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2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5/460

  林振华曾经听人说起过一个故事,说某单位引进了一项国外的先进技术,并试图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开发。技术人员们提出了各种改进的方案,结果全都失败了。后来,对方的技术员过来了,告诉我们的技术员说,这些改进方案都是他们曾经试验过的,并且都被证明是无效的。
  如果在引进技术的时候,能够同时把对方的失败记录也引进过来,那么这样弯路就不至于出现了。
  此外,有时候失败的实验可能会包含着一些重大的启示,科学史上有过无数这样的先例,科学家们在实验一项技术的时候,由于失误或者其他原因,竟然无意中取得了更有价值的成果。
  “林总,现在苏联的情况就是这样,莫斯科那边多少还有人管,到了远东这边,就是天高皇帝远,根本没人管事了,你想要什么东西都能弄到。如果你对这些技术资料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去帮你全弄过来。”吴杰说道。
  “我当然感兴趣。”林振华道,“吴总,你提供的这个信息太重要了。这样吧,我这边会安排几个人,请你带他们过去和苏联的技术人员联系,他们能够判断哪些资料有价值,哪些资料没有价值。具体的交易过程,由你掌握,你该从中挣多少钱,我们都可以商量。”
  “老吴,林经理是个厚道人,你可不能黑他哟。”陈天皮笑肉不笑地点了一句。
  “这是不可能的!”吴杰像是被侮辱了一样,急赤白脸地说道:“我虽然是个倒爷,可是我也爱国啊。我知道,陈总、林总,你们都是给国家干大事的,我黑谁也不能黑你们啊。这些技术资料,有些人弄到手以后,就转手卖给日本人去了,我不干这种事,我要卖也是卖给咱们中国自己人,是不是?”
  “呵呵,吴总误会了。”林振华连忙打圆场,“陈哥也是关心我,我这个人倒是一向没什么经济头脑,对价钱什么的,不太了解。吴总的为人,我是充分相信的,技术资料方面的问题,我就拜托吴总了。我肯定也不能让吴总白跑腿的,该你拿的利润,怎么也得保证,这也是吴总的辛苦钱嘛。”
  “那是,那是。”吴杰也呵呵地笑了起来。
  吃过饭,三个人离开了东来顺。吴杰打了一辆出租车,返回他自己所住的宾馆。林振华则上了陈天的吉普车,让陈天送他回宾馆。
  车一上路,林振华便对陈天感激地说道:“陈哥,今天可真谢谢你了,你给我引见的这个人,对我非常重要。”
  “呵呵,我就知道你对他会有兴趣的。”陈天道,“他是经人介绍找到我的,本来是想向我推销那些技术资料,可是我对技术了解不多,也没知道这些资料的价值何在,所以就把他引见给你了。”
  林振华笑道:“陈哥,你这话可就言不由衷了。就算你对技术了解不多,你们系统内各种能人可不少,不可能没人了解这些资料的价值吧?我看你找我来,分明是想让我当这个冤大头的。”
  “知我者,林总也。”陈天也哈哈笑了起来。
  原来,吴杰向陈天推销这些技术资料的时候,陈天已经敏感地察觉出了这些资料的价值。他本来就是在秘密战线上负责搜集技术情报以及技术装备的,即便是在专业上不太对口,便对于情报价值的敏感性是远高于林振华的。
  陈天自己没有与吴杰进行交易的原因,在于他手头没有足够的经费。他也曾去找过科工委的洪丰、宋定祥等人,他们对于苏联的技术资料也表现出了深厚的兴趣,但却只愿意为他们所需要的资料买单,能够拿出来的钱是非常有限的。
  苏联这些从各个研究所、高校、工厂里所流失出来的技术资料,本身是良莠混杂的。人家开价说100美元一份资料,也是有道理的,那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资料可能根本就没什么价值。要想去芜存精,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料,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这样的成本,无论是陈天还是科工委的洪丰,都无力承担。
