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2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7/460

  林振华笑道:“左治先生,红阳和舒曼的确是非常不错的业务人员,但他们对你的能力也是赞赏有加的。过去你们是对手,未来你们就是同事了,你的业务经验也有许多是他们所无法企及的,我还希望你能够多多指导他们呢。”
  “愿意效劳。”左治义雄深深地鞠着躬说道。照常理来说,他也许是不应当在石川明面前向林振华表示效忠的,但既然是石川明专门向林振华推荐了他,他自然也就应当表现出一个明确的态度了,否则,便是拂了石川明的好意了。
  石川明微笑着点了点头,接着又向林振华推荐了几个他认为非常不错的人,其中也包括了小泉次郎。对于石川明所推荐的人,林振华一概表示了愿意接收,他相信,石川明不会向他推荐不合适的人。汉华重工接收尼宏重工之后,还要维持在日本国内的几家工厂以及最有价值的尼宏研究所,维持管理体系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石川明推荐的这些人,整个融合工作就会更加容易了。
  交代完所有这些事情之后,石川明凄凉地笑了笑,对林振华说道:“林董事长,实不相瞒,我不是没有想过我的尼宏重工会破产倒闭,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挤垮了我的企业,并且收购了我的企业的,竟然会是一家中国公司。”
  “这个嘛……”林振华不知如何回答了。
  石川明摆摆手,示意林振华不必勉强答话,他继续说道:“其实,把我逼上失败道路的,并不在于你们汉华重工,而是我们日本自己的企业。”
  “此话怎讲?”林振华问道。
  石川明道:“10多年前,中国刚刚开始搞现代化,那时候,中国非常需要化肥,而日本既是化肥生产的大国,也是化肥设备生产的大国。中国一边从日本进口化肥,一边又从日本进口化肥设备。我们尼宏重工,就曾经为中国建造过十几套化肥设备。”
  林振华不知道石川明为什么会说起这件事,不过他还是客气地回答道:“这一点我是知道的,对于尼宏重工为中国现代化做出的贡献,我表示感谢。”
  石川明摇摇头道:“不,我要说的,不是这个。我要说的,是在当时,有许多日本的化肥企业都向我们抗议,说我们为中国提供了化肥设备,使中国自己能够生产化肥了,就不用再从日本进口化肥了。有一位化肥公司的董事长,他是我的好朋友,还专门跑到我的办公室来和我大吵了一通。”
  “这算什么逻辑?”林振华随口说道,不过,在他的心里却非常清楚,日本化肥企业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卖化肥是授人以鱼,而卖化肥设备是授人以渔,二者对于中国的效果是不同的。从日本企业的利益来说,当然是卖化肥比卖设备更长远。
  石川明继续说道:“当时我也是这样说的,他不能光图自己挣钱,就不让我挣钱。结果,他气乎乎地离开了我的办公室,从此与我绝交了。我至今还记得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他说,你们会后悔的!”
  “他是什么意思呢?”林振华问道。
  石川明道:“我当时也不理解这句话,不过,后来我理解了。”
  “你理解了什么?”
  石川明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反而似乎是说起了另外一件事:“后来,中国的企业开始自己开发和制造大化肥设备,不过,大化肥设备的制造,需要一些高端的机床和焊机,这些装备,恕我直言,目前中国人还无法制造出来。”
  林振华点点头:“确实如此,不过,我相信我们迟早能够把这些设备制造出来的。”
  “是的,是的,你说得非常对,我毫不怀疑这一点。”石川明哈哈大笑起来,他笑得那样诡异,让林振华一时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的话到底有什么可笑的。
  “林董事长,你心里是明白的,如果不是包括我们日本西乎公司等一批机械企业向你们提供了高端的制造设备,你们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制造出40万吨大化肥设备,并且一举将我们尼宏重工挫败的。我也曾经像那位化肥公司的董事长那样,去央求过西乎公司的董事长,劝他不要向中国出口高技术装备。可惜的是,他的态度正如我当年的态度一样,完全是置之不理的。”石川明说道。
  林振华开始有些明白石川明的意思了。当年,尼宏重工向中国出口化肥设备,使中国具备了自主生产化肥的能力,从而导致日本的化肥企业破产。而随后,西乎公司等机械企业又向中国出口了高端机床、焊机等设备,使中国人能够生产出大化肥设备,并最终导致了尼宏重工的破产。从石川明的角度看来,这就属于报应不爽了。
  “尼宏重工的失败,一半在于我们自己,另一半则在于西乎公司等企业不顾我们的死活,为你们提供了装备。你们是用我们日本企业生产的设备,打败了另外一些日本企业的。”石川明说道。
  林振华沉吟了一会,说道:“我不否认这一点。不过,石川先生,我也可以告诉你,至今整个西方世界,包括日本在内,仍在对中国进行着高技术装备的封锁。我相信,即使有这样的封锁,中国也同样可以崛起,当然,也许时间会长一些。”
  “我看不到这么远的事情了。”石川明摇着头说,“我只知道,我们尼宏重工已经失败了,日本的化肥设备产业,被你们咬掉了一个缺口。你们从产业链的底端向上吃,先是吃掉了我们的化肥产业,现在又吃掉了我们的化肥设备制造产业。你们的下一个目标,也许就是西乎公司自己了吧?”
