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5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2/2322

  身后的大将军魏其候窦婴立刻就低头禀报道:“陛下,臣奉诏于七日前,传令关中各县县尉、各持节将军、都尉、校尉及各烽燧台,遣调兵马,会于雍县,今日辰时三刻之前,所调兵马俱抵雍县……”
  刘彻不置可否的点点头。
  早在一个多月前,他就想看看关中郡兵动员和机动能力了。
  可惜,天子出巡甚至阅兵,何等大事?
  不是说走就能走的。
  就这么一直拖啊拖,拖到今日方才成行。
  如此一来,就失了先机了,天知道现在在场的军官里,有多少是提前半月甚至一月就收到风声,开始准备的关系户?
  在准备了这么久的情况下,要是各部郡兵,还是不能按期抵达。
  那汉室军队的战斗力就实在堪忧了,刘彻就要做好准备,另起炉灶,编练新军,以免重蹈明末关宁铁骑的覆辙了。
  现在来看,诸部郡兵的机动力和行动力,还是可以的。
  虽然,可能大多数人都已经在半月前甚至一月前,就已经为今天做好了准备。
  但七日之内,机动数百里,即使这些军队全都是抛弃辎重,以轻兵前进,沿途都有充分的后勤保障。
  但也依然很难得!
  尤其是,各部统属不同的军队,井然有序,纪律严明的分列平原两侧,就能看出来,汉室军队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还没退化。
  这依然是一支能拉得出,打的赢,能打硬仗,胜仗的虎贲之师!
  所以,些许瑕疵,刘彻也就没放在心里了。
  毕竟,不能拿封建社会的军队去跟近代甚至现代军队比较。
  刘彻回头,群臣立刻跪下来,恭听圣旨。
  刘彻提着宽大的绶带,清了清嗓子,正色对着群臣道:“自古国之大事,唯戎与祀,今朕幸雍,欲效先王,观兵演武,而后再祀五帝,卿等皆国之柱石,请随朕临观兵威!”
  于是,乐声立刻改变。
  《天保》之声渐渐远去,恢宏浩大,气势庄严的《瞻彼洛矣》。
  《天保》是歌颂天子之诗,而《瞻彼洛矣》则是称颂天子军队之诗。
  而这两首诗,无论从文字,还是意境,都充满了赤裸裸的帝国主义范。
  孔子说,诗三百,思无邪。
  可刘彻觉得,诗三百,其实只阐述了一个事实:大华夏民族主义万岁。
  诗经通篇,所有涉及的战争,全部是诸夏对外族的战争,它所称颂的君子,全是保家卫国,开疆拓土,击败夷狄的英雄,它歌颂的淑女,全是仰慕君子,谨守华夷之别的女性。
  全篇上下,毫无掩饰的告诉所有人:只有中国的战争,才是正义的,夷狄诸蛮的反抗和抵抗,全部都是错误的,不正确的,不得人心,神明保佑的。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此,福禄如茨。韎韐有奭,以作六师……”刘彻轻轻的随着乐声,念着诗词,他向前缓步,这一刻,刘彻似乎有种感觉,这方天地的英灵,那些为诸夏对外开疆拓土的英雄,他们的目光正从九天之上垂下,正在看着他,这个后代的继承人,这个国家和民族如今的主宰者,于是,刘彻提高声调,大声的唱出来:“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此,鞞琫有珌。君子万年,保其家室。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此,福禄既同!”
  这首《瞻彼洛矣》可能后世人觉得有些拗口,而且用词生僻。
  但对如今的汉室贵族大臣王侯公卿来说,却是相当于流行乐一般,朗朗上口,脍炙人心。而且,因为用的是雅语,所以,唱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感十足。
  于是,伴随着刘彻的声音,随行大臣与诸侯列侯公卿,全部不由自主的附和着唱诵起来。
  一时间“瞻彼洛矣”之声响彻天地。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此,福禄既同。君子万年,保其家邦!”最终,这场西元前的大规模合唱,以梁王刘武及江都王刘阏率领百官,跪在刘彻身后,大声唱诵这首《瞻彼洛矣》最后一小节而告终。
  这时,负责今日阅兵安排的卫尉李广,就已经为刘彻君臣,准备好了阅兵所用的车马。
  刘彻率先登上为阅兵而特别打造的御撵。
  坐上撵车,刘彻对车辕下待命的王道吩咐道:“回长安后,记得去把司马相如叫来!”
