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山野怪谈(校对)第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672

  到了近前才发现,这家亮着灯的竟是一家小店,我下了车便走了进去,问老板要了一包烟。
  老板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他见到我进了店,笑着说年青人,最好不要大半夜的开车啊,不安全。
  我说了声谢谢,同时向他打听眼前这条路是否能到我家乡的方向。
  老头点点头,说我没有走错路。
  听到这回终于没有再走错路,心里倒是放松了不少。这时,老头突然问我:“小伙子,这天气都凉了,你咋还出这么大的汗哩?要不要喝点水?”
  我抹了一把冷汗,笑了笑,接过他倒的一杯热凉,然后想起之前莫名其妙闯入的那条荒废已久的遂道,不由就问老头:“老伯,我问您件事呗,前面不远是不是有一条荒废了的遂道啊?那儿叫什么地方呢,怎么我看着挺邪门的。”
  老伯一听这话,立即表情就变了,满脸好奇的打量着我,然后说:“年青人,你咋突然问起那个地方来了呢,难道……难道跑到那个地方去了?”
  我见他脸色不对,知道他一定是知道些什么,于是点头说:“是的,不知不觉我就走到了一条荒废的遂道里了,幸亏我发现的及时,要不然今儿这条小命就坠悬崖下去喽。”
  “年青人,你命可真大啊,要知道那个地方可是去不得的,去到那的人可没有几个能活着回来的。”老伯脸色都白了,惊恐道。
  一听这话,心道果然他知道一些那里的情况,于是我急忙问他:“老伯,看来您知道那个地方了,那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呀,怎么会那么邪门呢?”
  “后生仔,你还真的想听啊,不怕听完了等下都不敢开车么?”老伯饶有兴趣的打量起我。
  我点了点头说,老伯您就跟我讲一讲吧,要不然我心里总会乱琢磨。
  老伯见我这么想听,于是便跟我讲了起来。
  原来在解放初,那条公路是江西的省道,修遂道那座山被称为亡魂山,因为在解放前那儿打过一次战役,敌方上千的尸体就这样掩埋在了那座山上,加上后来那座山时常鬼火点点,哭声笑声震天,离得很远都能听得见,有时还能看见部队在上头走正步,所以亡魂山便由此而得名。
  当初本来是打算公路是从那座山体上劈山而过的,可是动土的时候施工人员常常出事,有的从山上摔下来,有的开山炮时被石块飞出老远射死的,更有的在夜间出外巡视时听到怪异的叫声,然后就永远也回不来了。听说,是跑进大山里去迷了路,但却怎样也找不到人,而且,巡视的人员,又是如何会走丢失踪的呢?这些真相,的确是无人得知。
  工程没做到两三天,死的人就有五六个,这时上面的人也就害怕了,于是后来就不开山了,而是改为直接挖遂道穿山而过。
  遂道倒是挖的很成功,很顺利,不久这条省道就通了车。因为修遂道那山之前叫作凤鸣山,只是后来被喊成亡魂山,所以这遂道也就取名为“鸣山遂道”,意义是想把这座山还原来以前的名字。
  可是通车后没多久,这条遂道就常出事,交通意外每月都会发生。有的人半夜经过那,时常会见到遂道里头很热闹,行人颇多,有老有少,有的还会求你载一程。有的司机半夜竟然能在遂道中见到送丧的队伍,或是迎亲嫁女的队伍,吹吹打打的将前方的路都给堵掉了。
  不过当地人都知道,那里是不可能半夜有人的,所以那些所谓看到有行人的司机多半是见到了不干净的东西,而往往这些人最后都在遂道里出了事,或死或伤。
  通车半年遂道里竟然就死了上百人,几十起车祸,大家也不知道因何常有死亡车祸发生,只知道那里怪事常常发生。后来,一传十,十传百,鸣山遂道可就出了名,都知道那儿很邪门,晚上不能开车往那儿过,了解的人要么绕道而行,要么等白天通过,总之是晚上不走那了,只有一些外地人才会打那儿走。也有人说,是那遂道的名字给取错了,鸣山遂道叫着叫着就叫成了冥山遂道,说是进了那条遂道就意味着通往冥间,让人不寒而栗。
  最后,因为死的人数实在太多了,政府就归咎于隧道路面狭小,这才将旧隧道废弃。后来,听说遂道因年久失修,遂道山体塌陷,成了一处断崖。至于怪事频发的怪事,却依旧时有发生,因为总有一些开夜车的司机,不知道为何老把车往那条旧路上开去,唉。
  说到这里,老伯再次看了我一眼,说:“后生仔,你说你是不是命大,竟然从那地方逛了一圈还能有命回来,这真是你的造化大啊!”
