。
  高阙之战也表明了,一汉当五胡的事实!
  事实上,现在即使是北匈奴也承认了,任意一支汉家野战军团,都有在野外单独战胜五倍于己的匈奴骑兵的战力。
  西匈奴之中更是有一句谚语:十则战之,五则退之,三则逃之,一则降之。
  意思就是在野外遭遇汉家野战部队,必须要有十倍兵力优势,方能与之一战,得有五倍兵力优势,才有可能全身而退,若只是三倍兵力,那就弃卒保车,赶紧逃命吧,能逃多少是多少,至少可以止损。
  若仅仅与汉军兵力相当,那就别逃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15/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