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4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0/479


第五百五十三章
旧识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徐子先说这些话的根底何在。
徐子先淡淡的道:“流寇,不光是李开明一路,刘家兄弟他们,也坐不住了。”
“原来如此!”方少群面色激动,直接站起了身,在原地转了几圈之后才道:“我一直也是将流寇忽略了……想想李开明这样的一两年人潜伏数年,差点就在建州成事。朝廷北伐用空了财力,禁军也损失了二十万主力,镇守地方的力量完全空虚了,加上征调大量钱粮丁壮,对地方消耗极大,百姓极苦,怨气极重,北伐若胜,这些事都不算什么,北伐一败,流寇若不抓住机会起事才怪。一旦有人起事,立刻就是星火燎原不可遏制之势……一两年内,朝廷的大患不是东胡,而是流寇!”
徐子先也是用赞赏的眼光看了一下眼前的方少群,这厮果然是最顶尖的智囊级人物,自己一句话,他就推导出了大概的局势演变,果然妖孽。
确实也是如方少群所说,东胡元气也伤了,在徐子先的记忆当中,在李开明攻陷大魏京师之前,东胡虽然又有两次入境,规模却都并不大,而且是以抢掠人丁财物为主,并没有太明显的战略目标。
毕竟虽是打赢了,东胡也死伤惨重,兵力大为削弱,而且宁远到榆关也限制了东胡人的机动能力,其还是要从草原绕道,只要不攻克榆关,不直接从辽西入境,占领大魏军州,其想灭亡大魏,仍然是力有未逮,无法成功。
一直到李开明进燕京,东胡才趁势攻克榆关,败李开明,一切才水到渠成,由于流寇为患,大魏地方的官绅选择了倒向东胡,使其在北方相对轻松的建立了政权,然后顺势南下,一统之势一旦形成,就难以用人力挽回了。
“这样一来,咱们不仅能在三年内得荆北,荆南,江西,广西,广东,还能再得两浙和云贵,将整个南方,真正化为一体,为幕府所有。”
“按这个目标去做吧,一定能成功。”徐子先振衣而起,走到大殿门前。
一切都是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军队大量进入两湖和江西,实际控制就是时间问题。流寇一起,府军进入两浙和江南,再入云贵两路也是时间问题。
三年到五年后,掌握整个南方,拥有百万甲兵也并非梦想。
南方有这么一位拥兵百万,声望极高的开府亲王在,不论是实力还是法理,徐子先都代表着大魏法统的一部份,若其只是普通的近支宗室,凭着血脉任监国或继承帝位,恐怕还不会使天下人归心效忠,而以其实力,声望,加上宗室近支亲王的身份,其法理正统性还在当今崇德帝之上……毕竟崇德帝也就是近支宗室选入宫中继承大统,其又不是正经皇子,身份地位和徐子先一样,论实力和本事,还有声望,崇德帝都远不及现在的秦王徐子先。
有徐子先在,历史上那种北方将门纷纷降附,官员也选择投降被留用,燕京保持着基本的秩序,大量的中枢和地方官员被留任,北方迅速恢复秩序……这些估计都不会再出现,大量的官员会选择南逃依附秦王幕府,将门要么抵抗到底,要么也会选择南下。
就如同今天的客人一样,徐子先步出高高的正殿,在几百步外,种纪和姚平忠二人随着徐行伟一道,正穿过殿门,往正殿这边走过来。
三人俱是身高体壮的汉子,哪怕是寻常走路,举手投足间
也是隐隐有名将风范,姚平忠行事有一些大刀阔斧之感,哪怕是步行时也是大开大阖,尽显心性。
种纪却是有些紧守门户,谨慎小心又不失大气凝实之感。
两人俱是最优秀的将门子弟,也是西北将门最优秀杰出的代表人物。
此前徐行伟就招揽过两人,种纪和姚平忠当时都受伤至津海调养,就算如此,两人也是拒绝了徐行伟,并没有随船南下。
一直到北伐大军被围困,不仅朝堂和民间为之震惊,最为难过和震动的还是北方的将门。
身为将门子弟当然明白那二十万禁军精锐代表着什么!
那是大魏对外防御东胡,对内镇压不轨之徒的镇国重器,有这二十万兵,东胡人不要想窥探神器,有这二十万禁军,内部的流寇便折腾不出大动静来。
这二十万兵,不光是普通的精锐禁军,从队官到都头,到营指挥,营虞侯,军都指挥,军虞侯,厢都指挥,太尉,招讨使,都是大魏精华中的精华,从李国瑞到普通的禁军将士,都是精中选精,文官武将和普通士卒,一旦损失,大魏二十年之内都不要想恢复元气!
