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4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1/479


陈道坚以手扶栏,舰船四周有海鸥上下飞舞盘旋,发出阵阵鸣叫,船首处,蓝色的海水被船头破开,溅起碎玉般的浪花,几条海豚跟随海船一路,至此发出鸣叫,潜入海水之中,逐渐远去。
头顶是海天一色,白云在天空漂浮,眼前的平户港一如其旧,无数大船在港口中停泊,或是刚刚驶出,又或是刚刚到港。
过不多时有大量的小船从港口内摇桨而出,在近距离确定之后,这些小船用勾索固定,摇动船桨,将整支舰队拖拽到港口之内。
“见过陈大人。”
“张兄,邓兄,少礼了。”
张伯甫已经从一等令吏转为户房外贸司的驻外商务主事,从八品官职,一袭圆领蓝袍,头戴展脚幞头,着犀角带,长身玉立,虽不及陈道坚少年俊俏,有翩翩君子之态,亦是颇具汉官威仪。
从四周倭人敬慕的眼光来看,张伯甫在此地算是颇得人望。
跟在张伯甫身后的是邓方,也是向着陈道坚微微一揖,脸上露出微笑。
陈道坚还了一礼,笑道:“邓兄,好久不见。”
不过四周的倭人也是看到了张伯甫和邓方主动向陈道坚行礼,一众倭人都显露出吃惊的神色,有一些记忆力好的,便是想起这个汉人少年在不久前还住在大内家的馆舍之内,于是眼神中显出恍然大悟的神采。
此次入港的船只极多,陈道坚和张伯甫,邓方也不多说,三人与当地的大内家的家臣会商,很快便是决定了搬抬货物的次序。
港口中搬抬货物的倭人众多,很快就聚集了过千人之多,如蚁群般的人群开始登上停稳的福船,借着多条踏板,将船舱里的货物搬抬下来。
由于商船众多,很多倭国商人,甚至是南洋各国的商人也跑过来瞧热闹,搬抬一阵之后,所有人都看的出来,此次货物,当是以棉布为主。
棉布一匹是长三十三米,重五十余斤,在以往,大魏棉布质量最普通的粗布,一匹是卖三贯钱左右,稍好一些的,卖到五六贯,十余贯也不在话下。
细夏布,或是有花纹的上佳的松江布,卖到好几十贯一匹也是有的。
此时此刻,大魏经历着各种物资短缺带来的严重的通货膨胀,粗布也涨到了四贯到五贯一匹,连带着出口的价格也大幅度的增涨。
往倭国,吕宋的布匹,不仅数量不足,而且价格都涨到了七八贯一匹,往吕宋的还要贵一些,一般都卖到十贯一匹了。
就算如此的高价,在倭国,吕宋等国仍然是抢手货。
张伯甫的倭语已经极好,和几个事先就有订约的大倭商交谈,但他们并没有得到定约,而是只得到了一个在明天会谈的机会。
颇多倭商表示不解和不满,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秦王府要用这样的方式。
倭商做生意还是相当的讲究诚信,倭国商业氛围其实比大魏还发达,很多大商人聚集在各大名领地下的各町之中,他们彼此联合,交易,控制着各处的商业脉落,甚至这些倭商能联手借钱给大名,也不怕大名不还款,一般都是用领地的收入当抵押,大名还不起钱,也不敢派出武士来硬的,一旦坏了名声,钱都不会再给坏了规矩的大名。
整个倭国,表面上是天皇和大名在控制,其实商人更具活力,对国策的影响力也是相当巨大。
张伯甫最后对陈道坚介绍两个商人道:“这是福吉正纲,这位是大内宗胜,这两位是身家亿万钱的大豪商。”
两个倭商一个年纪颇老,须眉皆白,穿着也是普通的布料,另一个则是三四十岁年龄的中年人,穿着华贵的丝袍,两人俱是很恭谨的向陈道坚行礼。
“此次我们带了二十五船的棉布来。”陈道坚态度和悦的道:“按照约定,我们会持续的和贵国商人贸易,此次就有十四万多匹棉布运来。下一季我们的棉田会扩大,在年前估计会有二十万匹布,到明年,布匹生产争取超过五十万匹,除了少量给官吏,百姓,将士们所需的布匹外,皆要外销。现在秦王对销往吕宋还是日本颇有疑虑,本官实说了吧,就是要盘算棉布销售在哪一处更合算,利润更大。”
两个倭商听到布匹数量,气息都是更粗重了一些。
一年三十万匹,乃至五十万匹,这就是过千万斤的棉花,除了夏布较细较轻之外,冬季用的厚布都是极为厚重,几十万匹重,从棉花到籽棉,再到皮棉,经过反复晾晒捶打,五六十万匹布就是近两千万斤的棉花产量,现在整个倭国的棉花产量,各个大名领地的加在一起,也没有这个数字!
