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8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1/2322

  然而,一旦这位中下层官员,升迁到两千石以上,那就立刻换上了一副脸面。
  道理很简单。
  老刘家很清楚,对下级,尤其是很可能一辈子也就交流一两次的下级官员,给予尊重,甚至宽容,能收获天下士民的忠心,更能树立自己的形象。
  譬如,太宗与冯唐对奏,冯唐那个愣头青,甚至直言: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而太宗也只是“怒,起入禁中”过了两天,自己心里实在憋不住了,又派人把冯唐请过来说: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
  意思就是,先生你为什么要当众羞辱我呢?打脸的话,您可以私底下跟我说啊……
  冯唐那个愣头青直接回答:鄙人不知忌讳。
  换了其他任何朝代,冯唐是想死都很难!
  但在汉室,他的名字荣登史册,千古不朽。
  跟他一起不朽的,还有故事里的另一位主人公——汉太宗孝文皇帝。
  所以说,千古帝王,若论演技,谁能与汉太宗比?
  作为一个立志学习祖父好榜样的皇帝,刘彻自然不会在乎什么节操、面子这样不切实际的虚幻之物。
  天子的态度,立刻就让包括文禁在内的无数臣子热泪盈眶,什么叫圣天子?这就是啊!
  本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朴素士大夫精神,文禁叩首拜道:“幸陛下隆恩,臣禁斗胆言之:今陛下若欲令民养马,其先在,使民能养,当今驽马一匹,也值钱以数万,若得良马,则以十万计,细民一夫狭以五口,岁收不过千八百石,得钱万余,除租税算赋衣食尝新,已身无余财,便是中人之家,治田以十顷,每岁所余也不过数千!是以臣以为,百姓非不愿养马也,实不能养马也!”
  听着这些分析,刘彻点点头,做出一副龙颜大悦的模样。
  而实际上,这些事情,人尽皆知。
  知道问题,跟知道怎么解决问题,这是两回事情。
  不过,看此人模样,刘彻认为,他应该有所解决之道了。
  于是,刘彻就露出微笑,鼓励他继续说下去,作为皇帝,刘彻很清楚,多数臣子,不是没有想法,也不是没有脑洞,纵观古今,史册之上,一眼看出国家弊端和政策漏洞的官员士大夫如过江之鲫,知道怎么解决的,也多如牛毛。
  但为什么,他们不能向上面提出来呢?
  道理很简单,一,他们没有渠道,二,他们没有得到统治者,尤其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鼓励。
  而作为皇帝,想要让自己的统治稳固。
  其实方法也很简单。
  首先你得找到一批能帮你发现问题的官员,其次,你要让这些官员去解决问题。
  这就是所谓的得人与用人。
第664章
【南巡】(四)
  得到天子的鼓励,文禁的胆子也变得大了许多,思路瞬间也开阔了起来。
  作为丞相史,文禁虽然地位不高,但接触到的信息和知识,甚至比地方郡国的两千石还要多。
  这国朝典故、故事,汉家政策法律诏命,文禁早已烂熟于心,甚至能倒背如流。
  如今,这些知识清晰的出现在文禁的脑海中,他只是略略一回忆,就将汉室立国至今,历代天子颁布的有关马政的律令和训令以及汉律中的种种律令,全部整理到了一起。
  他微微恭身,大着胆子,将他心中的解决之道,说出来:“陛下若欲令民多养马,以臣愚见,或可法假田之法,假马于官民吏员……”
  “假马?”刘彻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有些意思,公请试详略之!”
  此人的回答,让刘彻颇有些意外,若不是刘彻确定,他的演员中不包括此人,此人也没有可能接触到那些演员的机会,那他还真有些怀疑泄密了。
  文禁拜道:“今国家假田,以官田假与百姓,岁收租税,田地如此,马畜以臣之所想,也当可如此!”
  刘彻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所谓假,就是贷。
  汉室政府,素来喜欢将国有土地租赁给无地农民,以此缓解社会矛盾,保护底层百姓。
  如现在的上林苑,几乎都快成为关中无地农民的天堂了。
  刘彻即位后,就将上林苑的田租水平一口气给砍到了十分之一。
  虽然比起种自己的地要亏,但比起去给人当佃户,甚至卖身,要强得多了。
  而这些措施是卓有成效的。
  一方面,国家得到了实惠,借助假田政策,目前,上林苑每年都能至少新开垦出上万亩土地。
  另一方面,百姓也得到了喘息之机,最起码最起码,破产后,除了给人当佃户和奴仆,还有这么一条路可走。
  不过,目前,这个政策基本只有关中农民能享受到。
  其他地方的百姓,就只能看运气了。
  当然,去年推出的屯垦移民政策,在某些方面来说,其实就是过去的假田政策的变种强化版。
  汉人向来聪明,举一反三,脑洞开起来,能吓死人。
  在大约二十余年后,小猪统治时期,汉室就想出了这么一招假马法。
  不过,小猪将之称为“息十一”。
  为什么叫“息十一”呢?
  因为这个政策的核心,就是将马作为一种资源,放贷给百姓,三年后收回作为本金的马匹,此外,百姓需要付出所贷马匹产驹数量的十分之一的马驹作为利息,倘马驹不足一匹,则折算为钱、谷、布。
  这个政策好不好?
  当然好了!
  在实施初期,整个天下都是一片欢腾,人人争相养马,想尽办法从官府借贷马匹。
  史载“息十一”政策实施的最初几年——“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盐铁论》中更是称颂“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载耕,而民莫不骑乘”。
  那个时候,刘彻虽未目睹,但从文字上看,也确实是一个黄金时代。
  但可惜,这个黄金时代持续的时间太短了。
  数年之后,面对国家财政困难和军费吃紧。
  小猪在玩了告緍后,觉得还是不得劲,要扩大财源,就把主意打到了“息十一”政策上。
  首先,他加征了六畜税。
  所谓六畜,就是马、牛、羊、犬、猪、鸡,全部统一征收千分之二的税率。
  然后,又借口国家有事,加征马口钱。
  最后,更是将原本的自愿向国家申请养马,变成了强制摊派和强制征收息马税。
  用屁股想都知道,任何政策一旦从自愿变成国家强制摊派,会产生什么后果。
  王安石的青苗法,保甲法,都是这么被玩坏的。
  小猪的息十一,自然也逃不脱这个怪圈。
  官府和上下的吏员,纷纷将手伸进了息十一里捞好处,层层加派和加征,更可怕的是,他们还举一反三的将征收田税谷物时使用的手段用到了息马税上——故意使马匹受伤或者指鹿为马什么的。
  然后借此讹诈和敲诈百姓。
  无数原本想靠养马发家致富的百姓纷纷破产,甚至,家破人亡。
  于是,局面立刻就从人人争相养马,变成了,谁养谁煞笔。
  以至于到了昭帝时期,为了鼓励民间养马“其罢息马”。
  这无疑是讽刺至极的事实!
  有着这么一个前车之鉴,刘彻自然知道应该怎么取舍了。
  当然,刘彻也想听听汉室官员们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基层官员的意见。
  他们久在基层,熟悉民情,深谙事故,考虑问题肯定要比他这个宅在皇宫里的皇帝要更广阔。
  譬如,他们肯定知道,什么样的税率,能即保证百姓有养马的激情,又不会令国家吃亏。
  于是,刘彻问道:“以公之见,假马当以税几合适?”
  “此公卿大夫之所职权也,非臣所能议也……”文禁看了看巨头们,非常识相的谦虚地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1/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