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22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92/2322

  在现在,在整个天下,什么地方的工匠数量最多?
  答案是安东。
  其铁匠和木匠人数更是数以万计。
  而在关中,所有的木匠和铁匠加起来,也不过万余而已。
  你要知道,关中人口是安东人口(汉移民包括归化民)的两三倍!
  屯垦团如此成功,怎么能不继续推广?
  在周亚夫眼里,不支持屯垦团的人,不是蠢货,就是别有用心之人。
  所以他毫不畏惧的表露了自己的态度。
  刘彻需要的,正是周亚夫的背书。
  有了周亚夫支持,再通过廷议,做出决断,那么,某些苍蝇嗡嗡嗡之声就可以无视了。
  这个国家,当家做主的,终究是武将,是枪杆子。
第1596章
异子之科
  周亚夫发声后,人群中的儒家诸博士们明显都有些颤抖,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然而人人皆知,屯垦团的扩张,就是军队的扩张。
  武人们在尝试并且企图用他们的方式来掌握权力,左右国政。
  皇室看样子,却不准备拉偏架,反而悄悄的要给武人助力。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
  胡毋生曾经与他的师弟董仲舒私底下悄悄的探讨过这个问题。
  但依然不得其解。
  要说这位天子不知道武人坐大后的危害和可怕吧?
  他对此似乎一清二楚,现在汉家庞大的军法官体系和参谋官体系,就是他建立起来的,用于平衡和削弱统兵大将的系统!
  他甚至还常常向各大野战军派遣大量尚书,充当护军使和随军使。
  羽林卫、虎贲卫的宣誓效忠誓词,现在也渐渐的被推广到其他作战部队。
  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位天子对此很清楚——即使他没想明白,兰台之中数以百计的尚书、侍中,以及那些特进元老、老臣们,也应该早就与他谈过这个事情,分析的相当透彻了。
  但他似乎就是如此,一意孤行。
  “陛下有些时候太过固执了些啊……”胡毋生在心里叹了口气,他也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天子,对于如今的天下,究竟是好还是坏。
  但总的来说,这位天子是颇合他的胃口的。
  不仅仅是对外战争的接连获胜,更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社会的变迁和改变。
  八年前,哪怕是关中乡村,土地兼并也开始剧烈起来,但现在,关中豪强几乎没有什么人对于跟农民抢地有兴趣了。
  地主们也普遍不敢再严苛的盘剥佃户了。
  假畜政策和假耕具政策的推行,让关中数百万百姓受益良多。
  水车开始林立于河流之侧,龙首渠、褒斜道、昆明池和渭河漕河的接连开凿,让关中粮食连年丰收。
  于是,所谓的元德之治开始了。
  哪怕是鲁儒们,也不得不赞叹着说道:自元德以来,天下治隆日久,民皆得安生之所,路无饿殍之民,野无嚎哭之人……
  哪怕是曾经土地兼并最严重的齐鲁地区,在经过了数次打击和限制后,社会矛盾也被压了下去。
  大量无地贫民,纷纷踏上了前往安东的路途。
  时至今日,齐鲁每年依然在向着安东地区不断移民。
  这迫使曾经凶残的齐鲁地主们,不得不换上一副慈悲的模样,不得不去拉拢和笼络他们的佃户。
  可是……
  文人的地位,却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
  当年太宗和先帝,只是单纯的不喜欢文章诗赋,以为无益天下。
  到了当今,就更干脆了。
  据说,他当年还未被立之时,就曾与梁王说过:作诗赋三千,不若修渠道一里。
  他虽然养了些文人,但只是让他们写诗作赋,吹捧自己的。
  至于想要针砭时弊?对不起,出门左拐去找梁王。
  这样想着,胡毋生就有些无奈。
  文人最怕遇到的君王,就是这种类型的。
  好比当年秦始皇,一言不合就坑人。根本就没办法忽悠,更别提借机塞私货了!
  ……
  刘彻却是微微笑着,望着周亚夫,他需要的就是周亚夫的这个背书。
  同时也是借此机会,告诉那些反对者:别叽叽歪歪了,你们的反对是无效的。
  当然,话不能说的这么直白。
  “长平侯所言,朕会考虑的……”刘彻淡淡的道,将这个事情暂且搁下,再怎么说,周亚夫现在也致仕了,在国政上询问他的意见,这是尊重老臣。
  但听从他的意见去做决定,这就是在抽现任三公九卿们的脸了。
  所以得先放放。
  过几日再在朝议之中付诸廷议,但有了周亚夫这一出,这个决议十之八九是要被通过了的。
  屯垦团在西方的复制也是一定的!
  而且,比起最初建立这套制度的时候,今日的汉室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经验和预案来应对各种突发条件。
  倒是这移民有些困难。
  所以,刘彻寻思着得让晁错来背一个锅了。
  刘彻已经决议打算加强商君变法的遗产——异子之科制度的程序与执行力度。
  什么是异子之科?
  这是商君变法留给中国的最大遗产之一,另外一个就是二十级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制造的耕战系统。
  所谓异子之科,就是商鞅变法之时发布的第五条法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条法令的意思就是:假如百姓家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成年男子还没有分家独立生活的话,其赋税倍之。
  这是商君在走遍整个三秦大地后,对当时秦国社会和家庭开出的一剂猛药。
  并在随后,第二次变法中强化了这条法令,严格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同居,将家庭的人口限制在五人以内(不包括未成年孩童),这就是秦汉以来,被广为推崇的一夫狭五口而治百田的家庭结构!
  当年刘邦在沛县耍流氓的时候,留下的那些故事就足以证明,在秦代,成年男子是一定会分户的。
  不然,后来刘邦也不会对刘太公说什么:始大人以为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这种摆明了就是要炫耀的话了。
  而汉承秦制,自然也继承了这些相关制度与法令。
  迄今为止,汉家社会的主要结构,依然是以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模式。
  这也是主流社会所称赞的“一夫狭五口而治百田”模式。
  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随着元德以来,生育率的增长,这一模式正面临着挑战。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长大,他们的父母开始忧虑的发现,能给儿子们提供的出路似乎很少了。
  这也是秦汉时代,民间的忧虑所在。
  知道为何秦汉法律虽贱赘婿,恨不得将赘婿赶尽杀绝,但赘婿却怎么杀都杀不绝吗?
  就是异子之科的法律在作祟!
  一对夫妇,若是勤劳些,运气好,一生很可能养大三个甚至四五个孩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92/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