中年汉子是大内宗胜,他对陈道坚沉声道:“陈大人,往吕宋去,恐怕要面对盘踞宿务岛上的海盗?”
陈道坚冷冷的道:“我军在东藩大胜颜奇,刘旦,筑成京观之事,难道你不知道?”
大内宗胜一滞,他当然知道此事,是以对眼前这个年不到二十的魏人官员都相当恭谨。倭人只认强权,越是强势便越是敬服,陈道坚的态度越是恶劣,这个倭商反而越是胆怯顺从。
看到陈道坚冰冷的目光,大内宗胜心中一惊,赶紧道:“是在下失言,想必中山府军根本就不将残余海盗看在眼里!在下失言,抱歉。”
这倭商将身体一躬到底,脸几乎都要碰到地面了。
第五百零三章
信心
陈道坚瞟了大内宗胜一眼,说道:“不必多礼了,此次棉布贸易只是一个先声,东藩岛上的棉田会持续扩大,纺织是用水力机器,快捷高速,是以产量不必担心。只要有人能表现出足够高的诚意,我们秦王府会将对日本国的棉布贸易,全部交托在其手上。”
说完,陈道坚又道:“我现在要去拜会康帅和大内家督,请诸位随意。”
陈道坚身边有一个都的护卫,俱是披铁鳞甲,戴兜鍪,持长矟,挟弓持弩的壮汉,铠甲之内,是一律的灰色短袍,每个府军俱是身经百战的精锐,兜鍪之下是铁面具遮住的脸庞,只有两只冰冷的眼睛用警觉的目光打量着四周的人群。
在这些铁甲府军的护卫之下,人们才突然惊觉,眼前的少年官员身份不俗,可以与大内家督平起平座,并且还有康天祈为后援。
陈道坚离开之后,四周顿时就是响起一阵嗡嗡议论声,有很多占城,真腊,安南等国过来的商人,俱是用好奇的眼光看着这些魏人甲兵和官员,在现场响起很多议论声响。
东藩海战的余波,此时早就荡漾开来。
这些国家的商人,俱是用敬畏,好奇的眼光看着那些府军甲士,仿佛是要从这些人身上看出击败吕宋二盗的秘密。
颜奇,刘旦,这两人都是凶名在外的海盗王者,各国商人可能不知道那些小国君主的姓名,但不可能没有人不知道这两个海盗王。
这两个积年的大盗,带着几万人去侵犯东藩,手到擒来的事儿,居然落个惨败的下场?被人砍了两万多颗脑袋,颜奇的脑袋,现在还在大魏的关门上挂着,最少得悬首一年,才能被从关门上解下来,不知道丢到什么地方去喂狗!
“大魏毕竟是大国。”有真腊商人道:“我等这些年以为大魏国力不振,现在看来,万万不可如此小视大国。”
“那是秦王一人之功。”
“说的没错,大魏水师,还有这甲兵,都是秦王一手创立。”
“秦王不是大魏的宗室亲王?”
在众人七嘴八舌的议论声中,福吉正纲把大内宗胜拉到一边,埋怨道:“你怎么敢冒犯上国的官员?”
大内宗胜一脸懊丧,说道:“唉,一时口快闯了祸。这样一来,我们怕是没有机会了。”
“也不一定”福吉正纲一脸皱纹,脸挤的如核桃一般,他沉吟着道:“这个陈道坚,就是上回破袭天方使团的人,胆大包天,他这样的人,只在乎利益,连生死也不顾。其实和我们商人一样,只要有利可图,什么冒险的事不敢干?”
大内胜达醒悟道:“他还是想和咱们做买卖?见家督,康王,不过是说在倭国他不怕有人说了不算,到吕宋,他们秦王府也根本不将刘旦放在眼里,说这么多,还是为了顺利的贸易,以此来警告想打歪主意的人?”
“对了,就是此意。”福吉正纲正色道:“还有一句要紧的话,就是诚意,什么叫诚意?”
大内宗胜的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他道:“是不是谁给的钱多,谁的诚意就够?”
“对了,秦王应该就是这样意思。”福吉正纲道:“论兵,论势,他们都强,要和他们合作咱们有什么?”
