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22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83/2322

  匈奴变法的结果再差,多多少少也是能弄出点东西的。
  更何况,匈奴不是满清,这是一个侵略性极强的民族。
  历史上,匈奴被两汉轮番蹂躏,不堪其辱,一部分匈奴人西迁,随即引发了上帝之鞭阿提拉惩戒欧陆,导致罗马帝国的分裂。
  如今的匈奴,虽然屡遭重创。
  但通过一次次西征,它总是能及时补血成功。
  倘若它再进行一些卓有成效的改革,提高其国力和单于庭的威权,那么,未来,很可能会有一个怪物出现。
  刘彻也不知道,倘若未来,匈奴依然西迁,依然去到欧陆。
  欧陆诸国,能否扛得住经过了改革和变法的匈奴?
  要是一个不小心,连罗马城都人攻陷了,那就搞笑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
  至于当前……
  “北匈奴既然准备开始所谓的‘变法’……”刘彻在心里嘀咕着:“那朕就必须先抓一张王牌在手了……”
  那还有谁能承担这张王牌的地位?
  除了军臣的嫡子,刘彻的小舅子,匈奴帝国正统继承人,西匈奴的于单单于外,还能有谁?
  理了理衣冠,刘彻就转身对左右吩咐:“去传丞相、大农与少府卿来见朕……”
  自夏四月,长平侯周亚夫从丞相之位退下去,晁错接班以来,汉室朝堂在这数月之间,已经完成了洗牌。
  少府卿桃候刘舍因其劳苦功高,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成为亚相,与晁错撘班子。
  其少府卿之职随即由廷尉赵禹接任,空缺出来的廷尉之职,则按照安排由汲黯接任,而汲黯的尚书令一职责暂时空缺。
  这几个月,这些新九卿们,都还在磨合期,难免有些磕磕碰碰。
  譬如,汲黯在廷尉的位置上,据说已经忙得足足一个月没有回家了。
  而赵禹面对少府内部错综复杂的情况,似乎也感觉两眼一抹黑,有些难以适应。
  不过,他是法家大臣,而自古以来,从来只有下属去适应法家的,从未有法家的人会主动去配合适应环境。
  所以,赵禹上任后,就抓了几个典型,杀鸡骇猴,震慑少府卿上下,新官上任三把火,烧的非常旺盛。
  由是,少府上下焕然一新,办事效率都提升了许多。
  倒是刘舍当了御史大夫后,许是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完美了。
  索性也就躺了,将御史大夫衙门的大权下放给了御史中丞,自己则乐的逍遥。
  九卿各有司之中,变化最小的,要数大农。
  虽然旧大农卿直不疑已经光荣退休,拿着个特进元老的头衔,衣锦还乡,装X去了。
  但新任大农商容,却早已经是大农衙门的实际主持人。
  他上任后,大农的规矩和体系,丝毫不变。
  不过是将办公地点,从大农的侧厅,搬进了正殿而已。
  不过一个多时辰,晁错等人便出现在了刘彻跟前,纷纷稽首拜道:“臣等恭问陛下圣安……”
  “朕躬安……”刘彻摆了摆手,让人给他们赐座,待众人落座后,刘彻才道:“朕诏卿等来此,是有件事情想向诸卿请益……”
  晁错等人互相看了看,类似的情况,过去八年已经上演过无数回了。
  但凡天子召集群臣,向他们请教某事,那么,天子肚子里一定憋着坏水。
  所谓请益,不过是一个由头罢了。
  但,没有人敢破坏这个游戏规则,甚至大家伙得自动的配合,当好演员的角色。
  “陛下旦有所问,臣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众人纷纷拜道。
  “是这样的,朕闻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刘彻笑眯眯的说着:“三代圣王皆行此道,先代贤主皆用此策,然朕不敏,颇有疑惑……”
  他正色道:“若有一国,为夷狄之主,其先与有血仇,然则其幼主深陷奸贼之手,为奸佞所制……”
  刘彻站起身来,微笑的看着群臣们:“此国之主,当救还是不当救?”
  群臣闻言,立刻就明白了,刘彻要对河西的西匈奴小政权下死手了!
  还特意抬出了这冠冕堂皇的“兴灭国、继绝世”来当旗号。
  不过,想想似乎也很合情合理啊!
  汉匈虽是仇敌,但也是姻亲。
  如春秋的秦晋,类似战国的秦楚,虽然都快打出狗脑子了,但两个王室确实是亲戚!
  当初,申包胥哭秦庭,救了一回楚国。
  倘若,此时此刻,再来一出西匈奴于单单于衣带血书,像伟大的天单于,他的姐夫求救。
  那仁义无双的大汉王师,当然得奋勇先前,解决这个可怜的被奸贼所控制的匈奴之主,顺便将之带回长安,让天单于好好安慰安慰。
  如此一来,汉军的行动就将天然充满正义,且必将得到全天下人的一致支持与拥戴。
  更妙的是,倘若可以得到于单,那么,汉室就有了在法理上统治草原的最根本依据。
  好处这么多,想让人不支持都难!
第1590章
筹备(二)
  “兴灭国,继绝世,三代之所行,五帝所共遵之道……”御史大夫刘舍立刻就出列打冲锋,他拜道:“况且,以下犯上,悖天逆德,臣请陛下发明诏,令三军并进,拯其社稷,救其百姓,还其公道……”
  丞相晁错也拜道:“韩非子曰:为人臣不忠当死,臣以为陛下当发大军,以荡奸邪,明是非之本,定清浊之分!”
  其他人也都是相同的论调。
  几乎连讨论都不需要,就已经定下了战争的基调——一场关乎正义与道德的战争。
  这很好解释,这是古中国的特色。
  就像后世的西方世界,动不动就是某某不民猪,不自由,得下台,必须下台。
  古中国,自也有着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标准。
  对于正邪善恶,也自有自己的一套判断法则。
  就拿西匈奴这事来说吧,且渠且雕难以下犯上,挟持于单,在中国看来,完全就是大逆不道,其性质可比萨达姆和阿萨德做过的事情要严重得多!
  别说匈奴的孪鞮氏与刘氏,其实姻亲了。
  就算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路人,也足够汉室打起正义的旗号,名正言顺的出兵河西。
  正所谓扶危救难、兴灭国,继绝世,圣王之行!
  刘彻看着群臣的样子,他知道,其实这些人也已经等待了很久,等着战火再次燃起的那刻!
  别说能找到借口了,就算没有借口,恐怕他们也会唆使人搞出些借口来。
  原因也很简单——名望。
  老一辈的大臣,一个个致仕。
  新上位的三公九卿们,自是摩拳擦掌,人人都渴望,在自己手中,继续胜利,以此证明自我的价值。
  像晁错、赵禹等人,恐怕更是早就处心积虑,想要发起战争了。
  他们是法家时隔数十年后的再次执政者。
  他们必然也必须得拿出点东西来跟天下人证明法家本身的长处和好处。
  不然,其他人可就有得闲话说了。
  是以,战争的硝烟,从周亚夫致仕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点燃了。
  并且经过了长达半年以上的准备。
  在现在看来,所谓的居延战役,恐怕只是一个幌子。
  军方的真正目标,从来都是要灭亡西匈奴,打通通向西域的道路——至少灭亡西匈奴一定存在于他们的选项之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83/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