  林振华耸了耸肩,不置可否。不过,他的态度已经表明了他的心迹,那就是他的确已经把西乎公司这一类工业装备制造企业当成了自己的目标,只是现在时间未到,他还不能把这话说出来。
  石川明的脸上露出一缕幸灾乐祸般的光芒,他说道:“我真希望我能够有机会看到西乎公司的董事长向你交出权柄的场景。我相信,这个时间不会太远的。”
  林振华无奈地一笑,对于石川明,他实在是无话可说了。在向林振华交代尼宏重工的各项事情时,石川明就像一个宽厚的老人,丝毫不以林振华为敌。而在谈起西乎公司时,石川明却像换了一个人,满脸都是阴恻恻的表情,颇有一些自己下地狱也要拉几个人垫背的意思。在他的心里,林振华并不是他的敌人,而西乎公司这些为中国人提供了装备的企业,才是他真正的敌人。
  林振华不愿意就这个问题再讨论下去了,他站起身来,对石川明说道:“石川董事长,我今天过来,就是来和你交流一下的,如果你没有其他的事情,那我就先告辞了。”
  石川明笑笑,以示理解林振华的心思。他也站起来,对林振华说道:“好吧,我们今天已经谈了很多了,希望我对你说的这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最后我还有一件事……”
  说到此,他整了整衣襟,郑重地向林振华鞠了一躬,说道:“林董事长,尼宏重工是我父子两代人的心血,今天,它虽然已经不属于我们石川家族了,但我希望它在未来还能够保持辉煌。所以,拜托了!”
  林振华连忙也向石川明还了一礼,不管他的本性中对于日本人有什么样的反感或者敌意,对于一位60来岁的老人,他还是有一些最基本的谦恭的。更何况,在此前听完石川明说的创业史之后,他对这位老人还多了一份尊重,撇开各自的民族不说,石川明毕竟曾经是一位工人,是一位工业前辈。
  “你放心吧,石川先生,我会让尼宏重工重新恢复生机的。”林振华承诺道。
  石川明道:“我要和你交接的事情,已经交接完了。从现在开始,这间办公室,以及这个公司,就属于你了,你随时可以开始接手工作。不过,如果你允许的话,我想再占用这个办公室十分钟的时间,处理一些自己的事情,可以吗?”
