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幸福生活(校对)第2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8/281

  “很简单,看到这句,我就知道了。”曹雅馨笑盈盈说道。
  顺着曹雅馨纤手指示方向,众人稍微打量,映入眼帘的却是那首点绛唇,其中那句“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十分招人惹眼。
  “薄汗轻衣透,就是指用水沾湿图画,这确定无疑了,问题在于。”曹佾左右顾盼,苦笑问道:“你们也见到了,能猜测得出来吗?”
  曹评、曹诱再次摇头晃脑,废话,没点提示,谁会联想到两者之间的关系来。
  就连盛装丽人也十分的迟疑,轻声说道:“夫君,具妾身所知,馨儿荡秋千之举,只是偶然,而且所谓的文试,也绝对是我们姐妹临时起意……”
  “哈哈,夫人不必在意,就算没有文试,想必那小子也会留下其他暗示的,只不过你们给了他一个绝好机会罢了。”曹佾笑着,突然说道:“说出来你们也不信,我之所以要换那柄半石弓,其实是想给他更换把只有十斤力度的,没想下人弄错,反而弄巧成拙,居然换成了一石半的。”
  “而且刚才也有人再三尝试,就算用一石半的弓,也洞穿不了一寸厚的靶板,听师傅说,出现刚才那样的效果,纯粹是运气,箭矢命中靶板脆弱纹理之处,才会一箭透过,如此巧合,真是连上天都帮他。”曹评也在旁笑道。
  “要不然,怎么叫做天作之合呢。”
  在父兄的笑声中,曹雅馨秀面飞红,低下头来,眼眸中荡漾着一种异样的光泽,娇媚、羞涩和喜悦,水汪汪地,汇集了诸般少女羞于启齿的心思和情丝。
  敲定了婚期,曹楚两家自然行动起来,曹家还好,只要备妥嫁妆即可,但是楚家就相对麻烦一些,扩修院落,制定宴客名单,车轿舆乖,欢庆乐队等等,各种繁琐细碎的事情,都要都要理顺整齐,依次实施。
  幸好,楚家三房的几个女眷似乎对此非常的热衷,包揽了一切大小事情,就连还在修养的潘氏,也抱着儿女前来凑个热闹,几个女眷聚在一起,轻言细语讨论,不时传出几串清脆笑声,妯娌气氛很是祥和。
  至于婚礼的当事人,当见到楚潜不过是上前提几个建议,却给轰了出来的时候,楚质就知道,这件事情已经轮不到自己插手了,闺中清闲许久,好不容易得些事情来做,楚潜却想剥夺她们的乐趣,不被轰走才怪,既然有前车之鉴,楚质自然十分识趣,绝对不会犯下同样错误。
  况且,连日几番应酬,与亲朋好友们欢聚之后,也到了上班的时间,毕竟汴梁不比杭州在任钱塘知县之时,身为县衙之长,就算偷懒,旁人也不敢多说,可是现在正应了今时不同往日之言,集贤校理再怎么清闲,也要按时报道点卯,毕竟,京里的言官不是吃素的。
  就好比如今,皇帝赵祯只觉得十分的头痛,世人都知道,天子性子喜静,最厌恶麻烦,特别是大臣之间的掐架叨唠,拿前几个月来说吧,唐介弹劾文彦博,闹得实在是太过厉害,眼不见为净,干脆把两人都贬出朝廷。
  还有宋庠,御史言官参他为相期间毫无树建,宋庠也算聪明,知道与台谏言官是说不通道理的,干脆自己申请辞退,以避风头,赵祯也允肯了,做了这么多让步,本以为台谏官员应该满意了,能消停几日,好让自己过些清静日子。
  没想,今日才上早朝,似乎已经约好似的,御史台、知谏院,两帮官僚轮番上阵,还是老生常谈,目标直指张尧佐,什么无功受禄,不知羞耻,真清朝之秽污,白昼之魑魅,甚至还以致仕为威胁。
  赵祯怒了,心里很是生气,但瞬息又平静了下来,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气的,二十多年了,官员们总是这样,根本就不理解自己的心思,总是喜欢抓住一些小毛病,然后加以无限夸大,甚至危言耸听,让自己按照他们的意思来做,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感受。
  往事一件件涌上心头,自小受到了最正统的教育,知道当皇帝就是要勤修政务,整顿朝纲,节俭自身,厚爱黎民,这些他都做到了,但是百官却对此视若无睹,反而是时常死死地揪住了他生活里小节大做文章。
