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3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5/460

  “这位是中组部的李逸风副部长。”陈天把当头的一人介绍给了林振华。
  “李部长好!”林振华连忙上前见礼。他这些年接触过的部级官员也不算少了,甚至还和总设计师握过手,不过,见到这位中组部的大员,他还是有些震憾的感觉,看来,星北重机这事闹得是够大的了。
  李逸风伸出手和林振华握了一下,然后点点头道:“你就是林振华啊,我对你是久仰大名了,想不到真的这么年轻。”
  “多谢李部长夸奖。”林振华说道。
  余下两位,都是林振华认识的人了,一位是机械委的李默梓,另一位居然是石油总公司的化工设备工程部部长顾嘉骅。
  “顾部长,你怎么也来了?”林振华奇怪地问道,星北重机的事情,与石油总公司可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
  “呵呵,我和李司长是老朋友了,他的事情,我过来帮帮忙嘛。”顾嘉骅打着哈哈说道,他脸上的表情分明在告诉林振华:我是骗你的,至于为什么骗你,哈哈哈,不方便说啦。
  “振华同志,一路辛苦了,要不要先休息一下?”李逸风关心地问道。
  “没事,习惯了。”林振华道,领导跟你说辛苦了,你可千万别顺着竿真的说自己辛苦,人家领导是说着玩的。想想看,领导亲自在这里等着你,你能说自己辛苦了,然后回房间睡觉去?
  “李部长,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事情,你就吩咐吧。”
  “好吧,那我就简单说一下吧。”李逸风道,“振华同志,你写给机械委的报告,机械委方面非常重视。恰好,星北重机原总经理韩育仁同志也给机械委和国家计委等几家单位递送了一份报告,控告你们汉华重工违反规定,公然挖墙角的行为。鉴于这件事情比较复杂,其中还涉及到一位副部级企业领导干部的任职能力问题,所以中组部专门派我和李默梓同志一起到星北来,调查此事。”
  原总经理!林振华敏感地注意到了李逸风用的词,这就意味着,韩育仁已经不再是总经理了。
  “韩育仁同志在星北重机的总经理的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对国家做出的贡献,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他的年龄毕竟有些大了,知识结构也有些老化,继续担任星北重机的总经理,有些吃力。所以,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免去他的星北重机总经理职务,另有任用。”李逸风看出了林振华的想法,用官方辞令向林振华解释道。
  “那么,新的总经理任命了吗?”林振华问道。
  李逸风微笑着向顾嘉骅看了一眼,没有吭声。林振华顺着李逸风的目光看去,不禁恍然大悟,对顾嘉骅说道:“顾部长,啊,不,顾总,祝贺啊!”
第520章
真成了保姆
  中组部调整一个干部,当然不可能仅仅是依据林振华的一份报告。李逸风和李默梓来到星北后,在星北重机开了若干场座谈会,又约谈了许多干部职工,基本上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摸了个清楚,确认林振华报告中的内容是属实的。
  情况了解清楚了,再往下就涉及到对韩育仁的处置了。韩育仁的问题,只是在于作风太过于拔扈,不适合继续留在企业的领导岗位上。经过一番讨论,最后中组部决定,免去韩育仁星北重机总经理的职务,把他调回北京,另外安排了一个副部级的闲差,基本上就是养老等死的状态了。
  韩育仁下来了,接着便是考虑什么人能够顶替这个职位的问题。中组部在全国范围内搜寻了一圈,找到了石油总公司的顾嘉骅,无论资历、能力还是级别,都非常适合。一纸调令下去,顾嘉骅便紧急飞往星北,前来准备上任了。
  从一家公司里的部门负责人,变成一家公司的一把手,这中间无论是权力还是地位,差别都是非常大的,难怪林振华要向顾嘉骅表示祝贺了。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林振华回星北之前完成的,所以,所谓叫林振华回星北来接受讯问的说法,就非常奇怪了。事情都处理完了,还讯问什么?
  “呵呵,请你再来一趟星北,是嘉骅同志提出来的。”李逸风为林振华揭开了谜底,“嘉骅同志说,他要想在星北重机坐稳位子,离不开振华同志替他保驾护航啊。”
  呃……我还真成了保姆了,林振华郁闷地想到,不带这样使唤人的吧,我不但要替星北重机操心把总经理换了,还要帮新任总经理保驾护航,莫非我长得真的很像雷锋吗?