  “当然可以。”林振华说道,“石川先生,您如果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办的话,你尽管使用这个办公室,直到您希望回家去休养为止。至于我,完全可以先在其他地方办公的。”
  “不用了,只需要十分钟就可以。”石川明说道。
  林振华带着何飞退出了石川明的办公室,左治义雄也跟了出来,三个人站在门外,面面相觑。
  “要不,左治先生,你在这里等待石川先生吧,我和何飞先下楼去了。等石川先生离开之后,我再来接收办公室。”林振华对左治义雄说道。
  左治义雄道:“不必了,林董事长,你还是稍等一下吧。董事长……对不起,我说的是石川先生,一向是非常守时的。他说需要十分钟时间,肯定只是用十分钟时间。”
  “他也许是在收拾自己的个人物品吧?”何飞猜测道。
  “不会的,石川先生前两天就已经把个人物品都拿走了。”左治义雄说道。
  “那他在干什么?”何飞反问道。
  左治义雄摇了摇头,不吭声了,石川明是他过去的老板,他不想去议论老板的是非。林振华是他的新老板,他也不想在新老板面前表现出自己是个多嘴多舌之辈。
  何飞见左治义雄不说了,觉得有些无聊,便转回身没话找话地对林振华说道:“林总,我怎么觉得,石川明刚才那番话,挺像是在托孤啊,味道不对。”
  “是吗?尼宏重工也算是石川先生的孩子了,你说他是托孤,也说得过去……”林振华不经意地答道,他正待再说点什么,突然脑子里一个念头闪过,不由得惊呼了一声:“不好!”
  左治义雄也在这一刹那醒悟过来,他也顾不上什么上下尊卑了,回过身与林振华一起推开董事长办公室的门,冲了进去。
  一切都已经晚了。
  办公室里空空荡荡的,再也看不见石川明的身影。高处的狂风从敞开的落地窗吹进来,吹得窗帘哗哗作响,像是在为这位尼宏重工昔日的主人唱着悲凉的挽歌。
第434章
消化尼宏重工
  石川明死了,如金融危机时代的其他许多日本企业家一样,在落寞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位老人,曾经经历过日本战后最辛苦的年代,在那些年代里,日本几乎是一片废墟,他和他的前辈们一起,吃着干冷的饭团,赤手空拳地建设起了一个足以傲视全球的工业帝国。如今,日本已经是全球经济总量排行第二的大国,生活富裕,城市繁荣,他即使是破产了,也仍然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他,却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带着希望去奋斗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在绝望中即便是锦衣玉食的生活,也不足以让他们产生一丝的留恋。
  “左治先生,我对于这个事件,非常遗憾。”林振华黯然地对左治义雄说道。
  左治义雄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表情,他低声地说道:“这个结果,对于石川先生来说,也许是最好的吧。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在他今天离开家的时候,已经向家人告别过了。”
  “石川先生走了之后,他的家人生活会有困难吗?”林振华问道。
  “应该是没有的。”
  林振华道:“好吧,左治先生,拜托你经常去看望一下石川先生的家人,如果他们的生活有困难,请你跟我说,我会私人的名义,给他们一些帮助的。”
  左治义雄向林振华鞠了一躬,说道:“那我就替石川夫人和他的孩子们感谢林董事长了。”
  “还有,请你替我问一下石川夫人,我想在东京的原尼宏总部门前塑一座石川先生的半身像,让后来者永远记住这位尼宏重工的创始人,你问她,是否允许。”林振华又说道。
  左治义雄有些愕然地看着林振华,他看到的,是一双真诚的眼睛。他低下了头,说道:“感谢林董事长,林董事长的胸襟,让我觉得钦佩。”
  林振华产生这个念头,其实也只是一时的冲动。石川明自杀的举动,让他感到了无比的震撼,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自责。虽然商场上的规则就是如此,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亲眼看到自己的竞争对手结束生命,对于一个和平年代的人来说,还是觉得十分难以接受的。林振华试图用这样的方法,来消弥自己心中的歉疚之意。
  让林振华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是,他发现,尼宏重工的职员们在听到这个消息时,脸上的表情居然都是漠然的,似乎死去的不是他们曾经的老板,而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路人甲。林振华也曾因此而猜想,是不是石川明对待自己的员工过于苛刻,但询问了一些员工之后,林振华得到了一个相反的答案,众人都说,石川明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老板。
  既然如此,为什么员工们都没有一些悲伤的感觉呢?也许,这个问题只能从日本人的民族性去解释了。
