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1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8/460

  苏宝成点点头,说道:“小岑不愧是部队培养出来的,觉悟就是高啊。”
  大家在这你一言我一语的,身为董事长的谢春艳却一直都没有吭声,只是用笔在面前的本子上写着什么。苏宝成夸完岑右军,回头看看谢春艳,笑着说道:“谢厅长,你是搞生产的权威,你说说你的看法吧。”
  谢春艳抬头看看众人,然后对着自己的本子说道:“我刚才粗算了一下,咱们起码还缺100个以上的电焊工,机床工的缺口是200人以上,钳工至少缺50人,这还都是指高级技工,学徒工不算。至于家居公司这边生产线上的装配工,以及化工设备这边的普工,缺口不少于1000人。也就是说,未来两三年内,我们至少要补充2000名职工。”
  “你这只算了一线工人。”苏宝成道,“如果增加2000名一线工人,那么管理人员、后勤人员,最少要有500人。你算算看,食堂、医院、小学、幼儿园、清洁工、水电、房管……500人都打不住。”
  原来浔自的厂长邱庆洋现在是分管政府关系方面的副总经理,听到苏宝成的话,他插话道:“这个问题我可以去协调解决一部分,咱们如果真的增加了2000职工,我就请浔阳市政府在咱们这里办一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医院,总之,咱们这起码也相当于一个镇的规模了,老洪不会看着不管的。”
  谢春艳长叹了一口气道:“唉,我现在是悔不当初啊。早知道小林能够把海外化工设备销售这条路子趟开,我就算拿着刀子逼,也不会让牛北生把石化机给搞垮了。如果石化机还在,它那2000多工人,可都是有丰富经验的,何至于让咱们这些人在这里发愁呢。”
第260章
外包
  听到谢春艳提起石化机,林振华笑道:“巧了,前几天小马还跟我说起来,想让我去把沈佳乐挖过来。沈佳乐你们都认识吧?”
  这一圈人里,不知道沈佳乐的还真没几个。苏宝成算是离得比较远的,也听说过这个年轻女焊工的名头,他好奇地问道:“这个沈佳乐,不是你们轻化厅系统最好的女电焊工吗,她现在在干什么呢?”
  “在江实电的行政科负责发洗澡票呢。”林振华说道。
  “胡闹,这不是拿着金子当砖块使吗?”苏宝成嘀咕道。
  谢春艳点点头道:“是啊,像她这样的高级技工,在江实电还有一大批,现在都改行了。我前一段时间去看过,江实电现在的主业是电冰箱,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很多很好的车工、铣工,成天就是加工个门轴、把手之类的,这都是学徒工就能干的事情,完全是浪费人才啊。”
  电子研究所的所长卫景文插话道:“能不能请厅里协调一下,把这些工人转到咱们汉华重工来?就像老韦那样。”他倒没有说,其实他自己也是从丰华中学转过来的。
  韦东齐听卫景文说到了自己,便插话道:“这件事,我找一些老同事聊过,也侧面地了解过他们的想法。现在江实电的效益不错,奖金和福利比咱们汉华重工也不差。那些工人家都在南都,社会关系也在江实电,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折腾了,想把他们调到汉华重工来,难度很大。”
  “大家也是无奈吧。”林振华道,“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家庭的。”
  曾几何时,在社会上是流行过“舍小家、顾大家”这样的口号的,但几十年的政治运动,已经把人们的政治热情消耗得无影无踪了。现在大家在做事情的时候,都是把自己的家庭放在重要位置上,事业方面的考虑倒可以其次。
  江实电地处南都市郊,生活条件、子女的教育条件等等,都比浔阳要好,大多数的江实电职工,是宁可留在厂里去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也不愿意到浔阳来发挥自己的专长的。
  “现在的人的觉悟,真是越来越低了,不谈理想了,一切向钱看。我们年轻的时候,会这样吗?那时候,只要国家召唤一声,天南地北随时出发。”苏宝成开始絮絮叨叨地发起牢骚来了。
  苏宝成这老爷子,没多久就要退休了,他现在基本上属于看什么都看不惯,一说起社会风气就牢骚满腹。还好,林振华在他眼里算是一个有志青年,他一向欣赏有加,所以也不给林振华添乱。省经委把他派来给林振华当上司,估计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吧。
  林振华知道苏宝成的脾气,便直接把他的话给当成空气给过滤掉了。他转头对谢春艳说道:“谢厅长,你刚才算的,还只是一种静态的情况,是指我们保持现有业务规模的情况。如果我们的业务进一步扩大,这些人手还远远不够呢。”
  谢春艳呵呵笑道:“怎么,小林,你现有的业务还不够,还打算继续扩大呢?”
