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门阀(校对)第4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3/1924

  而院落内外,也有了侍女和下仆的身影。
  都是年纪较大的女性。
  乃是嫂嫂托哪位信武君栾夫人从长安的少府卿有司买来的——当今天下最大的人口贩子和奴隶贩子就是汉少府衙门。
  当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归来,带回了数以万计的被俘大宛妇女。
  然后少府卿将其中的两万人卖给了士大夫贵族地主庶民们……
  剩下的则统统送入东西织室,作为宫廷女工,专门为老刘家织布。
  不仅如此,当初杨可玩告缗,没收了数十万的奴婢。
  这些被没收的奴婢,最终都被少府卿笑纳,纳入了其本身的系统之中。
  所以,汉人买卖奴婢,一般也都会去少府。
  因为在那里可以找到你所需要的任何种类的奴婢。
  只是一般人去少府卿买奴婢,价格相对较高。
  但士大夫贵族们去买,却可以得到折扣。
  像是嫂嫂托栾夫人买来的这批奴婢,总数大约在二十人,但总共就花了不到十万钱。
  平均每人不足五千。
  虽然是因为买的都是年纪较大的女奴,但因为是‘侍中张子重长嫂’要买,所以少府的经办官吏,费劲了心思,专门在东西织室之中,选了那些技术熟练的巧妇。
  这可是有钱都买不到的好女奴!
  一般只有顶级权贵,才有资格染指。
  可以这么说,这些人每一个都是人形自走印钞机。
  是故,虽然她们年纪大,名为奴仆,但实则,在任何一个公卿贵族家庭的地位都不低,待遇更是很好。
  历史上,霍光后来就有一个类似的女奴,名曰陈氏,因为善于织造,并发明了新型织布机和提花机,令霍氏日进斗金。
  故深得霍光家族上下敬重,不仅仅视为家人,还为其丈夫陈宝光争取到了官职。
  霍氏垮台后,这个陈氏被张安世接盘,带回家里,一样敬重,靠着此人指点和传授技术,张安世成为了西元前第一个工坊主,据说家里雇工数百,有织机上千台……
  张安世于是富到连宣帝都羡慕的程度……
  “主公……”女仆们见到张越这个男主人回来,也都连忙行礼,颇有些战战兢兢的味道。
  “诸位不必多礼……”张越却是带着微笑,道:“吾常不在家,幸得诸位照顾长嫂,正要感激……”
  他挥挥手,李苗立刻带着人,将几十匹布帛抱出来,分给她们作为赏赐。
  对于有技术的人,无论男女、地位,汉人都是很敬重的。
  更别提张越还是穿越者了。
  众人却都是连忙跪下来,对张越千恩万谢。
  看着手里的布帛,更是欢喜的不能自已。
  张越却是看着她们,微微一想,就道:“我有一织机,愿请能工巧匠造之,不知诸位可有人推荐?”
  棉花的纺织技术这个科技树,张越是一定要点开的。
  若能点开,哪怕只是复制出后世农村里的那些简单的脚踏织布机,也能赚的盘满钵满。
  说不定财富分分钟就能吊起袁广汉打了。
  在这个西元前的世界,再没有比布帛更赚钱的买卖了。
  因为在如今,布帛是钱,是堪比黄金的硬通货。
  在某些地区,布帛甚至比黄金还好使!
  汉室将黄金、布帛和五铢钱,都列为货币。
  自元封以后,汉军的军费支出里,就有一大半是用布帛兑现的。
  只是,张越一直没有机会去接触民间的能工巧匠,如今遇到这些从少府出来的妇女,自然不免想要向她们求问现在民间出名的那些匠人。
  听着张越的问话,女仆中有一人,出列拜道:“若主公愿求能工巧匠,奴婢听说,长安人丁缓,技巧无双,号为天下第一巧匠,其作‘七轮扇’,长安公卿皆求之为消暑……”
  “七轮扇?”张越闻言,立刻起身,问道:“丁公今安在?”
  他回溯的西京杂记之中,曾记载过这种器物。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它可能是历史上第一种风扇,虽然不是电力的,但也是机械动力的。
  但张越没想到,他竟与这样的巧匠同处一世!
第365章
一张白纸出南陵(3)
  按照西京杂记记载,长安人丁缓,技巧无双,其作‘七轮扇’,连七轮皆径丈相连续,据说一扇扇出,满室寒颤。
  在汉季广受公卿好评,纷纷安装此物,以消暑去热。
  从西京杂记的描述来看,毋庸置疑这是一种以人力或者水力为动力的原始机械风扇。
  后来,这个丁缓又发明了被褥香炉。
  这种香炉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回转运动原理制造出来的自动机械,据说能自动回转运动,与近代发明的陀螺仪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
  张越一直以为此人应该是西汉中晚期的人物,至少应该要到宣帝以后才会出现。
  哪知他如今就已经出生,并且还有了名气,制造出了他的成名作——七轮扇。
  不过想想也就释然了。
  西京杂记是两晋时期成书的段子合集。
  各种野史、段子横飞。
  其史料严肃性,远远不如史记、汉书。
  所以,出现偏差或者其他问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此外,汉人有习俗,技巧之事,父子、师徒相授,为了保持名声,基本都会沿用先父或者先师的大名。
  譬如大名鼎鼎的医扁鹊从春秋活跃到战国甚至汉室。
  最后的医扁鹊淳于意,逝世于先帝年间。
  其他各行各业也都有类似的存在。
  现在,长安城外不就依旧有着号为‘东陵候’的种瓜人?
  是故,也很有可能,丁缓的子孙或者弟子,在其死后,依旧打着他的名号做事。
  这么一想,张越也就释然了。
  但对于丁缓,他却是求贤若渴,错非现在时局有点不对,他已恨不得立刻上门去三顾茅庐,请起出山。
  所以在问清了丁缓的住处后,张越就将之记在了心里。
  “长安嵩街南闾吗?”
  “吾必将之招入麾下!”
  这样的一个技术大能,在张越手里能发挥的作用,已经不下于核弹了!
  张越脑子里,记得无数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的后世机械。
  譬如说脚踏式棉纺织机——那种他小时候曾见到曾祖母和曾外祖母用来纺纱织布的土机器,构造很简单,使用也很方便。
  比起如今的纺织机械,其效率是十倍、百倍!
  现在,汉室的织布机器从纺纱到成布,需要无数工时。
  普通织工,十六天才能织布一匹(九章算术记载),精细花布的需要用时九十天!
  而汉季的布匹标准为长八尺宽两尺五寸,重量不得少于二十汉两。
  而张越记忆里的那种老式土织机,在曾祖母和曾外祖母手里,貌似五六天就能织成一匹这样的布,这还是两位长辈没有将精力完全放到织布上的缘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3/1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