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1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0/460

  机械设计的工作,林振华基本上都交给了华青大学机械系的师生们。说是勤工俭学也好,说是专业实习也好,总之,林振华是毫不客气地把他们绑上了自己的战车。师生们对于这项工作也非常有兴趣,毕竟是亲手设计一项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产品,这比在学校里纸上谈兵要有意思多了。
  林振华还从汉华机械厂借来了几名技术人员协助工作,汉华机械厂的主打产品之中包括了真空泵、离心泵等,而喷瀑式洗衣机的核心部件就是用来产生水流的水泵。泵与泵之间的原理是相通的,所以汉华厂的技术员所拥有的丰富经验在这件事情大有用武之地。
  有了设计图纸,离投入生产还有一段距离,这中间还要再由工艺工程师来落实每个零件的生产工艺,包括使用什么样的钢材,用什么样的机加工方式,进行什么样的热处理,等等。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工程师才能把图纸和工艺文件交给车间主任,让他们去组织工人进行生产。
  工艺设计方面的事情,郎冬带着原来浔自的技术班子全部承担下来了。生产自行车也涉及到机加工、热处理、喷漆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所以浔自的技术班子对于工艺并不陌生,郎冬也急于要让原浔自的力量在汉华公司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林振华本身的专业也是机械,对于从设计到生产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的了解,他亲自担任整个设计开发工作的负责人,陪着技术人员们没日没夜地往前赶进度。
  当然,要指望林振华亲自去画图纸已经是不现实的事情了,他一般只是参与讨论,然后给大家说一些鼓励的话,再就是承担奖金、住房等等物质条件。他毫不客气地窃取了总设计师的语录,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样的话贴在实验室的墙上,这让当了若干年臭老九的知识分子们感动得涕泪横流,几乎恨不得以死相报林振华的知遇之恩了。
  喷瀑式洗衣机的设计工作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其间又产生出了若干项关键技术。林振华毫不犹豫地把这些技术全部都交给了钱元平,让他去申请各国的专利。有了这些专利,喷瀑式洗衣机的生产就全部控制在林振华手上了,谁要想模仿这个思路去生产出类似的洗衣机,将会遇到众多的专利壁垒。通过这些壁垒的钥匙,都控制在林振华的手上。
  “好了,现在可以向各省的家电厂商发通告了,告诉他们,喷瀑式洗衣机已经研发成功,如果想挣这份钱,就先把专利费交过来吧。”林振华呵呵笑着对自己班子里的人们说道。
  专利的批准没有那么快,但只要各国的专利机构接受了专利申请,这项技术就算是得到保护了。林振华可等不及专利获批的时间,这个时间是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就是金钱,林振华不能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自己的眼前流走。
  林振华手里有高祖兴特批的50万美元专利基金。他在离开广州之前,已经交代舒曼在广州建立起了一家专利代理处,聘请钱元平担任主任,另外还从香港弄来了几名专利代理人,专门负责各种专利的申请。钱元平从林振华的描述里看到了一个庞大的事业,如果林振华的专利基金设想能够成功,未来这家专利事务所要承担的就是数以万计的专利申请事务,足以超过香港的任何一家同类事务所了。
  “小华,你看咱们收的专利费,多少比较合适?”彭少哲请示道。
  林振华掰着手指头算了算,说道:“最起码,一台洗衣机按20美元算吧。咱们一台洗衣机能卖到200美元左右,收他们十分之一作为专利费,实在不算很多了。”
  “好,我就这样和他们联系吧。”
  “别急,还有一点,所有想生产喷瀑式洗衣机的厂家,要先打50万元人民币的保证金过来,然后我们才能给予授权。这些保证金是不退还的,未来用于冲抵专利费。”林振华又想出了一招。他现在急于要用钱,先收点保证金回来,也能缓解一下资金压力吧。
  “林经理,我算亲眼看到你是怎么抢钱的了。”郎冬感慨道,“这种洗衣机如果能够往欧美市场卖出100万台,你光专利费就有2000万进账了。你的成本才多少钱啊?”
