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王朝(校对)第5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1/801

  在唐昧还未解甲归田时,他都算不上是大楚王朝最高阶的将领之一。
第六十一章
赶路的丁宁
  一支军队的最高统帅往往对着战争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不只关乎修为,胆魄,还关乎性情。
  有时候一个些微的犹豫和优柔,便能影响关键性的战役,而鼓舞士气、甚至令一支军队舍生忘死,这更加取决于那名战将给予部属的信心以及个人魅力。
  不只是在外朝,就算是在大楚王朝内里,许多人都对赋闲在家许多年的唐昧没有信心。
  大秦王朝的军队在很多年前便以悍勇闻名天下,尤其是在巴山剑场诸多将领领军的时期,大秦王朝并未像现在这番强盛,并无如此辽阔的疆域和富足的补给,即便人口比起天下各朝也是不如。这体现在军队上,便是倾巢之力能够养活的军队数量,包括军械,比起当时的韩赵魏三朝都大有不如。
  所以在巴山崛起的许多场战役里,大秦军队往往是依靠强大的修行者,而军队人数往往绝对劣势,数千胜数万的经典战役都出现了许多次。
  到了大秦元武十三年,巴山剑场虽然早已湮灭多年,然而大秦王朝强大修行者的数量依旧稳稳压倒别朝,尤其是长陵,仿佛得了天运一般,拥有惊人天赋的修行者数不胜数。
  世人很难想象,在强大修行者比例原本就多的情况下,当大秦军队总数都不亚于对方的情况下,大秦军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至少在和乌氏的战斗里,即便乌氏一开始以疯狂的全攻姿态打了大秦王朝的军队一个措手不及,赢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在随后的战斗里,当长陵的大批修行者赶到,乌氏的军队很快便承受不住,借着寒冷退入荒原深处。
  没有多少人看好大楚王朝。
  最直观的反应便在楚秦漫长的边境上。
  大秦王朝这一边的许多边城、卡口,还有一些军队和马车无法到达,唯有马帮知道一些秘密小径才能通达的小镇,每天都能迎来大量从楚返回的商队。
  从大秦王朝这一边返回楚境内的商队却是寥寥无几。
  这最为直观的说明,在这些商队和一些边境线上的住民看来,当战争开始之后,战火会朝着楚境内蔓延,大楚王朝的军队势必抵挡不住秦军的入侵,所以把家当搬回大秦王朝军队身后的疆域比较保险,否则当两军交战过处,恐怕是寸草不生,必受波及。
  红盐镇是阴山北境大楚王朝最北端的山镇之一。
  顾名思义,这个寻常车马不能及,唯有可以沿着悬崖峭壁上开凿出的秘密山道行进的马帮才能到的山镇,起源于红盐。
  这处山镇周围自古没有良田可以耕种,交通极为不便,和外界相通只有抛弃马匹靠人力翻山,或者便是走那种沿着山壁开凿出来的一侧悬空的羊肠小道。之所以能够成为边民的定居点之一,是因为地下含有大量盐分的红色卤水。
  这些红色卤水可以用来制盐。
  盐对于人和牲口都极为重要,在这红盐镇周遭百里,没有其它可以产盐的地方,所以红盐镇依靠妇女抽、背卤水和制盐田晒盐的工作已经持续了上千年。
  外面的牧民和农户通过马帮运送风干肉类和粮食到达这里,又用以交换大量的红盐。
  红盐镇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一个极为隐秘的集贸地,即便难以到达,但因为周围百里范围之内没有更好的去处,所以许多行经这里的马帮即便没有交易在此处完成,也很可能到达这里休整,补充一些物资,若是负重不足,还自然会带些红盐出去。这些红盐只要一运送出去,便是比在此处至少多出两倍的价格。
  战争即将来临,连大多数牧民都已经驱赶着牲畜躲避到阴山腹地的高山草场,到此处的马帮也变得极为稀少。
  沿着东胡边境而来,到达此处的丁宁、长孙浅雪和苦修老僧自然便是绝对的异类。
  但在这楚地极北境生活极端困苦艰难的地带,交易往来原本就和东胡、乌氏互通,习俗风情也大多类同。在这些区域的寻常民众眼里,绝大多数苦修僧都因为修行而拥有非凡法力,尤其这些苦修僧众在平时的修行之中,凡遇边民请求,便会动用珍贵的元气替这些边民祛除病痛,所以苦修僧在这些边民的眼中便是极为尊崇的法王。一些边民会自发的用自己最好的东西奉养这些苦修僧人。
