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带个侏罗纪(校对)第8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2/1029

“……”燕飞还能怎么着,只能继续保持沉默,胳膊都不知道该怎么放了。还是姑娘主动拉着他那僵硬的胳膊放好。
……
“燕小飞,过来过来,让蒙哥帮咱们再照一个……”第二天清晨的太阳升起的时候,昨晚一起吃饭的几个人就到了长城上。
在故宫两人照合影还得定时,这里就不用了,人多,随时可以拍照。姑娘的心情明显好的很,拉着燕飞走几步就拍一下。
燕飞和提线木偶似的,一大早姑娘什么都没说,但是燕飞没来由的就是有点心虚。来的路上都有点怕媳妇突然再说什么吓到自己的话来,直到现在一群人一起,他才放下心来。
可是还是惆怅啊!
万一这回去媳妇再问,可咋办呢?
他还是有些低估了徐小燕姑娘的睿智,人家这几天都没问。哪怕是一直玩到要开学,回到省城的时候,还是仿佛那夜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什么都不问。
燕飞提心吊胆了两天,然后就不用担心了。
环保局的刘局给他打了电话,还特意请他吃了一顿饭,说了一下领导确定要去他那里视察的事儿。当然这两天是去不成的,要等两天。
因为这两天正在召开农村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主要提了几点,一是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发展畜牧业,三是农产品加工,四是优化农业布局,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五是扩大农村就业和增收空间。
基本上,燕老板的企业目前在做的,和这五条都能挂上钩。
所谓机遇就是这样,时代大潮中,几乎每个企业都能赶上这样的‘好时候’。只要安心做好做大,说句不中听的话,坐等各种优惠政策各种扶持送上门都不是难题。
现在燕老板就相当关注这个会议,就等着会议结束,省里市里继续给自己送‘好处’。
什么扶持资金都是小意思,出口返税都是应有的,大力宣传,各种视察也会一波波的到来。都不用出一毛钱广告费,电视新闻早报晚报各种消息马上就得出现牵牛花农牧公司的名字。
倒不是说燕老板贪图这点好处,而是形势需要。再说了,典型也不是那么好当的,至少一家企业曝光率越高,受到的社会关注度越高,一旦出现问题的话,那就会被放大到群众面前。
享受好处不是白享受的,还得保持自己榜样的形象不能受损的,这可是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比如随着养牛场的扩张,原来的污染净化设备逐渐不够用,这就要投入资金继续建设等等。
总之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燕飞觉得,估计刘局说的领导去过之后,随后还会有一波其他领导过去。所以当即就打电话通知了黑子,要他这一段多招点‘闲人’,没事把场地各处都打理的干净一点,能树立好形象的地方都不要浪费——比如墙上的宣传标语等等。
除此之外,他还特意给地星另一面,天天夜不能寐的安德森打了个电话,问问自家的牛到了没?情况怎么样了。
安德森比他可着急多了,要不是空运实在有点不现实,他都不想继续用航运这种慢悠悠的办法了。
燕飞还是比较讲道理的,安慰了他一番,告诉他自己过了年可能会去一趟——至于其他的,暂时就不必说了。安德森期盼的照片都洗好了,燕飞原本打算邮寄的,后来一想,干脆等自己去吧!
