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诸天的武者(校对)第7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5/1106

  当然,因着大宋帝国整体环境的因素,毕竟科举乃是平民百姓晋升上层阶级的最好通道,加上学堂老师基本都是儒家门人,学堂自觉不自觉的,学堂慢慢还是以儒家知识为主,其余百家知识为辅的格局。
  对此,负责总馆日常管理的武道好手虽然心中不是很满意,却也无可奈何。
  雷虎根本就没有插手的意思,任由武馆学堂自由发挥,当然不是说学堂里花费大力气弄来的百家学说典籍没了用武之地,相反这些学说典籍对于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以及思维有极大的帮助。
  最起码,武馆学堂开办足有十几年时间,教导出来的学生无不思维敏锐眼界开阔,不管是见识还是动手能力都比寻常儒家学堂要强不少。
  就算没能在科举上有所建树,可武馆学堂毕业的学子,在进入社会之后混得都比较滋润,不管是做什么都相当灵活有手腕,不会呆板教条,就这一点已经很叫门中有了孩子的武者满意了。
  没错,武馆学堂的学生来源,基本都是秦风武馆弟子的后代。
  大宋帝国文风鼎盛不假,科举也是平民百姓最好的上升途径也不假,可科举不是那么好过的,出身武馆的弟子们将自家子弟送入武馆学堂,基本都对科举不抱什么希望,只要自家孩子能够学有所成就好。
  正因为如此,武馆学堂的气氛相当轻松,尽管老师们对于课业同样看重,却并不太过执着,反倒是叫武馆学堂出来的学生基本都学到了有用知识,单纯以生存能力而言他们几乎全部成才。
  如许仕林这般读书极有天分,或者努力型的学生也不是没有。
  这些学生,都是学堂老师的心头宝,虽然课业最重却也是最受关注的一批学生,只要努力刻苦不犯浑,基本学有所成后通过解试不难,当然名次上可能不会太高。
  可就是如此,武馆学堂因为办学资金雄厚,尽管师资力量比不得那些知名书院,依旧在钱塘以及附近县城打响了名声。
  办学十几年来,已经有了近二十位学生通过了省府举办的解试,甚至还有三位学生通过了京城的会试,成为了叫普通学子和百姓羡慕不已的进士老爷。
  更神奇的是,三位考中进士的武馆学堂出身学子,竟然在得中进士的当日,全部凝聚出了一口文气,一举跨入精英文修圈子,在整个余杭府都引起极大宏大。
  不是所有进士,都能凝聚文气的!
  能否凝聚文气,代表着以后前程的高低,可是关乎切身利益的。
  没有凝聚文气的进士,最多只能在县一级担任主官,到了府一级的话,不管能力有多强都只能担任佐贰官,这是极为现实的考量,同样也是朝廷的必然选择。
  在这个天地灵气浓郁的九州结界内部,妖魔鬼怪武道强者,以及旁门左道真心不要太多,一府主官若是身无文气或者更进一步的浩然正气,很容易就可能被妖魔鬼怪所趁,既而造成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
  单单这一点,没能凝聚文气和浩然正气的读书人,或者说进士根本就没多大的前途,这是现实状况必然的选择。
  能够培养出凝聚文气的学堂,那可真真是来哦不得的存在。
  不说旁的,起码就能在当地府县的文人圈子,占据极为重要的话语权,就是当地父母官都不敢轻易得罪,不然以后没他们好果子吃。
  若是多年只出一个凝聚文气的进士或者读书人,还可以看作此学堂走了大运,碰巧遇到了一个学习天赋极佳的学生。
  可武馆学堂在短短十几年内,特别是最近两届科举过程中,一口气出现三位进士,并且全部凝聚了文气的存在,怎么也说不上是运气,而是实实在在的实力。
  更叫外界吃惊的是,武馆学堂毕业的学子,可不仅仅只有三位考中进士的存在凝聚了文气,还有两位只是通过了省府解试的学生,同样凝聚出了文气!
  这可真真了不得!
  但凡对武馆学堂了解的外人,对武馆学堂的教导能力无比敬佩三分。
  武馆学堂的厉害只有区区十几年,招收的基本上又都是武馆弟子的孩子和后代,也就是说武馆学堂的招生面相当狭窄,只是针对武馆门人的孩子罢了。
  从最开始的蒙学到后面的科举内容,起码也得十年时间学习!