  越是年迈,越是给人感觉气象不凡的苦修僧,在这些人看来便更是拥有更高的功德,所以当这名苦修老僧引着丁宁和长孙浅雪到达此处,便受到了最高的礼遇。
  红盐镇里的民众不仅奉上了雪盐——一种极为纯净的盐霜结晶,凝聚于盐井深处的顶端木条上,这种雪盐自然凝聚有一些对于修行者有用的天地元气,在长陵这样的都城里都有惊人的售价。除此之外,听闻老僧只是途径此处,这些民众还奉上了数匹最好的马匹,足够的饮水和食物。
  至于向导,则被老僧回绝。
  因为老僧本身便是最佳的向导,在早年修行时,他的足迹便曾经踏遍阴山大多数地方,从这片区域入楚,或者入秦。
  这些虔诚的边民挑选出来的马匹对于峭壁上的羊肠小道司空见惯,行走得极为稳定,大多数地方却实则极险,身旁数寸便是悬空数百丈,下面或乱石耸立,或可以看到白色的涧水激流。
  丁宁的身体随着马背的颠簸而上下如浪波动,双手却是极为稳定的打开了盛放着雪盐的一个大刻花银盒。
  他的右手食指和中指探入雪盐正中,然后从中捻出一张纸,看了起来。
  红盐镇对于他而言是必经之路,一是这里是快速进入楚境的捷径,二是这里其实也是乌氏的一个军情中心,从四处汇聚而来的马帮里,便有乌氏的人,将一些关键的军情汇聚到此处。
  要想对局势做出最准确的判断,便需要有尽可能全和尽可能快的情报来源,而且必须算上这些情报传递到这里的路途时间,推算其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丁宁细细的将这页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看完,然后转身递给了长孙浅雪。
  长孙浅雪粗略的扫了一遍,看着他的背影点了点头,“越是上位者,知道的越多,便越是不看好大楚王朝这一边。短短的数日时间,燕、齐又有数次动乱,虽然之前的大乱和现在这些不成气候的动乱都只是郑袖故意展露出来给人看的,但这却让所有人知道她在燕、齐有着很长久的布局。虽然楚、燕、齐三朝有共进退的盟约,但恐怕燕齐都会忌惮,即便是派出大量修行者,一些最强大的修行者,燕帝和齐帝也都要留在身边。”
  “郑袖的确很擅长暗杀,但这并不是形成这样处境的最关键因素。”丁宁转头看了她一眼,道:“我也认为燕、齐不会派出强有力的援助,只是最关键的原因,是因为大楚王朝也很强盛,在他们的角度来看,这仗大楚自然是打不赢的,但双方这样的实力,谁也没有一口彻底吞掉对方的可能,所以他们觉得到最后,就是双方都折损大量的军队,大楚王朝这边耗不过,最终便是割地求和。割让几个郡,自然让大楚王朝元气大伤,但同样大秦也会很耗元气,这便是燕、齐崛起的机会。”
  长孙浅雪皱了皱眉头,很直接地说道:“若是一切都按你现在预计,即便金戈军按期到达,也很危险,因为现在大秦投入的力量比之前你想象的多出太多。”
  丁宁自然很明白她说的是即便他竭尽全力,似乎也未必能帮助大楚赢得这场战争,但是他却并不这样认为。
  他摇了摇头,道:“四侯对唐昧这名赋闲多年的将领,看似优势太大,但其实反而我们有了机会。”
第六十二章
赶路的唐昧
  长孙浅雪想不明白。
  丁宁转过头看了她一眼,道:“大秦十三侯,各个都是帝国巨擘,然而和巴山剑场领军时不同。巴山剑场领军时,大多数将领都是兄弟、生死之交,有着完全共同,甚至超越生死的目标,这是心心相印的战斗,但这些王侯不同,他们有着各自的想法,他们之间的联盟,便反而像楚、燕、齐之间的联盟。”
  长孙浅雪想了想,道:“光是这种可能,机会还太过渺茫,尤其元武在鹿山会盟上已经展示过军中符器的威力,楚器的优势最多体现在寻常修行者所用上,最多只能弥补些相对秦军而言的修行者数量不足。”
  “赵沐和唐昧都是很好的统帅。赵沐比起唐昧更强的地方,是他能够漠视生死。有时候在战场上一些死亡和牺牲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事情,漠视和忘却这些没办法避免的死亡,可以给部下以铁血和强大的感觉,可以让统帅不用犹豫和束手束脚。”丁宁捻起了一些雪盐加入到随身的水壶里,摇晃了一下喝了起来,接着说道:“赵沐最好的地方在于他知人善用,按照这乌氏的情报,当年他便是牺牲了唐昧的一只部属军队,而使得唐昧愤而归隐。他清楚唐昧的统军能力,更清楚唐昧的性情。唐昧很注重一兵一卒的生死,所以唐昧领军,打仗从不会有大开大合,而会更加的细腻,注定会将这场战争的持续时间拖得很长。”