  林振华道:“这就叫一招鲜,吃遍天。他们没想到利用外脑来搞开发,我想到了,当然能挣大钱了。”
  林振华说的外脑,自然就是指刘向海的推进器所以及华青大学机械系了,这都是中国顶尖的研究机构。如果按照技术的真正价值来进行交易,林振华光请这些人搞设计,也得付出几千万元。但现在,他给刘向海不过是50万元,给华青大学这边的钱更是可怜,师生们拿得最多的也到不了1000块钱,其次也就是一些交通费、餐费等等。
  即使是这样可怜的报酬,华青大学的师生们已经觉得非常不安了。毕竟老师们一年的工资也不过是六七百块,现在干一两个月就拿到了上千块钱,学校会不会干涉呢?制度是否允许呢?大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钱塞进口袋里,脸上却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咱们汉华公司的产品,要形成一个梯次。风扇是一个过时的产品,利润会越来越薄,但应当还能够给公司创造几年的现金流。喷瀑式洗衣机是一个新兴产品,我打算在今年的秋交会上推出,销售目标初步定为30万台,先挣回6000万美元来再说。未来两年,喷瀑式洗衣机会是咱们最主要的产品。”林振华这样规划道。
  “那咱们的自行车呢?”郎冬最关心的是这个问题。
  林振华道:“自行车可以作为我们的下一代产品,这个产品在设计方面没有太多的技巧,关键是解决工艺问题。我的打算是,运动型自行车的上市时间定在1985年春季,离现在还有近两年的时间,老郎,你有没有信心完成?”
  郎冬道:“林经理,你放心吧,我愿立军令状。”
  就在林振华紧锣密鼓地安排洗衣机生产的时候,汉华机械厂的领导们也在绞尽脑汁地琢磨着进军家电行业。经过集体讨论,大家决定把电冰箱作为汉华机械厂未来的主打产品。
  像汉华机械厂这样的中型机械企业,在当年面临着极大的尴尬。汉华机械厂的前身只是一家化工设备配件企业,规模不大。在全国上下大搞“备战备荒”的年代里,各地竞相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格局,每个县都在建设小化肥厂、小农机厂、小纺织厂等小型企业,恨不得连石油都要从自己脚底下抽出来。
  这种自我配套的产业布局,据说是为了在遇到帝国主义全面入侵的时候,家自为守,人自为战,每一个县都能够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敌后抗战根据地。也不知道当年的各级领导是不是看多了穿越小说,居然会幻想在现代条件下建设起以县为单位的完全独立的工业体系。
  小化肥厂、小磷肥厂、小农药厂的遍地开花,造就了汉华机械厂等一系列中型机械企业的辉煌。在那些年代里,汉华厂的业务是不用发愁的,光是为全省百十个县的化肥厂提供设备就足够汉华厂忙得四脚朝天了。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逐渐淘汰落后产能。以化肥工业为例,国家开始限制小型化肥厂的发展,从国外引进了若干套大化肥设备,取代传统的化肥生产。化肥的产能大幅度提高,而化肥设备的需求量却在锐减。
  在这种情况下,汉华机械厂等一系列企业的生存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汉华机械厂去年拿下了贵西化肥厂的一套大化肥设备,赚了个盆满钵满。但今年以来,一直没有新的订单,车间里已经处于半停工的状态了。
  厂领导找到各地的同行们打听了一圈,发现处于困境中的企业并不只有汉华厂一家,便意识到情况不妙,再不赶紧转产,日子只会越来越难过。时下,最赚钱的莫过于轻工产品,所以汉华机械厂决定,要上马搞冰箱。
  朱铁军给林振华打了一个电话,让他即刻赶往丰华,讨论一下如何才能说服轻化厅,批准汉华机械厂引进一条冰箱生产线。
第188章
冰箱的难题
  “小林,冰箱生产线这件事情,最大的希望就在你身上了。你无论如何也得帮这个忙,这可是关系到汉华机械厂500名职工福利的大事啊。”
  在汉华机械厂的会议室里,厂长陈伟国满怀希望地对林振华说道。
  厂领导们请林振华回来商讨此事,目的在于利用林振华在轻化厅的影响力,以说服谢春艳。林振华现在在轻化厅的地位可谓是如日中天,既能挣人民币,还能挣美元,连外贸厅和经委都时不时地给轻化厅打打招呼,让厅里关照一下林振华。