  听到这里,我也从心底打了一个冷颤,心说自己虽然倒霉,但还真算得上是命大了。的确,如果我之前发现晚了一些,再往前开出一段距离,非得葬身悬崖不可。
第五十一章
黄泉路
  想到老伯说遂道虽然荒废了,却依旧还是有很多像我一样莫名其妙闯入的倒霉蛋,于是我就问他,既然那儿这么邪门,怎么不在通往遂道方向的三岔路口把路给封了呢?这样也就不会再有司机走错路闯进去了呀。
  是的,我应当就是在那个三岔路口时,因为选错了路,结果无意中闯入了那条荒废的公路,这才跑到遂道里去的。只要把三岔路口给堵了,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
  哪知老头却告诉我:“要封早封了,还不就是因为封不住么?”
  “啊?封不住?”这倒是让我大吃一惊,心生奇怪。
  老伯点点头:“是啊,之前政府也在那个路口拦围栏,可是晚上栏杆就没了,后来又用一块千斤重的大石放在了那条荒废的公路入口处,可是也在夜里不亦而飞了,有人说是鬼魂在作怪,后来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我有些吃惊,当然,我惊讶的并非是老伯所说的理由多么可笑,而是惊讶于那个地方竟会闹得这么凶。是的,我并不认为老伯是在骗我,相反,我反而觉得他说的理由或许就是真的。
  当下,我便对他表明了身份,我告诉他,之所以今晚闯进了遂道还能回来,其实是因为我就是一个阴阳行当里的先生。
  我说的并没有错,如果我不是一个阴阳行当里的人,就算我后来发现了不对劲,或许我没有坠落山崖,但是那个出现在断崖处的小姑娘也铁定会把我给弄死,之所以我能安全回来,完全是因为那小姑娘与那个大姐姐,看出了我是一个阴阳先生,所以这才没有对我不利。
  老伯很惊讶的看着我,随后这才感叹着说,难怪我会没事,竟然是一名阴阳先生。同时,他还不忘竖起拇指赞叹道:“想不到大师这么年青的人,竟然还有这么一身本事,老头我眼浊了啊!”
  突然之间连称呼都变了,我倒不好意思了。
  这时,老伯突然激动地说:“大师,实不相瞒,我们村里的人常常走夜路会经过那个三岔路口,许多村民都在那儿出过事,后来大家都不敢打那走夜路了,唉。不知道大师可否替大家想个办法,能让那个地方不再出事?”
  我想了想,于是问他:“那儿常出事,主要是很多像我这样的人,莫名其妙的闯进那条荒废的公路对不对?三岔路口那不经常出事吧?”
  “对对对,三岔路口那儿没出过事,就是老有人在夜里走错道,鬼使神差般的走到荒废的公路上去喽,这才出的事。”老伯点头说。
  听到这话,我想起了之前自己的经历,也是鬼使神差的就选错了道。要知道那个三岔路口处的两条公路区别很大的,一条是崭新宽阔的柏油公路,一条是荒废已久的破旧水泥公路,只要不是闭着眼睛,按理来说是不可能选错路的,很显然,这之间一定有阴魂在作怪。
  想到这里,于是我就对老伯说:“三岔路口没出过事的话,那问题倒很好解决。”
  “哦?大师快讲。”老伯一听说我有办法,顿时就兴奋了起来。
  我说:“你们就在三岔路口通往荒废旧路的那个路口处,种上一排柳树把那条老路给拦断就行了。”
  老伯很吃惊的问我这能行么,会不会种下去当晚就又被鬼给抬走了。
  我对他说,按我说的去做吧,保证那树不会被移走的,而且也不会再有人开着车往那条死路上闯喽。
  老伯见我这么肯定地说,于是便点点头,不断的感激着我的这一善举。
  其实,就算他不问我化解之策,当听到他说常有人认错路往那死路上闯,我也会想办法去破解这一事情的,毕竟如今让我遇到了这事,我就不可能放着不管,或许这就是天意,老天故意让我遇见呢?何况如今不必我自己亲自动手,只要说出个办法来就自有村民们去做,何乐而不为。
  见麻烦不久就会得到解决,我心里也很高兴,不久,我便告辞了老头,开着车继续上了路。离开之时,还不忘叮嘱老伯,一定要种柳树,种别的树没用。
  或许这时有人就会问了,柳树也称之为鬼柳,属阴,这种树种在那个地方,不是更会招鬼吗?
