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校对)第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460

  中午时分,汉华机械厂的高音喇叭一如既往地响了起来,先放了一段李谷一唱的红歌,接着,就听到广播员用那带着丰华口音的普通话开始发布一段通知:
  “全厂的干部工人同志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厂劳动服务公司生产的睡莲牌电风扇已经投产。为感谢全厂干部工人同志们一直以来对劳动服务公司的关心,劳动服务公司特规定,本厂干部工人同志凡需要睡莲牌电风扇者,均可按照成本价100元购买,每名在岗职工和退休职工限购一台,欲购从速。”
  “我倒啊,让毕敏写个稿子,怎么写成这样?你还能更没文采一点吗?”林振华听着大喇叭里的通知,真是欲哭无泪。没办法,汉华实业公司还真找不出一个好笔杆子,会计毕敏勉强算是有点文化的,写个稿子出来,也是充满了宣传腔。
  不过,汉华厂的工人们却丝毫不觉得这篇稿子有什么不对的,他们从中听到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每个人都有权利购买到一台低价的睡莲牌电风扇。这种电风扇大家已经看过了,着实是非常好看,据说市场价要卖到248块钱,如果厂内价是100块,那可就是天大的便宜了。
  对于电风扇的质量,大家都是非常放心的。汉华公司的青工们反映说,林经理对于质量的要求非常高,质检环节一个接一个,稍有点问题就要返工,而且质量问题与生产人员的工资直接挂钩,大家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出一点岔子。在这样的严防死守之下,想找台有缺陷的电扇都不容易。
  有便宜占的时候,谁也不会放过,仅仅一天时间,在毕敏那里登记要购买电风扇的,就已经超过了500人,占全厂工人总数的95%以上了。有些人家是买了自己家里用,有些则是想着帮亲戚朋友买下。在那年代里,有关系能够买到便宜货,也是一种资本。能够以成本价购买一台电风扇这样的机会,没有人会白白扔掉的。
  这个成本价销售的政策,是林振华在请教了几位老人之后做出的决定。汉华实业公司名义上是独立的,但其与汉华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风扇投产之后,来找林振华开后门买便宜电风扇的熟人就络绎不绝。褚红阳等人作为公司的中层干部,也同样受到了骚扰。
  在这种情况下,林振华最终宣布,一次性地向厂里的职工提供一次优惠,每人限买一台,再想多要,就对不起了,最起码也提按着出厂价180元购买。这个政策对于全厂职工一视同仁,无所谓远近亲疏。买完这台之后,再有什么非份的要求,那就免开尊口吧。
  这个政策推出来之后,林振华自己也以身作则,坚决不给自己的亲友批条子。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还请准岳父杨春山和他唱了一出双簧。
  按照林振华编的剧本,杨春山选了一个公司里人最多的时候,来到公司找林振华,说有一个杨欣的远房舅舅,听说外甥女婿有点权力,想以成本价买一台电风扇自用,问林振华是否可以。
  林振华当即表示毫无问题,并叫来毕敏,让她收了杨春山100块钱,发出去一台电风扇。杨春山前脚刚走,林振华就从自己的兜里掏出了80块钱,交给毕敏,让她把刚才那台电风扇按出厂价入帐。
  这场戏,在林振华的默许甚至暗示之下,经毕敏之口传了出去,迅速地传遍了整个汉华公司。于是大家都知道了,自己的经理对于规章制度也是严格遵守的。连经理尚且如此,何况于自己呢?那年代的人相对都比较单纯一些,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阴谋叫作“作秀”。
  对于限购的政策,厂里有些工人一开始不太理解,觉得反正是自己厂里生产的东西,还有什么可限制的。但林振华向他们算了一笔帐之后,这些人也就服气了。成本价与出厂价之间,差出了80块钱,全厂500多工人,每人一台成本价的电风扇,仅此一项,汉华实业公司就少收入了4万多元。
  “一下子少赚了4万块钱啊,林经理真是很不容易的。”
  “公司里都是厂里的孩子,大家也别贪心了,差不多就行了。”
  “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呢。”
  工人们这样议论着,也就不再提额外购买的事情了。
  工人们这边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领导那边的事情。梁广平把林振华喊到自己办公室,在对他领导汉华实业公司生产出新产品的事情进行了长达15分钟的表扬之后,梁广平提出一个问题:厂里有一些重要的关系户,他们希望以成本价购买一些电风扇,汉华实业公司能不能予以满足。
  梁广平的这个要求,是代表厂部提出来的。汉华厂不能直接向这些关系户送礼,一台电风扇200多块钱,如果直接送给关系户,那是要犯错误的。但关系户以成本价从汉华厂手里购买,那就是完全没问题的事情,不算贪污,不算受贿,光明正大,拿到任何地方都可以公开地说。在当年,这种作法是十分流行的,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开后门现象,其实大多数都是这种情况。
  “这个当然没问题。”林振华呵呵笑着说,不过,话一说完,马上就加进了一个限制条件:“只要厂里需要的数量不那么大……”
  梁广平满脸堆笑地问道:“林大经理,你就给我透个底吧,你们最多能够拿出多少台成本价的电风扇给厂里?”
