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诸天的武者(校对)第3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2/1106

  无论是钱塘郡还是太湖区域,又或者姑苏之地,放在后世都算得上江南最为精华的膏腴之地,一旦这些地区的交通彻底联系起来,所能爆发出来的经济潜力相当惊人。
  此时的吴侯领,几处重要城镇都有宽五米的碎石坚固官道相连,而县城之间的官道也有四米之宽,同样也是碎石铺就。
  就连县乡连接的官道,都有三米宽度,尽管没有碎石铺就,却也能正常用个十年八年不出问题。
  至于乡村道路,都是两米左右的夯实土路,对于百姓之间的交流一点问题都没有,当然最好能够相隔一段时间便查漏补缺一回。
  如此,吴侯领地限制经济发展和商业交流的道路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在领地大肆修路铺桥的同时,雷虎手下的兵将已经将整个领地的公田全部清理出来,按照每一位青壮十亩,老小五亩的标准分田。
  这是基业田,不能传承子孙后代,也不能买卖的田地,而且田地的产权还在官府手里,只是分派给百姓耕种而已,基本没有年限限制,直到分派田地的百姓确认死亡为止。
  整个吴侯领有百姓五十万,其中青壮不足三分之一,官府需要派发的基业田不到三万倾,对于吴侯领来说实在太过轻松。
  别看雷虎分派的田地不多,那可是标准的上等水田,而且不仅只有男女青壮有水田分派,老小也有。
  官府分派田地都是按照人口,根据户籍分派,可不管什么男女老少。
  也就是,一位青壮男丁名下只有十亩水田,而青壮女性名下也有十亩水田,而老小名下同样有五亩水田,由官府和军队双重监督不许以家人名义侵占。
  如此,也就保障了不管男女老少,又或者身体是否有疾病残缺,都能依靠名下的田地过活。
  至于这些田地是否由本人亲自耕种官府会有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而每次收获时官府除了拿走商量好的分成之外,还会取走一份粮食存储在特定的官仓中,用着不时之需。
  官府没有刻意盘剥的意思,每到了清黄不接的季节,拥有田地的百姓,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凭借户籍到特定官仓取走前一年存储的粮食。
  如此政策,对于隐户的吸引力极大,这不政策事实了还没半年,主动向官府和军队申报户籍的隐户数量便有近万户。
  对于种地百姓,雷虎的忧患政策可不仅只有这些。
  官府身派的十亩上等水田,要是不好好操弄的话,等到收成的时候同样没多少收获,他可不希望治下百姓因为操弄田地的问题饿肚子。
  这时候,圣门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
  经历了汉武时期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运动,两汉四百年光景儒家独大,百家却是暗淡无光,甚至许多学说已经彻底消散于历史长河中。
  好在圣门乃是当初的百家学派失意者联合而成,手中保存了十分完善的诸子百家传承,其中自然就有农家传承。
  另外,象是刚刚出世不久的《齐民要术》,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以圣门的实力都有传承。
  通过阴葵派的关系,雷虎不仅得到了相关的农书,还弄到了好些个专研农学的‘专业人才’。
  圣门可不仅仅只有两派六道,更多的则是没有练武天分,或者说已经错失了练武最佳时期,只能作为圣门底层存在的弟子。
  这些位于底层的弟子没啥战斗力,可通过学习圣门手里完整有序的百家学说,只要认真学习总能成才的。
  可惜的是,因为大环境因素,还有圣门高层不重视的缘故,这样的专业人才却是只能困顿于圣门底层。
  当然有圣门庇护,他们的日子也不能说糟糕,只是所学的一身本事,没办法在更大更广阔的平台发挥而已。
  可世家门阀却恰恰相反,他们对手里掌握的知识,特别是能够转化为家族实力的知识相当看重,对于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也都很是重视。
  有个十分有趣的事实,那就是此时的世家门阀,种田的本事却是比一般百姓甚至朝廷都要厉害,可见他们对于知识垄断的厉害程度。
  有圣门的庞大人才资源可用,雷虎自然不会求到世家门阀那里,不然等待他的将是无数的苛刻要求和条件,到时候吴侯领还是不是他的都难说。
  可笑吧,在后世几乎无人问津的农学知识,此时却是世家门阀手里的核心资源,同时也是保证世家门阀优势地位的核心利益所在。
  这些事情,雷虎当上吴侯以后,慢慢的也都熟悉和了解了,自然不会主动向门阀世家低头服软,他想要推广更加科学的农耕知识,只需要向圣门求援即可,还不用付出那么大的大家。
  当然,为了不刺激门阀世家敏感的神经,从圣门要来的农学典籍和专业人才,都没有轻易放出,而是加入了吴侯领的军队之中,以军队的名义向治下百姓传播更加先进的耕种知识。
  刚开始的时候,效果自然不明显,就象后世国家刚开始推广化肥一般,从来都没有用过的百姓自然不会信任,甚至有的干脆将国家好不容易生产出来的化肥倒进水沟了。
  雷虎明白,想要让治下百姓的耕种更加科学规划,需要很长时间的推广,还有明晃晃的例子才成。
  好在他一点都不缺乏耐心,反正领地里到处都是膏腴的上等水田,除了分派给百姓的基业田之外,其余控制在官府受礼的田地,大部分都是各地驻军以及‘生产建设兵团’耕种,这些水田正好拿出来做了试验。
  就在雷虎于领地默默种田的时候,岭南方向传来消息,隋军跟岭南宋阀私军已经停止交战,同时还达成了某些协议。
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方乱起
  隋开皇十一年秋,岭南宋阀阀主宋缺被隋帝封为镇南公,永镇岭南!