  “那是当然。”林振华道,他掰着手指头给谢春艳算道:“你看,首先一点,咱们还有一个大单子正在等着中央审核,那就是南部苏丹锡雅部落的一套炼油设备。不管这套设备能不能做成,咱们都得准备着进军石化市场,这个市场可是黄金遍地啊。”
  “嗯。”谢春艳点点头。她此前已经听林振华讲过锡雅部落的事情,她也是个胆大妄为的人,对于这种项目也是充满了兴趣。目前锡雅部落的炼油设备订单还在外交部、军委等地方讨论,大家意见不一,一时半会恐怕也定不下来。
  林振华道:“其次,我们现在正在搞两个新产品。一个是40万吨大化肥,我听韦处长说过,目前理论设计已经没问题了,主要是参考荷兰的技术,叫什么名字来着……”
  “是荷兰的斯特米卡本二氧化碳气提法,尿素的合成压力是14兆帕,合成转化率是57%至58%。生产效率比我们传统的水溶液全循环法更高,能耗和生产成本都能够大幅度下降,单系列日产量可以达到1750至2100吨的样子。”韦东齐说起技术问题来就是眉飞色舞,也不怕别人听不懂。
  林振华摆摆手,示意韦东齐换个场合再来介绍这些。韦东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冲着满头雾水的郎冬、岑右军等人笑了笑,说道:“抱歉,这些天我的心思全在里面了。晚上躺到床上一闭眼都是这些玩艺。”
  林振华接着说道:“韦处长说,目前主要的技术障碍是高压氨泵和高压甲铵泵的生产工艺问题,另外就是高压容器的加工,也还有一些难度。韦处长向我打过保票了,说最晚不迟于明年这个时候,他们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工艺设计,到时候我们就可以承接订单了。”
  “高压容器,又是电焊的活啊。”谢春艳苦笑道,她干了这么多管生产的领导,对于这些事情是门清。
  林振华还以她一个苦笑,接着说道:“第二个产品,是我们正在开发的一条冰箱压缩机生产线,我们期望投产之后,能够年产30万台冰箱压缩机,产值6000万,最关键的是,能够替代进口,为国家节省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汇。”
  “小林,要不,压缩机这个项目,就先放一放吧。”苏宝成建议道,“咱们人才这么缺,现在得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才是啊。毛主席过去就说过的……”
  林振华摇摇头道:“这个项目可是钱途无量啊,我说的钱途,是金钱的钱哦。我向机械工业委的朱司长了解过,1983年,咱们全国的电冰箱产量不到19万台,去年就到了55万台,增长了两倍;今年更有可能突破150万台,增长率又是将近200%。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我判断,不出5年,全国的电冰箱年产量就可能要突破1000万。到那时候,最大的瓶颈就是压缩机,如果全靠进口,一年好几亿美元呢,国家不可能不考虑的。咱们如果能够在国产压缩机上取得突破,利润将会非常可观。”
  “可是,如果再增加这样一项业务,起码又是几百名工人的缺口啊。压缩机生产,应当是机床工的事情吧?”谢春艳叹道。
  “总不能看着钱不挣吧。”朱铁军道,“人的问题总是能够解决的,这挣钱的机会可不好找。尤其是涉及到进口用汇的项目,咱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谢春艳道:“要是都像朱厂长这个想法,就好了。江实电的牛北生和金建波,是恰恰相反。他们是有困难要躲,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躲。当初上电冰箱生产线的时候,向厅里拍着胸脯说能够实现压缩机的自产。现在快两年时间过去了,一点动静也没有,连个技术科长都跑到我们这里来了。”
  韦东齐道:“这是实情,牛厂长和小金觉得搞压缩机太麻烦了,一直不肯拨研究经费。名义上是让我牵头搞,实际上一点条件也不提供,让人怎么搞?相反,倒是林经理对于搞压缩机非常有热情,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设备就买设备。我向林经理立过军令状了,一年时间,肯定把国产压缩机搞出来。”
