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1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7/460

  可不是吗,如果搁在20年后,像这样的广告语,那属于是最最谦虚的了。明明是河北的房子,广告上敢说20分钟直达国贸;有一个养五十条鱼都嫌缺氧的小水池,广告上就敢说是亲水豪宅。林振华不过是写了一个什么奇迹而已,伟人说过,中国人民,什么人间奇迹都敢创造。
  其实林振华还构思了另外一条广告:“距离工业现代化有多远——只有区区200米!”他准备过两天就和主办方谈一谈,把这条广告刷到大门口去。从大门口走到中国展区,就正好是200米远。
  朱晋文也懒得去和林振华磨牙,既然已经被林振华骗出来了,他也就自暴自弃了,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林振华写完广告,弄了几个图钉给按在展板上,然后就坐在那条广告下面守株待兔。他并没有等太长的时间,仅仅不过10分钟,他就看到一位黑人带着几名随从冲过来了,此人当然就是悲摧的哈罗雷。
  “先生,你是对我们的工业化解决方案感兴趣吗?”林振华用英语对哈罗雷问道,他从哈罗雷的脸上读出了一种激动的神情,那是苦大仇深的劳动人民见到亲人解放军的时候才有的神情。
  “是的是的,我想了解的是,你们这个方案,是真实的吗?”哈罗雷道。
  林振华正色道:“先生,你不能这样怀疑一个中国人的信用。你应当知道,在历史上,中国是唯一没有欺骗过非洲人的国家。”
  “呃……”哈罗雷挠挠头皮,觉得林振华说的似乎还真是那么一回事。从大航海时代开始,世界列强轮番地欺负非洲,一开始是用宗教来侵略,接着是用武力,最近又改成了经济侵略。掰着手指头算一算,好像唯一没有侵略过非洲的大国,就是中国了。不过,这和做生意有关系吗?
  “当然,当然,我对于中国人一向是有好感的。”哈罗雷说道,“我是乌桑共和国北方省的工业部长,我叫哈罗雷。我对于你们广告上写的这段话很感兴趣,尊敬的先生,你能不能向我介绍一下,你们说的工业体系是怎么回事。”
  “当然可以,既然你是工业部长,那我就请我们国家机械工业委的司长来回答你的问题吧,他叫朱晋文,请你稍候一下。”林振华说罢,扭过头对朱晋文喊道:“朱司长,买卖上门了。”
  林振华这些天与朱晋文在一起,已经混得很熟了。朱晋文是下放过的干部,与三教九流都打过交道,现在虽然当上了司长,但也没什么架子。加上林振华在专业技术上颇有一些造诣,很得朱晋文的欣赏。现在林振华虽然在称呼上还是一口一个朱司长,但说话的口气已经越来越不敬了。
  “小林,什么情况?”朱晋文从展台里面站起来问道。
  林振华把哈罗雷的身份向朱晋文介绍了一番,朱晋文连忙伸出手去与哈罗雷握手,同时热情地招呼道:“哈罗雷部长,快请进来坐吧,我可以详细地向你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业化方案。”
第228章
五小工业
  哈罗雷从朱晋文的热情之中读到了一种久违的真诚,这种真诚是他在这个展厅里第一次感觉到的。
  在此前,他走过了那么多个展台,每一个展台里的销售代表都对他露出职业的微笑,但那种微笑是冷冰冰的,甚至于带着几分蔑视。哈罗雷在法国读书的时候,就经常从白人同学的眼睛里接受到这种蔑视,他已经习惯了。现在骤然地从一位黄种人那里得到一种真诚和友好的表示,哈罗雷几乎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哈罗雷部长,你能向我介绍一下你们的需求吗?”朱晋文请哈罗雷一行在展区里坐下,然后温和地对他们说道。
  随林振华而来的舒曼手脚麻利地给哈罗雷一行端上了茶水,然后侧身坐在一旁,随时等候着为他们做必要的翻译以及后续的服务工作。朱晋文的英语不错,正常的交流是不需要翻译的,但如果涉及到一些复杂的词汇,则还是需要有舒曼这样的专业人员来提供帮助。
  这一次机械委组织全国企业参展,对于各企业派出的参展人数没有严格限定,只要各企业能够负担得起相关费用,那么派出多少人都无妨。其他的企业外汇比较缺乏,加上对于参展的效果存在着一些疑问,因此一般都只是派出一两个人参加。
  林振华财大气粗,一口气带来了四个人,除了舒曼之外,还有卫景文、韦东齐和马杰。后面三位都是技术人员,林振华带他们来参加装备展,是想让他们在装备展上开开眼界,同时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采购回去的高新技术装备。
  哈罗雷向舒曼道过谢,然后对朱晋文说道:“朱先生,很抱歉,我必须先说一下我们的财政状况。我们乌桑共和国是一个穷国,我们能够用于装备采购的资金是非常紧张的。我所以会到你们的展区来,完全是因为看到了你们所打出的广告。我很想知道,你们说的用1000万美元建成一个工业体系,是不是事实。”