  在做完这一番兔死狐悲的亲情秀之后,林振华带着他的接收团队开始了紧张的工作。感情归感情,利益归利益,石川父子所创建的这家大型企业,如今已经改姓林了,林振华必须把这家企业完整地吃掉,连一根骨头都不会剩下。
  收购尼宏重工,花费了3亿美元的资金,这笔钱不是汉华重工一家能够拿得出来的,林振华不得不四处化缘筹钱。
  第一个化缘的对象,就是化工设备联盟里的各家企业,这些国营大厂手里还是能够挤出一些现金来的。这些钱,一部分算是借给汉华的,另一部分,则属于凑份子,在汉华重工收购了尼宏之后,用从尼宏工厂里拆卸回来的设备偿还。
  第二个资金来源就是银行了。汉华重工是总设计师亲自种的试验田,江南省和浔阳市谁敢怠慢?林振华一张嘴,省里和市里就开足马力,联系各家银行为汉华筹款。
  国家计委对于汉华重工收购尼宏重工一事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何海峰专门打了一个报告,为林振华申请到了5000万美元的财政扶持资金。这笔钱当然未来还是要还的,不过还款期限和利息方面,都非常优惠。这种中国企业到国外去进行跨国并购的例子,在当时十分罕见,国家也希望拿汉华做一个试点,探索一下这种全新的业务模式。
  余下的,就是三三两两的一些友情赞助了。例如冯茂乔,当年差一点把自己的齿轮公司捐献出去,如今政策已经明朗,他也不再担心了。林振华把他的捐献企业申请书还给他的时候,他当即表示,愿意借500万美元给汉华,帮助汉华收购尼宏重工。
  安雁和熊立军也助了一臂之力,两家凑了一千多万美元出来,并且扬言不够还可以再凑。开商场的就有这么一点好处,那就是手头经常有一些流动资金。林振华知道他们两家目前正在筹划着扩大连锁店的覆盖面,包括要去非洲开十几家分店,资金正是紧张的时候,便没有更多地向他们借钱。
  林林总总的这些钱凑起来,林振华终于凑够了3亿美元,完成了对尼宏重工的收购。要说起来,这也算是一次以蛇吞象的收购活动了。如果不是日本遭遇金融危机,加上尼宏重工的海外市场被汉华等企业挤得支离破碎,恐怕林振华再等上5年也不一定能够吃得下这样一家大企业,要知道,尼宏重工在最辉煌的时候,市值可是接近了50亿的。
  公司已经到手了,林振华现在想的,就是赶紧让这家公司产生效益,挣回钱来偿还各处的借款。
  按照原定的计划,尼宏重工在九州的两家工厂将被完全拆除,所有的设备将运回中国,重新组装起来,建立起一家新的工厂。尼宏重工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生产成本过高,这个问题在日本本土是无法解决的,只有把工厂迁回中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才能让尼宏重工的这些先进生产设备发挥出效用。
  在福井和鹤冈,还有另外两家尼宏的工厂,林振华决定把这两家工厂保留下来,继续进行生产。尼宏重工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工人,有些精密加工的工作,还需要依靠这些工人来完成,林振华一时很难在国内找到足够多同样优秀的工人来取代他们。经过慎重研究,林振华决定,在日本保留两家工厂,把那些低素质的普通工人辞退掉,保留那些技术过硬的高级技工,专门从事一些高端设备的制造。至于在中国能够完成的生产,那就毫不客气地拿回去自己人干了。
  保留下这些高级技工的另一个目的,是要获得他们手里的技术和经验。林振华将从汉华技校调来几百名年轻学员,让他们跟着日本师傅学徒,用十年时间,把这些日本高级技工的本领全部学到手。
  尼宏重工还有一个要害部门,就是设在东京的尼宏研究院,这里拥有几百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化工设备工程师,还有大量国内所没有的实验设备。韦东齐、贺诚山等人专程从国内赶过来,一走进尼宏研究院的实验车间,他们就全都迈不开步了,一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些都是工程人员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啊。一些中国的技术人员到国外去做访问学者时,想借人家的设备做几个实验,还要看着对方的脸色,稍微尖端一点的设备,人家根本连看都不会让你多看一眼。
  可是如今,这些东西已经属于自己了,他们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用多久,就可以用多久。
  韦东齐手抚着一台实验设备,毫不掩饰地对着林振华哈哈笑道:“林总,咱们这笔买卖做得太值了,光这个研究院里的设备价值,就不止3亿美元啊!”
  林振华笑道:“老韦,你还没算这里的无形资产呢。我已经去他们的档案室看过了,里面有尼宏重工这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实验资料,里面有不少好东西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7/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