  “振华,我要非常感谢你啊。”顾嘉骅对林振华说道。
  “这个……感谢就不必了吧,韩育仁被免职,也是他自己造成的,真的与我无关啊。”林振华谦虚道。在他想来,顾嘉骅感谢他的原因,在于他把韩育仁弄下去了,给顾嘉骅腾出了地方。且不论韩育仁的下台是否是由林振华促成的,即便是真有此事,也不能当着中组部副部长的面说吧?
  顾嘉骅啧了一声:“振华,你想哪去了!我指的不是这个!”
  林振华纳闷道:“那你感谢我什么,好像我在星北只干了这一件事哟。”
  顾嘉骅道:“李部长都跟我说了,由于韩育仁有些事情做得不太合适,星北重机的许多干部职工都萌生了去意,其中有一部分人还和你们汉华的人员进行了接触。不过,听说你们汉华并没有趁机挖走他们,而是鼓励他们继续留在星北重机工作。我要感谢你的,就是这一点啊。”
  李默梓道:“小林,你不知道,我和李部长刚到星北的时候,可是捏着一把汗的。整个星北重机,人心思动,我们都担心,这家企业的人才一下子被掏空,那损失可就大了。不过,我跟李部长说了,要相信小林的觉悟,小林肯定不要挖国家的墙角的。果不其然,我们和那些职工们交谈的时候,大家都说你们汉华没有挖人的意思,还是想着要帮星北重机保留人才呢。”
  顾嘉骅和李默梓的话,并非是虚伪的客套。的确,如果换成其他企业,趁着星北重机陷入混乱的时候,肯定是要大肆挖人的。国内的人才并不富裕,能够面对着大量人才投奔而不动心的,也只有林振华了。顾嘉骅和李默梓都知道,林振华不动心的原因,不在于他不重视人才,而在于他顾全大局。
  “星北重机是国家的,不是韩育仁的。汉华重工也是国家的,不是我林振华个人的。”林振华简单地回答道,他不是说漂亮话,汉华重工这么多年的发展,一直都在体现着这种思想。
  “好啊!”李逸风道,“如果咱们的企业领导人,都有振华同志这样的大局观念,不斤斤计较于小集体的利益,那么全国一盘棋的构想,就真正可以实现了。”
  “振华,我上任之后打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撤销开除张钰泉父女的决定,你没意见吧?”顾嘉骅向林振华问道。
  其实,这样的事情,他是不需要征求林振华的意见的。张钰泉已经是快退休的人了,对于星北重机的意义不大,他是否回来,不会影响到星北重机的经营。顾嘉骅提起此事,就是想试探一下林振华的态度,看看他是否愿意支持自己的工作。
  林振华道:“顾总,你这样做,我没意见啊。张工其实还是非常留恋星北重机的,如果公司允许他到我们那里去帮忙,帮完忙再回来,他肯定是非常乐意的。不过,张莺的情况就不同了,韩育仁不开除她,她其实也已经想走了。星北这个地方太偏僻了,年轻人留不住啊。”
  “可不是吗!星北这个地方,真是太闭塞了。”顾嘉骅道,林振华所说的张莺的情况,他已经事先打听过了,知道张莺向往上海的城市生活,根本不愿意在星北呆下去,类似像张莺这种想法的人,在星北重机还有不少,其中主要都是一些年轻职工。
  “星北重机不能一直这样闭塞下去。”林振华道,“顾总,我建议你们还是要走出去,到沿海开放地区去建立自己的窗口,开办一些分厂之类的。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厂里的职工有到沿海大城市去工作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信息,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哈哈,李部长,李司长,你们看,我就说振华肯定能给我出一些好点子吧?”顾嘉骅对李逸风和李默梓说道,说罢,他又转回头对林振华说道:“振华,我想过了,论市场经验,我远远不及你,我甘拜下风。所以,我想聘请你担任我们厂的高级顾问,为我们出谋划策。”
  “呵呵,好啊。”林振华点头答应了,他知道顾嘉骅此举是想利用他最近在星北重机职工中建立起来的良好形象,既然他已经决定要帮助星北重机了,也就不在乎顾嘉骅利用他了,当保姆嘛,就得有当保姆的觉悟。
  顾嘉骅继续说道:“还有,你不是牵头搞了一个化工设备联盟吗?怎么样,你有没有兴趣,咱们两家联合牵头,在国内再搞一个机床工业联盟。”
  “顾总,你可真能想啊。”林振华哑然失笑了。
  机床工业联盟的事情,林振华早就想过了,而且在上一次的机床战略研讨会上,他也正在这样实践着,他所以得罪了韩育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目前与汉华机床公司形成了紧密联系的机床企业,已经有近百家,已经隐隐有点机床工业联盟的味道了。顾嘉骅这个时候提出来两家联手,其实是占了大便宜了。
  不过,能够把星北重机拉到这个联盟里来,对于整个联盟也是有好处的。星北重机实力雄厚,拥有许多汉华机床公司所不具备的能力,汉华如果能够与星北重机携起手来,闯荡世界的底气就更足了。
  “顾总这个建议很好啊,以后我们汉华就唯顾总马首是瞻了。”林振华半开玩笑地说道,他这话是以退为进,逼着顾嘉骅明确两家企业各自的地位。
  顾嘉骅拼命摆手道:“此言差矣,振华,你说反了,是我们星北重机唯你们汉华的马首是瞻。”
  “这不合适吧?你们的资历和实力都比我们汉华强,当然是以你们为主。”林振华假意地坚持着。
  顾嘉骅特地站起来,走到林振华身边坐下,然后拍拍他的肩膀说道:“振华,你我之间就不要客气了,你的组织能力,我是非常佩服的,我自讨自己没有你那样的能力,所以,我说咱们两家联合,还是有主次之分的。我甘愿给你们汉华做陪衬,你振华说往哪打,我们星北重机就往哪打,绝无二话。”
  李默梓道:“小林,老顾这个人我是了解的,他既然这样说了,那就是真心实意的,你就别再推托了。我们机械委也非常看好你们汉华重工,希望你们能够成为领头羊,把咱们整个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带上一条康庄大道呢。”
  “呵呵,领头羊就免了吧,我怎么听着像是出头鸟啊。”林振华笑道,“这样吧,既然顾总信任我,我们可以谈一个战略合作框架,未来通过技术共享、市场共享、人才共享的方式,实现多层次的合作。我们汉华机床公司最近正打算到国际市场上去闯一闯,找找日本西乎公司的晦气,星北重机如果能够助我们一臂之力,我们可就更有信心了。”
