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门阀(校对)第18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65/1924

  总之,诸子百家的先贤,除了思子、孟子外,余者尽数不是偷鸡摸狗之徒,便是有能无德之辈!
  当代的有名学者,也都被黑了一遍。
  特别是曾子,被黑的体无完肤!
  自然,他的那篇小故事,其实只是被黑的人的报复罢了。
  只是事情闹大了,搞得人尽皆知,声名扫地,徐长敬不得已只能用性命来洗清冤屈,这就是无人能料到的展开。
  自然,在拥有了自由后,尝到了可以左右正治,甚至高于正治的权力后,这些大学者没几个能割舍的了的。
  只是,胳膊终究拗不过大腿。
  只有一张嘴巴一支笔的士大夫,完全不是左手刀剑右手枪炮的丞相的对手。
  三言两语,就被怼的说不出话来,只能黯然低头,接受从此被管制,不能再随便口嗨的现实。
  夏义不知道这些,但他也是士大夫一员(自认的),所以在被带到张越面前的时候,他也有心想要帮一下,看看不能不争取争取。
  可惜,当他见到高坐明堂之上的大汉丞相时,所有的言语,都被咽在喉咙里。
  实在是如今的张越气场太强大了!
  穿着国公衮服,头戴冠琉,腰配长剑的他,只是坐在席位上,就有着一股让人窒息的威压。
  这威压,来源于他的权柄,也来源于他的传说与战绩,更来源于他脚下的滚滚血海与无数骸骨!
  只是看着他,夏义就不可避免的想起了,这位丞相的上位历史。
  匈奴人、羌人、西域胡人、乌孙人、交趾、日南丛林的生番……
  自其出现以来,已有数以百万的人民,成为了其权柄的踏脚石。
  便是在内部,这位丞相的威名,也足可止小儿夜啼。
  太上皇帝因其晚年困守五柞宫,东南贵族、地主、宗室,十余万人因为叛乱而被戮,数十万人被流放。
  数不清的千年世家、名门破灭,齐鲁吴楚之地几乎被换了一波血。
  至于长安,更是被洗了一次。
  永始以前的官员,十之七八,皆被贬斥。
  朝野内外,都已经找不到这位丞相的对手了。
  在事实上,这个庞大帝国的主人,已经是他了。
  休说是夏义了,便是执政们,也没有几个能在这位面前保持冷静。
  张越却是很和气,让人招呼着夏义坐下来,然后问道:“今次请博士来此,乃是想向博士请教,这安息之事……”
  “还望博士不吝指点!”
  夏义闻言,连忙起身拜道:“丞相在上,下官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他的国家,已经灭亡——即使还有残余,在某个地方苟延残喘,大抵也不会认他了。
  即使他还愿意认他这个月氏王,夏义也不打算回去了——长安多好,生活也富足,娱乐活动更是不知凡几,放着天下第一的大汉帝国列侯不当,跑去一个犄角疙瘩的穷乡僻壤当个傀儡一样的酋长有什么意思?
  张越听着,满意的点点头,道:“那便请博士先与吾说说,这安息国书上所讲的事情……”
  安息,与汉室相距起码数万里。
  使者来回一趟,最起码都要一年。
  讲道理,如此遥远的距离,张越本来是不打算管的——李陵带着他的小弟们,哪怕砍到了罗马,杀进了希腊,在几万里外屠城灭族,也和大汉帝国没有关系。
  汉室如今的重点,全部集中在身毒。
  但问题是——安息控制下的土地,有一个地方,乃是未来蓝星的血管——中东。
  若是有机会,可以不费什么力气就能控制那个宝地,为什么不做呢?
