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6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8/2322

  卫驰闻言,立刻就脸色涨红起来。
  细柳营天下第一强军的地位,目前已经受到了虎贲与羽林这两个小兄弟的严重挑战。
  作为天子亲军,虎贲卫与羽林卫,有着最好的兵源,最好的待遇,最好的装备与最好的军官补充。
  传说,天子甚至直接从考举士子里选了近百人,丢到虎贲和羽林两位,参赞军事,筹划谋略。
  而细柳营则只得到不过十名士子。
  就这,还是将主周亚夫从其他将军那里虎口夺食抢来的。
  对文人,汉室军队,还是很尊重的。
  毕竟军中都是大老粗,忽然来一批饱读诗书的参谋,就算是看个稀奇,追个时髦,也是不错。
  何况,分配到军队的士子,大家最后都发现,都有着不错的能力。
  或是精于算术,明于文字之士,这样的人,能辅助军官,将军营内外的一切事务,都准备的好好的,更能提出许多很好的建议,规范和管理军伍。
  甚至还有一些特别高端的人才。
  此等士子,出生于将门世家,饱读兵书,对军队非常熟悉。
  虽然没什么实践经验,理论水平远高于实际能力。
  真要放在主官位置,那就是一个马服君。
  但作为副手,这些人的到来,却是极大的解决了许多将军的问题。
  训练士卒,可以让这些人做,规划方略,也可以让这些人做,军中大小杂伍,也能甩手。
  更关键的是,这些人是一个集体。
  他们常常会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
  一人计短,三人计常。
  三个马服君凑在一起商量问题,就算不如武安侯,也不比将主自己差多少了。
  拾遗补缺,查找疏漏,这些人更是非常在行。
  所以,今岁考举的事情,还没有影子的现在,汉军的各个山头就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在今年的考举抢人了。
  南军的卫尉放出话来,今年要抢一百个士子。
  北军也不甘示弱,叫出来三百士子的口号。
  卫驰觉得,细柳营也不能落后。
  南北两军的丘八,倒不是什么问题。
  细柳营的战功和战绩,完全碾压这帮渣渣。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还有虎贲与羽林两卫。
第544章
曲线兴国
  想着虎贲卫与羽林卫,卫驰就感觉自己的牙有些疼。
  这两个天子亲军,成立以来,简直就成了汉室其他军头的噩梦。
  装备、待遇什么的也就算了。
  毕竟天子亲军嘛,行头什么的肯定要光鲜亮丽一些啦。
  不然出门丢了脸,那可是整个汉军的耻辱!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两货恬不知耻的上跳下窜,抢班夺权了。
  一帮不过从军两三年,甚至才服役一年的队率、司马,堂而皇之的空降到了南军与北军,按着各自级别,坐镇着武库、宫门和城门等关键位置。
  一帮寒门子弟,甚至,家臣后人,摇身一变,佩着朝廷印绶,沐猴而冠,言称本将,口说卑职,让许多人暗地里都恨得牙咬咬。
  譬如卫驰,他是乐平简候卫无择的庶子。
  其父无择公,是追随高皇帝从山东杀到长安的老卒,一路积公累至卫尉,虽然没赶上高皇帝分封天下,没上那个汉初功臣名单,但在孝惠皇帝四年追溯功臣战功时,还是成功的因为在灭赵战争中的战功,被封为乐平候。
  而他老爹,有个死对头,名叫张旭。
  当初,卫无择与张旭同在汉军大将皇?麾下用事,两人同样都是郎官,而且还是老乡,都是沛县人。
  那感情,自然好的就差穿一条裤子了。
  但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什么不变的兄弟手足之情?
  当年,陈余与张耳,号称是刎颈之交,生死相托,陈余甚至一度视张耳为父为兄。
  但那又怎样?
  临到头,两人都是恨不得让对方赶快去死。
  为了让张耳赶快去死,陈余先是帮汉,建立汉-赵-齐反楚同盟。
  等到发现张耳居然就躲在刘邦那里,并没有死的时候。
  陈余立刻就发动大军,反戈一击。
  几乎差点就扰乱了整个战局,即使如此,汉军也是损失惨重。
  卫驰的父亲与张旭的交情最终的结局,也如张耳陈余一样,最终反目成仇。
  具体是因为什么原因,卫驰不大清楚。
  但自打他有记忆以来,张旭这个名字,就是老头子的忌讳。
  甚至老家的乐平侯候府中,一个姓张的下人也没有,名字带旭字或者与之谐音、通假的字,也不能出现。
  卫驰甚至记得,就是老头子咽气哪一天,就是看着满屋子孙,要着众人全部跪在其膝前发誓“永不与张旭子孙交好”。
  本来,这个事情没什么。
  张旭虽然与自家老头子同是跟着高皇帝从沛县走过来的老兄弟。
  但老张家运气不好。
  第一次高皇帝分封功臣时,因为张旭跟韩信走的比较近,被无视了。
  第二次吕后在孝惠四年追封功臣时,又因为得罪了沛候,结果别说功劳了,连原来的官职都被一撸到底,发配去了上郡守长城。
  那时候守长城可不是现在,全国上下,就算勒紧了裤腰带,也要优先供给长城驻军,哪怕关东都打烂了,长城军团也没有一个卒子南下。
  当时的北方边郡城池,残破无比,各种野心家到处都是,而老刘家又穷的国库都能跑耗子了。
  一天三餐,别说吃饱,能有点糠就不错了。
  还要时时刻刻担心,什么陈烯余孽、卢逆余党以及匈奴人跑过来“取君项上人头一用”。
  虽然,太宗即位后,国力大大增强,长城那边,也是渐渐好转。
  据说那张旭在上郡,还混的风生水起,一度出任过郡司马,相当于郡尉的副手。
  但上郡那种穷乡僻壤,连匈奴人去了一次后,都再也不走那里了。
  据说那一次,匈奴人出动三万大军,但在上郡,不是被汉军赶出去的,而是被饿出去的!
  连汉律里都明文规定:入顷刍稾,顷入刍三石;上郡地恶,顷入二石;稾皆二石。
  连皇帝都知道上郡穷的连草都长的比别的地方少。
  现在,匈奴人也知道了……
  “汉朝居然有地方比草原还穷……”
  卫驰本以为,张家跑到上郡那个穷山沟里,这辈子,他卫驰恐怕永远没机会去跟“张旭子孙交好”了。
  可那成想,这世界变化实在太快了。
  张旭的儿子,从上郡杀回来了!
  上个月,卫驰回家,结果他的兄长,也就是本代的乐平侯卫胜,将一张鎏金拜帖放在了他的面前。
  拜帖之上,用着小纂,工工整整的写着:故人之子张须之,敬问乐平候安。
  内容是:昔者君侯之父,与吾父,同在高皇帝麾下效死,誓曰:生死不相厄,富贵不相弃,岂料,世事弄人,致有当年之变。闻说君侯府邸藏有淮阴兵书三卷,吾父至死,念念不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8/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