“魏人的高官不是耻于言利吗?”
“看来秦王和常人不同。”福吉正纲沉思着道:“若是这样,事情反而是好办的多了。”
“咱们也不能事事都顺从!”大内宗胜突然倔着脸道:“东藩不过是大魏的一个小邦,我听说人口十来万,将士不过几千,战舰不过数十,如果我们太软弱了,魏人定会提出更加过份的条件。”
“这话倒是有些道理。”福吉正纲大为赞同,说道:“我们既要准备拿下这些棉布,也不能被魏人牵着鼻子走。正如你所说,魏国虽大,却陷于北方的困境,南方的魏人只有秦王这一支强势的,他们还要对付国内的流寇和残余的海盗,表面强硬之下,内里定然藏着软弱。我等可以相机行事,不必退让的太多。”
平户港口的人太多了,所有的船只都几乎在上货和下货,只是上货的少,下货的多。
在陈道坚和秦王府的舰船抵达港口的时候,围观的人群中有明显的一群南洋汉商。
他们超过千人去秦王府的舰船上下货,如蚁群一般搬抬着如山般的棉布,魏人官吏指挥这些苦力将棉布搬抬到驻地的仓库中,一路上还有魏军甲士持矟戒备。
后来大内家也派了一些挎刀的武士过来,这些武士带着持长矛的足轻,武士多半不披甲,有甲也是穿着皮甲或竹甲,他们穿着长袍,身上一般是两柄刀,一柄长刀,一柄短刀。
足轻们则是穿着短袍,全部无甲,甚至很多足轻连鞋也没有,就是光着脚,他们的铁矛也就是削尖的木棍,尖头部份是铁打的矛尖,相当粗陋,和制式兵器完全无法相比较。
倭国这些年确实富裕的多,但对民间来说,也就是从吃不饱饭到勉强可以吃饱,衣袍,鞋袜,很多生活用具都还是相当的匮乏。
“倭国缺铁,境内几无铁甲。”一个青年汉商忍不住道:“看他们的兵器,武士用的刀倒是精心锻打,相当锋利,但缺乏韧性,算不得上品。足轻的铁矛,和玩具也差不多了。”
另一个青年汉商道:“他们打仗原本也不靠足轻,就是靠武士。”
“所以他们的战争,和大魏,天方相比,就是玩闹。”
“也不能这么说。”有一个老成些的汉商说道:“倭人看似分散,一团散沙,各大名实力单独来说都不强,但大魏开国之初,北虏曾经想征服倭国,十来万人上岸,倭过大名也集兵二十余万对抗,虽然有台风肆虐,北虏舟船倾覆大半,后勤不继,军心崩坏,但十来万兵马,北虏也有一万多人,加上渤海国人,契丹人,女真人,靺鞨人,还有降附北方汉军,铠甲兵器俱是精良,胡人擅射,倭国兵马居然能将这些兵马围歼,似乎也不可小觑。”
“这倒是。”
“罗兄果然是经过战事,又熟读兵书,史书。”开初说话的青年汉商便是张思齐,曾经亲眼看到颜奇等人的船队出发,此时怀着浓烈的好奇心,赞叹着道:“听说罗兄的族兄弟,现在有在秦王府效力的?”
“那是方孝,在下罗方仁。”老成汉商笑道:“还有方义,方礼他们,都是方伯的主意,叫他们去历练一下。三个月左右我能接他们一次书信,现在他们都在府军中效力。”
“那么上次对颜奇,刘旦的大战,他们也上阵了?”
罗方仁笑道:“掠阵而已。”
“仅从东藩的这个官员来看,东藩都是较为务实之人。”罗方仁忍不住又道:“不过他这一次的棉布贸易,到底是怎么个办法,我还要再看一看。”
“我感觉他们是不想把货物和交易分的太细。”张思齐也是商人世家,嗅觉相当灵敏,当下接话道:“在平户找一些有实力的大商家来代理,似乎是较为妥当务实的办法。”
罗方仁点一点头,说道:“再看看,具体是如何做的。”
“不管怎样,东藩的武力确实很强。”张思齐看着海上的军舰,到处都是全副武装的甲兵持矟戒备,他们久居海外,这些年来大魏衰弱,各国的土著在汉商面前都有些趾高气扬的样子,令人好生气闷。
而眼前的港口之内,就有四艘大魏的军舰在!
秦王府的军旗在前桅,中桅之上就是一个简单的“魏”字大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1/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