  还有一个因素也给林振华在这件事情带来了极大的话语权,那就是林振华手上握有大量的外汇额度,而汉华机械厂要引进冰箱生产线,最大的难度就在外汇方面。据了解,一条年产10万台冰箱的生产线大约要用到500万至800万美元的外汇,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此前,陈伟国专门去了一趟外贸厅,了解有关引进生产线的相关事宜。外贸厅表示,省里的外汇额度非常紧张,要想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引进生产线,除非能够在中央那里立项。不过,在听说汉华机械厂是汉华实业公司的上级单位之后,华克勤向陈伟国透了一个风,那就是林振华手里,有大量的外汇结余。
  高祖兴在回到北京之后,把林振华要求建立专利基金的事情提到外贸部的办公会议上进行讨论,引起了全体部领导的兴趣。大家一致认为,成立专利基金是一个非常好的设想,这有助于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是非常有远见的一个设想。
  然而,尽管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外贸部不能亲自出面来做。几百万美元对于部里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额度,要拿出来并不困难。难的是一旦这个基金建立起来,各省必然会向基金伸手,把一些鸡毛蒜皮的技术都拿过来,要求基金提供支持。
  政府做事的特点就是必须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否则下面就会有意见。如果这个基金是由部里出面建立的,基金里的钱最终必然变成胡椒面,每个省都洒上一点,不能真正发挥基金的作用。
  而如果把这个基金交给林振华来运作,以汉华公司的名义经营,那么支持谁或者不支持谁,就可以由林振华一人说了算了。外贸部可以隐在幕后,他们想支持的项目,就暗示一下林振华,让他投钱。他们不想支持的项目,就直接推给林振华去做恶人,地方政府也无话可说。
  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外贸部当即作出了决定,指示江南省外贸厅把汉华实业公司收到的800万美元专利费一分为二,一半按正常程序结汇,另一半留在汉华公司的手上,专款专用,作为支持国内企业申请国际专利的基金。基金的运作完全由汉华实业公司负责,国家外贸部和省外贸厅只作业务上的指导。
  就这样,林振华的手上一下子拥有了400万美元的外汇,这笔钱虽然从名义上说是专款专用,但省里要临时挪用一下,用来进口设备,还是允许的。
  汉华厂的领导们所想到的事情,林振华多少也能悟到几分。听到陈伟国的话,他呵呵笑着应道:“陈厂长这话就见外了,我毕竟还是汉华厂的职工嘛,厂里有什么指示,我哪怕不答应?”
  “我就说了嘛,小林在关键问题上是不会让厂里失望的。”梁广平亲热地说道,“有小林这个态度,我觉得冰箱生产线的事情,基本上就成功了百分之八十了。”
  林振华摆摆手,说道:“各位领导,大家可别对我寄予这么大的希望,我在轻化厅也是人微言轻,哪及各位领导这样德高望重,一言九鼎。既然各位领导把我从浔阳叫回来讨论这件事情,我能不能问一下,咱们厂为什么要上冰箱生产线?”
  “这是很明白的事情嘛。”副厂长蒋满庆说道:“现在全国的化工行业都不景气,咱们厂的设备订单一年比一年少。自从上次做完贵西化肥厂的那套大化肥设备之后,就再也没有接过类似的大订单了。现在如果再不抓紧时间转产,估计再过几年,想转都转不及了。”
  林振华道:“据我所知,贵西化肥厂那套大化肥设备,投产之后反映非常好。化工设计院去评估过,认为质量并不亚于二化的那套日本设备。既然咱们有这样强的实力,为什么不继续做咱们的本行,非要转到一个新的领域中去呢?”
  朱铁军道:“我倒是想做本行啊,做大化肥多过瘾,这才叫工业。搞冰箱像什么样子,现在连个乡镇企业都能做冰箱,咱们这样一个国营重工业厂子,转产去做冰箱,说出去都丢人。”
  梁广平道:“老朱,你这想法可不对了,做冰箱有什么丢人的。你看小林他们,做电风扇都做得有声有色的,现在在厅里多风光?”
  林振华道:“梁厂长太夸奖我们了,其实我们的电风扇也只是打了一个时间差而已,今年的形势就不如去年好了。到明年之后,还能不能盈利都要画一个问号。咱们还是说冰箱吧,我想问问,咱们厂对于冰箱生产的前景是怎么看的?”