  朱晋文看看林振华,然后叹了口气说道:“哈罗雷先生,你也知道,工业体系这个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如果要包括航天、微电子这些尖端技术,那么别说1000万美元,就是1000亿美元,也完全不够。我们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帮助一个欠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建立起满足基本生产需要的工业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1000万美元是完全能够办到的。”
  朱晋文叹气的原因,在于觉得林振华把牛皮吹得太大了,现在把人家忽悠过来,还不知道如何收场才好。
  哈罗雷倒并不介意,他心里自然知道1000万美元是不可能建成什么大型项目的。他接着朱晋文的话头问道:“朱先生,你能否详细地告诉我,你们所说的工业系统,包括了哪些工业项目?”
  朱晋文点点头:“完全可以。我们所说的工业系统,用我们中国经济部门的语言来说,叫作地方五小工业,也就是小煤矿、小钢铁厂、小机械厂、小化肥厂和小水泥厂。有了这五个小型的工业项目,基本上能够满足一个百万人口的地区基本的生产需要。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帮助你们建设小发电厂、小纺织厂、小印刷厂,小食品厂,这些主要是满足生活需要的。”
  哈罗雷默默地念着朱晋文所说的这些项目名称,设想着一个地区日常运转所需要的产品。想了一会,他点了点头,说道:“朱先生,我觉得你说的这些项目,的确是一个地区所最需要的。如果拥有这些企业,那么大多数的日常生产都能够满足了。不过,你一直使用了一个小工业的概念,我想知道,你说的小,具体是多大的规模,我们建成这样的小厂子,能满足正常需求吗?”
  朱晋文微微一笑,问道:“哈罗雷先生,我记得你刚才自我介绍说你是乌桑共和国北方省的工业部长,请问,你们北方省大约有多少人口?”
  “80万人。”哈罗雷答道。
  “那好,我们来算一下。”朱晋文说道,“按我们中国的农业状况,一个居民大约拥有1至2亩耕地。你们的80万人口,大约需要耕种120万亩耕地。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条件下,一亩耕地大约要使用10公斤的化肥。这样算下来,120万亩耕地,大约需要1200万公斤化肥,也就是1.2万吨。我们所提供的小化肥厂设备,设计生产能力是1万吨,恰好能够保证你们农业生产的全部化肥需要。”
  哈罗雷脸上露出了惊异的神色:“朱先生,听你这样一说,我就完全明白了。你的计算完全正确,对于我们北方省来说,只要拥有一家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就足够了,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去了解10万吨级的设备。”
  朱晋文接着说道:“我们再来看机械厂。作为一个80万人口、以农业为主的省份,你们并不需要建立重型工业体系,所以,机械厂的主要任务是生产为农业服务的小型装备,以及满足一些日常机械维修的需要。农业装备简单地说不外乎三机一泵,也就是柴油机、小型拖拉机、电动机和水泵。我们为你们提供的小机械厂装备,恰好能够满足你们独立生产这几种产品的需要。生产这些产品,是用不着高精度机床的,用一般的通用机床加上少量专用夹具和模具,就足够了。”
  朱晋文一边说着,一边在纸上给哈罗雷写起了设备清单,包括几台车床、几台铣床,哪种设备承担哪项加工任务等等,甚至于机械厂里的配电设备应当有多大功率,车间需要多大面积等都说得清清楚楚,从头到尾几乎一个磕绊都没有。
  哈罗雷听得如醉如痴,对朱晋文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一位学理工出身的工业部长,哈罗雷完全能够听懂朱晋文所说的一切,也知道他说的是完全正确的。但哈罗雷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为什么这个中国的官员对于这种小型工厂的配置会如此精通。
  其实,岂止是哈罗雷,林振华在一开始与朱晋文接触的时候,也被他彻底唬住了。林振华跑到机械工业委去卖弄有关解决方案的概念,得到了朱晋文的夸奖。但当具体到一个小国或者一个小地区的工业解决方案应当如何做的时候,林振华就抓瞎了,他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常识。
  在这个时候,朱晋文轻轻松松地给林振华出示了一张清单,告诉他,一个百万人口的小地区,需要的工业项目就是这些,简称地方五小。
