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2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0/460

  这种型号的大型卧式镗床,是鲁中机床厂的传统产品,在过去几十年中,不知道装备了多少机械企业。但近几年来,在进口数控镗床的挤压下,鲁中机床厂的卧式镗床逐渐开始滞销。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镗床是一种精度要求很高的机床,手工定位的精度比不上数控定位,客户自然更愿意选择数控镗床。
  鲁中机床厂与汉华重工进行合作之后,汉华机床公司派出一批技术人员,过来与鲁中机械厂的技术人员共同攻关,对这款传统镗床进行数控化的改造。在数控技术方面,林振华布局很早,汉华机床公司储备了不少数控技术,现在正好在鲁中机床厂这个平台上得以应用。
  林振华现在看到的,就是经过改造之后生产出来的第一台数控卧式镗床。
  按照生产规范,机床在装配完成后,必须进行检测,检测的项目包括可靠性、静刚度、空运转振动、热变形、抗振性切削、噪声、激振、定位精度、主轴回转精度、直线运动不均匀性及加工精度等等。
  这些测试项目对于鲁中机床厂来说,是家常便饭。但对于汉华机床公司来说,就相对比较陌生了。机床行业还是有门槛的,这个门槛就是这些各种各样的规范。林振华借岑右军的永禾农机厂为平台,搞了一个机床附件公司,却迟迟不敢直接进入机床整机领域,原因也是无法跨过这个门槛。
  厂部的秘书把林振华从火车站接到厂里,照着马胜凡的吩咐,直接把他带到了总装车间。马胜凡正指挥着几个工人在往工作台上固定实验用的工件,看到林振华进来,他抬起头,亲热地喊道:“林经理,你来得正好,我们正在进行最后一项检测,如果这一项检测合格,我们就要剪彩了。”
  林振华走上前去欲和马胜凡握手,被马胜凡躲开了:“别,我一手都是油。”
  林振华笑道:“怎么,马厂长,你怎么还亲自动手啊。”
  马胜凡道:“我爱干这种活。你在一边等我一会,我这马上就好。”
  林振华退到一边,站到岑右军身边,问道:“排长,怎么样,测试顺利吗?”
  岑右军点点头道:“非常顺利。鲁中厂的技术实力真是没说的,工人的素质也高。不过,咱们的人也没丢脸,杨文勇跟着一起做装配,连老师傅们都翘着拇指称赞他呢。”
  “杨文勇?”林振华奇怪地问道,“他怎么也懂这个了?”
  岑右军道:“这孩子现在算是出师了,一通百通,这次可真是给咱们汉华机床小露了一下脸呢。”
  杨文勇现在是汉华机床公司最优秀的机床装配工,他的技术是用无数的德国旧机床练出来的。在反复的装配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不少窍门,的确如岑右军说的那样,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了。
  在汉华机床与鲁机合作之后,杨文勇就到了鲁机,参与机床装配工作。鲁机这边,有十几个搞过多年机床装配的老钳工,经验都十分丰富。一开始,大家只是拿杨文勇当一个学徒工来看待,让他做一些辅助的工作。杨文勇倒也不介意,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但闲下来的时候,总是跟在老师傅们身边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再与自己的经验去相印证。
  装配机床是一件细致活。机床的各个配件在加工的时候都允许有一定的公差,当把它们装配在一起时,各个配件上的公差累积起来,就会影响到机床的几何精度。熟练的装配工需要在装配的过程中不断地测量部件间的相互位置,如果高了,就要用刮刀铲掉一点;如果低了,就要加一个小垫片。具体到如何加减,就完全取决于各人的经验了。
  在装配这台大型镗床的过程中,杨文勇充分发挥了他的装配经验,好几次甚至纠正了鲁机的老师傅们的差错,结果赢得了众人的称道。
  正说话间,那边的镗床已经开始工作了。镗刀高速地旋转着,探进工件的深处,带出一条条漂亮的切屑。周围的技术员和工人们紧张地察看着镗床工作的情况,评估它的振动、噪音等指标。一个孔切完,两名技术员飞快地跑上前去,开始用千分尺等工具测量加工的精度。
  “1000毫米深孔加工,孔距误差0.02毫米!”
  技术员大声地报出了检测的结果,现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马胜凡欣喜地跑到林振华身边,用满是油污的手拍着林振华的肩膀,说道:“太好了!简直是太好了!”
