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1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7/479


李国柱在江边观看了半天,发觉自己曾经生活的小镇已经被烧掉了七成左右的建筑,大量的人哀号着在抢救物品,也有更多的人在哭嚎,他们在昨夜失去了亲人。
官府下来救助和安抚的官员已经分别下来了,锣声不停的敲响着,往常这种高脚牌,大轿,仪卫,这些东西都是叫李国柱敬畏,现在的他却是面露不屑,看了一会儿之后,李国柱往江水里啐了一口唾沫,折身走了回来。
不远处有一队武卒在站哨,今天局面还不算稳,南安武卒加派了不少固定哨和游动哨,在看到这些持矟的武卒经过时,李国柱感觉安心了不少。
今天来往的客商很多,货物也很多,往常时候李国柱已经在码头和仓库区来回的搬抬货物了,但今天他并没有去库区领筹的打算,他摸了摸腰间,布袋里装了三千七百多钱,这是他一家的全部储蓄,钱不多,但还有南安侯府下发的两石粮,还有一些熏鱼和熏肉,省点吃的话也是足够一家人吃一个月,再加上储备的铜钱,最少够支撑三四个月的时间了。
南安侯府的人保证说,四月前种棉,八月前可以收获,到时候侯府以市场价收购棉花,各人都可以大赚一笔。
李国柱已经登记,他是漳州府人,当年府城被破,城中居民被屠杀到十室九空,李国柱运气很好,不仅自己跑了出来,还和家人并家族中人一起逃难成功。
此后这十余年一直流落于兴化军,福州和建州之间,靠打散工赚钱维生,家就是江边或集镇边上的窝棚,甚至是破庙,危房,乃至露天居住。
漳州元气渐复,当年跑出来的足有几十万人,也是陆续返回去不少,还是有大批的赤贫流民难以还乡。
其实就算是乞讨也能回漳州,可是漳州地面残破,多年之下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流民根本没有底气折腾,一旦回去之后发觉更难生存,那就处于更尴尬,更为难的地步了。
这种艰苦的生活一直是到去年才开始改变,先是侯府到流民中挑了一些少年当牙将,李国柱的外甥也被挑中了,很多流民家庭都燃起了希望。
然后是南安团练,兴造码头用工,开菜田,放鸭,捕鱼,养鸡,猪,放羊等各种行当都纷纷出现。
流民们发觉揽工变得容易,而且多半不是短工,很多人在码头工区已经做了好几个月,有了相当稳定的收入来源。
不少人是打算留在南安,也有更多的人被侯府召唤,前往东藩开荒种地。
东藩的田都是荒地,大家可以算是侯府的官府,不纳皇粮国税,更不必纳那些杂税,光是这一条就足够吸引人了。
开出来的田亩,只要种的过来,都算是各家自己的田地,侯府可以帮着写入田契,划定地界,这又是极为吸引人的一条。
再加上是要开种棉田,棉田比庄稼更值钱,这倒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
种子,技术上的帮助,各种农具器械,耕牛,都是侯府和昌文侯府,在出售棉花时抵价就可以了。
这种帮助,还有优厚的条件,成为侯府官户后不必纳税的诱惑,流民几乎是全部被吸引过来了。
困于福州和兴化军等地多年的漳州流民的麻烦,算是被彻底解决了。
李国柱经过一家小饭馆,买了几个肉粽子,几个肉馒头,店家还替他烧了开水,他用缠着草的瓦壶拎了回去。
流民的新窝棚区就在往福州官道的一侧,在村庄和南安镇的外围。
由于地方划的大,规划时排水渠,垃圾场都划分好了,整个区域虽然简陋,但胜在干净卫生,李国柱估计初到东藩时,居住条件未必比现在好多少,所以在进入这个大型的窝棚搭建的临时村落时,居然还是颇为留恋。
一路上不少人向李国柱打着招呼,一群汉子聚集在一起喝酒,有人对李国柱道“国柱哥,平安无事,大伙心都放下了,来喝几杯吧。”
李国柱笑道“南安有团练武卒在,当然是平安无事,有甚可担心的?我看你们就是哄着自家女人,骗酒喝。”
“别说破了啊。”有人急眼了,笑骂道“国柱你自己不爱饮酒,也别揭穿我们。”
