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2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0/479


整个福州府城到南安,到处都是焚香祷告的人群,这十来年直接死于岐山盗手下的不下千人,也就是千多个家庭,还有漳州更是有十万计以上的百姓受害,牵连到的人群当然就更为庞大。陈于泰在漳州变乱中也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其授首之后,很多百姓认为大仇最少也是报了一半,焚纸祷告的不在少数,往南安的路上有相当多自发的去侯府别院和武卒校场致谢的人,连续多天,武卒营外都是络绎不绝的人群。
黄来福身为水手长,麾下有八十多个水手,相对于福一号的规模来说,他的部下超编了一倍还多。
对此黄来福当然不会有意见,事实上就是给他加的教学任务,很多招募来的水手可能此前就在大渔船上呆过,没去过外海,经历过的风浪都是近海的台风天带来的麻烦,真正的在海上与风浪相搏,上一分钟是活人,下一分钟就可能在海水里泡着,船身倾覆或是粉碎,瞬息间人眼前一片漆黑,只有浪花和雨水,还有风声和雷鸣声带来的闪电……黄来福经历过这些,船上清水断了,大伙儿捕鱼从鱼的身体里获得水份,或是等雨水,最后还喝了两天尿。
碰到礁石,船身撞成粉碎,整船的瓷器倾覆在海水里,象是海底的沙子上铺了一整层的珍珠。
几十米高的大浪拍过来,海浪象是一只巨手,把海帆抓起来到半空再丢到谷底,每个人都吓的半死,头发竖起来,发出惊骇的叫喊声,黄来福记得有个老水手,尽管多次遇到大风浪,在船身晃动的时候还是把苦胆都吐了出来,第二天逃离风浪区之后,那个老水手满头的头发都白透了。
所以一年几十贯或是百来贯钱,看似很多,是农民的十倍或二三十倍,但这个钱却不是好赚的。
赶海十年,能够获得大量经验还活下来,体能胆魄还过关的老水手,当个水手长还不是跟玩儿一样?
只是黄来福也是有些心酸,自己在南安团练这里被视为难得的人才,长史李仪除了开始时面试过一次之外,又陆续见过黄来福好几回,言语中不乏期许和鼓励,相较而言,那些海船的东主虽然也用着有经验的水手,但归根结底,还是把黄来福这等当成苦力来看。
叫黄来福感动的不仅是李仪的接见,更多的是南安团练这边对他们这些水手未来的规划。
服役期按年龄算,四十岁以上的签十年,三十岁以上的签十五年,三十岁以下的签二十年。
这是考虑到海上的风险和体能流失带来的危险,对一个水手来说,五十岁就是一个极限,在大魏,普通的农夫只要能走路就能做活,七十以上的男子到田里做事,哪怕做不了重活,也得打下手,帮着播种,摘草,拾粪,妇人则纳鞋底,摇纺机,织机,没有能闲着的人。
水手则不同,到了五十以上还能在海上奔波的是实在没有办法的谋生之举,体能下降,操持帆索的能力当然也下降,不仅对本人来说相当危险,对整船的同伴来说风险性同样加大。
每个在南安团练服满役期的水手,退休之后都会被安排职司,在侯府,团练,都有职司给他们,并且会有固定的退养金,在水手服役期内,家人可以被安排在南安团练下的养济院内,会获得相当不错的照顾。
黄来福的家人已经被接到南安这里,在东藩还会兴修一个更大规模的养济院,更多水手都需要帮助,希望南安侯能安顿好自己的家人。
在此之前是没有这种规矩,大伙出海的时候只能向老天祈祷,希望自己回来的时候家里平安无事。
现在南安侯帮了大伙,谁不愿意出海时知道家人受到照顾,生活平安,吃的饱,穿的暖,睡的好?
