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4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7/2322

  史书上,中国贵族、君主,与夷狄通婚的记载屡见不鲜。
  秦人更是将这个传统发扬到了极致,秦人与西戎之间,就是在战争时期,也不忘记通婚……
  现在,当年的秦人依然生活在这片土地,当年的西戎今何在?
  是以,刘彻娶一个匈奴公主,主要作用就是想以身作则,带领起一波娶夷狄女人的风潮。
  想到这里,刘彻就很看好自己的弟弟刘胜。
  嗯,这个家伙,还是很有潜力的嘛!
  听着刘彻的解释,窦氏哼了一声。
  她还是觉得,堂堂华夏贵胄,娶一个夷狄女子,太不像话了!
  但是,皇帝说的貌似也挺有道理。
  开枝散叶,生下足够多的皇子皇孙,才是皇帝的本职工作。
  至于,谁给皇帝生的?
  重要吗?
  只要不被立为储君,也没什么人真会去计较皇帝后宫里的女人是个什么来路!
  想当年,高皇帝可是连臣子的妾,都笑纳的!
  加上,旁边薄太后一直在劝,做着思想工作,窦氏渐渐的也就不再生气了。
  她摆摆手,道:“哀家老了,皇帝爱怎样,就怎样罢!”
  刘彻连忙叩首道:“孙儿不敢,孝顺太皇太后,是孙儿的本份,若太皇太后实在不喜此事,孙儿,就去与匈奴人退了这门亲事,反正,现在还没定下来!”
  这话就有些半真半假了。
  倘若窦太后真是坚决拒绝宫里面多一个匈奴女人,刘彻也不好真的强硬到底,为此跟她顶牛。
  反正,这事情还没有落实到文字上面,耍无赖就好了。
  窦氏闻言,却是摆摆手,道:“不必了,天子金口玉言,出口成宪,既然话都说出口了,那就这样罢,免得匈奴人说我汉家没有信义!”
  “诺!”刘彻连忙再拜。
第401章
无题
  在东宫默认了皇帝与匈奴联姻之事后,朝堂上关于此事的非议言论,就瞬间消失了。
  反倒是民间对此颇为热忱。
  只是,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也都是放在异域女子与中国女子的差别上。
  对什么匈奴公主的入嫁会不会污染中国血统这个问题,基本没人担心。
  在这个时代,没有经历过五胡乱华,安史之乱,整个社会,还是非常开放的。
  夷狄之人,在中国出任将军,乃至于列侯的例子,早就屡见不鲜了,天子娶个匈奴公主好像也没什么不妥。
  比起中国外嫁一位宗室女,这样的和亲结果,已然是出乎普罗大众的预料之外的。
  甚至某些人可能还会觉得,这是汉室占了便宜!
  而匈奴使团也同样高兴。
  历来,匈奴人都有通过外嫁公主或者贵族女性来控制他国内政的传统。
  像乌孙、康居等西域大国,其国主的左夫人或者王后,必然是匈奴人。
  这次能成功的与东方的汉室联姻,这对匈奴使团来说,这就是政绩!这就是成绩!
  等回国以后,人人都可以凭借这个政绩,加官晋爵!
  两天以后,刘彻下诏: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夫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五帝三王所鳐昌也。朕夙兴夜寐,嘉与宇内之士臻与斯路。朕闻之: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阙有我师。诚哉斯言!
  其令丞相、御史大夫并少府九卿有司,同行考举,以选豪杰聪慧,充于有司,令有识之士,有才之士,贤良之士,各得其所,稽参政事,祈进民心!
  这道诏书一下,就预示着,今年的考举,将要拉开帷幕。
  果不其然,翌日,长安城中的七处南军校场与四处北军校场以及,十几处少府的产业,开始撤离人员与装备。
  而露布上,也出现了关于对考举的安排和举行日期的通报。
  不止如此,在一些士子聚集的地区,有内史衙门的差役,会每天早中晚三次在闹市最喧哗处,宣读考举的开考日期以及报名方式。
  第一轮考举,将于元德元年夏七月辛卯正式开考。
  算算时间,差不多就是三十天以后。
  而,现在起,所有的士子,都可以去少府或者内史衙门报名。
  报名方式可以接受使用“传”“路引”以及“户籍木牍”等任何可以证明其身份籍贯的官方文件。
  当然,为了突出汉室以农耕为本的国策。
  所以市籍的参考者,必须额外缴纳一百二十钱的考税。
  这对大多数的土豪商贾来说,毛毛雨啦,反正朝廷对商贾的歧视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
  “报考的士子,已经有多少了?”数日后,刘彻对受命负责总揽本次考举登记工作的内史田叔与少府岑迈问道。
  “回禀陛下,到现在为止,少府已经总计登记了三千四百五十五人!”岑迈首先答道。
  “陛下,老臣处也登记了四千余名士子……”田叔也躬身答道。
  刘彻点点头,这就是差不多八千人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报名者肯定还会继续增加,尤其是那些听到消息,开始赶来长安的士子,以及本就在关中的士子。
  “二位爱卿,这些天就辛苦些,注意维持好报名的秩序,尤其是天气炎热,注意给士子们提供些酸梅汤、凉茶一类的解暑汤,不要怕花钱,这是国家的抡才大典,一应花费,都从朕的少府库房中出!”刘彻吩咐道。
  他这个皇帝的私人小金库里,可是放着自太宗孝文皇帝以来,两代天子二三十的积蓄!
  虽然去年平叛,以及这些年应对匈奴,赈济灾害等,都花出去不少。
  但,那依然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而且,只要刘彻不学小猪那样乱修宫殿,大兴土木,这笔钱,假如只是用来维持目前宫廷的正常开支,根本就没有能花完的那天!
  因为,花钱的速度,总会及不上赚钱的速度……
  目前,汉室每年光是人头税,都是数以亿计的入账!
  其他山泽盐池,以及少府本身的产出收入,也差不多是这么个数字。
  加上上林苑的田租,各地官衙的假田收入。
  而刘彻自己不怎么花钱,他不是一个奢侈的帝王,即位至今,他本人最大的一项开支,就是即位后赏赐天下孤寡以及诸侯王。
  至于东宫,窦氏本就是个节俭的人,至今,这位太皇太后,都保持着太宗孝文皇帝在位时的习惯,甚至,连她所穿的衣服,都是她身边的宫女侍者在长乐宫里自己养蚕织丝编织出来的。
  薄太后就更节俭了,刘彻听说,这位太后,甚至连饮食都很省,每餐都是三道菜,两个汤。
  至于刘彻的后宫,因为即位时间短,迄今只册封一位夫人,那开支比起他的皇帝老爹时,更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在刘彻一年下来,扣除给诸侯王的赏赐,历代帝陵的开支以及刘彻自己的开支还有东宫的开支,起码能结余三万万钱。
  这些钱,放在库房里,逃不过腐烂的命运。
  还不如拿出来花掉!
  田叔与岑迈闻言,连忙拜道:“陛下降隆恩于士子,臣等代天下士子,谢过陛下!”
  像刘彻这样大方的天子,汉室历史上,还从未有过!
  即使太宗孝文皇帝,也很少会将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给外朝使用。
  刘彻摆摆手,道:“不用拍朕的马屁!”
  他踱了两步,问道:“二位爱卿,可否帮朕去找些小说家的人,最好是小说家里最有名气的几个,朕有些事情,想让他们去办!”
  小说家,其实就是长安城里最大的八卦党。
  这个诸子百家中在后世可能默默无闻,很少有人知道的流派,堪称最早的玄幻小说作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7/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