  安全部门和国防科工部门听起来风光无限,但事实上离了钱也都是寸步难行的。国家给这些部门的财政拨款毕竟是有数的,方方面面分摊下去之后,能够留下来干点大项目的钱就非常有限了。像刘向海那个推进器研究所,一年的经费也就是几百万,发完工资之后,剩下的钱也就够维持日常的一些科研工作,根本别指望还有余钱来买什么苏联的废纸。
  在这种情况下,陈天便想到了林振华。他知道林振华手上有钱,而且林振华对于技术的痴迷是别人无法相比的。陈天的想法非常直接,他希望林振华出钱与吴杰合作,把苏联的这些宝贵资料购买回来,然后他再想办法从林振华手里把自己需要的那部分资料弄走。这样一来,出钱的是林振华,而得到实惠的是国家。林振华称自己是个冤大头,指的就是这个了。
  “陈总,我可告诉你,这些资料到了我手上,我也会待价而沽的。什么技术值多少钱,我心里也有数。你们如果想要从我手上弄到这些资料,同样得给我付钱,少一分钱,我也不卖。”林振华严正声明道。
  陈天笑道:“振华,别价,咱们好歹也是合作伙伴不是?你要去苏联弄资料,也离不开我们给你帮忙吧?到时候我们拿小头,你拿大头。涉及到国防方面的资料,我们拿走,涉及到民用科技方面的,全归你了。”
第378章
白拣一般
  林振华在陈天面前自称冤大头,其实也就是开开玩笑而已。他当然知道,要从苏联往回弄资料,离开安全部门的支持,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仅仅是一两份图纸,以目前苏联的乱象,随便混在哪件货物中运回来也都可以。但现在他所盯上的,是数以万计的资料,即便是用火车来装,估计也得若干节车皮,这可就不容易蒙混过关了。
  这样的难题放到陈天手里,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实在不行,他可以利用走私贩子的通道把东西弄回来,反正边防和他们本来也是一家的。
  既然需要请陈天帮助,那么陈天收点过路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实陈天要的东西并不多,只是一些与国防工业相关的资料而已。林振华把这些资料提供给陈天,自己也并没有什么损失,因为陈天要这些资料,是用于国防工业系统,与林振华所涉足的民品市场并不冲突。
  “好吧,看在陈哥帮我牵线的份上,我可以少收点钱。”林振华装出一副心疼的样子,说道。刚承诺完这点,他马上就提出了自己的条件:“陈哥,你要资料也可以,不过,翻译整理这些资料的工作,你得帮忙。”
  陈天道:“开玩笑,这事我哪帮得上忙?如果顺利的话,咱们差不多得从苏联搬一个图书馆回来,你算算看,这得有多少人手才能把资料都翻译过来?”
  “我没让你出人手。”林振华道,“但你帮我找块场地应当不困难吧?”
  陈天一愣,问道:“怎么,这些东西你不打算弄回浔阳去处理吗?”
  林振华摇摇头道:“我刚才盘算过了,这些资料估计只能放在北京处理。能够处理这些资料的人,一要懂俄语,二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而且起码要不少于100人。这么多专业人员,我只能在北京才能凑齐。”
  “你说得对。”陈天也回过味来了,他思考了一下,说道:“这样吧,人手的问题,我也帮你打听一下,我知道有一些高校、科研院所里有过去学俄语的教授、工程师之类的,我们可以把他们聘过来。当然,他们的报酬得归你出。”
  “嗯,好吧。”林振华答应了。他刚才在心里默算了一下,如果要雇100名专业人员来做这些资料的翻译、整理工作,按月薪200元计算,一年是24万,这个费用他是完全能够承担得起的。未来,从这些资料中哪怕只是找出一份有用的,其价值也远远不止24万了。
  陈天继续说道:“至于场地,我倒是有现成的。香山脚下有一个废弃的军营,原来是北京军区一个作训团的驻地,百万大裁军以后,就撂荒了。我回头联系一下,把这个军营拨给你用,你看如何?”