  其实,张尧佐本身也是正牌的进士出身,混得不大出彩,可也没有劣迹,无非就是运气好些,有个侄女得到皇帝的宠爱,所以官运亨通一些罢了,根本不像言官说得那么差劲,达到祸国殃民的级别,那是太过抬举他了。
  至于赵祯,只要仔细研究他的经历,就可以知道,他不喜欢大家闺秀,而是民间女子,小家碧玉,道理很简单,毕竟从小就是被刻意训练成为皇太子,从出生起就没有亲情、疼爱、撒娇、玩耍等的孩童特权,或许在内心的深处,赵祯盼望的就是这些。
  所以相对出身高贵,举止气度雍容的曹怡,他更加喜欢爱撒娇,喜欢闹的张贵妃,爱屋及乌,才给了张尧佐那么优厚的待遇,然而,这些台谏官员不能理解,或许,也不想理解,因为他们的职责就是如此。
  在宋朝成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收回兵权,制定重文抑武之策,但是对于士大夫却不放心,为了加强他们互相间的牵制,以防团结生变,特别成立了御史台和知谏院,任务完全相同,就是监察弹劾皇帝与百官,而且除了台谏官员,其他任何高级官员,同样都可以随时向皇帝提出意见,或对天下官员提出抨击。
  这是一个好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皇帝与百官自我警惕,可惜,坏就坏在,让言官掌握了风闻奏事的权力,也就是说,这些官员只要听到一件事情,不管真假,都可以向皇帝进谏。
  而且,唐朝以前,官员的弹劾或检举,如果被认为失当,可能被免职或被处死,可是在宋朝却没有这样的负担,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在,就算奏言不实,无非就是贬职罢了,反而因此赢得了美名声誉,与其说是惩戒,不如说是一种奖赏。
  况且,朝廷也有规矩,如果身为言官,在规定的时期内,如果没有上奏参人的话,说明你不称职,是要被罢官或贬职的,赏与罚之间,是人都会作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连参人的理由都有现成的,于是,再小再无聊的事,都会引起激烈争论。
  更加不用说张尧佐事件了,丢掉了一个三司使的位置,却换回了四个超级隆重的头衔,或许对于赵祯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无非是几个清贵闲职罢了,只加官,不给权,还能闹出什么事情来。
  可是对于百官来说,一日之间,身兼四使,这是宋朝开国百年间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而且每一个都是官员们苦熬终生都盼望不到的殊荣,怎能不让官场震动,怎能不招人眼红,怎能不让人愤激,怎能不拼死弹劾。
  台谏官步步紧逼,赵祯却很沉得住气,把意见都压了下来,不反对,也不同意,轻轻挥拂,一句退朝了事,谁叫人家是皇帝,不发表意见,你还有什么办法,只得退下,寻思着明日再继续进谏,磨也要磨到皇帝同意为止,反正自己就是吃这碗饭的,看谁有耐心。
  也不怪台谏官员那么自信,毕竟有前事可考,几十年下来,哦,确切的说,应该是赵祯亲政之后,哪次与皇帝对掐,最后取得胜利的不是言官们,这是必然的事情,谁叫大伙是正义的化身,至于赵祯亲政之前的情况,台谏官员又选择习惯性的集体失明。
  太祖、太宗两朝不说了,谁敢吱吱歪歪,一个字,杀,而到了真宗时期,政治环境好不容易宽松些,可是后期刘娥执政,随便擅权逾礼,为所欲为,就差没有临朝称帝了,可是在她的管制之下,哪个言官不是战战兢兢的,谁敢说半个不字,就算是上书,也都是小心翼翼斟词酌句,生怕铁腕太后有半点的不高兴。
  说到底,这一切都是赵祯自己造成的,谁叫他是个恭俭仁恕的皇帝呢,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下,挥下必才俊如云,但是有的时候,在一个平易而宽厚的家长下,子弟却更有出息,显然,赵祯一朝就是属于后者,名臣辈出,使得后人有三世子孙,赖以为用的称赞。
第四百一十七章