  林振华因为刚从北京开会回来,身上穿的是一身新西装让马胜凡这一拍,西装就变成了抹布了。不过,林振华也没有介意,只是笑着问道:“马厂长,这个指标意味着什么,我可不太懂啊。”
  其实,林振华对于机床精度之类的指标还是有所了解的,他不知道的,只是这个指标相对于鲁机的意义何在。看马胜凡这个高兴的样子,估计应当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吧。
  马胜凡道:“我告诉你吧,深孔加工的孔距误差,我们过去差不多要到0.05毫米,现在缩小到0.02毫米,这可是了不起的事情啊,我们的产品一下子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了。国内从德国进口的精密镗床,也不过就是这个标准而已啊。”
  “祝贺你啊,马厂长。”林振华说道。
  “这个功劳可得归于咱们卫老师。”马胜凡说道,他一边说着,一边向正在操作台前和操作工探讨控制指令的卫景文喊道:“卫老师!过来说话吧。”
  卫景文呵呵笑着走了过来,和林振华打了个招呼。马胜凡拉着卫景文的手说道:“卫老师,多谢你啊,你搞的自动补偿机制,实在是太好了。”
  “还不行,还没有达到我理想的状态。”卫景文也不知道是谦虚还是自负地说道。
  看到林振华迷惑的样子,马胜凡比划着给林振华介绍起来:
  原来,镗床的深孔加工精度,一直都是困扰鲁机的一个重大技术难题。镗床加工的深孔,有时候可以达到一两米深,这就相当于要把一把镗刀从主轴箱伸出去一两米,再进行加工。镗刀轴伸出去太长之后,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变形,其中主要是由于自重而带来的下垂,工厂里把这个叫作镗刀的“低头”现象。
  镗刀原本是对着镗孔的中间线开始加工的,一旦出现“低头”,就会导致加工出来的孔偏离了正确的位置,这样加工精度就受到影响了。
  在过去,遇到这种情况都是靠镗床操作工的经验来进行修正的,比如说把主轴箱的位置调高一点点,这样镗刀“低头”之后,就正好落在正确的位置上。但这种人工补偿受操作工个人能力的影响太大,精度不够稳定。
  卫景文带着他的电子团队,在进行了大量的实地测量之后,开发出一套自动补偿机制,它是靠机床上的芯片控制,根据镗刀伸出去的长度,自动地调整镗刀轴后面滑枕的位置,用以补偿镗刀的“低头”。刚才的测试表明,这套补偿机制发挥了作用,镗床的加工精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看来,我们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啊。”马胜凡感慨地对林振华说道,“原来我们不懂数控,补偿精度的办法就是加垫片,充其量也就是加根支架把镗轴撑起来。卫老师他们用个什么程序,一下子就解决了,实在是太神奇了。”
  林振华笑着说道:“我刚才和岑经理聊,他说我们要学的东西也很多啊。鲁机的生产经验,是我们所缺乏的,这次通过和鲁机的合作,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呵呵,什么你们我们的,咱们现在是一家了。”岑右军在一旁笑着说道,“下一步我就打算把浔阳的班子都拉过来,全面地向马厂长以及鲁机厂的师傅们学习,争取拿出更多的新产品来。”
  马胜凡道:“好了,今天的测试就到这吧。老王!”
  技术科长王海胜应声而到:“马厂长,有什么吩咐?”