  “太好了!”林振华喜出望外,“陈哥,这个军营以后是不是就归我用了?实在不行,我出点钱买下来也成啊。”
  “你先用着吧,我估计部队也不会再想要它了。”陈天漫不经心地说道,“你如果实在想出钱的话,就出点钱帮我们系统盖两幢房子吧。”
  “这个……从长计议吧。”林振华笑着把陈天的话当成了拂面的清风。
  这个意外的插曲,让林振华一下子又多了一项工作内容,在随后的几个月中,他忙得四脚朝天,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来用了。
  林振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调动了包括卫景文、范世斌、刘兆华、王海胜等在内的一批技术人员,让他们分期分批随着吴杰一起前往苏联,去洽谈购买技术资料和设备的事情。
  一开始,到苏联去的这些技术人员还想着精挑细选,讨价还价。到后来,大家终于认识到,苏联在长达70年的时间里所沉淀下来的技术实在是浩如烟海,要一样一样地去挑选,没有十年八载的时间就不可能完成的。悟透了这一点之后,大家也就不再费神了,只要是觉得大概过得去的资料,一律打包买下,然后装车运回中国。
  苏联的情况,正如吴杰所说的那样,已经完全失控了。各个单位的人都在想方设法地给自己谋私利,只要有人肯出钱,让他们卖什么东西都可以。无数有形和无形的财富,就这样迅速地流失出去了。
  在北京西北郊的山里,一座沉寂已久的军营突然变得喧闹起来。先是来了一支建筑队,把几处原来用于存放武器弹药的库房进行了改造,使其变成防潮、防尘的档案室。接着,一卡车一卡车的档案袋不知从什么地方源源不断地运来,被分门别类地放进了仓库。
  一群从各单位聘来的退休教授、退休工程师住进了兵营,据说是在从事一项保密工作。与他们一起工作的,还有上百名来自北京外国语学院以及其他几所大学的俄语系学生,他们在进入这所兵营之前,专门接受了三天的保密教育,而且一个个都和汉华重工签了保密协议,承诺不把自己工作的内容泄露出去。
  一场规模空前的资料整理工作悄然展开了,工作人员们从那些积满了灰尘的档案袋中翻出一份份实验记录,将其进行编号,归类,并且撰写相关摘要,建立起一套检索系统。那些被鉴定为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料,则由专门人员进行全文翻译,然后迅速转交给相关单位,以便尽快应用于生产实践。
  香港的钱元平律师也赶过来了,他为这座曾经的兵营带来了一块木牌子,上面写着“汉华技术情报研究所”的字样。这个研究所其实在几年前就已经存在了,是林振华委托钱元平在他所设立的专利基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钱元平目前已经正式成为汉华的一员,担任了技术情报研究所的主任。
  除了情报资料以外,一大批机器设备也被运回了中国。陈天利用他的系统,贿赂了苏联境内铁路沿线的官员,于是这些官员就睁只眼、闭只眼地听任一列又一列的平板车拉着重型装备驶出了苏联的国境。
  苏联机器给人的感觉是傻大黑粗,但换一个角度来看,那就是用料充足,坚实可靠。一些重型机床的机身都是实打实的整块铸铁,这使得这些机床在运行时床身的震动十分微弱,能够更好地保证机加工的精度。
  大多数的苏联设备都被送到了鲁中机床厂,其中有一些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另外一些则会进行必要的改造,使其性能提升一两个档次。鲁中机床厂作为一家生产重型机床的企业,需要进行许多大型机件的加工,这批苏联设备正好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
  “真是好东西啊!”看着一台从乌拉尔某坦克工厂拆解回来的6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在鲁中机床厂的车间里被重新搭建起来,马胜凡感慨万千地对林振华说道。
  在许多重型机械装备中,都会包括一些大型的锻压件,例如核电设备的外壳、大型水轮机转子、船用曲轴、重型机床主轴等等。要生产这些大型锻压件,必须依靠大型锻造水压机。在当时,国内只有上海重型机器厂、中国第一重型机器厂和第二重型机器厂拥有3台万吨以上的水压机,一重另外还有一台6000吨水压机。鲁中机床厂过去要锻造大型锻件的时候,只能送到上海重型机器厂去加工,十分麻烦。
  如今,鲁中机床厂也拥有了自己的6000吨水压机,这意味着鲁中机床厂的装备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虽然尚不足以与一重、二重这样的国内龙头企业平起平坐,但差距也已经十分有限了。
  “老马,你猜猜看,弄到这台水压机,咱们花了多少钱?”林振华笑着对马胜凡问道。
  “我估摸着,怎么也得奔着1000万以上吧?”马胜凡说道。建一台全新的水压机得花费几千万元,这一台虽然是二手货,但成色还非常新,所以马胜凡估计价格也低不到哪去。
  林振华得意地说道:“我告诉你,这台水压机,我花了不到50万美元,合着人民币,也就不到200万吧。”
  “才200万!”马胜凡惊喜道,“这不跟白拣一样吗?”
  林振华道:“可不是白拣吗?这50万里面,还包括了要付给这十几位技师的钱呢。”
  说着,他指了指正在帮着安装水压机的十几位苏联人,安装水压机是技术活,没点经验还真是玩不转的。林振华在花钱买下设备的时候,就已经把安装的事情也一并谈妥了。
  “这些人,如果能够留下就好了。”马胜凡小声嘀咕道,“小林,咱们鲁中机床厂过去没搞过这么大的水压机,我真担心咱们的工人拿不下来呢。”
  林振华道:“这就看你马厂长的个人魅力了。如果你能够出得起钱,要让他们留在中国工作,也并非不可能。”
  “他们要多少工资?”马胜凡问道。
  林振华道:“我让人打听过了,他们现在在苏联国内的工资是一个月200卢布,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大约是0.6比1,也就是说,相当于330美元的样子,你能给得起吗?”
