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带个侏罗纪(校对)第4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2/1029

第二天上午,养牛场那平时甚至一天都不会响一次的电话,一个上午就响了好几次。
先是派出所那边打过来,林所长告诉燕飞,市局那边打电话问案情了,派出所把初步的审讯记录都已经准备好,对方马上就会过来接手这件案子——而且对方隐约透漏,这件案子会从严从重尽快处理,给大家一个交代。但是现在大好时期,这些不太好的东西咱们尽量做到只做事不声张……
接着是县里打电话过来,说市领导这三两天内可能抽出时间就会来视察,让养牛场随时做好准备。还有一件事是日报社的记者准备提前过来,赵秘书还提醒燕飞,报社记者过来,就是上面已经确认养牛场是典型了,否则报社不会行动这么快。
再接着是快到中午的时候,第三个电话。老潘打过来的,说接到了一个诡异莫名的不知名电话,自称是被燕飞抓来的那个老贵他哥,想过来和燕老板谈谈赔偿问题。
这事燕飞都明白,一句话就回绝过去,不用他们提前赔偿,我们相信法律是公正的,相信政府领导们一定会还我们一个公道。
对方越慌,咱就越不忙。
好歹场里收的还有劳动改造过的人,燕飞对这些事情都不需要请教徐小燕,自己都明白对方为什么会打来电话说赔偿的事。
现在先把赔偿谈一谈,等到了法庭的时候,就可以减轻点罪名。进过监狱的都知道,法律虽然严格,可也会给人一线生机,这就是经常说的宽严相济。或者说有些不算漏洞的漏洞,可以让人减轻罪名。比如认罪态度良好,检举揭发他人等等。
这其中提前给受害人赔偿,也算是认罪态度良好的一种表现,至少算是犯罪人悔罪的表现。这些表现在法官量刑的时候会考虑进去的,如果表现够好,肯定只有好处没坏处。
当然这些是都是轻罪,就是小案子。真是杀人放火性质恶劣的大案子,都到了吃花生米的地步,再如何悔罪也没用,老老实实等着吃花生米吧!
这些‘知识’街头小混混都知道,一旦被抓就老老实实认罪,进了法庭上要表现出悔过的态度,进了监狱表现积极点。特别是在监狱里,有时候会开自我忏悔的大会——其实就是思想教育大会。
如果平时表现积极就会获得开会发言的机会,这时候要表现出对自己过往的痛恨,讲述自己的犯罪行为时要流下‘悔恨的泪水’——如果这种思想教育大会有记者采访,效果会更好。
那些顽固不化的分子都落不了好,这是公认的。已经进去了还装的二五八万似的,处处想显示自己有多牛,死不认错的那种,比如前几年公审时候,那些笑眯眯的听着自己被判刑的。连老高这种人都知道,这么做的都是二愣子,现实迟早会教育会他们,什么叫法不容情……
很明显,那个老贵的哥哥,现在已经有些慌神了。估计三岔河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他连说情传话的人都找不到了,甚至连养牛场的电话都没问出来,只能自己亲自上阵,让老潘帮忙转达一下说准备过来谈赔偿……
如果现在燕飞愿意谈的话,对方肯定会多给点赔偿,可能比到时候法庭宣判的还要多。
但是,燕飞缺这么点钱吗?
就算是缺也不和他谈,气死他,急死他……
第四百章
喝酒喝酒
“媳妇,收拾收拾咱们去县城一趟。快点……”下午燕飞又接到一个电话,挂上电话就开始准备东西,弄了个大篮子在厨房把吃的东西装了一篮子,提着就出来了。
徐小燕看他风风火火的,坐上摩托车才问他:“这是干什么去呢?”
“去县城一趟。给爸妈带点东西,再去找赵秘书联络联络感情去!”燕飞说着一拧油门,摩托车轰地一声就朝外奔去。“市里要来的那个记者和赵秘书认识,今天下午会提前到县里,我去问问他准备采访什么的,免得人家明天来了咱没个准备。”
马上有市领导要来养牛场了,他要去和爸妈汇报一下这个好消息。至于说记者,主要是刚才赵秘书打电话说了,问他用不用先见见,他就顺手推舟就答应了下来。提前见见也好,再说人家都主动提出来了……
这一走倒是好事,人刚走没多大一会儿,养牛场门口就来辆面包车。下来俩人,到了大门口路就要找燕老板。一听燕老板去县里去了,又问什么时候回来,再听说不确定,顿时就急眼了。
养牛场大门口的除了成老头和龚老头,就是一群女将。要是来买酒的肯定是女将招呼,这不是买酒的,自然是两个老头出面。
本来这俩老头也没当回事,看这人还要问燕老板有没有其他联系方式的时候,成老头警惕了起来:“你是干什么的?问这么半天连个自我介绍都没有,有什么事你直说吧?”
