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门阀(校对)第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1924

  滚滚流水,一路向北。
  在有些地段会形成一条小瀑布。
  奔流的河水,咆哮着冲入下游,浪花四溅,蔚为壮观。
  望着眼前纵横交错的沟壑,再听着耳中轰鸣的浪花声。
  张越颇有种置身于赤壁,身临周郎破曹之际的感受。
  西元前的世界,空气清新,碧空如洗。
  晨曦的阳光落在身上,舒服的晨风吹在身上,这种感觉,是张越在后世从未有过的。
  远望山峦,隐约有人影在竹林之中活动。
  片刻后,几个年轻士子,拖着两根砍伐下来的竹子,气喘吁吁的走下山间。
  见了张越,这几人显然有些手忙脚乱,慌张不安。
  “张生早……”几个年轻人都有些自卑的低下头。
  “诸君早!”张越却是微笑着上前,与他们见礼:“诸君可是伐竹为简?”
  “然!”一个看上去大约三十岁左右的士子拜道:“吾等家贫,拿不出买简的钱,就只好出此下策……”
  话语之中,略带着羞愧。
  在汉室,贫穷确实是一种原罪。
  穷,不仅仅意味着生活艰辛,更意味着地位低下,甚至连人格都会低人一等。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事实!
  想当年名臣朱买臣,微寒之际,被老婆一脚踹出了家门……于是留下了著名的成语:覆水难收。
  主父偃没有发迹前,到处颠沛流离,连亲友都看他不起,这让他大受刺激,得势之后便叫嚣:吾日暮,故倒行逆施。
  生不能五鼎食,死亦五鼎烹!
  张越已经观察这几人好几天了。
  事实上,他一直在观察来甲亭的士子。
  看看谁可以造就,谁又可以拉拢,谁可以做小弟?
  最终,这几个人进入了他的视线。
  他们的背景也底细,张越也打探清楚了。
  眼前的这个士子叫陈越,他身后那个与他相貌相似的年轻人叫陈航,两人都是湖县人,乃是堂兄弟。
  他们的父辈,曾是湖县的商贾,靠贩丝与陶,一度日子过的非常红火。
  可惜,后来经商失败,家道中落。
  而其他人的经历,也都是类似。
  都是曾经家境富裕,因此得以读书,其后家道中落。
  通过这几日的观察,张越发现,他们的性格都比较自卑,内向。
  平时沉默寡言,埋头抄书。
  甚至就连张越开讲的时候,他们也很少去凑热闹,不是在抄录书简,就是在忙着编竹简。
  也就是给亭里的孩子们授业时,方才有所言语。
  虽然暂时还不知道他们的天分和本性怎么样?
  但毋庸置疑,这几人都是很好的小弟人选。
  张越很清楚,在任何时代,单独一个人都是无法成事的!
  孔子能有现在的地位,靠的是他的门徒们在大肆宣扬和推崇。
  特别是子夏先生与曾子的贡献极大。
  前者重新整理和编纂了《春秋》,使得这部孔子著作能够广为人知。
  后者整理和编辑了《论语》,使得孔子的言行可以为后人所知。
  至于孟子就不行了。
  因为门徒不给力,宣传不够,同时为统治者所忌的缘故。
  如今孟子的思想,传播的范围相当有限。
  甚至都不是主流儒学的一部分。
  事实证明,想要成事,就一定要有一个团体。
  想搞改革,得有利益集团支撑。
  想要影响世界,就得掌握舆论话语权。
  就连打仗,也是上阵父子兵。
  而这些都不离开小弟们的支持和冲锋陷阵。
  张越很清楚,他现在的逼格还不够,钱也不够。
  想收复小弟,就要找准目标。
  这几人,且不谈心性与天分如何,至少,在理论上是最好收服的小弟人选。
  因为他们够穷,地位够低。
  已经一无所有,一旦拜入张越门下,就只能跟着他一条道走到黑。
  至于人品人性,这可以在以后的接触中试探出来。
  天分什么的,在张越眼里更是最不重要的东西。
  笨一点有什么关系?
  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中,就有着很多被孔子认为是笨蛋的学生。
  譬如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
  作为穿越者,张越有的是办法,培养人才。
  譬如,最笨最简单最有效的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
  当然了,收小弟也不能一上来说:啊呀我看你们骨骼惊奇,我这里有屠龙之术,只要998!
  那太low了!
  张越微笑着看着这几人,悠然说道:“今日吾当在午间于亭中开讲,讲数术计取之事,诸君若有空闲,可来一听……”
  这几人闻言,都是不可思议。
  张生居然亲自来告诉我们,让我们去听讲???
  “张君高义……”众人都是大礼而拜:“吾等敢不奉命?”
  于他们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尊重和重视。
  来自士人的尊重和重视!
  而且是来自一位无论学问还是品德,都受人赞誉的名士的尊重与重视。
  这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露。
  人人都是感动不已!
  这个时代的士人,依然还留有战国遗风。
  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君以仇寇待我,我以仇寇报之!
  大复仇思想理论侵蚀之下,士人不仅仅特别会报仇,而且特别会报恩!
第50章
首富之子
  一个消息在甲亭之中不胫而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1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