  “差不多1000块钱人民币了。”马胜凡迟疑了片刻,点了点头,说道:“这个价钱也不算贵,怎么着人家也是从外国来的嘛,工资高一点也是正常的。这几位干活的劲头还真是挺不错的。”
  “呵呵,那就由你去和他们商量了。”林振华道,“老马,现在设备到位了,技术也有了,订单也积了一批,下面就看你老马如何做了。”
  马胜凡把胸脯拍得山响,说道:“小林,你放心吧,就冲着咱们现在的技术实力,今年3个亿的产值,绝对没问题。明年做到6个亿,后年10个亿,我敢立军令状。”
  “好,那我就拭目以待了。”
第379章
到非洲去
  林振华在忙活着筹备30万吨乙烯以及消化苏联资料的同时,一颗心还悬着另外的一件事,那就是远在万里之外的南部苏丹的锡雅炼油厂工程。时下已经是1989年初,从非洲传回来的消息称,工程已经基本完成,马上就可以点火试运行了。
  这个工程因为涉及到政治方面的考虑,最终是由兰武峰和齐月出面,在缅甸注册了一家名叫风林的公司来承接的。汉华重工把设备出售给风林公司,然后由风林公司再转卖给锡雅部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也全部由汉华重工方面派人前往非洲去完成。整个项目包括土建和设备在内,合同金额3亿美元,其中2.5亿由风林公司转付给汉华,余下的5000万就是风林公司的收益了。
  当然,风林公司拿这5000万美元也不是没成本的,由于南部苏丹战乱频繁,风险四伏,兰武峰在缅甸组织了一支由知青战士担任指挥官的雇佣军,前往非洲负责项目的保卫工作。
  炼油厂的点火试运行是一件大事,汉华方面决定派出有份量的领导前去参加点火仪式。在项目投产之后,汉华重工还要与锡雅部落协商项目款的支付问题。
  按原定设计,锡雅炼油厂的年加工能力是50万吨原油,建成后,能够年产汽油和柴油约40万吨。当前周围几个国家的汽柴油价格平均是每加仑2美元,这样算下来,一吨汽柴油的销售价格大约在700美元左右,锡雅炼油厂一年的销售收入可以达到2.8亿美元。
  为了保证项目款的支付,锡雅炼油厂的产品销售将由中非两国的人员共同管理。销售收入在扣除成本之后,一部分留归锡雅部落用于百姓生活以及购买武器装备,另一部分就要汇往缅甸的风林公司。全部项目款加上利息,将用4至5年的时间收回。
  这样大的事情,自然是需要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亲自前往的。但是,公司的董事长谢春艳、总经理苏宝成等都是50多岁的人了,如果是去美国、欧洲这样的地方去出差也就罢了,要让他们去非洲这种条件艰苦的地方,林振华也觉得于心不忍。不过,林振华自己似乎也走不了,因为妻子杨欣的肚子已经日渐大了起来,他马上就要当爸爸了。
  “振华,锡雅的这件事,就由我去吧,你在家里侍候月子更重要。”在开会讨论这一事项时,项哲体贴地对林振华说道。
  项哲的职务仍然是总经理助理,但与两年前相比,他这个总助的权力和地位都已经大不相同了。他的管理能力得到了整个汉华重工高层的认可,大家一致认为,项哲头脑清晰、办事稳重,是一个理想的总经理人选。相比之下,林振华的长处在于富有远见以及敢于开拓,但在日常管理方面却显得有些不足,因此,他当一个董事长更为合适。
  现在汉华重工的日常事务都是由项哲在进行管理,林振华成天东奔西走,搞点合纵连横的战略活动,两个人的配合十分默契。刘宝成和谢春艳在公司里现在只有一些象征意义,都是等着过几年退休,然后就把位子腾出来给这两个少壮派了。
  林振华道:“这样不好吧,锡雅部落那边,最早是我接洽的,他们和我比较熟悉。这个时候我不出场,不太合适。至于侍候月子,我也插不上手,杨欣的爸妈都在,还有岑大嫂也说了会帮忙,我在不在场都无所谓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5/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