两个青年武官的族人,加起来也有最少三十人在军中,从厢都虞侯到军都指挥,种家和姚家的精华也是在其中。
虽然身为将门,战死疆场也是最好的结果,可是在这样的大战中,面临全军覆没,族人尽丧的结果,也是叫种家和姚家难以接受。
其后栽培青年子弟,逐渐顶替上去,最少也得十年之功。
朝廷开始征调南方禁军,还有慢慢募集新军,任用新的将门子弟充实军中,这些事就算慢慢做下来,于战争中锻炼新军将士和武官,任用选拔新的文官枢密统帅,一切都最少是以十年为时间线。
就算有时间,也未必会再发现岳峙这样的全才,李友德这样攻击犀利的天才将领了。
种纪和姚平忠此时若留北方,在禁军中当然是有更多的机会,可能三年内就到军都指挥,将门损失惨重,青年子弟更易获得提拔,另外朝廷也会给这些满门忠烈的将门子弟更多的机会,但种家和姚家在权衡利弊之后,还是决意叫这两个子弟南下。
现在这种局面,明显南方更有机会,同时也是为家族谋退步,如果北方局面继续糜烂下去,将门会把更多的子弟送往南方。
这就是徐子先知道的现实的变化,在前世,哪怕赵王举旗之后,从西北,河东,河北南下的将门子弟也是没有几个,屈指可数。
“见过殿下。”
殿阶之下,种纪,姚平忠,徐行伟三人,也是一起看到了迎出来的徐子先。
一别两年,双方的地位身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年众人俱是到京师应武进士试的青年士子,徐子先尚未袭爵,只是四品南安侯世子,种纪和姚平忠也都是有六品和七品官阶的将门子弟,和徐子先算是平等论交。
待徐子先与王直,韩钟合作,斩杀大参,获南安侯爵位,成为海内闻名的宗室侯爵之后,双方地位才拉开一些差距。
再到如今地位却是相差太远了,开府亲王,执掌一路,手握重兵,也掌握着大魏最后一支水师,可以说徐子先是立于不败之地,就算其后有政争党争,了不起放弃陆上基业,回东藩仍然是自成格局的局面
,有东藩水师在,无人能奈何这位声名显赫的开府亲王。
“惟纪,维诚,不必多礼。”徐子先抱拳还揖,脸上满是平和的笑容,他对眼前三人道:“今日设宴只论旧谊,不说官职爵位这些无聊的东西。”
徐子先脸上又显露感慨之色,对三人道:“当年我们在京师时,一起在酒楼饮酒等着放榜,回想起来仿佛在昨日。”
姚平忠性格直爽,当下先是一拍腿,接着便是道:“殿下应该没有什么可遗憾的,短短时间功名至此,足可自豪!咱们就不同了,若是未受伤在北伐军中,又大胜而归,两三年内到军都指挥,也算是厮混的不错了。就算远不及殿下,咱们身份地位天生就不同,也没甚可说。现在呢,啥都不想说了。”
徐子先呸了一声,说道:“你姚平忠是认命的人?想打仗立功,我这里还没有你发挥的地方么?想在陆上打,先到我府军新军里领一个营,给你加军都虞侯,历练一阵,立些功劳,自然能独领一军,底下还有很多战事可打,你们是出身将门,经验丰富,正好替我好好带兵练兵,带一年兵,替我到讲武堂官校任教官三个月,然后再出来带兵,两三年内,可能就是厢都虞侯,厢都指挥!”
秦王府军,可能是在三年到五年内扩充到六十万人左右,甚至八十万,连同水师是百万虎贲之师。
人数上,徐子先有信心做到比大魏禁军还多,并且铠甲兵器更强。
和被困的大魏禁军相比,就是差一些血气,也就是战场经验,可以通过不停的苦训和剿匪,还有从流贼,海盗身上得到锻炼。
武官也相当要紧,从现在开始,自会有源源不断的将门武官来投,但多多益善,百万大军需要的人才太多了,秦王府军可能会有几百个军,几十个厢都,以现在的人才储备当然是相差极远。
当然也不是随意有人投效就有这样的机会,眼前这两位是将门世家中的佼佼者,青年武官中的精英,又有旧识故交的交谊,徐子先才会以秦王身份,做如此的承诺。
尽管开府亲王尊贵无比,徐子先却是诚挚有礼,显然不忘旧交,种纪和姚平忠都是显露出感动的神色,哪怕是徐子先刻意拉拢,身为开府亲王,做到这样的地步也足够显示诚意了。
徐行伟则是在一旁微笑不语,身为徐子先的故交兄弟,他知道眼前这一幕并没有太多刻意,徐子先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从来没有遮掩,也是将未来和利益摆在明面上。
“咱不愿去钻山打土匪,没甚鸟意思。”姚平忠犹豫片刻,说道:“愿去水师效力,跳船和海盗厮杀。咱到福建路才知道,海盗也有拥众十多万,控制诸国的存在,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且在我大魏攻州掠府,杀戮我大魏百姓,听说水师下一步计划便是剪除此人,姚某愿为前锋,领军奋战。”
种纪和姚平忠都是被水师舰船接回来,且在津海就见到了汇合的王直部和东藩水师部,过百艘战舰显露出来的威势和实力令两个西北汉子为之动容,到那个时候他们才隐约感觉到自己此前目光有些短浅,新的天地终于出现在眼前。
