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门阀(校对)第14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33/1924

  张安世接过奏疏,连忙笑着道:“此皆赖陛下天威,张侍中用策,臣就经常与下属言:若国家多几位张子重,太平盛世指日可待矣!”
  天子听着张安世的话,更是得意万分,抚着胡须,道:“卿所言极是!所言极是啊!”
  乌孙人送来的牛马牲畜与妇孺,都是去年张子重与那位乌孙小昆莫签订的协议内容的贡献!
  本来,天子从未想过,一个小小的太学就能拉动如此多资源。
  但现实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乌孙人送来的牛羊马匹,大部分都是来轮台、玉门、居延换购丝绸、铁器、军械的。
  但那些妇孺就是纯粹的作为乌孙贵族留学太学的学费。
  三千多妇孺,根据玉门与居延的报告,皆是年纪十六至二十岁的妙龄女子。
  其中的两千余人,已经被李广利截胡,留在河西,作为分配给士卒将官的妻子。
  剩余一千多人,在护送前往长安的路上。
  而因此之故,河西地方的官员报告说,移民河西的百姓现在‘多有躬耕忠君安定之心’。
  这让天子,真的是欢喜不已。
  他已经打算,将这个事情大肆宣传,让天下都知道——移民边塞,不止国家分田地、耕具、种子、屋舍,天子还分老婆!
  而且是异域胡姬!
  相信,天下的光棍与无地百姓,将因此沸腾!
  只要有了人去边塞,那么河西四郡,就不必再担忧什么羌人、月氏人、匈奴人。
  这样想着,天子就问道:“卿来见朕,可有事情?”
  张安世闻言,立刻拜道:“启奏陛下,臣来是来报告侍中张子重的答复的……”
  天子闻言,马上就坐直了身子,道:“卿说吧……张子重有何奇谋妙策?”
  张安世于是就将张越的答复,向天子做了报告,同时将回信递上。
  天子一边听,一边接过书信,打开来看了起来。
  信上内容,主要是家书的格式,讲的也都是些嘱托家里的细节。
  但……
  其中的内容,却让天子动容!
  因为,这上面所言所述,张子重都是在规劝和告诫家人‘勿高傲轻慢’‘勿侍功猖狂’,更将一切荣誉和功勋,都说成了‘此皆陛下之力,将士用命,吾不过持节行之’。
  若只是这样,天子可能还不会高兴。
  但,这信上的行文与描述口吻,却分明是写给其亡嫂、侍妾和家臣的。
  因为除了这些内容外,还有大量私人家庭内部的嘱托和关照、细节。
  换而言之,这就是一封张子重托人捎回来的家书,他从未想过,这信会到自己这个天子面前。
  这才是最让天子欢喜的。
  这让他很开心,感觉自己没有看错人。
  而张安世所述的对策,也让天子眼前一亮。
  他想了想,对张安世吩咐道:“卿为朕制诏吧……”
  “以张子重之策为核心,以朕的名义,快马传召令居,命贰师将军从之!”
  在天子的立场上,若是可以避免大动干戈,自然是最好的。
  毕竟,马上河西四郡的粟米就要收获。
  整个汉室北方郡国,也将要秋收。
  在这个时候,贸然大兴兵马,哪怕成功的抵御了西羌与河湟月氏的进攻,也是得不偿失。
  天子并不想再给匈奴喘息之机了!
  当年,漠北决战后,匈奴龟缩瀚海,依靠大漠天险远遁。
  汉室在战略上,选择了掉头处理南越、闽越、西南夷、朝鲜。
  结果给了匈奴人喘息的机会,令其在十余年间恢复了元气,重新开始与汉争霸。
  若是当时,汉家乘胜追击,从玉门、居延、楼兰方向,夺取蒲昌海,控制天山,居高临下,威胁整个西域北道。
  那么,恐怕现在战争的胜负已经出来了。
  甚至说不定,匈奴单于已经在长安给他表演戏剧了。
  “诺!”张安世低头拜道:“臣谨奉诏……”
  然后他抬起头,看着一脸高兴的天子,心里暗自摇头:“可笑丞相还在想着离间天子与那张子重……”
  “这样的君臣关系,如何离间的了?”他苦笑着摇摇头,亦步亦趋的退下。
第1007章
应对
  轻骑从长安出发,只用了五天时间,便抵达了令居塞下,然后将来自天子的诏书交到了李广利手里。
  李广利领诏后,脸色立刻就变得有些难看,勉强挤出笑容,将使者送下去休息。
  他的脸刹那间就黑的都快能与污泥相比了。
  “此策是谁人所献?”他黑着脸,看向身侧的亲信心腹们:“立刻命人去长安,查清楚!”
  “诺!”马上就有人领命下去。
  作为帝国当前最高将领,河西汉军的最高统帅,李广利能够安然的坐在这贰师将军的位置上,始终牢牢控制和掌握着帝国最精锐最强大的野战军团。
  自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武夫。
  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在之前那么多年,他能够顶着朝中的公孙贺父子及其党羽的打击、限制,不断的发动战争,并争取到一次又一次的资源。
  事实上,在长安他有着一个多年经营的强大情报网络。
  与无数宫廷内外的大人物,有着利益联系。
  如今,朝堂上的丞相刘屈氂更是他的姻亲,这就使得他在朝中的力量和势力,再次膨胀。
  错非那个年轻人,忽然出现,并打出了耀眼无比的战绩。
  如今,朝堂内外,哪个敢不给他面子?
  “君候!”一个三十多岁的魁梧大汉,瓮声瓮气的起身拜道:“末将以为,陛下此诏,乃是乱命也!君候可以不用理会!”
  “自古以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俺听说,《春秋》里更有祭仲从权变的故事……”
  其他人听着,也大都是点头赞许,甚至感觉就该这么做!
  军人嘛,大都是这么个性子。
  特别是李广利的部下,懂正治的真的不多。
  大部分人,脑子里面只有打仗和领兵这两个事情。
  其他的事情,根本就懒得去想,也懒得去思考。
  这是李广利集团的出身决定的!
  李广利部下大将,基本都是当年跟着他从大宛战争的泥潭里杀出来的。
  除了少数精英、贵族之外,大部分都是从小卒子甚至是流放的罪犯、刑徒、无赖子的基础上杀出来的。
  这些人,或许在战场上很聪明,可以依靠经验和直觉以及平时与部下培养的感情,做到如臂指使,打出许多不可思议的战果。
  但一到正坛就抓瞎。
  军人的直肠子,根本无法适应诡变的官场。
  当然,若都是这个样子的部下,李广利也无法走到今天。
  “赵都尉,坐下!”还未等李广利开口,就有人训斥道:“国家大事,天子诏命,岂容臣下胡乱非议?”
  魁梧大汉,本来还想犟着脖子争辩,但在看到发声人后,立刻就变得比小孩子还老实,规规矩矩的坐下来,拱手道:“知道了,李将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33/1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