议论
  拂袖罢朝,走了几步,赵祯忽而停了下来,若是回宫,说不定张贵妃又来与自己闹腾起来,想想就觉得头晕,而且根本以前的经验,如果不尽快解决此事的话,台谏官员肯定会再有其他动作,一些地方官员知闻消息,定然也会凑热闹,那时更难得清静。
  犹豫了片刻,赵祯轻声道:“摆驾昭文馆。”
  小黄门听令,连忙抬来冕车,待皇帝入坐,立时小心翼翼起轿,缓步朝昭文馆而去,那时宰相庞籍的地盘,显然赵祯准备与他商量这件事情。
  怎么说呢,与其他朝中执政大臣相比,赵祯似乎比较信任庞籍,这点朝中上下也能看得出来,要知道,按照宋朝的规矩,一般都是以两人或三人同时为相,目的就是制衡,而今文彦博、宋庠相继被罢,赵祯就只拜庞籍为相,却没再任命其他人。
  所以说,庞籍就是所谓的独相,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就是吕夷简执政时,还有王曾、李迪那些名臣在旁掣肘,而庞籍却有此殊荣,如果台谏官员不是把目标瞄准了张尧佐,肯定会拿这点来说事。
  当然,可以预料,张尧佐事了之后,如果庞籍还是独相的话,被参肯定是避免不了的事情,而今知谏院长官是包拯,或许这个原因,正是后世包青天斗庞太师的素材来源,也不知道庞籍得罪了谁,给人编排成那样,背上奸佞污名,确实可悲。
  其实,人家既不是太师,又没有当贵妃的女儿,与包拯的年纪相差只有五岁,是世间少有的名臣忠良,狸猫换太子更是子虚乌有,那个时候,庞籍还没考中进士,才二十岁左右,怎么能耐来参与此事,更加不用说,赵祯与刘太后,李宸妃并非是狸猫换太子的关系。
  至于勾结西夏、辽国,更是无从谈起,荒谬可笑,庞籍之所以才拜相,就是因为人家十几年来,在陕西兢兢业业抵御外敌,为朝廷社稷立下无数汗马功劳,才得以积功迁升。
  仔细推敲,张尧佐反而比较符合那个庞太师的形象,或许是后世小说家觉得他实在是太差劲,分量不够,衬托不出包拯的伟光正来,干脆张冠李戴,拿庞籍顶上,比较符合大众心理,只是可怜了庞籍一代贤相的声名而已。
  不过这都与楚质无关,按照规矩到集贤殿点卯之后,又清闲下来,手里捧着诗经,脑中思绪万千,一会是曹雅馨、白瑾瑜,一会又是初儿、沈瑶的,心中犹如一团乱麻,哪里还能静下心情看书,迷迷糊糊弄,也没有觉察身前多了个人。
  啪的一声,一只手掌落在楚质肩膀上,大家都知道,毫无防范的情况下,受到惊吓,心脏可能会停滞跳动,而且总是本能惊骇蹦起,楚质也是如此,反应就是这样激烈,连座椅也碰到在地,发出扑通巨响。
  “才卿,差点给你害死。”缓过气来,楚质目露凶光,恶狠狠的盯住高士林,而且挽起了衣袖,大有不给个说法,就要挥拳相向的意思。
  “抱歉,我绝对不是故意的。”好像不似说笑,高士林连忙解释:“叫了你两声,却没见你回应,所以才会如此。”
  “真的?”楚质有些怀疑,好像真是这样。
  “那是当然。”高士林誓言旦旦。
  “咳咳,两位,这里并非坊市,能否注意些影响。”
  旁边的官员很是客气,几日时间,早就打听清楚楚质的背景了,其他且不用多说,单是审官院侄子这点,就足够使得众官巴结奉承,就算不屑于此的清高官员,只要楚质不招惹他们,对于楚质的行为,也肯定会睁只眼,闭只眼。
  况且,楚质也没有仗势欺人的习惯,一切表现温良恭让的,发现自己打扰了人家安静,连忙施礼抱歉,拉着高士林走出集贤院,躲在某个僻静角落聊起天来。
  至于高士林为什么能出现在这里,楚质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毕竟早在年前,耐不住姐姐高滔滔的意思,正式补了个殿直的官职,不时要来宫里站岗。
  殿直,是三衙底下的官职,北宋初年,仍然沿袭后周的制度,由殿前司和侍卫司统领全部禁军,可是后来,赵匡胤觉得禁军权势过重,毕竟他就是当了殿前都点检之后,得以拥军而立,自然要防止部下也是这样。
  干脆就撒了殿前都点检和殿前副都点检这两个职务,另立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率领禁军,合称三衙,互不统属,禁军从此没有统帅,将领分别听命于皇帝本人,而且只有统兵之重,却无发兵之权,与之相反的是枢密院,可以调动兵马,却不能统兵,也就是说,枢密院与三衙两者相合,才形成宋朝的军事机构。