  也就是说,那几位凝聚文气的学生,学习效率高得惊人,基本没有浪费任何的学习时间,刚从学堂毕业出师就通过了科举考试,甚至还凝聚了文气,这样的学习效率就是那些知名书院也比不上吧?
第八百六十四章
文曲下凡许仕林
  武馆学堂的学习效率极高也就罢了……
  可叫外头的读书人和上层权贵吃惊的是,凡是武馆学堂出师的学生,基本都成才了,这才是更叫他们吃惊的地方。
  尽管成才的方向各不相同,或法或墨或商或农,虽然都不算儒家正途,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不错的发展前进和势头,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就很了不得啦。
  儒家学堂培养的学生,要么特别厉害要么就特别平庸。
  特别厉害的自然无需多言,他们前程远大无可限量;可特别平庸的学生那就很糟糕了,尤其是在文风鼎盛的江南更加突出。
  除非幸运的考过发解试,挤入统治阶级的边缘,不然没啥本事的平庸读书人,日子可是相当苦逼的。
  家里有钱有势的还好说,若是家里就只是个小地主的话,那日子真心叫一个难熬,同时这些学到了一些儒家知识,可要说能力一点都没有的所谓读书人,绝逼是官府和民间最讨厌的一群存在。
  若是他们能够放下读书人的面子,倒是不愁找不到生活来源,起码文书之类的不成问题,可这些水平平庸的读书人的来钱路子并不宽阔,有些来钱稳定的活计也不是他们想进入就能进入得了的。
  而武馆学堂培养的学生,就算在科举上头没有天赋,可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可是相当不弱的,说一句某方面的专才都不为过,只要运气不是太差,混个小康的滋润生活完全不成问题。
  这一点,虽然那些有钱有权的人家看不上,却也是一个亮点。
  毕竟,每一个有些实力的家族,总少不了数量不菲的庶子存在,这些没有继承权的子弟若是能在读书科举上有所建树,对于家族也是有很大好处的事情。
  就算没有读书科举天赋,起码也能学得一门有用知识,以后分家出去也不用为生计发愁。
  谁也不乐意自家子弟,就算是不受重视的子弟日子过得艰难,叫外人看了笑话。
  更别说,武馆学堂花费十来年时间,就培养出了三位进士,以及多位凝聚出了文气的文士,方言整个钱塘都是相当难得的优秀学堂了,甚至不比那些小书院差。
  这样一来,县城里的权势家族,甚至愿意将家中嫡子都送到武馆学堂学习。
  还有一点,秦风武馆的势力惊人,在武馆开办的学堂学习,不说学业上的帮助,单单人脉上的积累,就不是县级豪强能够轻言放弃的好地方。
  只是可惜,武馆学堂乃是内部学堂,外头的学生想要进来可不容易。
  因着武馆强势的缘故,就算想用一些强硬手段都不成,放眼整个余杭府,哪家的拳头又有秦风武馆坚硬?
  最后闹得,这些想将家中子弟送到武馆学堂进学的家族,不得不安排了不少的家族中人拜入武馆,如此曲线救国才能将自家子弟送入武馆学堂进学。
  正因为自家子弟在武馆学堂进学,整个钱塘的上层圈子和豪强家族,以及文人圈子,都将武馆学堂上下盯得极紧。
  很自然的,武馆学堂学习厉害的学生,早早就成了钱塘县上层权贵圈子里的名人,不说高看一眼当作同一阶层的后备成员吧,起码心中多了几分深刻印象。
  而小小年纪,便在武馆学堂学习成绩开启霸占第一模式的许仕林,却是早就成了钱塘权贵以及读书人圈子里的名人。
  以武馆学堂培养人才的能力和效率,若说一定能够在科举中走到最后,还能凝聚出文气的,放眼武馆学堂这一批学生,许仕林当属第一。
  这不,许仕林出了学堂后,在大街上闲逛很快就成了交底。
  “哟,这不是许家小公子么,怎么上完课出来玩啊!”
  “哈是李大叔啊,我今天的课业都学完了,这才出来透透气!”