到东藩和福建路后,两人陆续了解很多海上之事,姚平忠决意到海上历练,多长些见识,种纪则愿参加不久后会暴发的平倭之战,东藩和福建的军司已经为此战开始准备了。
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国
事实上如果不是舰队主力北上,平倭之战已经会开打了。
幕府将军已经对大内家宣战,幕府军和多家大名开始对大内家用兵,大内家也是总动员,双方兵力超过十万人,这会是一场相当惨烈的大战。
府军是打算出动十几个军,分为左右厢都,主帅人选是刘益,为厢都指挥使,左厢都指挥田恒,右厢都指挥林存信,若种纪愿到倭国战场,很有可能领一军,最少也是军都副指挥。
从北伐战场上下来的世代将门,有这种待遇也不会叫府军将士不满。北伐的宣传在福建路也进行的很好,福州晚报等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北伐将士的忠勇和牺牲,福建路虽然减赋,只是百姓实在不堪重负,但也是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当然也包括闽人为主的府军将士们也明白了北方同袍的苦难和牺牲,禁军将士在白山黑水上的奋战和牺牲。
徐子先也是希望有更多的客将进入,现在他的大将除了少数人外,多半人都是福州人和漳州人,其余则是福建路各军州的人,北方禁军将门精英的加入,可以减少府军的门户之见,未来再引入荆南人和江西人,包括浙西人,那边的矿工也相当强悍坚韧。
在此之前招募的大量府军中,有好几万矿工原本也来自南方各路,甚至有河南路和山东路过来的北方人,徐子先对此相当满意。
纯粹的闽人可以组成一支荣誉感很强,乡土意识很强的军队,但将来南军北伐之时,过于紧密和乡土化会影响府军北上的决心和战力,这也是徐子先极力要避免的事情。
“姚平忠和种纪一并先南下。”徐子先改了称呼,公事上便不以字相称,两个青年武官也是将手垂下,两足并拢,听到徐子先令后,两人俱是行了个军礼,表示听令,徐子先接着道:“我要先北上,接王直所部南下。你二人和一些府军将士先南下,熟悉海上诸事,与吕宋舰队汇合,再然后在吕宋等消息,待北上主力舰队回来休整后,府军主力登舰,与吕宋舰队一起往倭国,到时候自有你二人的委状,听令行事便可。”
种纪和姚平忠抱拳道:“遵殿下令谕。”
徐子先点点头,笑道:“征倭之战宜速,你们勉之。”
徐行伟在一旁面露微笑,他一直是想着这两个好友能到幕府之下效力,现在算是得偿所愿,心情自是相当愉快。
有这两个杰出的将门世家子弟加入,可想而知府军之中在未来一两年内会有源源不断的北方将门子弟加入府军,对府军中下层武官的补充来说,这是相当的利好。
徐行伟到底也是相当杰出的世家子弟,眼界本事都远超常人,府军的大将都相当出色,不管是刘益还是秦东阳,或是葛家兄弟,张虎臣等人,或是天生将才,或是有万夫之勇,或是谨慎精细,或是勇武敢死,都是罕见的人才。
但中层武官,现在多半是在闽人中提拔出来,随着府军扩大,武官人数是严重的不足,现在的军都指挥还不太缺,但也有好几个军是兼领,至于副都指挥,军都虞侯,团指挥,营指挥,都头,这些级别的武官则是奇缺,很多中高级武官不得不身兼多职,栽培一些有经验的老卒为武官,就算这样,也完全没有办法弥补武官缺额。
现在大伙都在等着讲武堂,但讲武堂合格的毕业生最少是在军中一年,再于讲武堂学习半年到一年,然后原本的都头可以任营级指挥,最少在指挥经验和学识上够资格了。
但参谋人员,大量的营团级指挥最少还要两三年才能补充上来,等两三年后,可能府军又扩大了好几倍,仍然面临武官缺额。
从各路搜寻合格武官的工作已经在进行,再于北方招揽将门出身的青年武官,大量的将门子弟南下,陆续进入军中,先任副职,再于讲武堂短期学习,适应府军的体系,这样可以得到大量的中下层武官,整个府军的底蕴也会更加充足。
充足的粮饷,东藩出产的大量铁甲,兵器,加上更好的后勤体系,抚恤制度,府军的体系加上充足的人才,战力会比现在的禁军精锐还高出一筹。
徐行伟
面露笑容,北方情形令人忧心,所幸大魏尚有秦王,尚有府军,局面不仅未至绝望,相反,大有可为。
……
姚平忠和种纪没有在福州耽搁,他们这样的秦凤路的将门子弟,从小便习惯了闻令即行,哪怕正在吃饭,军令一至便会立刻出发,绝不会耽搁。
他们也都没有接家小过来,两人中武进士后分别返乡成亲,都各有子女,留在家乡由族人照料看顾,也不必太担心。
将门出身,就得有这样的觉悟,为将者,南征北讨,调任频繁,几年不得回乡也是相当常有之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0/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