第八百二十七章
视察初见
“哐哐呛,哐哐呛……”
三岔乡牵牛花养牛基地的门前大路一路向西,舞龙舞狮的队伍又开始行动了。看热闹的也是人山人海,不时还有人传来声声叫好声。
这两年别的地方随着打工的人出去的太多,许多以前在农村乡镇流行的东西都没人折腾了。就比如舞龙舞狮这些,逐渐的都快从街头巷尾消失了。
消失的原因也都清楚,总之时代在发展,发展过程中,肯定有些东西会逐渐失去——那句话怎么说的,想要得到某些东西,就必须失去某些东西。
还好在三岔河乡,目前还保留着这些传统节目。
因为出去打工的人少,而且出去打工的除了混的特别好的,回来一打听家里比自己挣得钱都多,也牛不起来。
刚开始打工时候的情况其实大家都清楚,出去一个月大几百千把块就是好的,在外边省吃俭用就为了回家过来能多带回来点,腰杆直一点。
有些年轻人回来了出门就打车,一开口大城市如何如何,牛的不行。实际上他在那里就是个工厂螺丝钉,一个月能有一个周末出去溜达一圈就不错了,就那还是坐着公交车都不敢下车,啥都不敢买,回来弄一身假冒名牌,还吹的好像自己在那里过的是什么富贵生活一样……
三岔河乡的经济好了,人们的收入除了养牛,还有蔬菜大棚,养蚯蚓种蘑菇等等。原本最差最偏远的像黄土岗堆子洼那地方,就是田大富他们那,现在也成了好地方——因为这里田地多。
贫瘠的田地,现在倒是成了宝,种了牧草养牛,还能卖草给养牛场。而且地方大,不怕浪费,养蚯蚓也行。这里地形不好,都是坡地,平整的地方田地不多,所以连大棚都不弄,直接挖坑养蚯蚓,天冷了给上面盖稻草……
粗放型的养殖肯定不如精细化的,但是架不住投资成本小,收入算下来也不少——其实就没什么投资,乡里人力气不值钱,挖个坑而已。不管怎么说,这都比种地强,而且报备了退耕还草之后,土地种了草就不用交公粮,收入全是自己的。
当年那个跟着燕飞去买牛不敢说话的田大富,现在作为黄土洼年轻的村支书,带领全村人种草养蚯蚓,小村子红红火火的。而且现在看形势还要越来越红火下去,自然全村上下齐心协力跟着新支书,一起奔赴幸福生活。
原本最穷的村子都能有盼头,整个乡里的情况可见一斑。
生活好了,那么原本的这些东西丢不丢?能不丢就不丢呗!
不但这些传统没丢,反而有更多人愿意弄这些——在家总归是比外边打工的空闲时间多不是?闲着不弄点事儿,都天天吃饱等饿吗?
而且弄这也有个好处,时不时的能上个电视。总有些没新闻素材的记者在节日的时候跑到村里,然后采访一下村民弄出个民俗节目出来,于是村里连豁牙老太太也能捞到个上电视的机会,美不美?
虽然就是个县电视台,偶尔才能在市台上露个脸,但是对于农村人来说,上电视啊,那还不美滋滋的,上一次都够吹几年牛。
然后,这所有的一切,带来的最直观的变化是什么呢?
省环保厅的于副厅长坐在车里,刚过了养牛场西边岗上的村子,就皱起了眉头:“他们乡里这么搞?这不是劳民伤财吗?要是咱们环保下乡都这样的话,那还不如不下乡了……”
不怪连领导都看不下去了,这里地势高,下边是一个大坡。从这里就可以看见,一路上这舞狮舞龙的不断,还有些看热闹的在路两边夹道欢迎他们,不知情的说一句劳民伤财都是轻的,没说他们搞形式主义糊弄人就不错了。
陪同的一位万城市局里的人赶紧解释:“于厅长,三岔河乡它就是这个样。他们这里外出打工的人少,都是以养牛为主,利用农闲时间发展相关的产业。”
“生活富裕了,平时这精神文化生活,比别的地方丰富得多。这两年三岔河乡过元宵节的时候,满大街舞龙舞狮的比县里都热闹,就像现在这样。现在已经开始有外地人特意跑过来看热闹了……”
“哦?”于厅长愕然片刻,自然而然的关注到了最后一句。“能吸引来外地游客,那确实搞的不错啊!这离要去的企业不远了吧?要不咱们下去走走?”
“还远着呢,还有三四里……”
“三四里算什么,靠边停下,咱们下去看看。”于厅长笑着说道。“对了,小刘你别跟着我,到周边问问,像他们这样来一次,场里得给多少钱。”
初来乍到,于厅长也不会听别人的一面之词。虽然昨天就到了万城市,但是吃一顿饭的功夫而已,他听到的消息并不多。此刻见到觉得不妥的地方,觉得还是自己人去打听一下为好。
车队停了一会儿还下来几个人,消息立刻传到了燕飞那里——为了这次视察工作,燕飞可是专门跑了回来。
不过听到说下车的人在路边走着看热闹,和人们拉家常,燕飞就淡定地说道:“没事,不就是想看看咱们的情况是不是真实的吗?让他们走着问去。”
负责消息的周大脸殷勤地问道:“飞哥,那咱们要不要走过去迎接一下?”