  义纵就要凯旋归来,自古王师奉命,征服夷狄,岂能没有称颂王师威武正义,纪律严明,为夷狄带去文明之光的诗歌?
  说句实话,刘彻实在有些鄙视后世帝王。
  征讨不臣,毁灭夷狄的文字、神庙、制度,使之臣服诸夏,这是上古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都称颂的事情,诗经所赞美的伟业。
  何以春秋以后,类似赞美和歌颂王师的文章诗赋就少之又少了?
  甚至宋明两代沦落到被夷狄吊打,为野蛮毁灭的悲惨境地。
  那些喊着师法三代,效法圣王的文人,怎么在这个事情上就装聋作哑了?
  他们的圣贤书是用屁股读进去的吗?
  刘彻感觉,有些理解不能。
  刘彻决定,在这个事情,不能犯后世的错误,要纠正现在文坛不是称颂山水,就是赞美园林这股不正之风。
  歌颂君子杀敌,保家卫国,泡夷狄妹子,教化四夷,为野蛮带去文明之光,这才是文坛应该走的正道嘛!
  思虑之间,群臣已经各自就位。
  梁王刘武,亲执戈矛,坐于刘彻左侧一辆战车上。
  江都王刘阏,手执弓矢,立于右侧一辆战车。
  丞相周亚夫,乘一辆四马战车位于先导。
  其余诸臣,两千石以上,列侯外戚,也各以次序,护卫左右。
  护持天子阅兵,这是为人臣子的无上光荣。
  大家也都很尽职尽责,拿出了最好的一面。
  一切准备就绪。
  大将军窦婴驱车来到刘彻御撵旁,下车拜道:“陛下,如今六师已备,群臣就绪,敢请陛下下令!”
  刘彻站起身来,拔剑出鞘,剑指前方,道:“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朕今日观兵,乃为晓瑜天下:王师,堂堂正正,奉天应命,唯受朕遣,只诛不臣,只讨不义,只伐无道,若臣服于朕,谨守道义,躬行中国之治,四夷诸国,王师秋毫无犯!”
  这却是脱了裤子放屁,硬是要装逼了!
  臣与不臣,有道无道,不是刘彻说了算,难道还是夷狄说了算?
  就像后世米帝一样,说你不民煮,你就肯定不民煮,民煮了还是有黑幕,选举不公,一定要干死你丫的。
  说你民煮,就是沙特、印度,也能成为自由世界“可靠的盟友”“忠实的伙伴”。
  但这门面功夫还是很重要的,道义问题也很重要。
  军队,必须知道自己为何而战,才能有战斗力。
  当然,封建社会的军队,还需要足够的激励和奖赏。
  正如秦军一般,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为家人老小,妻子儿女,个人的前途未来而战,那自然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但秦的问题就在于,当他打败了所有的敌人后,就失去了继续战斗的目标和勇气。
  哪怕秦始皇一代雄主,临时为秦帝国树立了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越人两个新的征服目标。
  但问题是,这两个新的敌人,打赢了,也没油水啊。
  于是,秦始皇死后,秦帝国轰然倒塌,也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
  刘彻正是吸取了秦的教训后,决定拾起道义的伪装,将汉室军队打扮成正义的使者,百姓的保护者,亚洲宪兵。
  未来,那些不适合统治,汉室鞭长莫及的地方,可以采用羁绊之策。
  就如今日汉室对于三越所做的一般。
  命其王子质于长安,通过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影响其国内政策。
  至于会不会被道义束缚?
  有这个担忧的人,只能说是幼稚!
  亲,战争什么时候需要过理由了?
  战争,从来都只存在能不能打,要不要打的问题。
  至于理由?哦嚯嚯嚯……
  刘彻心中千百个念头转来转去。
  而跪于撵车前的窦婴,闻言却是非常鼓舞,叩首拜道:“诺!臣谨奉诏!”
  对窦婴这个思想倾向于儒家的窦氏外戚来说,刘彻的发言,真是让他倍感鼓舞,只感觉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干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2/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