  “什么?你们要搞西乎公司的麻烦?”顾嘉骅和李默梓都瞪大了眼睛,他们可都是知道西乎公司的,它在国际机床行业里也算是一家著名企业了,实力不容小瞰。林振华怎么就把它当成对手了呢?
  “日本经济不景气,西乎公司也面临着财务困难,这个时候正是对付西乎公司的好时候。俗话说得好:趁你病,要你命。”林振华自信地说道。
第521章
土八路的阻击战
  日本西乎公司的董事长叫大泽彦,今年已经60多岁了,五短身材,体格健硕,浑身充满着旺盛的精力。他执掌西乎公司的权柄已经30年了,在这30年的时间里,他几乎一刻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一直都在忙着操持公司的事务。苍天不负有心人,西乎公司在这30年里一直都保持着成长的态势,逐渐跻身于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的行列了。
  大泽彦具有敏锐的商业眼光,早在十几年前,他就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潜在商机,果断地把中国市场当成公司营销的重点。他专门请咨询公司进行过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如果中国能够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那么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工业装备市场年销售额将超过2000亿美元,到2020年前后,更有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以上。
  整个西方工业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西方国家自身的产业结构日益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硕果仅存的工业也主要集中于高科技领域,工业附加值很高,但对于装备的需求量却在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以传统工业装备生产为主的西乎公司,自然要将销售的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而其中又尤其以中国市场最有价值。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西乎公司的产品在中国装备市场上的份额不断增加,这极大地支撑了西乎公司的增长,使其在日本经济风雨飘摇的时候还能够独善其身。正是因于有了这样的销售业绩,大泽彦做出在中国建立两家子公司的决策,打算把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额提高到全公司销售额的一半以上。
  然而,就有两家子公司已经建立起来,正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中国市场却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中国区销售总监松下永三回东京述职时,向总部报告道:西乎公司的产品,在中国市场遭遇到了严重的阻击。
  没错,是阻击,这是中国企业发起的一场防守战。由于西乎公司拥有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中国企业尚无力进行反攻,但它们发起的阻击却是非常顽强的,西乎公司希望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的努力,在这场阻击下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过去,我们的竞争优势主要是拥有数控机床技术,能够满足中国企业向数控化转型的需要。中国本土机床企业掌握数控技术的比例很低,数控机床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然而,从去年开始,情况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松下永三在总部的会议上介绍道。
  “怎么,中国有哪家企业开始向市场大量投放数控机床产品了吗?”大泽彦问道。
  “不是一家。”松下永三道,“而是……上百家,确切地说,可能是几百家。”
  “什么?几百家中国企业开始生产数控机床了?”大泽彦惊讶地问道。他知道中国有几家大型企业已经掌握了数控机床的技术,其中包括汉华机床公司、星北重机等等,这些企业也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数控机床产品,但并不足以对西乎公司构成严重的威胁。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区区几家企业是不足以占据整个市场的。
  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数控机床的,还有不少境外企业,包括西乎公司这样的日本企业,还有德国、意大利、美国、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的企业等。这些境外企业与西乎公司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因此大家是处于同一个竞争水平上的。西乎公司的营销力度比这些企业更大,技术上也有一些独到之处,因此能够在所有的境外企业中成为竞争的佼佼者。
  然而,中国本土企业一旦开始进入数控机床市场,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本土企业具有成本上的优势,这种成本不仅仅体现在生产、制造的成本上,更体现在售后服务方面。人家的工程师就在国内,一个电话就可以从广州飞到哈尔滨,相比之下,东京可能离哈尔滨更近,但西乎公司的工程师能这样快捷以及低成本地飞过去吗?
