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门阀(校对)第11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9/1924

  其实刘邦还算好的,至少,他念旧情,有人情味,只要不造反,富贵权力都可以满足,朱元璋才恐怖!
  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就一个刘备刘玄德与诸葛亮,能够始终彼此敬重和理解对方。
  所以呢,提前打给自己打个预防针,留一个退路,还是有必要的。
  毕竟,老刘家出影帝,这是公认的!
  想了想,张越就拜道:“未知殿下,如今可有属意之人?”
第828章
火眼金睛张子重(2)
  刘进当然有喜欢的人选。
  只是,他缺乏自信,而且对这些人也不了解。
  纵然档案再漂亮,印象再好,他也不敢轻易下决心。
  实在是被谷梁的‘君子’们坑怕了,坑出阴影来了。
  听到张越问起,他才试探性的将这些人的名字讲出来:“孤确曾看好几个大臣……”
  “譬如,太常卿举荐的周子南君姬置次子安,孤就觉得不错……”刘进试探着看着张越,问道:“只是孤心有犹豫……卿觉得呢?”
  “周子南君次子?”张越眉毛一扬,笑了起来,道:“殿下觉得可以,自然可以!”
  “难不成,还有人敢质疑殿下的决定?”
  “殿下,昔年曾于建章宫立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今,践此誓约,社稷之福,天下之幸也!”
  穿越以来,张越最没有亏欠和愧疚感的抄袭行为,就是这后世鼎鼎大名的横渠三句了。
  因为,他成功的将这横渠三句与刘进绑定了起来。
  更成功的让所有人都以为,这是刘进原创的誓言!
  这等于将横渠三句硬生生的贴到了刘进,这个汉室未来的主宰身上。
  成为他的标签与人设。
  便是横渠先生,跨越时间长河,见到这个情况,也只会赞誉,只会欣赏,而绝无半分不满。
  概因,横渠三句在士大夫嘴里,只是口号。
  而在君王身上,则会成为政治纲领。
  想想看,未来刘进做了皇帝,除非他使出天魔解体大法,或者学习后世的玻璃渣,开启吃书模式。
  不然,他就将受限于这三句的约束与束缚。
  他只能也必须,践行这个誓言的内容。
  哪怕他不认同,也得在表面上表现的自己在践行当初的誓言。
  当年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张越现在非常期待,未来刘进掌权后,天下的士大夫文人和贵族们,会怎么迎合与讨好刘进的这个人设?
  故而,长期以来,张越有事没事,就告诉刘进:殿下,为天地立心……您不能忘啊,这是您的誓言。
  搞得刘进在尴尬之余,愧疚之下,不由自主的被洗脑,到得如今,刘进已经不由自主的开始向着当初的誓言方向努力。
  选那周子南君之子,充为庶子,就是这一心理的表现。
  因为……
  周子南君,乃是当今天子,在元鼎年间,下诏从雒阳当地的宗周姬氏子孙里找到的与周王室血缘关系最亲近的人,以‘兴灭国,继绝世’为理由册封的。
  其在汉室的地位很特殊。
  不是列侯,却可以世袭,没有军功,依然拥有封国与食邑。
  甚至,被刘氏视作‘客人’。
  认为是客居汉室的朋友,在政治上给与优待,令其奉祀宗周宗庙与历代王陵,拨给钱款,让其为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宣王每岁祭祀香火血食。
  这也是古典中国的精神,灭其社稷,但保其宗庙,依然允许其存在。
  譬如武王伐纣,建立周室后,依然封殷商之后于宋,并准许宋人祭祀其祖先、先王,保留其宗庙社稷。
  刘进,打算将周子南君之子,收为近臣。
  无疑,这是一个很好的决策。
  特别符合他本人的人设和追求的作风。
  张越自然是支持的,甚至都不需要去了解那个姬安的人品、作风——吉祥物需要人品、作风、能力这种东西吗?
  乖乖的坐在位置上,需要的时候出来摆几个poss就可以了。
  刘进却还是有些担忧,道:“孤怕有人议论……”
  “议论?”张越听着笑了:“殿下乃是汉太孙,岂能因他人议论就不做事了?”
  “自古成大事者,皆是背负天下之非议,负重而前!”
  “盘庚迁都、周公辅政、商君变法,皆莫如此!”
  刘进听着,心中默然,觉得张越说的有道理。
  当然,其实也是他心里有这个念头,于是道:“既如此,孤就以姬安为孤庶子,以尊其位!”
  “殿下还属意何人?”张越问道。
  “除姬安外,孤确实从名单里,找出了些人才……”刘进半是兴奋,半是忐忑的带着张越,走到殿中的一处书架,指着其上的简牍,对张越道:“这些就是孤选出来的……只是,孤不是很放心,所以犹豫至今……”
  张越听着,拱手拜道:“殿下,可否容臣一观?”
  刘进自然不无不可,道:“正要请爱卿为孤提些建议,臧否利弊……”
  张越于是,站到书架前,开始阅览起,那些被摆在其上的档案简牍。
  花了半个时辰,将书架上的二三十份档案看完,张越沉吟片刻,回头看向刘进,道:“殿下的眼光,确实不错,其中人才济济……”
  刘进一听,顿时高兴起来。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愿意被人否定,更别提批评了。
  刘进也不例外。
  张越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拣着刘进选的那些人的优点,都夸了一遍。
  “故御史大夫王卿孙王延年,素有廉名,臣也有所耳闻,其为郎中时,曾散家财,以助寒门士子进学……”
  “故少府上官桀之侄上官允,文武双全,曾侍天子帷幄,连陛下也赞誉不绝……”
  “如候李善子李言,素有贤名,曾为华阴尉,政绩斐然……”
  “开陵候成挽之子顺,更是长于匈奴,熟悉西域地理,知漠北风土……”
  “……”
  这让刘进听得心花怒放,暗自得意。
  为了选出这些人,他可是花了许多精力和心思的。
  不仅仅调查了这些人的过去,还研究了这些人的现状,甚至还派人去问过这些人身边的人,再三确认,才将他们选出来。
  就连张越,其实也很惊讶。
  因为,这些人来自很多不同的势力。
  像王延年,虽然在史书上不闻其名,但,他的祖父却是曾在元鼎年间任为御史大夫的王卿。
  王卿虽然做官,没有什么政绩,但他却是当今天子的潜邸大臣,与天子关系很好。
  而故少府上官桀,则是贰师将军海西候李广利的人,而且是与李广利关系亲密非常的老将——当初李广利入伍,天子就是让上官桀辅佐。
  大宛战争的时候,上官桀更是不顾年迈,坚持随军出征。
  为李广利梳理上下,为大宛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关键的是,这位老将军还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率军越过葱岭,进入中亚的汉家将军。
  上次李广利回京时,就带了上官桀的儿子上官相夫在身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9/1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