  其实,柳树属树,这是对的。但是柳树同样能拦鬼,正所谓阳掌打人,阴掌打鬼,说的就是咱们人的巴掌正面打的是人,如果用巴掌的手背去打人,就打的是那个人的魂,因为掌背为阴,所以能打伤那人的魂魄。同理,一般的树是拦不住鬼魂的,只有用柳树这种属阴的树方才能拦住鬼魂。民间不是有一句老话是这样说的么,说“柳枝打鬼,矮三分”,说的就是用柳枝打鬼,鬼就会矮上三分,对于鬼魂来讲,鬼柳就是实质性的东西,所以种柳树自然也就能拦下鬼了。
  关于柳树能拦鬼,之前其实就有讲到过,杨权家屋后的柳树构成的阴路锁魂风水局,不就是因为柳树的原因么,所以致使闯入柳树里的鬼魂出不去。所以,只要在荒废的公路路口种上一排柳树,生生将公路给拦断,那么鬼魂就无法过来迷惑司机误闯死路,其次因为有一排柳树存在,司机也就更加不会选错路了,可谓是一举两得。
  离开了老伯那个村子,继续一路往前行驶着,出了村,接下来依旧是一眼望不到人烟的大山。江西山多,这恐怕到过江西的人都会明白的,而我所行驶的路段就是那种大山脉连着大山脉的那种,十几二十公路见不到人烟是很正常的。
  就这样开了大概半个多钟头,夜色更加深了,此时已经接近下半夜了,而眼前的道路上也起了大雾,冷清的公路上尽是雾蒙蒙的一片,在这种夜间很难视物,所以我不得放慢了些速度。
  大概又开了十几分钟后,突然,我眉头就皱了起来,因为我看见路边的一块路牌上竟然写着“黄泉路”。
  当下我就感到非常奇怪,心说怎么会有人把公路取成这样的名字啊?黄泉路,这不是阴曹地府里的名字儿么,如今眼下的公路竟然也叫成黄泉路,这也太他娘的不吉利了吧?
  不过当我想起之前那个遂道也取了一个不吉利的名字“鸣山遂道”,意通“冥山遂道”,所以如今又遇到了一条“黄泉路”,自然就释然了,认为只是哪个领导不会取名才闹出这等笑话来的。
  可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我继续往前行驶了十几分钟后,我终于是有了一种不安的感觉,因为眼前的公路实在是太冷清了,而且公路上的夜雾也实在太浓了。
  我记得之前在老伯的店里停歇时,还时不时的能看见一两辆车辆经过,可是现在竟然都快有一个钟头了,却连一辆车也没有遇见,难道我又走错路了?
  想到这里,我车速就放慢了下来,而就在这时,前方突然出现了一座大桥,大桥很长,很宽,一眼望去根本看不到桥的尽头,因为桥的另一段全是白茫茫的浓雾,看上去就好像这座桥是通往另一个未知的世界一般。
  此时,我心里的不安更加的强烈了,这时,车已经开到了桥头,不过我并没有开上桥上去,而是在桥头处停了下来,开始仔细打量起这座桥,接着竟在桥头的石碑上发现了三个字,上面写着三个红色的大字:奈何桥!