  对于地方五小这个概念,林振华多少知道一些。那是在1970年国家制订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所提出来的一个方案,具体内容是由中央财政拨出80亿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各省区发展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等五类工业项目。
  地方五小工业最终落实到各县,全国几乎每个县都建立起了上述五个项目,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能够自主解决工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需要。地方五小工业的建设,成就在于推动了全国的工业化进程,培育起了一大批小型工业企业,这些小型企业中的一部分,成为后来中国工业发展的种子。
  地方五小工业的建设,问题也是非常大的。由于一个县的规模很小,因此大多数的五小工业项目都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出现了后世所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逐渐调整地方五小的政策,将大批规模达不到经济生产要求的小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用若干大型企业来代替这些小型企业的职能。
  为了发展地方五小工业的需要,国家还形成了专门为五小工业提供配套的装备生产体系,如汉华机械厂就是其中之一。汉华机械厂在前些年的主要业务,就是生产这种1万吨级的小型化肥设备,而这些年,这种设备在国内已经没有需求了。
  与汉华机械厂类似的工业企业还有很多,它们的主打产品都是这类小型企业使用的装备,随着五小工业建设的结束,这些装备在国内也已经找不到市场了。
  林振华向朱晋文推荐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解决方案,给了朱晋文一个极大的启发。虽然国内已经没有小型装备的市场,但国外还是有人需要的。有些非洲的小国家,全国的人口数也不过就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给它们一套五小装备,就足够让它们实现初步的工业化。要论搞这种小型装备的配套,欧美发达国家还真没法和中国相比。要知道,像这样的小装备,当年中国的机械工业部门足足搞过几千套。
  朱晋文当年曾经下放到内蒙去放马,后来搞“老中青三结合”的时候,他作为懂技术的中青年干部,被结合进了内蒙经委,专门负责五小工业的建设。可以这样说,从项目评估到具体每一台机床的摆放,朱晋文都亲手做过几十遍。现在要把这套成熟的经验拿来传授给非洲兄弟们,对于朱晋文来说,实在是轻车熟路的事情了。
  “朱先生,你不需要再详细介绍了,我非常相信你的见识。好吧,现在请你给我们北方省规划一下,看看我们需要建设哪些工业项目,具体的花费是多少。我相信,你给我们提出的方案,一定是非常适合我们的。”哈罗雷诚恳地说道。
第229章
双赢的合作
  “年产1万吨小化肥设备一套,80万美元。”
  “1万锭纺织厂设备一套,70万美元。”
  “2万千瓦火电设备一套,150万美元。”
  “……”
  朱晋文一项一项地向哈罗雷报着价,哈罗雷不停地点着头,把价格往自己的小本子上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被欧美日的大厂商忽悠了一圈之后,哈罗雷觉得中国人报出的设备价格简直便宜得像大白菜一样。照这个价格,他的确只需要花费1000多万美元,就可以建设起一个初步工业化的北方省了。
  朱晋文向他描述的工业化前景是非常美妙的。有了化肥厂,全省的粮食产量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翻番,困扰北方省多年的饥饿问题将得到解决。有了水泥厂,道路和住宅的建设都能够加速,北方省的城乡面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机械厂,北方省将能够自己生产柴油机和水泵等农业机械,不再需要花费高额的外汇从国外进口了。
  形成这些工业能力,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一个贫困落后的非洲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业成就。
  不需要20年了,只需要给我5年时间,我就能给选民们一个奇迹般的北方省!哈罗雷兴奋得眼睛里都要放出光芒来了。
  在哈罗雷高兴的同时,站在周围的各厂代表们也都在强行地压抑着内心的喜悦。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套1万吨级的小化肥设备居然能报出80万美元的天价,这不是把白菜当成猪肉卖了吗?