  林振华反问道:“梁厂长,我能不能先了解一下,厂里说的关系户,都是指哪些部门?”
  梁广平道:“我算给你听吧。首先一个,轻化厅这边,厅领导和各个处,都要考虑吧?”
  林振华道:“这个用不了太多吧?轻化厅下面有四五家厂子都有生产电风扇,我估计厅里的领导对电风扇真没多大的兴趣。”
  梁广平笑道:“林大经理,这个问题就出在你们身上了。你们的电风扇样品一拿出来,就把其他厂子的电风扇给盖过了。现在这年代,谁家买个东西不想买好的?有咱们的睡莲牌电风扇在那摆着,其他厂子出的电风扇,领导们连看都不会看一眼的。”
  “呃……好吧,我错了,我最大的错误,就在太优秀了。”林振华一脸郁闷地说道,“轻化厅这边,能要多少台?”
  “百十台的样子吧,其实有些领导也是帮自己的亲戚朋友买。你放心,他们作为领导的,都是有分寸的,不是特别亲近的朋友,他们也不会开口。”
  “行,轻化厅给我们批了材料,拿点提成也是应当的。”林振华认了。
  “还有,就是省里的其他一些单位,像物资厅、省经委、省计委,这些可能都要十台八台的,主要就是和我们有联系的那些处室。”
  “这个也可以。”林振华点头道。最起码像物资厅这样的单位是得紧着点拍马屁的,看看那些满处苦哈哈地找门路弄原材料的乡镇企业,再想想自己只是动动嘴就拿到了五万套风扇的材料,这点马屁算得了什么?
  “还有丰华县的,省里六套班子,咱们也得表示一下吧?还有公安局、武装部、教育局、县中、卫生局、县医院、电力局、商业局、副食品公司……”
  “等等,等等。”林振华连忙打断梁广平,“梁厂长,咱们跟副食品公司怎么还有关系?”
  “当然有关系啦。”梁广平道,“小林,这过年过节的,大家不要多分点猪肉、鸡蛋什么的?副食品公司说了,给他们10台成本价的电风扇,今年过年就给咱们厂2000斤猪肉的指标,这一家就能多分4斤肉呢。”
  “那商业局呢?”
  “布票啊,还有出口转内销的商品。今年咱们厂也有钱了,年终奖估计每人都有一两百块钱,大家买点布做件新衣服什么的,不需要商业局批条子?”梁广平解释道。
  林振华哑然失笑了,这可真够搞的。这关系网,实在是太复杂了,每个单位都把自己能够弄到的好处拿出来与其他有好处的单位共享。电风扇这种东西,在汉华机械厂不算是太稀罕的东西,但弄副食品公司去就是好东西了。副食品公司批个2000斤肉票,也不过就是大笔一挥的事情,可这就能够让整个汉华厂的各个家庭都飘起肉香。
  汝之毒草,彼之仙草,这真是一条真理啊。
  “好吧,所有这些单位,估计要多少台?”林振华问道。
  “我算了一下,有200台应该就够了。”梁广平说道,说到这里,他压低了声音,作出密授机宜的样子:“小林,我跟你说,有些东西,也不能多给,多给就没价值了。我就告诉他们,我手里就这么点指标。不管谁来要,我都会跟他说,这是我从别人那里挤出来的。这样,他们就会记着欠了我们的人情,你明白了吗?”