李国柱哈哈一笑,也就不再多说。
一路上还真有不少人家聚集在一起吃饭,昨夜整夜的闹腾,武卒在江边驻队,流民这边也是相当的紧张。
十余年前他们可是死里逃生,若是海盗再过来,估计很多人都是直接精神崩溃。
整个营地里到处都是狂欢般的气氛,比起南安镇民来,流民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往军营里送,李国柱一路行来时,只听到无数次祝祷的声音,男子们碰响酒碗,俱是道“为南安君侯上寿。”
“南安侯长命百岁。”
“公侯万代。”
在种种祝祷声中,李国柱眼眶微红,特别是走到自家的窝棚之外,看到满头乱发,抱着小女儿在门前迎侯自己的妻子时,看到妻子一脸忧色,面色黄腊,身形似乎又比此前瘦弱了一些,李国柱心中一酸,但很快安慰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很快就要结束,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其实也早就结束了,浑家的身体,似乎是比去年都要强多了。
两个儿子都十来岁年龄,看到李国柱拎着吃食回家,都是欢呼着扑上来,李国柱剥了个肉粽给女儿,又递了个肉馒头给妻子,然后由着两个儿子将吃食分了去。
“花钱做甚……”妻子脸上有笑容,嘴上却埋怨道“尽是瞎花钱。”
“今天早晨,俺在江边看着。”李国柱看着女儿吃肉粽,看了一会儿,转头看着妻子,颇为认真的道“俺想着,若是昨个岐山盗杀过来,也不知道俺们一家还能不能逃脱性命去?半夜时,俺吓的睡不着,想着一家人若是有一个走不脱,怎办?要是俺自己,你们走不掉,俺宁死也不会走,一起死算了。可是再想想你,想想三丫头,心却怎地也狠不起来……后来俺在江边看着武卒列阵,看他们的样子,就想起海边的岩石,那浪再大,再凶猛的扑过来,岩石却是动也不动。后来俺渐渐放心了,南安武卒果然名不虚传,陈于泰他们不敢过来。后来俺又想,去东藩之后,要是编护院,征庄丁啥的,俺虽然四十出头了,两膀子力气还剩下一膀子,到时候也去应个募,无非就是多流些汗,多吃点苦,俺庄户人出身倒是不怕……”
“你到时只管去,俺也是不想再过那担心受怕的日子,海盗将俺们害苦了,若是南安侯能真的剿了陈于泰就好了。”
“那些读书人说南安侯不想剿,不愿去和陈于泰硬碰硬。”
“真的假的?”
“瞎扯蛋的话。”李国柱怒道“没有水营,飞过去剿么?新武卒才练多久,当不得大用,这些人就是成心。”
“这些事俺不想管。”李妻道“说了何时走没有?”
“估摸着是快了。”李国柱沉思着道“昨个晚上有人牵了几十头牛到南安,我去看了,都是快两千斤重的大水牛,一头比一头壮硕,这牛配上好犁,一天几十亩都开的出来。”
李妻眼中放出欢喜的光芒,在外流落久了,就算不缺衣食,到底心里不安,不知道何时何地才算真正安下家来。
两个小子已经是到了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年龄,在镇上的明堂跟着读了几个月书,认得了些字就放赖不肯再读。
揽工做活,又是嫌小了,怕伤了元气筋骨。
现在若是有田亩,叫自家小子去田里帮着打下手,学着播种,锄草,活计不太重,又有正事做,长期在南安这样富裕的地方小孩子若无所事事,反是容易学坏。
“还有那些犁,锄,镐,叉,耙,都是汀州那边订购买过来的,听说光是买这些农具就用了过万贯钱。”
李妻不停的点头,这些农具她和一群妇人都是去看过了。
“应该是快了。”李国柱盘算道“再不走就误了农时了,棉田最好是三月种,七月到八月收,若是四月才能下种,农时就偏误了,怕是会耽搁产量。”
“嗯,早走早好。”李妻道“今天侯府来人敲锣说过了,还没有签押的赶紧去签押,签字画押之后,就都是侯府的官庄,要在侯府和官庄都备案。”
“俺家早签押过了。”