领头那个中年人迟疑了一下才回答道:“我是市里北区工商局的,过来找燕老板谈点事。”
“工商局的?”成老头疑惑地盯着他看了看,一直看的这人有点发毛,才接着说道。“你有什么事直说吧!我们遵纪守法,工商局也管不着我们吧?”
要说养牛场最奇葩的,就是这平时兼职看大门的。现在场里人多了,基本也没他们俩人什么事。可这俩老头闲不住,反正到处溜达着,有活了能搭手干点就干,没活就来大门口待着,把附近打扫打扫什么的也不闲着。
这场里的俩老头要是不熟悉的人见了,可真是让人说不出的别扭。
一个老头眼珠子发白双目无神,平时还无所谓,一旦特别注意看人的时候,就和有人深仇大恨似的,使劲瞪着那泛白的眼珠子盯着人。知道的明白他不这样就看不清,不知道只会感觉是一个死不瞑目的人瞪着自己一样。
另一个残废老头,原本身上的伤刮风下雨都要疼的,现在天天药酒喝着,这毛病也基本没了。生活好心情好精神也跟着好,大家现在都已经忘了他那刚来时的糟老头子的形象,感觉是越活越威风了。战场上见过生死的人,遇到值得怀疑的分子,那目光肯定是不善的,说带着杀气什么的太过夸张,但是真会让人觉得冷飕飕的。
这位工商局的来人遇到这俩老头,被俩老头怀疑是挑刺打秋风来的,被那不善的目光一盯,心里顿时就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这养牛场都什么人啊?怎么这俩老头看人的目光都这么渗人呢!
不知不觉地就觉得自己更矮了三分,说话都有点不太自信了:“这个,我来找燕老板不是公事,这次来就是点私事……”
真的是私事。
这位不是别人,就是那打电话给老潘,说想来和谈给赔偿的老贵的哥哥。被人在电话里拒绝,他还正在苦思冥想找对策,忽然就听到消息,他弟弟那帮人都已经被带到市局了。
市局的动作越快,对他来说就越不是什么好事。顿时什么也不想了,直接找个帮闲一起开着辆面包车,打听着直接找来了。
到了三岔河就不用找老潘,反正人都在市里,还是直接找正主吧!
本来以为见了人靠着自己多年来磨炼出来的交际手段,只要豁出去脸皮不要,凭着舌灿莲花的本事,再多出点血拿点钱出来,总能让对方的态度缓和点……
可没想到,这运气那真是人要倒霉盐罐生蛆,连人他都见不到,还谈个什么?任他准备千般手段都是白费呀!
成老头一听说是私事,就皱着眉头开始想,似乎最近听燕飞说过工商所怎么怎么的,年纪大了,有些事自己也记不准……
龚老头人是瞎了点,可心不瞎,平时眼看不清耳朵可没闲着,有什么事都记在心里的。一听就明白了:“那个,你是那个抓我们工人的那人的家里人吧?”
这话有点绕,不过对面的来人肯定是听明白了。看到这位有些尴尬地点了点头,龚老头直接就说道:“我们老板忙正事去了,你要想问他联系方式,得等他回来,我们也不敢做主乱给人……”
成老头也回忆起来了,得罪过咱养牛场的人,管他是哪来的,那就不用这么客气了。俩老头也不让这人进来,直接就玩了个忽视大法,继续溜达着去。
旁边两条大狼狗虎视眈眈的,这厮也不敢进来。没办法和带来的那人一起又上了面包车,就坐在那里吹着风继续想办法去了……
燕飞这一趟倒是都挺顺利的,爸妈还在上班,直接去了化肥厂。现在这厂里都知道燕家这大儿子出息了,碰到个熟人都是客气的很。
和爸妈说了养牛场近期的事,父母看儿子越来越出息,除了高兴还是高兴。和父母聊了一会儿把东西留下,又找赵秘书,焦书记也照顾他们,提前就给这秘书下班了。
三个人等到来的这个记者,都是年轻人,几句话一聊,还挺投机。
当记者的这位名叫张坤,也不是什么安分人,要不也不会从军人家庭出来,宁死不参军,非得闹着要为了理想跑报社当个小记者。看到燕飞这白手起家创业的老板,感觉佩服的很。
谈到采访的事,听燕飞问能不能少宣传自己,张坤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这个真简单,值得宣传的东西太多了。万城黄牛是全地区人值得自豪的东西,宣传黄牛肯定没错;小乡镇能把牛肉卖到香江去,宣传乡里支持本土企业也绝对没问题;养牛场这种合作养牛的方式,先富带动后富的模式,绝对也是值得大力宣传的;包括县里也跑不了,本土企业做得好,那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次都能上报纸出个名。
结果在饭桌上随便聊着,采访就算完事了。
剩下的就是明天过去,到三岔河周围拍上几张照片。养牛场,蚯蚓养殖,蘑菇种植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宣传的。特别是后两项,现在各地都挖空了心思寻找致富门路,这不就是已经成熟的门路吗?