  “受教了。”林振华诚心诚意地说道,他不得不承认,在关系学方面,如果说梁广平是个研究生,那么他林振华连个小学二年级都不够。
  “这样算下来,估计总共要400台左右,小林,你看能不能让公司做出点牺牲?”梁广平这样问道。他也知道,汉华实业公司现在已经独立于汉华机械厂了,他要这些电风扇,其实就是在侵占汉华实业公司的利润,林振华如果不同意,也是有道理的。
  林振华却是点了点头,说道:“梁厂长,你放心吧,我们汉华实业公司,永远都是汉华机械厂的一部分,厂里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这样吧,我做个主张,给厂里算500台,多余的这部分,梁厂长觉得该怎么用就怎么用。”
  梁广平闻言大喜,不过,他并没有全盘接受林振华的好意,而是献计道:“小林,你既然有这样的想法,我倒是可以给你出个主意。你拿出400台的指标来,这算是交给厂子里的。另外100台,你写成条子,分别送给各个厂领导,这样大家如果有个什么关系之类的,直接拿一张条子走就可以了。”
  “我在你这里统一写好,请梁厂长你帮着我分发,不就行了?”林振华说道,他的懒劲犯了,觉得这种事情根本就不需要再亲自去跑一趟,让梁广平代劳不就完了?
  梁广平恨铁不成钢地说道:“小林,你这个人怎么不开窍呢?我帮你送,这个人情是谁的?小林啊,你还年轻,前途无量,你要培养起自己的关系网才行。你亲自送到各个厂领导家里去,顺便多和他们谈一谈,这对你有好处。”
  “原来是这样。”林振华恍然大悟,再看梁广平时,觉得此人似乎也不像自己过去感觉的那样面目可憎了。
  林振华当然也不是傻子,他在人情世故方面,只是比较慵懒,但并非看不懂世情。这一年多来,梁广平对他的态度明显改善,而且很多时候颇有些推心置腹的样子。林振华知道,这是梁广平看中了他的发展潜力,把他当成一支潜力股在进行培养了。
  林振华记得自己在后世的时候曾经听过一位营销大师的课,那位大师说道:
  在你处于弱势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可能成为你的威胁。但当你处于强势的时候,曾经的敌人也会转化为你的朋友。其实,世界上最好的谋略就是不用谋略,而是专心致志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让自己变强。只要你变强了,所有的敌人都会心甘情愿地与你交朋友。
  此时的林振华,至少在汉华厂里,已经具有这样的实力了。
  “多谢梁厂长给我这么多指导。我也放句话吧,我小林也没什么职权,现在就是电风扇这件事情,我还能说了算。梁厂长,你个人的亲戚朋友里面,如果有谁需要电风扇的,梁厂长尽管跟我说,多了我不敢答应,50台之内,没有任何问题。”林振华拍着胸脯保证道,不过,也许是拍的力度狠了一点,他觉得颇有一些心疼,50台啊,每台少挣80块钱,这就出去4000块了。
  “哈哈哈哈,这是不用说的事情了,我一直都知道你小林是非常够意思的。”梁广平拍着林振华的肩膀,向他表示着亲热,“怎么样,小林,晚上到我家吃饭吧?”