  除了成本优势之外,本土企业还有人脉关系上的优势。中国的机床用户都是各行各业的企业,它们有行业内的主管部门,还有地区的主管部门,这种行业内和地区内的保护主义,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过去,因为中国的机床企业自己无法满足数控机床的需求,所以官员们想保护也保护不了。现在中国企业自己能够生产数控机床了,企业买谁的产品都一样,这个时候能不念念本国企业间的香火之情吗?
  正因为认识到所有这些问题,所以大泽彦对于松下永三所报告的情况,才会觉得如此震惊。几百家中国企业在同一时刻获得了数控机床的技术,这对于西乎公司来说,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威胁。
  “松下君,你有没有了解过,这些企业怎么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数控技术?据你上一次报告的时候说,很多中国的机床企业里,甚至连电子工程师都没有,它们至少在10年内是不可能获得数控技术的。”大泽彦问道。
  松下永三道:“关于这件事情,我已经打听过了,它的起因,是中国的国家机械委搞了一个振兴机床工业的计划,要求拥有数控技术的企业,向其他企业转让数控技术。在中国机床行业中搞数控技术最精通的汉华重工率先响应了这个要求,随后不久,星北重机也响应了这个要求。有这两家龙头企业带头,其他一些掌握了数控技术的机床企业自然也就跟着一起做了。”
  “就这么简单?”大泽彦用不敢相信的目光看着松下永三,“企业之间转让技术,多少都是有些保留的吧?再说,即便是汉华和星北这两家企业愿意向外转让技术,那些受让技术的企业,难道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吗?”
  松下永三说道:“中国人做事的风格,让我非常不理解。就我了解的几家企业来说,它们都是有来自于汉华重工的数控工程师直接帮助它们开发技术的。中国的华清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也开办了数控工程师的培训班,这些高校的教授们直接到企业去为技术人员授课。所以,技术普及的速度非常快。”
  “这是共产党做事的一贯风格。”一名名叫左藤昌盛的董事会成员用叹息般的口吻说道。这位老爷子已经快80岁了,年轻时候曾经作为侵华日军的一员到过中国,在华北和八路军交过手,算是一个另类的中国通了。
  “我们在华北的时候,就见识过共产党的这种战术了。他们把一些身经百战的士兵化整为零,派到各个村庄去,组织游击队。每一名士兵就是一颗种子,能够培育出数十名新的士兵,用来与我们作战,他们把这叫做人海战术。”左藤昌盛用略带着几分无奈和几分后怕的神情向众人说道。
  大泽彦能够想象得出这种场景,事实上,工业技术的传播速度是可以做到很快的,前提是拥有技术的那方愿意毫无保留地向其他企业转让技术。如果像松下永三说的这样,汉华重工直接派出工程师到其他企业去主持技术改造,那么在短时间内山寨出若干个汉华并非不可能。
  “可是,这些企业就算是获得了数控技术,它们的产品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我们产品的水平吗?即便是汉华重工,它的技术和我们相比,也还有很大的差距吧?”大泽彦说道。
  松下永三苦着脸说道:“董事长的判断非常正确,可是,问题在于,中国的企业并不需要这么高的技术。比如说有一家叫做苏锻机床厂的企业,是生产剪板机和卷板机的,和我们的产品线有一些重叠之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5/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