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门阀(校对)第10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6/1924

  张越和其见过两面,印象深刻。
  这位良娣,不是简单角色!
  那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行事极有尺度的女性。
  而且,史氏外戚也不简单。
  旁的不说,宣帝就是史家养育、教育和培养出来的。
  一个能教出宣帝这样的君王的家族,能是简单人物?(当然,张贺、丙吉等人也是出力甚多。)
  刘进听着,缓缓点头。
  对于自己的母亲,他自然很清楚。
  “除此之外,孤还当做什么?”刘进又问道。
  “殿下什么都不需要做!”张越低头道:“这种时候,殿下只需闭门读书……”
  刘进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
  接下来数日,果然朝野都沉浸在了‘册立太孙’的热情之中。
  就连市井的百姓,也全身心投入其中。
  没办法!
  财帛动人心啊!
  若太孙最终确立,按照传统,天子首先要大赦天下,然后还要撒钱。
  毕竟,乡下的地主,生了继承人,都要大摆筵席,昭告乡邻。
  何况一国之君?
  所以,这是无论公卿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可以受益的事情。
  故而,哪怕百姓其实根本不知道刘进是谁?做过什么事情?
  但也都全身心的支持、拥戴起了长孙。
  于是,当市井和朝野的气氛,都达到一个临界的时候。
  丞相澎候刘屈氂、御史大夫暴胜之、太常卿商丘成等人联名上书天子,以‘如今太子主持治河,国无长储,社稷不安’的名义,请求‘择太子诸子中者贤能者,以建元储’。
  天子自然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而且,拒绝的理由清新脱俗——朕孙无有贤能之人,安能奉宗庙、承国家?
  于是,群臣沸腾,再接再厉,继续上书恳求天子‘为天下计、宗庙计’册立太孙。
  针对天子上次拒绝的理由,大家一致认定‘陛下实缪矣!’。
  为什么呢?
  长孙进,允文允武,天下倾慕啊!
  再没有比长孙更合适的人选了!
  为了天下社稷和宗庙祖先,陛下应当机立断。
  天子接到奏疏后,第二天诏下御史台,明告群臣,再次拒绝。
  这一次拒绝的理由,就跟奇葩了!
  天子认为,长孙虽然‘有所长’,但是论起贤能。
  还是远远不如一些宗室精英的。
  譬如‘朕兄子刘义,为安县县令,贤德非常’,还有‘朕弟子赵王刘昌,文武双全’。
  你们这些不懂事的大臣,为什么就只盯着朕的孙子呢?
  目光太短浅,胸襟太狭隘了。
  于是天子狠狠的训斥了一番群臣,要求他们站在更高的眼界,以天下为重,全盘考虑。
  好嘛……
  群臣立刻就兴奋了起来。
  然后,潮水般的奏疏,在一个时辰之内就淹没了兰台。
  这一次,上至列侯公卿,下至有司佐吏,纷纷上书,甚至还有长安三老、地方贤达,也都上书天子。
  每一个人都一致认为,没有比长孙殿下更贤能的人了。
  陛下您举的那些宗室子弟,虽然精英,但如何能与长孙相比?
  每一个人都摆出了很多道理和例子。
  更有人引经据典,论证必须立长孙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于是,天子‘不得不勉为其难’的在群臣和人民的呼声下,下诏给御史大夫暴胜之说:今太子受命,主持治河,群臣皆以为,宜当立长孙进为太孙,以承宗庙,安社稷,朕再三推辞,群臣固请之!朕德薄,不知其义何在?然群臣士大夫公卿固请,其下御史,令有司议之。
  于是,长安城里,立刻出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祥瑞’。
  御史们得知,如获至宝,纷纷上书,将这些祥瑞报告天子,劝说天子应当顺应天意。
  于是,天子‘无奈’,只好顺应天心民意,下诏给太常‘择吉日告于太庙’。
  同时令少府,为长孙择宫室,献元服。
第802章
太孙(2)
  国之大事,唯戎与祀!
  对于诸夏而言,几乎没有比祭祖更重要的事情!
  哪怕是国家,也是如此。
  延和二年春正月初七,午时。
  高庙之中,已是肃穆庄严。
  执金吾领卫尉事王莽亲自带着中垒兵,把守在高庙外围的道路上。
  而高庙之中,期门郎与羽林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编织成一张天罗地网。
  没有许可,连只苍蝇也休想飞进去!
  “吉时已到!太常告庙!”随着高庙庙祝的一声宣告,神庙内部编钟、鼓簧等乐器轰然奏响。
  在乐声中,整齐而稚嫩的齐唱,用着沛县的方言,高昂的唱响:“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在沛县童子的齐唱中,太常卿商丘成朝服正装,一脸肃穆的捧着一份天子诏书,亦步亦趋的穿过神庙回廊,直抵那神庙中央,供奉着高帝衣冠的大殿。
  而在神庙之外,无数人引颈以盼。
  张越也是内心忐忑,刘进就更是有些患得患失。
  虽然说,自秦以后,这祖先的意志,就从庙祝和巫师手里得到了解放。
  变成了一个可受帝王控制的流程。
  具体做法,在后世也有残余。
  就是每岁祭祖,长辈们向先人神灵与诸天神佛祷告祈愿时,若那卜卦不是很理想,便再三请求,直到得到吉卦的模式。
  当然,最理想的,还是一卦中的,你好我好大家好。
  所以,负责祭祀的太常卿,也有着些秘密技术,以尽可能确保,在祷告时先帝与先祖的意志,能与人间帝王的意志同步。
  话虽如此,但事到临头,谁不忐忑?谁不紧张?
  就后世搞一个民主评测,都有人睡不着觉,何况是这太孙之位?
  整个长安城内,此时的气氛,也弥漫着不安与忐忑。
  几乎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高庙内的信息。
  终于,经过了漫长等待后,高庙大门被缓缓打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6/1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