  “好吧。”谢春艳用总结式的口吻说道,“情况大家都听到了,当下咱们的工人缺口是1000人左右。未来的缺口,用小林的话说是静态缺口,2000人。至于动态缺口,我就不估计了,我也不知道明年这时候小林会不会又给大家整出几个新项目来。”
  大家一齐笑了起来,对于谢春艳的预言,大家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林振华这家伙实在是太能搞项目了,甚至于连浔自那已经死得不成样子的自行车,在他手里都能变成宝贝,居然还上了法国的报纸头条。明天即使林振华告诉大家说他准备开发歼星舰,大家肯定也不会有什么惊讶的表情,而是配合默契地去帮他研究材料和工艺。
  “总之,缺人,这是我们目前的头等困难。大家说说看,怎么解决?”谢春艳问道。
  大家都陷入了沉默,岑右军左右张望一下,见没人吱声,便举起手说道:“我先抛砖引玉地说两句吧。我们公司的销售经理岑右新,也就是我堂哥,他这几年一直在跑业务,对周围几省的工厂都比较熟悉。他向我反映过,周围几省都有一些濒临破产的企业,现在只能靠银行贷款发工资,福利什么的一概没有。如果我们能够给出比较优厚的条件,应当能够从这些工厂挖到一些工人。”
  “这个可以考虑。”苏宝成点点头道,“咱们江南省就有不少这样的企业,不过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高级技术的数量不多。再说,能够到四五级的工人,一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要让他们离开原籍到浔阳来,也有一些难度的。这个情况和江实电的情况差不多。”
  “的确是如此,我过去到这些厂子去挖过人,只挖来一些退休职工,在职的基本上都不愿意动。”岑右军说道。
  “退休人员在家里做事还可以,如果要去工地,就比较困难了。现在咱们的工地主要都在国外,让这些半大老头去风餐露宿,太不现实了。”谢春艳这样说道。她说的“家里”当然不是指家庭的意思,而是指厂子内部。
  “第二个办法就是招工了。”邱庆洋说道,“浔阳劳动局一直都想让咱们多招些待业青年,既然咱们这么缺人,一口气招他500个人进来好了。”
  郎冬插话道:“这个要慎重。咱们缺人归缺人,但是宁缺勿滥。据我所知,劳动局手里掌握的那些困难户,有些也是歪瓜裂枣的,弄进来活干不了太多,麻烦倒是会惹出不少。我的观点是,所有招聘进来的人,一定要进行严格筛选,道德品质不好的,娇生惯养的,一律都不能要。”
  邱庆洋嘿嘿笑道:“老郎,你的标准我知道,过去就为了你这个用人标准,我得罪了多少关系户啊。”
  郎冬道:“尤其是这些关系户家里的孩子,更是不能用。学技术不努力,天天想着要坐办公室。干活嫌累,发钱嫌少,批评几句的话,七大姑八大姨全来了。”
  “得得,老郎,你就别发这些牢骚了。”邱庆洋连忙举白旗投降。
  谢春艳道:“我支持郎经理的意见,咱们汉华重工现在也是大型工业集团了,人员素质的问题一定要抓好,否则未来后患无穷。尤其是咱们将来有大量的海外工程,如果工人的道德素质不高,或者吃不了苦,到海外去是要丢国家的脸的,这个问题可马虎不得。”
  听到谢春艳这番话,林振华说道:“要说道德品质好,吃苦耐劳的,我觉得那就莫过于农民工了吧?为什么咱们不考虑招收一些农民工呢?”
  “农民工?”众人一齐看着林振华,眼神里透出疑惑之色,似乎都觉得他的话很是不可思议的样子。
  农民工这个概念,在当时更多地是被称为民工。遇到修路、修水坝等工作,国家和企业都会招募一些民工来承担。把民工用在工业生产领域的情况,非常少见,在大家的心目中,民工就是临时工,基本上就是今天干、明天走的,怎么可能培养成为技术工人呢?
  但林振华能够看到的东西,与大家是完全不同的。在他经历过的年代,农民工是企业的主体,全国有2亿农民工在各个岗位上工作,像长三角、珠三角的那些生产线上,几乎清一色都是农民工。
  “这个问题,我们回头再琢磨吧。”林振华道。在今天这个会上,他并不想就此事过多纠缠,他想说的是另外一个想法:
  “各位,我们刚才算来算去,都是按照由咱们汉华重工承担所有生产任务而计算的。事实上,咱们的许多工作,并不一定都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完成,我们完全可以请其他企业进行协作。这种方式,叫作外包。”
第261章
招标
  “不会吧,这些人都是企业家?”