投资小,见效快,需要的场地可大可小,技术含量也不算高。最重要的这两项可以利用牛粪当原料,在万城这样的养牛大区里,就算不怎么懂的人,也觉得这两项致富门路,简直就是为万城这地方量身定做的。
现在张坤已经在考虑,报社给提前预定的那点篇幅,恐怕是不太够用啊!
也许可以建议一下做个小连载,那样的话,是先介绍领导视察,还是先介绍牛肉卖到香江呢?
想着想着忽然想起来一个问题:“燕老板,你这些东西宣传出去了,肯定会有人也这么做,对你的生意影响不大吧?”
燕飞顿时笑了:“我弄这主要是处理牛粪,你想怎么宣传都可以。要是别人能因为这个致富,那是好事,我这点小打小闹的,根本无所谓的。”
“那你有没有想过卖菌种卖蚯蚓种,顺带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啊?”张坤又跟着问了一句,其实这才是他想要问的。如果燕飞有这个意思的话,他可以直接把联系方式留上都没问题,致富先头兵典型嘛!报社这么做就相当于给他宣传打广告了,也算是对本土企业的支持不是……
燕飞想都不想回答:“这个我是现在是真没时间,现在是暑假,我得陪媳妇。我那里新来的几个工人刚开始上手,经验还差得多。现在还真找不到教别人的人,再说我这么说,别人会以为我是骗子吧?”
张坤一下子就有点语塞,这个倒还是真有可能。
现在的骗子是猖狂了点,以前养蚂蚁的养土元的,都是喊着包教包会只收点种苗转让费什么的。听信了养的也有,养成的也有,但是最后发财致富的,基本没有。
所以燕飞这个问题连张坤也不敢保证,报纸上登了别人就一定相信吗?还真不一定,蘑菇还好说,这蚯蚓养殖,听起来和蚂蚁土元什么的太像了,一听就让人不能放心啊!
赵秘书看他们这话都快谈不下去了,招呼道:“喝酒喝酒,燕老板尽管挣你的钱,小坤你尽管宣传你的。远处的不相信,我就不信三岔河的人还会有不信的。总归会有人信,只要宣传出去,别人愿意不愿意干那是他们的事,你也就这点能力,尽力宣传就行了,总不能你还非得拉着人让他们相信是不是?”
“对对对,喝酒喝酒……”
第四百零一章
名声的好处
养牛场门口的那辆面包车,最终也没等到燕老板大驾归来,在夜里悄无声息地开走了。
这也怪不得别人,谁让他们不了解情况呢!如果他们早点用这样的态度过来,说不定事情还有可能有点转机。现在急匆匆过来,竟然连养牛场的具体情况都没打听清楚。
在面包车走之前,大桥西头有辆摩托车直接下了大路,沿着河边一路向北。面包车上的两人看着那车灯在河边忽隐忽现着远去,却不知道,那开摩托车的就是他们等了大半个下午的人。
第二天上午的时候,张坤过来算是正式采访。其实主要内容估计他半夜连草稿都打好了,现在就是来拍几张照片,再和养牛场的人聊上几句,算是丰富一下素材。
紧接着就是市领导的视察工作,这次跟着来的不但有报社的还有电视台的。报社的来的还是张坤,一回生二回熟,这次一来,就开玩笑似的对燕飞说道,以后就靠着燕老板多给他提一下新闻素材了。
有熟人真好,燕飞还觉得这跟着摄像机,弄的大伙儿都挺紧张的。有了张坤这个‘内应’,才知道摄像机拍的是挺多,实际上能在新闻出现的镜头少得很,只有个别比较有代表性的镜头上去的可能性才大一点。
有代表性的镜头,就是一些领导和工人亲切交谈握手,亲自在牛棚里边观察黄牛,观察喂牛的饲料。在青贮饲料旁边观看粉碎机工作,还有在设备室指导工作等等。当然还少不了最后在简陋的会议室,对场里代表和乡里县里来的陪同人员讲话鼓励这样的画面。
养牛场只算是第一站,一个上午都用不了。其实来的领导们都已经看过了相关的材料,对养牛场已经有所了解。毕竟之前吴秘书的那一趟可不是白来的——既然什么东西大家心里都已经有数,那么只是看看的话,真的快得很。
随后一行人还看了一下三岔河乡种植的果树等等,这些果树按预计的是明年就可以结果,虽然刚开始产量不会太高,可至少已经是看到希望了。
接下来半个月,对于三岔河的人来说,就和过节看大戏似的。
街头巷尾讨论的话题都升级了,不再是张家长李家短的,统一变成了电视新闻,报纸。甚至还有人不时蹦出来几个书面化或者领导们讲话用的名词,来显摆一下自己的‘专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2/102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