  达成协议后,岭南之地恢复平静,隋军主力撤离,于建康城修养恢复半年时间,这才缓缓返回北地。
  隋军主力撤离南方,使得南方各地士族豪强以及实力派,全都松了口气。
  有些人却是不甘寂寞,蠢蠢欲动起来。
  雷虎此时一心默默种田,对于外头的风云变幻没多少兴趣理会,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他想要过平稳的种田生活,旁人却是不会让他如此悠闲。
  “禀将军,领地里的士族豪强,最近颇有些不同寻常的举动!”
  钱塘郡吴侯府外书房,一位面目普通的青年男子正向雷虎汇报领地内的事务,最近吴侯领内的士族豪强颇不安分。
  “怎么,他们又要闹腾了?”
  雷虎嗤笑道:“他们还想跟本侯顶牛不成?”
  话说吴侯领一系列惠民政策实施,让领地内的百姓过上了有奔头的美好日子,却是严重损害了地方士族豪强的利益。
  旁的不说,单单吴侯制定的田地政策,就叫一干广有田产的士族豪强叫苦不迭,差点造成有田也没人耕种的可笑场面。
  百姓们都分了上等水田,甚至就连老人和小孩都有份,只要肯勤苦努力,吃饱肚子不成问题,哪还会继续接受士族豪强的盘剥?
  官府的田租定得很低,不过四成五罢了,这还是雷虎考虑到实际因素,又不想太过招人眼球,成为世家门阀欲除之而后快的异类,这才定下的标准。
  就是如此,得受基业田的百姓依旧感恩戴德,就差把雷虎吹成佛门菩萨,道门的道德真仙了。
  要是租种士族豪强田地的话,田租起码都有六七成,风调雨顺的年景只能勉强苟活,还得采集大量的野菜混杂着吃才能混个五成饱。
  不仅如此,还有许多额外的义务,简直就跟士族豪强家里的奴仆差不多,甚至日子更加艰难困苦。
  甚至因此引来不少隐户在官府登记户籍,使得士族豪强手里的佃户一下子跑光了。
  这下,轮到这帮往日里高高在上的家伙们头疼了。
  百姓们有吴侯还有官府以及军队保护,全都被纳入‘生产建设兵团’,他们还真没胆子胡作非为。
  可他们总不能亲自下地耕种吧?
  南方地广人稀不是说着玩的,哪家地方士族豪强之家没个数十上百倾田地啊,多的甚至有数千倾之众。
  这么多田地需要耕种,所需要的人力可不在少数。
  更别说,吴侯雷虎还颁布了严令,部署官府直接管辖的田地最多抛荒三年,要是三年之后还没有耕种的话,那对不起官府要直接没收。
  如此一来,逼得地方士族豪强不得不将手头的田地全部利用起来。
  这时代可没什么官绅不纳粮的说法,雷虎手下的军队和探子不是吃素的,都将治下地方士族豪强的田地弄得一清二楚,到了时候就上门收田地赋税,谁要是敢不给就等着倒霉吧。
  太湖沈家的老老少少以及青壮,依旧还在接受没完没了的‘劳动改造’,不管哪个士族豪强想要动歪心思,首先得考虑后果承不承受的住。
  总之,对领地军管的时间越长,对领地里的士族豪强的削弱就越发明显。
  这是雷虎使出的阳谋!
  领地里的士族豪强就算明知不好,可放不下多年的经营,又没有实力跟吴侯雷虎抗争,就只能老实接受管理,慢慢与领地里的经济生活融为一体。
  雷虎又没有赶尽杀绝,土地里的产出只够温饱殷实之用,想要依靠土里刨食发家致富,那是痴人说梦。
  只有做生意才能赚大钱,再说了整个吴侯领除了官府弄出的那什么百货商行外,也就士族豪强有能力与外界通商,盘活地方经济了。
  雷虎想做的,正是把领地里的士族豪强推入经济领域,免得他们一心扑在土地上不着管控。
  总之,在大隋跟岭南宋阀达成协议,并且一直退兵返回北地的那段时日,吴侯里平静无波,商业经济有了极大改善,整个领地的盘子都跟着活泛起来。
  只是,随着隋军主力离开,整个南方的地方势力松口气之余,有些野心勃勃之辈,就忍不住想要冒头了。
  吴侯雷虎就接下手下密探头子汇报,领地内的士族豪强,跟南方各地的地方实力派往来沟通密切,而且还有大宗粮食交易往来。
  “查清楚了么,他们想要干什么?”
  对此,雷虎不以为意,南方的士族豪强肆无忌惮的日子过久了,分外受不得被人压制约束的生活。
  当然,要是实力差距太大的话,就算再不能忍也得忍着。
  可惜,隋军主力走得有点太过干脆,整个南方竟然只留下不足五万大军,而且基本上都驻扎于建康以及京口(镇江)等长江沿线城镇,南方腹地的驻军数量不足,对地方的控制和威慑力量自然也跟着大为减弱。
  旁的不说,吴侯雷虎要是举兵反叛的话,短时间内就能叫半个江南彻底糜乱,也不知隋帝杨坚怎么想的?
  也是雷虎一直压制领地内的士族豪强,与他们的关系既紧张又冷淡,基本上没啥交集,不然估计主动上门鼓动雷虎造反的所谓士人早就上门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2/11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