  “呃,这个就免了吧,杨欣还在家里等着我呢。”林振华赶紧遁了。
第117章
开拓上海市场
  在林振华忙着摆平厂里各种关系的时候,熊立军已经带着妻子陶晖到达了上海,开始按照林振华的布置,着手建设上海经销处。
  陶晖已经正式地在单位办了停薪留职手续,成为整个单位第一个下海的人。在这个时候,下海的情况已经出现,但敢于这样做的人并不多。陶晖有熊立军的几万块钱存款作为保证,所以对于下海一事并无压力。
  上海经销处挂的是汉华实业公司的旗号,但账号却是欣欣商店的,与汉华实业公司在产权上相互独立,充其量算是一个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欣欣商店有林振华一半的股权,其实算是肉烂在锅里。
  林振华对于政策的多变性,还是有一些疑虑的,尽管最终的政策走向必然是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但中间是否会出现什么波折,他不敢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把鸡蛋分别放在若干个篮子里,就非常重要了。
  至于在与熊立军的合作中给他多少好处,林振华并没有想得太多。林振华的眼界不限于这样一个小小的经销处,他想做的事情,比这要大得多。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的人,是做不成大事的。
  熊立军到达上海后,在淮海路边上的一个里弄租了一处办公用房,前面有个小门面,后面还有仓库,加起来五六百平米,租金才400多块。当然,400多块钱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也是天价了,但林振华觉得简直便宜得像是白拣一般了。
  在得知这个租价之后,林振华指示熊立军,问问房主有没有出售的意思。以他的想法,如果能够花个几万块钱直接买下来,放上30年,这一处房产起码也得值上几千万了。可惜,熊立军去问过之后,得到了一个否定的答复,人家说了,出租没问题,出售是要上级领导批准的,而上级领导是肯定不会批准的。
  熊立军在办公房的门前挂上了“江南省汉华实业公司上海经销处”的大牌子,又申请安装了电话之类,这个经销处就算是正式成立了。
  按照林振华的要求,经销处雇用了四名职工,都是熊立军从丰华县带过来的,包吃包住,月工资30元。就为了这四个名额,许多人就争破了头,要知道,这可是去上海工作,丰华县城里还有不少人连省城南都市都没去过呢,一下子就能够到上海工作,这简直是一步登天的感觉了。
  陶晖家里是送变电建设公司的,左邻右舍的孩子都不少。得知招工的事情是由陶晖的丈夫负责的,不少人都跑到她家里去说情,要求她向熊立军吹吹枕边风,把自己的孩子招去。陶晖好不容易有了点官太太的感觉,对于这种求情的人,自然是满口答应。但当熊立军把这件事说给林振华听时,却被林振华一口否决了。
  “振华,你为什么不同意?”陶晖向林振华抱怨道,“这些人都是我认识的,用他们不是比用那些不认识的人更放心吗?”
  林振华道:“小陶,不是我不给你面子,而是为你着想。你想过没有,如果这些人到了上海之后,不听老熊和你的指挥,你打算怎么办?”
  “我们走之前都会说好的,如果不听话,那就只好让他们回来了。”陶晖想当然地说道。
  林振华道:“你觉得你能做到吗?都是自己的熟人,你能拉得下脸?就算你能拉下脸,真的把他们都赶回来,你就不怕他们的父母去向你的父母告状?到时候你会更麻烦。”
  “是啊,我怎么没想到。”陶晖这才回过味来,发现自己想得太过简单了,“好吧,我马上就去回绝他们去。”
  这就是新旧观念的差异了。在市场经济之前,人们之间的关系以人情为主,有点好处肯定都是想着照顾自己人的。但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人们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了,即有人情,也有利益,在这时,如果人情和利益交织在一起,就必然会发生矛盾。林振华对这一点的认识远要比陶晖深刻得多。
  最后,跟随熊立军两口子一起来到上海的,便是四名与他们毫无瓜葛的年轻人。其中两人来自于汉华机械厂,分别名叫戚庆辉和蔡艳芳;另外两人是从丰华县城招收的,名叫章文成和任云竹。这四个人正好两男两女,两个小伙子负责管理库房、运送货物以及维修服务,两个女孩子主要是担任客服,还要承担打扫卫生、接待客人等工作。
  上海人的房子面积都不大,熊立军租的这处房子,除掉仓库和门面之外,还有八个房间,其中他和陶晖占了一间,四名职工占了两间,还有五间房子分别作为办公室、接待室和客房。正应了那句话,叫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第一批睡莲牌电风扇运抵上海的时候,已经是11月份了,这可真不是一个卖电风扇的好时间。熊立军拎着一个装电风扇的纸箱子,开始逐门逐户地上门推销。
  “睡莲电风扇……没听说过啊。”
  在上海红星百货商店,经理乐川皱着眉头对熊立军说道。他是一个矮胖子,一看就是养尊处优惯了的人,不过,胖子也有胖子的好处,那就是脾气一般都会比较好。
  “呵呵,乐经理,我们这是新产品,刚刚投产不久。所以市场上还没见过。”
  “你们是哪里的厂子?”
  “我们是江南省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4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