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门阀(校对)第12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9/1924

  其中青壮男子,在一万上下,余者都是妇孺老弱。
  在张越看来,这可是很有利用价值的劳动人口。
  在草原上走了一圈,看过了各地牧民的情况后,张越就已经知道了。
  游牧民其实和中国的农耕人民是一样的勤奋、耐劳与忠厚的。
  想想也能理解。
  逐水草而居的人民,倘若不勤奋、耐劳,早就饿死了。
  若不够忠厚,岂能忍受上层贵族的层层剥削与压迫?
  东亚民族,事实上都有这么一个特点。
  这片土地,资源不够丰富,气候不够宜人,环境也不是那么安逸。
  至少是没法和亚马逊丛林与非洲、印度次大陆的肥沃之地相比的。
  内郡有水旱蝗涝,各种天灾人祸,连年不绝。
  草原上也是一般。
  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必须勤劳,必须勇敢,必须耐劳。
  不然,不需要敌人,大自然就会淘汰他们。
  尤其是草原上的妇女们!
  不够勤奋、耐劳和逆来顺受,就绝对活不长!
  而这样的妇女,是最好的劳动人口。
  至少,杨孙氏和袁氏会非常喜欢她们。
第912章
寇可来,我亦可往!(3)
  张越很快就拿到了鶄泽一战,汉军的战损报告。
  两千汉骑,奔袭鶄泽。
  损失战马,两百余匹。
  包括两个什长在内的,四十余人战疫。
  此外,还有轻重伤兵三百余人。
  这个数据,看上去很夸张。
  但却是当代汉军,在正常情况下,与匈奴骑兵交手的真实反映。
  三十五年前,卫青的打的河南战役,比这夸张多了。
  元朔二年,卫青与将军李息,从左右两个方向,对河套发起进攻。
  卫青率部,奇袭梓岭,梁北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高阙要塞,堵住了匈奴在河套地区的白羊部与楼烦部主力,全歼之。
  此役,卫青斩首两千三百余,缴获牛羊马匹橐他数以百万计,俘虏了数千人。
  猜猜看,卫青损失了多少?
  史书上记载,说是‘全甲兵而还’。
  意思是出去多少人,回来多少人。
  连甲胄也都完完整整的带回了长安!
  当然,那是夸大之语。
  实际上,张越掌握的情况来看,卫青还是损失了一些兵马的。
  石渠阁里有卫青本人当年的军报,也有随军的军正(军法官)的报告。
  结合两者的阐述,河南战役,卫青部的直接战损,大约是死伤四百余。
  其中,战死者不满百。
  这就是打出了碾压优势时的必然结果。
  后世的八里桥之战,英法联军与数万清军激战数个小时。
  打完了一看,英军战死三个,法军两个。
  即使是清军,也就损失了一千左右(清廷自己统计是三千)。
  要知道,八里桥之战的时候,可不是现在。
  那时候,交战双方都动用了大量火枪、大炮。
  更出现了激烈的白刃战和争夺战。
  而鶄泽之战,汉军骑兵,则是从一开始就碾压了自己的敌人。
  无论装备还是技战术,都远远超过了呼揭人。
  两者的差距,可不仅仅是代差。
  交战双方,不仅仅是装备上有差距。
  训练、战术和身体素质方面,也都存在着鸿沟。
  想想看,长水校尉的士兵,平时吃什么?
  呼揭人平时的食物又是什么?
  就完全可以理解这种夸张的战损比了。
  不客气的说,在这个一汉当五胡的时代,哪怕换一支普通的汉军,只要战术得当,指挥正确,也完全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击溃或者消灭呼揭的骑兵。
  匈奴人没有三倍以上兵力优势,就不要妄想着,可以在正面战场,击败或者包围一支有着充足补给和高昂士气的汉军。
  反观呼揭,直接斩首,一千四百以上。
  其后的战斗中,又陆续消灭了顽抗之敌一千余人。
  剩下的数百人,全部被俘虏。
  当然还有数百人向北逃遁。
  算是张越昨夜夜袭消灭的那个小分队。
  入寇的呼揭骑兵主力,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最多可能还有两千左右的残部,滞留在外。
  而这些人,将直接被在盐泽的司马玄部堵住。
  最终可能,只能有几百人逃回弓卢水。
  看完报告后,张越立刻就在续相如和十几个长水校尉军官的注视下,就地撰写向长安的报捷奏疏。
  花了差不多半个时辰,将这封奏疏写好。
  然后,交给续相如,让后者立刻快马急送长安报捷。
  其实……
  张越本可以再等等,等司马玄所部联系上了,再统一报告。
  但是……
  马上就可能要去打弓卢水的卫律部。
  甚至可能要远征数千里,去幕北做一番事业。
  这奏疏就必须写,而且得马上写。
  早在数百年前,司马镶且就已经说过:军赏不逾月,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
  当代的汉军,千里从军,跟随将军们南征北战,可没几个人是为了国家大义、社稷兴衰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
  当兵,只是为了积攒功劳,发家致富,封官拜爵。
  很现实,也很简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9/1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