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门阀(校对)第14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70/1924

  但太学的架子和基础,却打下来了。
  更妙的是,国家从其中赚到钱,太学博士们也有了一份稳定丰厚的收入。
  这可比过去单纯的用爱发电好多了。
  也靠谱多了!
  用爱发电的事情,是不可能长久的,也无法长久!
  当然了,张越现在不会傻到去提这个事情,更不会拿这个事情给自己涂脂抹粉。
  “董先生,是这样的,吾打算请示陛下后,在太学之中,别立一个附学,以为汉家武将之培养、教育之用……”
  “其生源主要自汉军现役各部的有功将士之中招录……”
  张越将他的计划,详细的和董越说了一下。
  董越听着,慢慢的严肃起来。
  在如今这个时代,文武是不分家的。
  不想当武将的文官不是好官员!
  同样的道理,不愿意从政的武将必定是没前途的!
  连司马相如这等平时吟诗作赋的清流,关键时刻,都可以持节走进西南群山,跋山涉水,与猛兽毒虫为伴,登堂入殿,与西南诸国国君、大臣角力。
  当代的大儒,儒服之下,多半藏着的强壮的腹肌和健硕的肱二头肌。
  诸夏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是要求知识分子做到文武双全!
  知识分子们也必须文武双全——否则,根本不会有人看重!
  故而,其实太学的太学生们,除了学习经义,平素也会阅读兵书、讨论兵法。
  所以,在太学里面增开一个附属的军事院校,在程序和舆论上不存在问题。
  董越知道,这样对太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因为,汉家迄今为止,依然没有一个专业的军事将领培养基地。
  大部分的武将,都是靠自学或者依靠经验、历练成长起来。
  一旦有了这样一个基地或者说学校……
  那么……
  董越难耐自己内心的悸动!
  将公羊思想,灌输到军方,影响军方,这是董仲舒以来,无数公羊学者的美梦!
  现在,这个梦似乎打开了一扇窗户的缝隙。
  让董越的呼吸都有些急促起来。
  只是……
  董越看着自己面前的这位鹰杨将军,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然后问道:“未知鹰扬需要太学如何配合?”
  董越虽然是文人,但同时也身在正坛,故他知道,这天下从来没有掉下来的馅饼!
  哪怕这位鹰杨将军乃是公羊的自己人!他的‘师弟’!
  但在这样的大事上,其必然有所图谋!
  若连这点心机都没有,那么这位鹰杨将军,根本到不了现在的这个位置!
  “太学只需要届时上表赞同,并联合其他诸位先生,向朝野请求就可以了……”张越笑眯眯的说道。
  董越闻言有些不太相信:“鹰扬,这样就可以了吗?”
  “差不多了吧!”张越理了理衣襟,道:“吾会联络朝臣,共同上表,再有先生与诸生配合,天子不会拒绝,如此,太学之中便会多出一个专门对接培养有功将士,令其脱胎换骨的地方,国家也将多良将!”
  此事只要一成,对张越的好处,简直不要太多。
  旁的不说,单单就从此以后,天下的年轻将官,都要到太学镀金这一点,对张越来说,便是一个无法用文字描述的巨大好处。
  因为太学是公羊学派控制,公羊思想横行的地方。
  而百分之八十的太学生,都是张越的死忠!
  这意味着,从此以后所有进入太学的年轻将官们,都将被一个亲张的氛围所包围、笼罩,并不断的重复洗脑——张蚩尤多么NB,张子重多么伟大。
  这将直接确立张越未来数十年的地位!
  董越却终究还是文人,思维一时间没办法转过弯来。
  他看着张越,满是钦佩的道:“鹰扬真君子也!”
  内心之中,更是无比欣慰。
  公羊学派有张子重,必定会强盛!
  ……
  送走董越,张越站在门口,望着夜色下的长安城,矗立良久后,终于转身回府。
  坐在自己的书房里,他看着那被他摊在案几上的书册,嘴角露出笑容,然后提起笔来,继续书写。
  他现在在写的东西,是他在崖原之战后,就一直在坚持写的《张子重操典》。
  这是他仿照回溯的《莫里斯操典》的结构,动笔开始撰写的一部军事操典。
  涵盖了步兵、骑兵、弓弩兵、辎重、隧营,涉及组织、训练、编组、进军、行军、进攻、撤退等方方面面。
  而且,涉及细节的方面,基本都是图文并茂。
  写到现在,才将将完成了三分之一不到。
  但……
  张越相信,自己在长安剩下的时间里,一定可以完本。
  然后……这部书,就会进入太学那个新设立的军事院校,成为教科书。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等它被推广,并为很多人所拜读、传播开来后,再将之喂给空间的瑾瑜木。
  张越很期待,它会产生怎样的效应?
  会不会出现什么出乎意料的变化?
第1031章
硝烟起时
  八月将至,河西走廊之中,连绵的粟米田,一片接一片的成熟了。
  百姓纷纷拿起了镰刀,投入到收割工作之中。
  过去的一年里,老天爷保佑,河西地方风调雨顺,连病虫灾害也没有多少。
  粟米长的又快又好!
  百姓的脸上,全都洋溢起了幸福的笑容!
  河西四郡,不比内郡,因为多数人口,皆是移民,或者从军而来的家属。
  所以,这里的徭役赋税负担都比较轻。
  而且,也没有什么大地主剥削、压迫,大部分人都有着自己的家庭、土地,而且是标准的一夫狭五口而治百田!
  只是,河西地区的开发力度不够,水利设施欠缺,灌溉条件不足,土地肥力也比较有限。
  所以粮食产量一直提不上去。
  哪怕是上田亩产也才两石多一点,下田的话,亩产可能只有一石,甚至更少。
  而且,还经常需要休耕,以恢复地力。
  不过,诸夏人民素来勤劳、有智慧。
  河西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发现,在休耕的土地上可以适当的种植大豆、绿豆或者葵菜,这样的话,不仅仅会加快土地肥力恢复的速度,而且还可以额外得到一些粮食或者钱财。
  郑二家就是这样。
  他家的一百三十多亩地,今年休耕的六十亩,全部种上了大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70/1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