  毕敏坐在一张写着“登记处”字样的桌子后面,一边给人发着登记表格,一边小声地对身边的田效兰嘀咕着。
  在她们面前,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足足有上百人之多,所有的人脸上都带着激动和期盼的神色。在她们的头顶上,拉着一条大字横幅,上面写着:“热烈欢迎全国企业家、业界精英加盟汉华重工基地,参加汉华重工供应商招标”。
  这就是林振华想出来的主意,他提出,既然汉华重工自己无法马上解决劳动力资源的问题,那就索性把能够外包的业务分包出去,请其他企业来协助完成。这样做当然会分流掉一部分的利润,但它可以充分利用各企业的管理力量,弥补汉华重工在管理人才上的不足。
  在把一部分业务分包出去之后,汉华重工只需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即可,边缘业务完全通过合同关系来进行管理。这种分包模式在发达国家早已十分普遍,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还是非常新鲜的尝试。
  在计划经济年代里,企业间的协作都是通过计划部门来安排的,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缺乏直接的沟通渠道,协作中一旦出现什么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困难。为了避免生产上的风险,也是为了省心,许多企业都倾向于自己生产所有的配件,这就形成了所谓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
  林振华此次提出的分包方式,打破了这种经营上的陈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根据自己在后世的经验,提出了一整套供应商管理以及避免供货风险方面的思路和作法,赢得了整个领导班子的赞同,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次面向全国的供应商招标会。
  与普通的业务外包不同,汉华重工这次招募供应商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那就是要求所有的供应商必须把自己的企业迁到浔阳,最好是直接迁到汉华重工的附近。在那里,浔阳市政府已经划出了一片2万亩的土地,其中的3000亩地已经完成了三通一平,随时可以开工建设厂房。
  这2万亩地,就是林振华向洪予安建议的浔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林振华提出,可以以汉华重工为核心,吸引一大批配套企业落户开发区,形成一个机电工业的产业集群。大工业生产需要众多企业的分工协作,只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是不可能有长远发展的。
  洪予安对于林振华的这个设想当然是十分赞同。他承诺,所有入驻开发区的企业,三年之内免征土地出让金,税收减半,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优惠政策。
  与取得了洪予安的支持后,林振华亲自安排,在全国十几家报纸上刊登了招标公告,声明汉华重工有大量业务需要寻找长期的供应商,诚邀全国各地的企业前来投标。一时间,天南地北的小老板们像闻着腥味的猫儿一样,全都向浔阳扑来。
  1985年是中国的公司元年,号称十亿百姓九亿商。无数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冲进了商品经济的海洋之中,其中有些人本身有某个方面的专业技术,也有些人虽不懂技术却擅长经营,当然,也绝对不乏除歪门邪道之外其他一无是处的废材。林振华的意思,就是要把这些有一技之长而且敢于闯荡的人才挖掘出来,利用汉华重工这个孵化器,帮助他们成为未来的企业家,与汉华重工一道,去搏击国际市场。
  招标会的现场,安排在汉华重工公司办公楼前的大空场上。毕敏和田效兰负责对投标者进行登记,空场上搭起了几十个临时的棚屋,那是投标者向面试官陈述自身能力和设想的地方。
  站在毕敏和田效兰面前的这些人,虽然一个个踌躇满志,但大多囊中羞涩。他们身上穿着一件几十块钱的劣质西装,脚下往往踏着一双解放鞋,上面满是泥点。他们的脸大多是黑黝黝的,像是刚刚从地里归来的老农。在他们填表时,毕敏看到他们手上长满了老茧,显然此前摆弄钢管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摆弄笔墨的时间。
  这就难怪毕敏会发出这样一句感叹:他们就是企业家?
  “毕敏,你可别看不起他们,我家右军当年也是这个样子呢。”田效兰小声地回答道。
  毕敏道:“那可不一样,岑经理长得多帅啊,哪像这些……”
  “嘘!”田效兰连忙制止了毕敏的诽谤,不过心里也是暗自觉得好笑。这次来投标的企业家们,实在没有几个长得顺眼的。最关键的是他们的装束,就没几个能够把西装穿出一个形状的,有些人还装模作样地扎个领带,那领带简直脏得像用过无数次的围嘴一般。
  所有登记完毕的企业家们,都被分配到某一间棚屋里,去与汉华重工的面试官交谈。
  “我叫冯茂乔,安徽铜陵人。我是我们乡齿轮厂的厂长。我们厂有18个工人,2台车床,2台铣床,还有1台磨床。”一名投标者这样介绍着自己。
  “我考你一下,我这里有一个圆柱齿轮的图纸,你看一下,能不能跟我说说加工工艺该怎么设计。”面试官骆沁生把一张图纸推到冯茂乔的面前,对他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8/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