第1285章
丞相点兵(1)
  归宁镇,漠南草原的明珠,大汉帝国的最北端城市。此地,旧为乌恒呼奢部的鶄泽地区。
  延和二年,大汉丞相北伐匈奴,封狼居胥山的首战,就是在此打响,一战而灭匈奴呼揭部,其后迅速北上,围歼南下的匈奴主力,俘虏壶衍惿。
  战后,那位在鶄泽战役被俘的匈奴孪鞮氏,成为了匈奴单于,获得了大汉天子册封,回到了祖庭龙城。
  如今那位单于更是迎娶了一位刘氏郡主,并与郡主生下了两子一女,在龙城过着挥金如土的日子。
  而归宁镇,则更是彻底改头换面。
  若不是亲身来此,恐怕没有人敢相信,在这距离长安万里之远,大漠之南,弓卢水以西的边陲蛮荒之地,竟会有一座规模堪比内郡郡城的都市。
  今日的归宁城,坐落在鶄泽南端的河谷之上。
  城高三丈,皆以砖石为基,城墙之上,十余门火炮面向北方,虎视眈眈。
  城中工坊林立,商铺无算。
  数不清的附近牧民与来自雁门、上谷、渔阳的商贾,往来其中。
  此时正值秋末,草原上的牧草已经凋零,北风开始呼啸着在大地上呜咽。
  若是过去,此地的牧民,早已经和他们的祖先一般,驱赶着牲畜,踏上了转场的道路,一直要到第二年的春三月,他们才会回来。
  然而如今,在归宁城外的数百里之地,上万个穹庐一动未动。
  早在延和末年,归宁的牧民,就已经从逐水草而居的传统中解脱出来。
  青储窖加石炭炉加大铁锅,让他们从此摆脱了数千年来引弓之民的诅咒,第一次可以不用游牧。
  于是,便在官府的主导下,以百户为村,千户为乡,万户为郡。
  如今的归宁镇辖区,有十乡百村之说。
  安义村就是一个位于归宁城西五十里,依鶄泽而居的村落。
  村后就是碧波百里的鶄泽湖,数条水渠,从湖中而来,带来潺潺流水,穿过村中,流入村前被开辟出来的菜地。
  这些菜地是村子里的公共财产,有两百多亩的样子。
  种着韭菜、蒜苗、菘菜、茄子等十几种蔬菜。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茄子田。
  大概有三十亩的样子,但在整个安义村,这三十亩茄子田就是命根子——和蚩尤带来的青储窖一样,是不容外人冒犯的神圣之地。
  哪怕如今,这三十亩茄子田里的茄子都已经收获。
  地里面连一片叶子都找不到了,但安义村的亭长韩阿大,依旧把这三十亩茄子地看成自己的神圣领地。
  每天都要来看上三五次,就连村里堆肥的粪土,也要让人优先的用到这三十亩地里,好叫来年种下茄子苗的时候,那些宝贝疙瘩可以不缺营养。
  和往常一样,韩阿大再次来到茄子地里巡视。
  这个曾经的呼奢部贵族,如今已经垂垂老矣,早年的伤痛,让他连走路都有些困难,只能在家里两个儿子的服侍下,行走于田地中。
  但,即便如此,村子上下,也无人敢轻视、怠慢于这位老村长。
  甚至,附近十几个归宁村落,也都无人敢在他面前失礼。
  因为,韩阿大身上穿着的是一件刺着雄鹰的绛色常服。
  这是鹰扬旅的军官才有资格穿的衣服!
  没有任何人敢仿冒!
  在儿子的搀扶下,韩阿大坐到专门为他打造的,在茄子地边的凉亭里。
  然后从腰间掏出一件长长的木制筒状物,接着从腰间的一个袋子里,抖落出几片今年夏天摘下来后就保存地窖里的茄子叶,将这些茄子叶放入斗筒里,点上火,韩阿大美滋滋的抽上一口。
  味道虽然有些辛辣、难闻、呛肺。
  但却让他回忆起了年轻时的风光,在鹰扬旅里的见闻。
  “大人,昨儿个,又有北边的人逃来了……”趁着韩阿大吞云吐雾的机会,他的长子韩献趁机问道:“您看,咱们家是不是再去收点匈奴奴?”
  这些年来,漠北那边,不是几个单于互相争斗,就是白灾、蝗灾。
  哪怕是孪鞮氏的本部,日子也不好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65/1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