黄来福斜倚在南安团练的大营门前,有不少闲汉都斜站着瞧热闹。
大校场的武卒正喊着口号,黄来福想在人群中找到兄弟,但看了半天,发觉根本就不可能。
所有武卒俱是戴着红色的大檐帽,这种檐帽比斗笠要小一些,式样更简洁漂亮,青色的改制过的箭袍,袖口更短,还有腕带紧束,下摆也短,已经短到膝盖之上,乍看起来有些怪异,但想想武卒们要行军走路,甚至上船与敌人交战,过膝盖的长袍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箭袍之内是白色的里衬和蓝色的裤子,配普通的鞋子就是训练时所穿,出来站岗,行军,则是穿着黑色的长靴,整个人都显得干练和威武。
营地中有不少类似木桶式的事物,很多武卒站在桶上,尽力保持平衡在校场中来回腾挪,看起来象是滑稽的小丑戏,惹得不少镇上的闲汉和孩童们在发笑。
还有两边竖起的绳网,高达数丈,一个个武卒从绳索一边爬上去,再经过数丈长的独木,从另一边的网索眼中攀爬而下,周而复返。
高达两人多高的木板,很多武卒一跃而上,用臂力撑到顶端,翻越过去。
还有斜搭的长板桥,一个个武卒飞快的在板上攀爬而上,再从斜边划下去。
这些东西,毫无疑问是在锻炼武卒的胆色和身手,特别是适应在海上和船上攀爬绳网帆桅时的身手。
有一个打造出来的空心的铁圈,武卒两手两腿大开保持着平衡,然后被一路推来推去,下来的武卒都是面色发白,有很多人还是会呕吐。
这种强度的训练已经开始快一个月了,很多武卒都是咬牙才撑的下来,很多老武卒一样要接受这些新器械的训练,没有人能够例外。
武官也是一样,甚至徐子先在南安时也要经受这样的训练。
在黄来福来看,虽然和实际的情形还相差甚远,比如根本没有办法模拟海上的风浪,但考虑到这边的武卒还要在船上实习训练三个月才算完全的合格,现在的训练强度也是相当的合理和必要了。
黄来福站在营门前,等候着一个都的武卒走出来。
加上自己管理和培训的水手,福一号会相当的拥挤了。
黄来贵正在营中做最后的准备,他已经看到兄长在外等候着,能到福一号上继续训练,与兄长在一处,令得这个青年人相当的高兴。
贫家小户出身的兄弟,有为了一点小利而翻脸成仇的,也有始终互相帮助扶持的,黄家兄弟显然是属于后者。
黄来贵是水营第一营第五都的伍长,现在水营还只算是临时营,因为并没有通过最终的训练,不算正式的营伍。
只有当成为正式营伍之后,才会取一个响亮的名号来代替数字。
每个都也是一样,忠信义三营原本是十五个都,现在每个营加一个步兵都,一个骑兵什,骑兵什用来当传令塘马和架梁马,隔绝敌方的哨探骚扰,步兵都又称为突击都或重兵都,铁甲和最好的兵器,最棒的士兵和武官才有资格被挑到重兵都,这是每个营在战场决胜时的才会投放到战场的决定性的力量。
当然现在还缺乏装备,而且最有经验的老卒和表现最突出的新武卒会被编入其中。
在水营,每个营也是有一个重兵都,他们要负责的是第一时间跳入敌船,引领身后的兄弟获取胜利。
胆色,身手,都是最一等一的好手才够格被挑入其中。
黄来贵心情很矛盾,既希望自己能成为最优秀的团体中的一员,又知道兄长和亲人们都不会赞同。
荣誉意味着更多的饷钱,更多的升迁机会,也意味着极大的风险,黄来贵懂。
前一阵子福一号运回了大量的战死将士,南安侯徐子先亲自赶回来主持了战死将士的葬礼。
自南安团练成立至今,这一次剿灭岐山盗是死伤最惨烈的一回。
除了当场战死的一百多人,后来又陆陆续续有十余名重伤的武卒没有熬的过去,成为陵园中新坟的成员。
身为武卒成员,看到那么多的战死的兄弟和重伤者,内心不可能毫无感觉。
好在值得欣慰的就是武卒们得到了相当隆重的葬礼,所有的战死者的家属被邀请参加,徐子先亲自主持,并且向那么多战死武卒的家属长揖为礼,堂堂宗室侯爵,就算徐子先最落魄的时候,身份地位也非寻常百姓可比,在得到徐子先揖为礼时,黄来贵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相当的动容并且在心头涌起强烈的感动。
南安侯如果只是一揖,感动也会如风一般来的快,去的疾。
第二百六十章
上船
远方传来集合的喇叭声,黄来贵将包裹背在自己身上,同时紧了紧腰部的皮制革带,下摆处吊着饮水用的葫芦,水瓢,引火用的打火石,装在荷包之中,野外拉练已经进行过好几回,饮用烧开的后的开水已经成了常识,凡有违反者将受军棍五下的责罚,已经没有人敢于犯禁,甚至回家探亲时,武卒们也是劝亲人务必不要饮生水,这个年头的生水微生物众多,很多爆发出来的大型瘟疫都是和喝生水有相当的关系。
另外就是有小刀,黄来贵是障刀手,他的障刀也悬挂在腰间。
如果是弓手,两侧还有双插,有长弓或是神臂弓,然后有三十支轻箭和三十只重箭。