  “厉害啊许小公子,这才中午时分你就将一天的课业学完,真是厉害!”
  “哈哈,一般一般吧,主要还是眼下的课业比较简单!”
  “许小公子可不下唬我,我家二小子好象跟小公子一个班吧,他整天都被课业逼得快发疯了,就是放学回家都不敢将书本放下,就这样每月月底的考试成绩一般得很,只能排在中下游,比不得小公子天赋卓绝啊!”
  “大叔,可能是我和其它同学所学内容,以及进度不一样吧,毕竟我的年纪这么小,课业也没有那么多那么繁重!”
  “谦虚了谦虚了,许小公子莫要谦虚,谁不知道小公子读书天赋卓绝,以后不管是在文人圈子,还是科举之上都大有前途!”
  “……”
  什么叫做万众瞩目,什么叫做人群中的焦点,许仕林就是最好的例证。
  秦风武馆占了一整条街不假,可不代表这里商业气氛寡淡。
  恰恰相反,这里虽然没有商铺存在,全都是武馆各个部分的院子,可这里的小摊贩却不在少数,就算比起县城最繁华的商业街都不遑多让。
  秦风武馆所在街道自然就叫作武馆街,这里往来武者数量众多,不管是武馆本身培养出来的武道好手,还是幕名而来交流武学的外来武者,个个都是大肚汉,每日的食物以及各种小吃消耗数量惊人。
  武馆有食堂不假,那武馆食堂只供应作为教授的武师以及进修的武道好手,还有学堂以及医部成员的饭食消耗,至于其他人等的食物供应,就这能依靠临街的小摊贩了。
  因为武者气血强大好勇斗狠的缘故,雷虎不许武馆一条街有其它服务业的行当出现,那都是引发矛盾的重灾区,他可没想武馆还得花费精力维护周遭秩序,实在太过麻烦了点。
  好在武馆街没有青皮混混存在,武馆方面只要规划好摊贩的位置就成,因为庞大的需求量,这里很快就形成了钱塘县的小吃一条街,凡是余杭游戏名气的小吃这里都能寻到,而且价钱便宜分量十足,很得往来武者的欢心。
  后来,就连周围的居住和百姓,都愿意到这边来品尝各种小吃,慢慢的武馆街越发繁华喧嚣。
  当然,武馆学堂所在区域十丈范围,是没有摊贩存在的,也没哪个摊贩有胆子占武馆的便宜,那不仅仅只是挨一顿打的问题,而且还会被取消在武馆街摆摊的资格,这可真是要命了,哪个摊贩都不敢亲身尝试。
  武馆街可是个好地方,少了许多的污糟事和污糟人,加上来秦风武馆总馆进修的武者,以及医部郎中和学徒,以及学部的老师和学生,购买力强劲还不用担心遇到骚扰,谁也舍不得武馆街这里的摊子。
  说句不客气的,武馆街这里一个生意火暴的摊子,比起正街的正经商铺还要赚钱,只不过辛苦了那么有点点罢了。
  只要能赚钱,再辛苦摊贩们也甘之如饴啊。
  更别说,他们的摊子可不是那种露天小摊,而是都设有雨棚,可以临时拆御的摊子,尽管比起正经房舍简陋许多,却也免去了风吹雨淋太阳暴晒的苦楚,经营成本可比那些正经商铺和酒楼少多了。
  有武馆的强悍武力支撑,就算那些污七八糟的人和胜利再眼馋,也不敢在武馆街造次,一来二去使得武馆街在很短时间呢,就变成了一条相当热闹繁华的街道。
  当然,秉承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宗旨,武馆街摆摊的商贩,基本都和秦风武馆的武者们,或者郎中以及老师们有牵扯不清的关系,外人就是想要插手进来都没机会。
  也正因为如此,武馆街的商贩基本都把自己当作武馆一系的‘自己人’,对于小小年纪便在武馆学堂大出风头的许仕林,抱着十二分友善甚至巴结讨好的态度。
  许仕林此时年岁不大,乃是正经的少年人,自尊而又敏感的年纪,自然十分享受众人追捧的美妙滋味,所以在街上闲逛的时候,面对熟悉商贩们的询问和招呼,满脸开怀一一做了回应,对于他们某些明显错漏的说辞也没有驳斥的意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5/11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