  买的人觉得便宜,卖的人觉得贵,这就是传说中的双赢了。
  此次的报价原则,是林振华在出国之前就与朱晋文商量定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各种设备在国内的销售价格乘以2,然后把人民币三字换成美元。一套小化肥设备,在国内满打满算也到不了40万人民币,但到了这个展会上,它的价格就是80万美元。
  “小林,你说咱们这样报价,合适吗?太黑了吧?”一位企业的销售代表偷偷地对林振华说道。
  “黑吗?要不你去跟朱司长说说,你们那套设备降价80%。”林振华说道。
  “那可不行!”销售代表急了,“你们都能这么黑,凭什么我们不行?”
  林振华呵呵笑道:“这不叫黑,这叫做合理利润。你没看这位黑大叔脸上乐得都黑里泛红了?”
  这一次参加装备展的中国企业,也是搭配得非常合理的。汉华公司的主打产品是化肥设备,其他一些企业则分别生产各种机床、发电机、水泥厂设备等等。总体来说,一个解决方案中间所包含的所有装备,在这个代表团里都能提供。朱晋文与哈罗雷签下的这个订单,最终是要分解到各家企业去完成的,谁都能捞着一块肉吃。
  最为难得的是,中国代表团不是简单地提供装备,而且向缺乏工业建设经验的客户提供完整的建设方案。西方厂商的做法是不卖对的,只卖贵的,而中国代表团恰恰相反,所推荐的所有装备都是最经济适用的。
  “整个项目总金额,1140万美元,略微超出了一点点。”朱晋文算完之后,用抱歉的口吻对哈罗雷说道,“你看,主要是有些设备是为你们量身定做的。比如这台低热值燃烧炉,主要是考虑到你们当地产的煤炭热值比较低,用普通的锅炉难以产生指定的压力……”
  “我明白。朱先生,你完全没必要解释,事实上,你们为我们提供的方案是非常适合我们的,而且充分考虑到了我们的支付能力。”哈罗雷感激地说道,“像你们这样服务周到的供应商,在全世界也是找不到第二家的。”
  “呃……其实我们做得也很不够。”朱晋文觉得有些脸红。他给哈罗雷提供的,可都是国内的淘汰技术啊,有些设备甚至于就是各厂的积压产品,放在仓库里好几年,只差被当成废铁卖掉了。现在一张嘴就跟人家要几十甚至上百万美元,人家还千恩万谢,这让朱晋文情何以堪啊。
  “朱先生,我想……”哈罗雷支支吾吾地问道,“我想问一下,按照你们的方案,除了这1140万美元的设备之外,我们还要不要支付其他配套设备的费用?”
  朱晋文点点头道:“这是肯定的,我们销售的只是设备本身,配套肯定是不含在内的。”
  “什么!”哈罗雷慌了神,他想起日本西乎公司的伎俩了,一台5万美元的机床,要配上7万美元的稳压器,这不是坑人吗?
  “朱先生,你能不能再帮我算一下,我们还要花多少钱来购买配套设备?”哈罗雷问道。
  朱晋文皱了皱眉头:“这个可不好说,这取决于你们国内的价格吧?这个配套,主要是土建工程,你们国内建房子是什么价,我可不太清楚。不过,就一个单层厂房,我估计花不了多少钱吧?”
  “你是说,这些配套不是要购买你们的产品?”哈罗雷问道。
  “当然不是,所有需要购买的产品,都在这个清单里了。只要你们把房子建起来,把电线拉好,装上我们的设备,就可以生产了。”朱晋文说道。
  “难道不需要别的什么,比如说,在你们的清单里,有台精密磨床,要不要为它配上一个稳压电源?”哈罗雷启发道。他倒并不是真的想买稳压电源,而是想通过询问这方面的价格,看看中国人在提供配套方面是什么样的态度。
  卫景文在旁边听不下去了,直接插话道:“我觉得用不着吧?你们当地也没什么高耗能的工业项目,电网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当然了,如果你们心疼设备,愿意给机床配上稳压电源,也是可以的。至于规格嘛,我觉得有50千伏安的应当足够了。”
  “那么,这种50千伏安的稳压电源,需要多少钱呢?”哈罗雷继续问道。
  “这个花不了多少钱。”卫景文道,“你实在想要,我利用业余时间给你绕一个吧,不会比市面上卖的差。你出个材料费,也就是200块钱吧。”
  林振华在边上捂着肚子直乐,这位卫老师实在是太实诚了,他做技术是把好手,但如果让他去做经营,非得把企业赔得当裤子不可。不过,林振华也没去制止卫景文的话,一个稳压器的确不是什么大钱,就让卫景文用他的真诚感动哈罗雷一回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7/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