  三衙之下,都有许多诸如都虞候指挥使、都军使、都知、副都知、押班之类的官员,此外,还有什么环卫官、皇城司、带御器械等等机构,也是负责守卫宫禁的,而殿直,却是可有可无。
  “进宫了,还以为能领兵备战,没想却是领个牌子,每日抽签换防,昨天还守城门,明儿就不知道要待在哪个角落了。”高士林抱怨说道:“无聊之极,若不是在曹伯父节制下,我早就不干了。”
  这才是理由,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怕曹佾告诉曹媛,再给高滔滔知道,一个是心爱妻子,一个是敬重的姐姐,他怎敢招惹。
  “真是羡慕你,每日待在屋里,舞文弄墨,清闲自在,不像我等,风和日丽也倒罢了,就怕遇到雪雨交加气候,也不能避开,有苦难言啊。”高士林哀叹。
  “你应该换个角度想,起码每日能在宫里转悠,我却只得待在屋里没有自由,才几日而已,对着一帮之乎者也的儒生,怎是一个烦字了得。”楚质也诉苦不已:“连咳嗽两声,也要管,凡事小心翼翼的,差点没憋出病来。”
  难兄难弟躲起来吐露满腹牢骚,一时之间感叹万千,相对泪眼,哗哗地直流。
  本来是来找楚质聊天的,却触及人家伤心之事,高士林有些过意不去,觉得有必要说点乐事给兄弟解闷,劝慰两句,立时幸灾乐祸道:“景纯,你可知道,那个张晋元,接下来的日子又不好过了。”
  从来就没有把张晋元当盘菜,楚质对此自然没有感觉,不像高士林,见到对头或要倒霉,心中兴奋。
  高士林也没有留意,继续笑着说道:“张尧佐要倒了,看他还能得意多久。”
  “张尧佐不是已经倒台了吗,在杭州的时候,也听你们来信说,这几个月张晋元的威风不再,任由你们挑弄,却是避之不及。”楚质随口说道:“这般忍耐退让,你们的怨气也该消了吧,难道还要落井下石不成。”
  “其实,我们与张晋元也没什么宿怨的,只不过看不惯他嚣张而已。”高士林有些不好意思,揉了揉鼻尖,笑道:“有隙多半也是他挑起的,若是他真落魄了,谁还有心思理会。”
  确实也是实话,纨绔子弟之间的斗怨,也讲究级别的,没有相应的身份地位,谁有搭理的兴致,岂不是自掉身价。
  “张尧佐又怎么了?”楚质有点好奇:“都卸任三司使了,应该没事了吧。”
  “谁知道那些御史谏官是不是吃饱了撑着,非要找他麻烦,能有什么办法,总在说什么无功厚禄的废话。”高士林满不在乎道,这是勋爵子弟的自傲,毕竟人家祖辈,封公赐侯的不在少数,自然不把四使荣耀放在眼中。
  况且,这些人生下来之后,就已经注定一生都是无功厚禄,御史谏官以此弹劾,自然引得高士林的不满。
  “也不能这样说,台谏论事,或许有些出格,却是他们的职责,但是官家……”楚质轻笑道:“对张尧佐实在也太好了,也不怕过分的恩宠会招灾惹事。”
  “呵呵,就如你说的,现在祸事真来了。”高士林欢笑道。
  “算了,朝堂之事,不是我们能议论的。”楚质微微摆手,有些苦恼说道:“为了成亲的事情,都弄得我焦头烂额,哪有心情管别人的闲事。”
  “哈哈,你也有今天。”高士林笑得更加欢悦。
  两人欢闹打趣,却没有察觉角落之外,皇帝的轿辇悄无声息地离去。
  摆驾昭文馆,可惜罢朝之后,庞籍却已经返家,寻之无果,一时之间,赵祯也拿不定主意是否要回宫,干脆停在个角落小憩,不料却听到隔壁传来的声音。
  轿辇走远,赵祯突然说道:“祐之,你可知道,刚才那两个是何人?”
  赵祯身为皇帝,君临天下,统治万民,节制百官,江山社稷,日理万机,都要耗尽心血,恐怕连朝官也不能认全,怎么可能还记得楚质是谁。
  入内副都知甘昭吉也是如此,十分诚实的摇头,说道:“要不,奴婢这就去打探。”
  “不必,大动干戈的,落入不知情者眼中,还以为朕要追究惰庸之责,没准又生出许多事端来。”赵祯微微一笑,又问道:“你觉得那人说得怎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8/2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