  “速战速决,硬碰硬的战斗,完全是力量上的互相碾压,很难找得到机会,但是持续时间很长,有很多战役汇聚而成的战争,要找到致胜机会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丁宁有些敬佩的微笑了起来,道:“最为关键的是,赵沐很清楚这场战争他们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外部的力量,比如巴山剑场。而现在大楚王朝内部最为担心的,便是巴山剑场控制王朝本身,如果这场战争只是由一两次大规模战斗完成,那这一两场战斗如果出现巴山剑场起主导作用,哪怕林煮酒公然站出来说要做军师,反而绝对会引起反弹,大楚王朝的人绝对不会同意。”
  “如果一两场大规模战斗变成数百战的纠缠,哪怕是林煮酒出现在某一场战斗里,也不会引起大楚内部强烈的反弹。”长孙浅雪明白了,缓缓说道,“而从纷杂的局面里找出胜机,这本来就是你所擅长的。”
  丁宁看了一眼最前方的老僧,道:“我们还有一点致胜的关键,我们有一名仅次于元武的强大修行者,虽然他在东胡皇宫出手过,但长陵的那些人并不知道他会像一名侍者跟随我们。郑袖擅长刺杀,但我们也可以变得很擅长。”
  ……
  ……
  秦楚交界的很多地方,原本都是不适合人生存的荒芜地带。
  自然条件太过困苦,出产太过稀少,便只有极少人能够生存,而那些水草丰腴,自古就有大量民众聚集之地,便自然成城,成为财富和权势汇聚的中心。
  然而当秦楚双方的军队开始在这边境线上活动,这个春天里,这些极为荒芜的地带,却是自然吸引了整个天下的目光。这一战的结果,将会彻底改变整个天下的格局。
  有很多人像丁宁一样在赶路。
  一行七骑在大梁郡的旷野里急驰。
  大梁郡是大楚王朝最北端的郡守之一,属于阴山脚下的丘陵、河谷地带。
  在数十年之前,大梁郡并不属于大楚王朝,而有一个独立的王朝,梁。
  只是这个王朝太过弱小,原本就在夹缝之中生存,求庇护于楚,楚本来垂涎于这块区域,却碍于面子不好下手。当大秦王朝和韩、赵、魏开始征战时,大楚王朝几乎顺水推舟就将这块区域收入囊中。
  大楚王朝只是放了一支秦军从这里过,秦军不费吹灰之力踏过了梁,随后大楚便出兵,收复失地一般接管了梁。梁的王族全部已经在秦军征服之时全部消失,大楚便很简单的安排了一个梁王的远亲做了这里的郡王。
  这种巧取豪夺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里时常会出现,翻不起多少的浪花。
  然而大梁郡对于大楚王朝的战略意义却十分重要,大楚王朝有三分之一的战马和用于战斗的走兽都出自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大梁郡一带到处都是密集的河谷和丘陵,可以用于设立要塞,或者布置很多精巧的战役,大规模的军队无法在这里展开,但是这大梁郡之后,却正是大楚王朝的双河平原,大片的坦途,无论是旱路还是水路,都如同阳光下的大道一样,直通大楚王朝腹地。
  所以在双方都是投入上百万军队的边境线上,西线一侧最为重要的争夺之地自然是阳山郡,而北线这一带,最为重要的争夺之地便是这大梁郡。
  大梁郡便是大楚王朝北境军队的中军驻军、指挥中枢所在。
  在大梁郡中心地带的剃刀崖和巨石林一带,驻扎着二十万以上的精锐军队。
  此时这七骑还位于大梁郡南部边缘,距离剃刀崖还有两日的路程。
  七骑中三骑在前,一骑居中,三骑在后,居中的一骑面容恬静,时而沉思的模样,正是大楚王朝这场史无前例的战役的统帅唐昧。
  这南部旷野没有田地,也没有道路,都是自然草场。
  所以策马狂奔根本不用拘束,只是由着这些骏马往前方自由狂奔。
  随着上下颠簸,春光又是明媚,刚刚露头的青草的青葱气息不断涌入鼻腔,让人有种微醺和沉沉欲睡之感。
  此时距离傍晚还有足一个时辰,然而前方的河畔低洼处,却是冒起了一缕炊烟般的烟气。
  一缕之后便是很多缕,如一条条青色的丝带徐徐上天,遮住了这七骑眼前的天地。
  唐昧缓缓的抬起了头。
  地面轻微的震动了起来。
  一支骑军从低洼处往上奔来,如同泥土里钻出一样,整齐的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旷原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1/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