“不用了。”燕飞一挥手。“咱们等着就行,不用打扰他们。”
……
于厅长这会儿正乐呵呵地看着两帮人吵闹,路中间两只狮子上下翻腾,路旁边还有人争议。于厅长听了几句就明白了,原来是上次修桥奠基仪式上,两个村的因为谁站前面抢了镜头而留下的问题……
“上次修桥奠基仪式是怎么回事?有人清楚吗?”于厅长想了想小声对旁边的人问道。
这会儿下了车,跟在领导后边的人就多了。旁边不但有市里来陪同的,还有县里的。立刻有个年轻人人回答道:“就是前一段养牛场要开工搭桥修路,当时全乡的舞龙舞狮差不多都到了,那可比现在都热闹,不但这里路上有,还一直排到了南边河边,你看那被踩的麦田都还没恢复过来呢!”
县里说话的就是没水平,人家问奠基仪式,你吹什么热闹?旁边有市里来的陪同人员眼神暗示,有人小动作比划……
偏偏这位县里的接待人脑子抽抽,只顾着看领导没看他们:“当时的盛况都被县里拍成了节目在电视上放,那真不是一般的热闹。他们说的估计就是拍节目的时候,都想抢个好镜头。实际上表演的是人都在狮子里边,外人也分不清他们的狮子是哪个村的,都是乡里人自己非要……”
“咳咳咳……”这下连县里的自己人都看不过去了,不是听说这位是大有来头的吗?怎么今天见个大领导,就语无伦次了呢!
“那个同志,你有话可以直接说嘛!”于厅长看着旁边咳嗽的人,笑呵呵地伸手指了指说道。
弄巧成拙的这位当时就崩溃了,我算是被这混蛋连累了。
可是此刻也只能硬着头皮回答:“修桥奠基仪式是牵牛花公司的燕老板想修一条路,目前三岔河乡想出去,走的就是我们来的这条路,去县城也要一直走到西边。这里南边有一条河,燕老板上次回来说想修条路,从那个地方修个桥把路直接铺到县里去。审批下来之后就举行了个奠基仪式,当时乡里的人一听说,就过来庆祝了。”
“自发的?”于厅长问道。
“肯定是自愿的,现在这季节,除了蔬菜大棚的活儿,乡里也没多少事干。找个理由出来乐呵乐呵,大家都乐意。再说不还能逮着上电视的机会吗?”回答的这位还是那个‘没水平’的年轻人。
于厅长听着也乐:“上电视?”
“是啊!”‘没水平’一看领导开心,浑身是劲,也不管旁边有人脸都绿了,兴致勃勃地说了起来。“现在三岔河乡上电视的机会多,退耕还草的,种植大棚致富的,养蚯蚓发家的……经常有记者在这边找新闻,现在县里电视台有人都看不上,上个市台才牛气!”
“退耕还草我倒是听说过,你们这里相当不错。”于厅长笑着说道。“那边就是大棚吗?里边都是什么?”
“现在这边都是养蚯蚓的,挨着场子牛粪不要钱,成本低。离得近他们公司的技术员也随叫随到,管理也方便,比种菜还省事。种植蔬菜的要到远点的地方才有,近的都图个省事儿。”年轻人笑着介绍道。
“目前这里的蚯蚓养殖已经形成规模了,那边化肥厂直接收购蚯蚓粪生产成肥料,有机肥已经卖到了省城。而且蚯蚓干和活蚯蚓已经有客户主动联系收购了,村里人都乐意养这个。虽然脏了点,可是挣来的钱干净。”
于厅长听着听着就明白了:“你是这三岔河乡出来的?”
“是啊是啊,我就是在这里工作的。”年轻人傻乐着说道。“这里现在民风也好,工作省心的很,犯罪率在全地区都是最低的。生活好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好得很。”
怪不得人家问一句你能答三句,感情你是这里的啊!
一些不知情的人总算明白了,这位不是不着调没水平,人家是变着法的在吸引领导的注意力,宣传自己这里好呢!
说着话于厅长安排的那个去打听消息的小刘也来了,小声回话:“厅长,他们都是来凑热闹的,自愿的。除了中午能管顿饭,没钱拿。”
于厅长这才真正开心起来,对着旁边的人点了点头。
立刻就有人去安排那些跟着的记者和摄像,开始对着周围的热闹场景拍摄了起来。这下子乐子就大了,舞狮舞龙的都开始往镜头凑,本来懒洋洋的人都精神的很,冲着镜头咧嘴笑的和演唱会现场似的。
旁边的人都怕领导生气,没想到于厅长看着都乐了:“还真不是特意欢迎咱的,这都没人往咱们这边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2/102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