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门阀(校对)第6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4/1924

  只是……
  国家虽然做出了规定,但下面的人,却很少愿意去做。
  因为,度量衡的事情,吃力不讨好。
  费尽心思做了出来,未必能有什么作用。
  只会招来治下豪强地主和富商的反感!
  况且……讲老实话,整个天下,有这个技术水平,能够铸造出这样精确到分毫和铢两的度量器的人,少之又少。
  毕竟,现在可不是后世,大工业时代。
  人类甚至连纳米、夸克也能衡量,精确计算出它们的大小。
  而在如今……旁的不说,能够加工一个重量为一个标准‘铢’的铜累的技工,全天下恐怕也没有几个人!
  而能在一尺长的铜尺上精确标明‘寸、分、氂、毫’的人,恐怕不足十指之数。
  即使是将条件从一铢放宽到五铢,把最小单位从毫变成分。
  全天下能够做到这样的事情的技术工匠恐怕也不多。
  所以呢,各地官员,索性就放羊了。
  但张越知道,一套精准的度量衡器,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精确的度量衡,就无法进一步的提高汉家的工匠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
  所以,工商署挂牌后,张越交给这个机构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制造出一套符合国家标准的度量衡器。
  桑钧听着张越的问话,连忙起身,拜道:“回禀侍中,下官与诸同僚,日夜不休,全力协作,又赖侍中授给文书与图纸,如今,幸不辱命,已制造出了一套度量衡器,愿请侍中一观!”
  说着,他就拍拍手,然后,十几个吏员,便抬着一整套由铜、铁等金属铸成的度量器走了进来。
  张越起身,看向这些大小不一的器皿。
  走到它们面前仔细观摩和研究。
  与后世之人的普遍印象不同,秦汉两代在度量衡的细分路上,堪称登峰造极,几乎已经达到了这个时代所能做到的上限。
  就像现在,出现在张越视线中的这四套不同样式的度量器。
  在汉季,度量衡一分为四,分别被称为‘律、度、量、衡’,分别对应律器、容器、量器和衡器。
  但其实,这四种度量器,系出一源。
  它们都是从诸夏民族的始祖,传说中黄帝制造的一种乐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龠!
  于是,龠成为了中国自古以来最小单位的容器。
  按照汉人的理解,一龠就是黄钟乐器之中最小的那根定音管。
  按照当年北平文侯张苍规定的标准,一龠长九寸,直径九方,既20.79厘米长,直径0.72厘米。
  这样的一根小管,当可容纳黍一千两百粒,其重量当为十二铢。
  于是就这样完美的将度量衡统一在一个器物之上。
  只是可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
  首先,黍这种作物果实颗粒,大小不一,重量不等。
  虽然每一粒在肉眼看上去差不多,但当1200粒黍堆在一起的时候,量变产生了质变。
  而这种龠又太大了,当人们企图用它为标准来计算其他数据时,随着单位的增加,偏差随之出现。
  但任何企图废弃以龠为单位的行为,都是不可饶恕的。
  更是完全违背先王教训和诗书教化的大逆不道之行为!
  书曰:同律度量衡,又曰:先立算命,孔子曰:谨权量、审法度,废修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焉!
  在古老的诸夏哲学来看,乐律是万物起源,一切文明和教化的根基所在。
  它是数学的先驱,蕴含着先王无穷的智慧!
  它是文明的火炬,照亮万事万物的光!
  它能导人向善,它能指引迷途之人,回归正确的道路。
  它就是信仰!
  它便是诸夏!
  任何企图否定这个理论的,在这个时代,等于自绝于天下!
  而,另外一个作为关键衡量对照的黍也一样是不能否定的!
  因为,这是先民接触到的第一种作物,是先民驯化的第一种植物。
  在人民心里,黍代表着祖先的智慧和精神。
  放弃黍,意味着放弃祖先,等于背祖叛宗,要被发左袵进山当野人!
  所以,张越只能另辟蹊跷。
  好在,后世的文献和考古发现,给他提供了无数灵感和帮助。
  在新莽时期,王莽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在规则之内,做出了重要改变!
  首先是,他大量制造了各种精准的度量器。
  其次是,他在龠之下,细分出了两种更小单位的标准——撮和分。
  一撮大约2.07毫升,一分约1.2毫升。
  然后他规定了一分容黍六十四粒,在时代技术局限的背景下,完美解决了龠的标准和黍颗粒带来的问题。
  张越摸着王莽过河,自然也有了思路。
  在离开新丰前,张越让丁缓做了一个精巧的权衡——类似于西方罗马的等臂天平的称具。
  然后,让丁缓进一步改进这种权衡,使之能够做到精确衡量六十四粒黍,在天平另一端放上细沙。
  于是,重量的标准单位问题被解决了。
  在此基础上,张越命令工商署制造,基于此数值的全新度量衡器。
  此刻,望着眼前的这四套度量器。
  张越伸手,轻轻的拨动了一下在最前面的,由一根根大小不一的管子组成的‘律器’。
  清脆的声音,回荡在官衙之中。
  “参三以变,错综其数,先王之道美哉!”张越轻声说着:“故自古王者统业,先立算术以命百事!”
  他回头看着官员们,语重心长的道:“诸君当要铭记先王之训,数为万物之母,为万事之基,它事皆可废,独数不能废也!”
  “诺!”众人恭身答着,心中也都各自有着想法。
  但对张越的训示,却全部牢记于心。
  张越却是走上前去,看着律器之后的权器(衡器)。
  汉季的权器,是环形的。
  一层又一层堆磊在一起,最下面的甚至只有一层薄薄的铜片,它的重量只有一铢。
  张越轻轻的抬起它们,让它们划过自己的双手,感受着它们的律动。
  权器是对百姓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造物!
  因为它直接关系百姓的生产生活和交易。
  毕竟,大多数人民不识字,是文盲。
  他们唯一能参考的对照物,就是这些权器了。
  有了这套标准的权器,以后奸商和豪强们再想玩花样,就得换个方式了。
  “铢两斤钧石……”张越满意的点点头,然后就转过身去,看着被摆在一张案几上的尺子。
  这个尺子,有别于如今的所有量尺。
  不仅仅是它的精确度——它最小可以丈量到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4/1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