每都有喇叭一名,号笛手一名,鼓手两名,锣手一名,营中有吹鼓手七名,医士两人,医助士五人,旗牌一名,号手两人,门旗两人,金鼓旗两人,角旗两人,认旗两人,巡视旗两人,很多旗手是兼职,就象伍长和什长队官会兼认巡视旗和认旗一样。另外有游兵哨探十人,识字两人,也是平时在识字班的教官的助手,在行军驻营时,识字负责继续帮着士兵和低层武官们读书认字。
另外还有校书一人,负责各都至营的公文流程,每个人的军籍,功劳或过错,包括日常的管理,调令,军令,从都一层级就要建立档案,不管是述功,记劳,还是追责,都有文字可查。
这一套体系禁军都没有建立,现在的南安武卒也只能是初备,要等半年或一年之后,大量的军官和武卒都能认识日常使用的足够数字的汉字之后,还得粗通数学,才能完全的展开。
另外就是每个营都有镇抚军法官,识字官,军需官等等。
徐子先还想建立参谋制度,但现在军情和军情分析的人才太稀缺,画图人才更是一个也没有找到,参谋制度是建立在充足的情报基础上,根据对方的人力,军力,装备,后勤,将领指挥的强弱特点,军队的训练保持和精锐程度,再根据大量的地图进行推演的军事制度,缺乏一定的基础支持,任命几个参谋军官可不代表就建立了参谋制度。
另外就是现在武卒的规模还太小,一千七百多的老卒,三千不到的新卒,陆续有百余人被淘汰出去,或是性格原因,总有些家伙仗着武勇不服管束,不守营纪,到三犯之后就出局,没有任何可能被原谅。
徐子先的理念就是再强的个人强不过一个整体,只要是对整体有破坏性的存在,则是宁杀错不放过。
黄来贵是兼职的认旗手,在他的手边有一支红色镶嵌黑边的认旗,上以字书写“清道”二字,只要他执旗在前,任何阻碍大军道路前行的人都可以被拿下,视其行为的严重程度来进行惩罚。
另外还有金鼓旗,门旗,出警旗等等,整个金鼓旗号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哪怕是徐子先也是在这一年多不断的学习才敢说完全掌握了这一整套的金鼓旗号,使自己的部下更具有协调性的组织性。
相较于大魏,战场上只是把旗帜胡乱挥舞的东胡人完全是一群野蛮人,如果不是有游牧和渔猎属性加成,特别是骑兵对步兵的压制性的优势,大魏正规军在战场上完全能把东胡人打出屎来。
可惜,事情不能假设。
不过这这一阶段却是非常重要,关系着以后军队的强弱,号令的统一。
当都中红旗扬起,黄来贵背着背包,挚起小旗,与所有的兄弟们站在一处。
都头开始向所有人进行临行前的训话:“……此次我南安团练剿杀陈于泰,各处百姓均闻信赶来,这几天牛酒猪羊营中收了不少,秦司马一一向父老致谢,此去船上,当然比在陆上辛苦的多,但饷钱也一个月加五百钱,南安侯有话在先,未来所有兄弟的饷钱俱会增加,因为现在南安团练不仅护着南安一地,还护卫着整个福州,将来要护着东藩,乃至整个福建路……”
黄来贵听的很认真,毕竟结合眼下的事情,都头讲的并不算是空话。
这几天所有武卒都经历和见识到了百姓们的热情。
武卒营前堆满了各种物资,都是从闽江两岸百姓千辛万苦送过来的。
有的是有钱的商人,有的是辛苦赚钱的小商人,有吏员,有普通的掌柜,伙计,也有屠夫,挑担的苦力,梳头的,剃头的小手艺人,土里刨食的农夫都是来了不少。
所有人俱是对南安侯和其麾下武卒们感激涕零,在营门口哭泣的人可是不少,那种由衷的感激比任何语言都管用的多。
成为客兵不仅未叫南安团练感觉不安和士气下降,结果却是恰恰相反。
全都终于集结完毕,在都旗指引下,所有人以三人为一横,排成长长的纵队,在缓慢的鼓点声中,按一鼓十步的速度开始往营外行走。
一些水手和这个都的武卒一起往江边赶过去,这阵子每隔几天都有一个都的武卒上船,所有人都对整个流程都相当熟悉了。
福二和福三,还有两艘水艍船都承担着运送物资和人员的任务,这一次有三百多流民家庭两千余人,还有一些耕牛和农具之类的物品需要运输,此次也是南安这里的第二批,第一批除了南安这边,还有昌文侯府两千人也是一起起运,岛上已经移居了四千余人,加上此前动员的东藩岛民,在岛上已经开垦出大量的荒地,但种植已经迫在眉睫,这一次运过去的人员,到了岛上就得参与播种棉田之事了。
……
黄来贵和自己的一都人,终于抵达水营边。
在放置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在水营营房后,在都旗的指引下,一都人马又抵达码头,他们即将上船,成为福一号上的弩炮组的第一批成员。
在海上,他们要训练半年左右,成为合格的弩炮组成员之后,这一个都的人员会被调任到其余的船上,成为老卒或是军官,带领那些刚上船的新卒。
“大兄,大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0/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