李国柱和妻子坐在自家窝棚前头,四周到处是呼朋唤友的声音,人们的声音充满欢快,愉悦,高兴等若干情绪,窝棚区到处都有酒香,很快要离开,并且和家人宗亲一起,就算没有宗室也全部是漳州一起过来的流民,众人要一起前往东藩开始新的生活,并且在侯府的荫庇之下,不纳皇粮,东藩也没有官庄征调的徭役力税,也不需要交纳那些乱七八糟的各种税赋,一切都是侯府说了算,而徐子先已经通过了众人的信任考验,众人都感觉南安侯府可以信任,值得信赖。
加上海盗昨夜未敢过江,人们普遍还是有劫后余生之感,这种情绪释放出来,加上要离开的种种情绪,虽然大乱刚止,流民们也不乏对闽江对岸兴化军百姓的同情,但不管怎样,流民们长久压抑的情绪也算得到了一个契机释放了出来。
……
岐山盗袭扰兴化军的消息,当天就传到了福州,岐州当然也是第一时间接到了消息,毕竟是和岐州知州吕问贤,同知兼防御使徐子先都有一定的关系。
“仙游县城外都是有警,应该是唬人用的。”吕问贤也不是草包,看着急报,眉头紧皱的道“如果有可能陈于泰恨不得破了歧州,但他也自知办不到。昨夜袭扰的主要地方还是南安对面,以我估算,是陈于泰原本要试试去攻打南安看看,所幸南安戒备森严,其只能放弃,只叹兴化军的百姓算遭足了此劫,地方官无能,简直该死。”
吕问贤当然不是真的说兴化军的官员无能该死,其实若换了他去,怕也是结果相差不多。
五个军的禁军驻在福州三个军,一个军在漳州,一个军在泉州,兴化军,邵武军,建州,汀州,这些地方都无禁军驻防。
没有禁军,厢军对上海盗毫无优势,而且事发突然,等厢军江防城守各营集结好,在军州官员的带领下赶到战场也得时间,还得看敌情,军队摆开准备迎敌。
这些事都做好之后,也就只能给海盗们送行了。
“被烧毁的房舍有一千多间,有一千多百姓当场遇难,伤者数千人之多,过万人无家可归,地方糜烂,还有数百女子被掠走……”徐子先沉声读着塘报,心情也是糟糕透顶。
南安他是保护住了,连带着护住了水口和谷口各镇,在几年前,那边也经常是海盗劫掠的对象。
毕竟攻打州府太费力气,不太容易成功,抢掠村庄也不合算,太分散,农民又相当穷困,去抢劫很难找到多少有用的东西。
只有抢掠富裕的镇子,防御差,聚集的人口多,富人也多,可以抢到不少金银铜钱和各种值钱的器物。
抢掠丁口,壮年男子和青年妇人,也比村庄容易的多。
“未知君侯何时能平此盗?”吕问贤忧心忡忡的道“我倒不担心别的事,就担心此事过后,朝廷那里招安陈于泰的声音会变大,要是此人被招安,真是叫人死也不甘心。”
“吕大人放心。”徐子先沉声道“陈于泰绝不会有那么一天。”
今天发个大章节,这两天孩子生病,诸多不顺,更新慢些,实在没心思,抱歉。
第二百二十九章
投入
昌文侯府里近期变的很乱。
整个外宅的庭院到处都是农具,还有大量的工匠进进出出。
陈文珺的身份虽然可以外出,但也不宜经常抛头露面,外间的人多了之后她就很少外出,只在内宅里转悠。
倒是一群妇人,特别是嫂子辈的经常拿这事来取笑,毕竟这些东西都是要送到东藩岛上去,昌文侯府和南安侯府联手开发东藩,两家都是购买了大量的农具,包括大量的挽马和耕牛,昌文侯府在福州府城,雇佣各种专业人员更方便。
精通棉花种值的农学高手,大量的医士,准备大量的药材,预备好对付岛上厉害的瘟疫流传。
还有各种木作,铁作匠人,还有泥作,陶作,等各方面的人才俱是雇佣聘请了不少。
在此之前,听说要去东藩,哪怕是重金求访,回绝的人也是不少,待朝廷将南安侯府的六千官庄户数放在东藩之后,愿意应聘请的人突然增多起来。
官庄户的名额相当难得,特别是造册报案在户部的正式官户,身份是极为难得。
哪怕是再苛刻的家主,对自家官庄的盘剥都有一定的底线,而朝廷盘剥起来,实在是越来越酷厉,越来越令百姓难以接受了。
能成为侯府官户也是看人,有的侯府很可能会降等袭款,官户会被削减,在降等若干次之后,从宗室除名,会失掉所有的官庄户数。
自家买的庄园当然可以世代相袭,但不纳皇粮,只属宗室私有的官户,却是不能一直世袭下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7/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