  “你把有关的资料整理一下,我先带林经理和岑经理、卫老师他们去吃饭,你回头带着工人们一起过去。”马胜凡说道。
  “好咧,马厂长,你去吧。”王海胜答应道。
  马胜凡拉着林振华道:“走吧,林经理,今天咱们是不醉不归。”
第326章
庆功宴
  一行人来到厂里的小食堂,庆功宴早已经摆好了。鲁机也是1000多工人的大厂子,虽然前几年效益不太好,但厂里的各种设施还是十分齐备的,招待食堂有两名鲁菜一级厨师,弄出一桌子菜来像模像样的,比林振华在北京开会时候吃的还要好。
  参加宴会的,都是这次试制数控镗床的有功之臣,工人和技术员们坐了两桌,马胜凡、林振华以及其他的领导们单独坐了一桌。马胜凡生性豪爽,一开席便劝了好几圈酒,几两白酒一下肚,所有的人说话都放开了。
  “林经理,我老马平素是不太佩服谁的,可是对你林经理,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马胜凡一边向林振华敬酒,一边说道。
  林振华知道马胜凡是个直性子人,他既然这样说了,自然就是心里也这样想了。不过,林振华毕竟还是要谦虚一番的,他连连摆手道:“马厂长,你这话可折煞我了。我何德何能,能够让马厂长说出佩服二字啊。”
  马胜凡道:“这些天,我和老岑、卫老师他们经常在一起聊天,你的事情我都听他们说了,非常了不起啊。一个小小的汉华机械厂,在你手上愣是发展成了今天这个汉华重工,老哥我自愧不如啊。”
  有关林振华的事迹,马胜凡过去也听过一些,但了解得不算多。这些天他和汉华重工派来的人泡在一起,闲来无事时聊起林振华,才知道林振华居然有这么多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心里不免对林振华产生了几分敬佩。
  林振华指指岑右军和卫景文,说道:“马厂长,你可别夸我,真正做事的,都是岑经理和卫老师他们,我其实就是动动嘴的人,其他什么事也没干啊。”
  坐在林振华对面的鲁机副厂长龙万里插话道:“林经理,你可别谦虚了,这年头,动嘴的人多得很,可是像你林经理这样能够说话说到点子上的人,可真是不多。我向你们刘工打听过了,他说你早在五年前就开始搞机床研究所了,那可真是太有远见了。”
  龙万里说的刘工,是汉华研究院机床研究室的一位副主任,叫刘兆华,是从华青大学毕业后到汉华来工作的,资历比马杰还要老一些。此时他正坐在龙万里的旁边,听到龙万里的话,他证实道:
  “这倒的确不是虚言,还是在81年的时候,林经理就和我们华青机械系签订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协议,当时我们很多同学都不理解,因为那个时候的汉华实业公司还一点机床的影子都没有呢。在这样的情况下,林经理每年投几百万进来搞机床的技术储备,我们真是弄不明白。想不到现在突然和鲁机建起了合资厂,原来储备的技术,现在全都用上了。”
  卫景文也补充道:“从这点上说,小林经理的远见的确让人佩服。这六七年,他花了大量的外汇从国外进口集成电路芯片,让我们搞自动控制方面的研究,我还担心这些研究用不上呢。老实说,如果不是这几年一直都在搞这个,这次数控镗床的这套控制系统,说不定还得拖上一年半载的。”
  技术科长王海胜道:“卫老师,你们还储备了什么样的技术,可千万别藏着掖着。”
  卫景文笑道:“那是自然,技术搞出来了,就是为了使用的嘛。小林经理其实心里早就有打算了,他想搞的机床,可远不止我们现在搞的这些哦。”
  “好,就冲着林经理的这种远见,咱们再干一杯。”马胜凡豪气四射,又举起了酒杯。
  林振华笑着喝了酒,然后把话头引到了机床上。他对马胜凡问道:“马厂长,咱们今天测试的这台数控镗床,应当算是定型了吧?是不是就可以投放市场了?”
  马胜凡道:“差不多少了,还有一些扫尾的事情做完以后,就可以定型了。就这个型号,我们的出厂价打算卖到42万,进口的同类镗床要30万美金,我们差不多是便宜了一多半,我完全有信心占领国内市场。”
  1987年的时候,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1比3.7,30万美元相当于110万人民币。鲁机把出厂价降到42万元的水平上,产品的竞争力是可想而知的。当然,随着鲁机的数控机床投入市场,进口机床的价格肯定也会大幅度下降的,这是惯例了。
  “如果能够占领国内市场,大约一年有多少台的销量?”林振华关切地问道。
  马胜凡道:“一年怎么也得有个20多台吧,光这一项,我们就有近千万的产值,这可比我们过去卖传统机床强多了。我和老岑、卫老师他们都已经讨论过了,搞完这台卧式镗床,下一步我们搞数控落地镗床,还有数控压力机,把我们的产品全部更新换代一遍。我们打算把丢掉的市场再全部抢回来。”
  林振华在心里默默地算了一下,他知道,鲁中机床厂过去一年的产值也就是2000多万,现在光是20多台数控卧式镗床就能创造出上千万的产值,成绩的确是非常不错的。如果按马胜凡说的,再开发出几项主打产品来,产值冲到四五千万应当也是没有问题的。这样一来,整个鲁中机床厂就真的活过来了,这次收购也就算是取得圆满成功了。