  蒋满庆说道:“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进行过充分的计算了。我们了解过,建成一条年产10万台的冰箱生产线,投资大概在1500万至2000万之间。现在按国家规定的价格,150升的单门直冷式冰箱出厂价是676元,180升的是774元,允许上下浮动的比例是8%。冰箱的利润预计在20%左右,这样算下来,我们生产一台冰箱就能够挣到150块钱,一年生产10万台就是1500万,相当于一年之内就能够收回全部投资。”
  朱铁军补充道:“这个当然是比较理想的算法,事实上,生产线不可能一建成就实现满负荷生产,我们头一两年的年产量定在5万台左右是比较现实的,这样算下来,最多两到三年,也就可以收回投资了。”
  林振华摇摇头说道:“我这里也有一些资料,说出来供各位领导参考。前一段时间,我去了一趟上海,也走访了一下上海的一些企业,了解到一些情况。上海目前有两家冰箱厂,一家是上海手工业局系统的上海冰箱厂,另一家是崇明县的县办企业,叫崇明电冰箱厂。此外,手工业局正在筹建上海冰箱二厂,还有航天部下属的新中华机器厂也正在酝酿生产电冰箱。仅一个上海市就有四家冰箱企业,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全国会有多少家。”
  陈伟国说道:“这个情况我们也知道,不用说上海了,就是咱们江南省,目前已经上马的冰箱厂已经有两家了,咱们如果建起来,就是第三家。”
  “还有石化机。”蒋满庆补充道。
  “石化机也要搞电冰箱?”林振华吃惊地问道。
  朱铁军点点头:“我问过谢春艳了,现在轻化厅系统内有两家企业在申请引进电冰箱生产线,一家是咱们,一家就是石化机。他们和咱们差不多,日子也不好过。”
  陈伟国道:“石化机的日子还不如咱们呢,他们的任务虽然比我们多一些,可是他们的人也比我们多,吃不饱啊。去年咱们做大化肥成套设备,利润很高,现在账上还有点钱。石化机据说已经在向银行借钱了。”
  “轻化厅不会同时上两条冰箱线吧?”林振华问道。
  梁广平道:“你说得对,现在的情况就是我们要和石化机竞争,看谁能够说动厅里。听说,厅里的领导也是分成两派,一派支持石化机,一派支持我们。我们几个厂领导碰了一下,觉得最终的关键因素,可能就在小林你身上呢。”
  “现在轻化厅手里能够动用的外汇额度,就是你们汉华公司手里的那笔专利基金。这笔钱是戴帽子下来的,除了你小林以外,别人没权力动用。你说投给谁,最终就能够投给谁。”陈伟国说道。
  “这还用说吗,汉华公司也是咱们汉华厂的一部分,肥水怎么能流给外人田呢?”党委书记邹世成想当然地说道。
  林振华道:“各位领导,恕我直言,我不赞成咱们厂搞冰箱。”
  “为什么!”所有的厂领导全都愕然了。大家想过林振华可能会跟厂里谈谈条件,却没有想到他会持反对意见。对于林振华的人品,大家都是相信的,知道他不会做出对汉华厂不利的事情来,现在这样一件关系汉华厂前途的大事,林振华为什么会反对呢?
  林振华道:“我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现在瞄上冰箱这个市场的企业太多了,咱们汉华厂在这方面不占优势。”
  蒋满庆不满地说道:“小林,你这话我可不赞成。你们汉华公司当年做电风扇,难道就有优势了?结果不也做得非常好吗?当年你做风扇,厂里可是大力支持的哦。”
  林振华道:“蒋厂长,我们汉华公司做风扇,还真是有点优势。我们最早推出的睡莲风扇,在设计上有独到之处。至于后来出口创汇的五叶风扇,更是国际专利产品,在技术上领先于国内同行。但即使是这样,我们现在也面临着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压力,估计再过一两年这项产品就没什么利润了。”
  “风扇这个东西,可能是这样。可是,冰箱应当不会这么快就没有利润吧?现在市场上的冰箱非常短缺,只要能生产出来,就能够卖出去,这和风扇的情况还是不一样的。”蒋满庆说道。
  林振华道:“我倒不担心冰箱的销路问题,我担心的,是冰箱原器件的供应问题。据我所知,目前国内电冰箱的压缩机和温控器大部分依赖于进口。一台压缩机的进口价格是50美元,咱们如果年产10万台,光进口压缩机就要使用500万美元的外汇,这笔钱如何解决?”
  这句话一说出来,全场都沉默了。
第189章
无奈的放弃
  压缩机这个问题,厂领导们都是清楚的。在此前大家讨论冰箱生产的时候,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压缩机的问题。
  朱铁军曾找范世斌等技术人员探讨过,是否有可能自己生产冰箱压缩机。范世斌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之后告诉他,以汉华机械厂的技术力量,设计出冰箱压缩机并不困难,但要实现自主生产,还有很大的难度。
  首先一个问题,是生产冰箱压缩机所需要的薄钢板、矽钢片、带钢和铝等原材料,目前国内还非常短缺,需要依赖于进口,这与直接进口压缩机没有太大的差别。
  其次,就是加工冰箱压缩机所需要的设备,与汉华机械厂生产大型冰机所用的设备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精度要求存在量级上的差异。例如,生产中需要用到的双平面磨床要求平面度达到1至2微米、平行度能稳定在2微米以内,这样的设备,目前汉华机械厂是没有的,也只能依赖进口。
  简言之,生产冰箱不难,但生产压缩机却非常困难。如果要全面引进一套压缩机的生产线,成本要达到3000万元以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0/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