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5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8/2322

  尤其是,在汉室历史上,还没有一位太子,被人从储君之位上拉下马。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是义纵自己无意为其外甥铺路,身边的战友和属下,也会拼命怂恿义纵为此而努力。
  更何况,义纵本人,怎么可能没有这样的野望?
  这从今日聚会的来客,就能看出来了。
  在坐的,基本全是义纵的死党羽翼,羽林卫中队率以上军官,更是悉数在列。
  另外,义纵这次率军前去讨伐朝鲜的路上,也很是收拢了一些燕蓟辽东等地的人才。
  如今,虽然有着考举,但考举出去的士子,却要从四百石的基层官吏做起。
  地方上的豪强家族的子弟,却对考举之路,犹豫不决。
  这很容易理解。
  这帮老爷,想做的是大官。
  最起码也是一上来,就能发号施令,决断一县事务的千石官员。
  廧夫、游缴甚至衙役这种要直接与农民打交道,甚至每岁税收时忙的跟狗一样的刀笔吏,许多豪强子弟,自侍身份,不愿意污了自己手脚。
  考举之路,对他们来说,还不如花钱走赀官之路,赀官虽然说出去难听了一些,比不上举荐和征辟那样高大上,但至少一出仕也是天子近侍,朝廷心腹。
  所以,义纵此去朝鲜,还是有不少豪强子弟投奔到幕下,担任幕僚、食客一类的角色。
  这也是目前汉室的常态。
  三公九卿,基本上人人都养着些类似身份的门人,食客。
  就是以清廉、刚正闻名的丞相周亚夫,也是如此。
  “主上,夫人为陛下诞下神圣,臣以为,主上当未雨绸缪,早作打算……”一位在辽东投奔义纵的幕僚,一开口就劝谏起来:“如今,长秋宫年幼,而宫中诸美人、夫人乃至于少使,皆无所孕,主上可广结恩义,联络朝臣,共举大事,如太宗立先帝故事……”
  义纵听了,也是颇为意动。
  当年,太宗孝文皇帝自代国至长安,继承大统。
  当时,当年代王王后所生诸子皆夭,而太皇太后也还未入主长秋宫,但在群臣的共推下,太宗孝文皇帝还是立了先帝为储,随后太皇太后母以子贵,入主长秋宫。
  如今的局势,与当年,很是相似。
  当今天子只得一子一女。
  不趁着天子只有一子的时候,趁热打铁,将外甥扶上储君之位,难道要等着其他美人、夫人所产之子尽皆出生,再去竞争?
  老刘家的皇帝,可是出了名的刻薄寡恩,加善忘。
  就是名声最好的太宗孝文皇帝,在女人这个事情上面,也是朝三暮四,喜新厌旧。
  今上虽然看上去,似乎比起老刘家前几代都更加讲情义。
  可义纵,却不敢将赌注押在皇帝会顾念情分之上。
  就算皇帝真的顾念情分,但情分这种事情,用一次就少一次。
  用光了怎么办?
  义纵觉得,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自己阿姐考虑。
  趁着如今得机会,为外甥争上一争。
  义纵,当然清楚,在如今局势下,自己那位刚出世的外甥,是不可能真的就能坐上储君之位的。
  东宫太皇太后是不会同意的。
  但,不争上一争,天下人岂非会以为皇长子已经自动退出了储君争夺战?
  只有争了以后,朝臣和大臣贵族,才会知道,皇长子的志向。
  只是……
  义纵看了看那个幕僚,犹豫着道:“子清啊,皇长子殿下,尚未立储,以后休得再提神圣之事……”
  汉室,只有皇帝和太子,才可称为神圣。
  其他皇子,只能称为殿下。
  义纵虽然年轻,但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面,他还是很理智的。
  但他这一表态,却等于告诉部下与幕僚们,他确实有意为皇长子竞争储君之位。
  自古以来,飞黄腾达的最快捷径,除了从龙之外,就是定策了。
  众人精神为之一震。
  毕竟,大家就算再怎么热情,这个事情,义纵若是自己不愿意参与,也是一场空不是?
  于是大家纷纷畅所欲言,各献其策。
  有人主张联络朝臣,上书请立,有人觉得应该先收买宫中贵人,联络消息,发动舆论,壮大声势。
  “都尉,末将以为,此事还需慎重……”当然也有冷静的,张次公,就是其中之一,他起身拜道:“当今之事,关键在于,陛下怎么看……若陛下有意,都尉如此行事,自然不无不可,但若圣意不愿,那都尉如此作为,岂非陷夫人、殿下、都尉于险境?”
  “末将以为,都尉不妨镇之以静,等待圣意……”
  义纵听了,浑身都出了身冷汗。
  确实如此。
  今上的为人,素来极有主见。
  决定的事情,便是八匹马也拉不回来。
  而且,今上睚眦必报的性格,比之先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初,卫氏朝鲜的王子,不过是在朝觐时,被发左袵,以蛮夷自居,就恶了陛下,结果,一年多一点,卫氏国灭族亡。
  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人能在恶了今上后还能活蹦乱跳的。
  义纵,可不想因为此事,招致天子恶感甚至不喜。
  那就得不偿失了!
  只是,倘若他身为皇长子的唯一外戚,没有有所动作,势必将让朝臣以为,皇长子一家,只愿享清贵之福,那就糟了!
  历来,储君之位的争夺,即是需要皇子们各自的努力,也离不开朝野贵族的支持。
  义纵可是记得清楚,今上坐镇太子宫时,表面上看着好像是孤家寡人,只能宅在思贤苑与太子宫。
  但实则,在朝中文有袁盎,武有周亚夫、窦婴,更与馆陶交好,根深蒂固,因此无人能撼动今上的储位。
  而这些关系,在今上还是皇次子时,就已经巩固。
  若非如此,先帝十子,岂能全部败下阵去?
  一时间,义纵真是纠结无比。
  “或许,吾当去请教丞相?”义纵心里琢磨着,但随即否决了这个想法。
  当年,萧何都需要自污,才能保全自己性命与地位。
  何况如今?
  丞相若是参与夺嫡之事,恐怕未央宫立刻就要地震!
  该怎么办呢?
  义纵正踌躇之时,忽然,门房来报:“主上,门外有太仆袁公拜帖!”
  “丝公来了?”义纵脸上不由得露出狂喜之色。
  袁盎袁丝的能量就是丞相周亚夫也要甘拜下风。
  这位当朝太仆,外号知己遍天下,不知道有多少列侯至交,封疆好友。
  就连东宫太皇太后那里,袁盎便是布衣,也能来去自如。
  义纵自认自己与这位太仆,并无深交。
  此公选了这个时候递拜帖,所为何事?
  义纵心中踌躇着,但嘴上却立刻道:“打开中门,快请丝公入内……”
  他又对自己的战友、幕僚们拱手道:“诸君,请与吾一道去迎丝公……”
  众人自然轰然应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8/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