  听到马胜凡说起销售的事情,岑右军插话道:“小林,关于销售的问题,我和马厂长已经商量过了,准备把两家的销售队伍合并起来,组成一个营销部。不过,马厂长非常客气,非要让右新当营销部的经理不可。”
  岑右军说的右新,自然就是他的堂哥岑右新了,这个大字都认不了多少的农民,如今已经是汉华机床公司的营销部经理,足迹踏遍了全国。他做销售有一股子狠劲,能够和客户软磨硬耗,让人最后碍不过情面也要给他一个订单。这几年做下来,他在全国机械行业里交下了数以百计的朋友,人脉资源十分丰富。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岑右新个人也挣了不少钱。他做销售是有提成的,业务做得大,提成也多,平均算下来,他一年能够拿到近5万的收入,这在当年是属于顶级的高收入了。岑右新现在也是西服革履,出差也舍得坐卧铺了,请客户吃饭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已经俨然像一个成功商人的样子了。
  马胜凡听到说起岑右新,不由得又感慨起来,他对林振华说道:“林经理,我刚才说佩服你,不光是佩服你一个人,还包括佩服你手下的这些能人呢。刚才老岑说起来的岑右新,真是人才啊,全国机床行业的领导,他就没有一个不认识的。我老马干了这么多年机床,在业内也算有点小名气,我认识的人愣是没有他多。”
  “术业有专攻嘛。”林振华道,“右新这些年一直都在外面跑,每天就是和人打交道,自然和大家是更熟悉一些。不过,马厂长,你说让右新当新组建的营销部的经理,这个会不会引起一些同志的意见啊?我知道,咱们鲁机也有自己的销售队伍的。”
  马胜凡摇摇头道:“谁也没有意见。我们的销售科长跟着岑右新出去跑了一圈,回来就服气了。好家伙,我们的销售人员出去搞销售,鼻子翘得比天还高。你们那位岑右新,任何时候都是客客气气的,把客户侍候得舒舒服服,结果,人家客户就爱和他做生意。你说,我们的人比得了吗?”
  林振华道:“马厂长,这一点倒是我们需要去推广的事情。现在政策一天天放开,大量的乡镇企业已经崛起,外资企业也在大量进入,咱们这样的老国企,的确需要转变一下观念了。过去我们是按国家计划搞生产,未来就是按市场需求搞生产,不顺应市场,肯定是不行的。”
  “这一点我们厂务会已经专门讨论过了,我们会全面地向汉华方面学习,争取尽快地转变我们的观念。”马胜凡说道。
  林振华微微点头,马胜凡的这个表态,让他觉得很欣慰。汉华重工在林振华的影响下,市场化的意识很强。对外讲究质量第一、客户至上;对内则有一套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鲁机此前所以会走到被收购的境地,也是由于企业的市场化意识不足,不能迅速地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
  这次在双方组建合资公司时,林振华就明确提出了要对鲁机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市场化的要求。现在看来,马胜凡以及在座的鲁机领导们对于林振华倡导的观念是非常认同的。
  有了这个态度就很好,以鲁机的技术实力,再加上汉华的管理理念和资金支持,这家企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说到此处,林振华不由得想起了目前正在经历着凄风苦雨的江实电。其实江实电的实力还是不错的,年产15万台电冰箱的生产能力还在,问题主要是厂子的风气坏了,工人们看不到前途,所以消极怠工。如果能够有一种方法恢复厂子的活力,这家厂子应当还是有希望的。
  酒喝到酣畅之时,另外两桌上的工人们也纷纷过来敬酒了。擅长交际的那些人,便自己端着酒杯子过来,挨个地与领导们碰杯。还有一些相对木讷一些的,则是跟在别人身后,傻傻地笑着,自己喝上一口,表达一个心意而已。
  鲁中机床厂的工人和技术员们都知道林振华,但大多数人过去并没有见过他。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大家自然不会放过,几乎每个人都要找他碰一次杯,然后带着崇拜的心情把酒一饮而尽。林振华不敢跟这些山东大汉拼酒,只能每次小酌一口,但即使是如此,也喝得有些迷糊了。
  在敬酒的人当中,林振华发现了小青工杨文勇,他还是有点呆呆的劲头,但脸上的气质明显变得自信了许多。他现在手上有了技术,走到什么地方都会受到同行们的尊重,再也不是那种畏手畏脚的样子了。
  “文勇,听说你也参加了数控镗床的装配?”林振华拉着杨文勇,关切地问道。
  杨文勇腼腆地笑道:“是岑经理让我参加的,我跟鲁机的师傅们又学到了好几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0/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