第五十二章
阴间驶来的冥车
  之前就看到了写有“黄泉路”的路牌,现的竟然突然间又看到“奈何桥”这三个大字,我真的是头皮都发麻了,顿感大事不好,知道这回显然多半又是闯到不该来的地方了。
  如果说之前的看见的路牌写着“黄泉路”只是一个偶然的话,那也就算了,毕竟有的名字的确是那么的让人哭笑不得,但是黄泉路走完了,接下来却又来了一座奈何桥,这他娘的就不得不让人感到奇怪了。
  奈何桥是啥地方啊,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听过的,那可是阴间的桥梁名字啊。据说奈何桥是冥界唯一一条通往轮回之路的桥梁,不管你是善是恶,都得经过奈何桥,才能到达往生之处。不过唯一区别之处在于,生前行善者,过桥时走的是上面的金、银、玉石桥,为恶者走的是破烂窄小的木板桥,而桥下则是惊涛骇浪的忘川河,掉下去便永世无法投胎。
  你想想,黄泉路和奈何桥,这两个名字都是阴间的名字,怎么可能接二连三的把阳间的路和桥叫成阴间的名字一模一样的啊?
  当下我就心慌了起来,心说难道我他娘的跑到阴间地府来了不成?
  说实话,当时我真的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一个多小时来一直就没有见到任何的车辆,虽说现如今是深夜,但是这怎么样也是省道啊,不可能连辆车都没有吧?而且眼前的路一直浓雾迷漫,接着又出现了黄泉路和眼下的奈何桥,我真的有种置身于阴间地府的感觉。
  想到这里,我哪里还敢继续往前开啊,难不成还真的过奈何桥?之前看到黄泉路的路标我就心生好奇,如今再看到一条奈何桥,我是万万不敢再继续乱闯了。
  正当我准备调转车头往回走时,前方奈何桥的尽头处却出现了灯光,接着一辆客车从浓雾之中缓慢地驶了过来……
  看到对面来了车,我当时的心情可以说是顿时放松了下来,心说自己真是太过一惊一乍了,前方来了车,就足矣说明我没有走错路,而这所谓的黄泉路和奈何桥,显然只是和阴间地名同了名。
  就在这时,对面那辆车也慢慢地越来越近了,我仔细瞧了瞧那辆车,接着我一颗刚放下去的心立即又再次提到了嗓子眼,因为他娘的这辆车竟然不是坐人的车,而是辆冥车!
  何谓冥车,冥车就是非生人乘坐的车子,是一种专门给死人或鬼魂坐的车。一般冥车指三种车,一种是阳间殡仪馆专用来装运尸体的汽车,这种专门运送死人的车子一般被人称作为冥车或灵车;第二种是人死之后,阳世的亲人就会烧一些纸扎的纸车过去,这些纸扎的车子烧过去后就变成了阴魂们坐的冥车,当然,还有一种就是常年在阴阳之间来往运送灵魂的车辆,这也称之为冥车。比如哪里死了人,那么阴间地府就会派辆冥车前往阳间去接这个人的魂魄,送往地府,据说很多人在半夜里见到过这种冥车,哪里出现了冥车,哪里就会死人。
  只见眼前正缓缓向我这边驶来的冥车,是一辆黑色的客车,样子看上去倒像是阳间的公共汽车,长长的,但是在它的车头上方位置却顶着两只硕大的牛角!那两只牛角足有一米多长,手臂般粗,一边一只顶在汽车的车头顶上,而在汽车的最中间则写着三个大字:幽冥号!
  看到从桥的浓雾之中驶来的竟然是这样一辆车,我就算再傻也知道这车不对劲了,知道这一定就是冥车了!
  那辆顶着牛角的冥车越来越近,接着我也看得越加的清楚,车子的确是用纸糊的,通身都是用黑纸糊的,离得近了都能清楚的看见那纸糊在上面皱皱巴巴的样子。这辆车一样的有车窗,只不过车窗并没有玻璃,而就是这样空空的,我能顺着它的车窗看见车里的座椅,还有一些黑影呆呆地坐在车里面。
  冥车虽然走的很缓慢,但是却也慢慢地开到了我的面前,这车子没有任何的声音,就像是一条船一样从水面上飘过来似的,无声无息,给人一种置身在梦中的感觉。
  车子一到我的面前便突然停了下来,接着车门“吱”的一声自己打了开来,然而却并没有人上车,也没有人下车,它就这样静静的停在我面前,那意思就好像是在等我上去一般。
  我头皮一阵发麻,如果眼前遇到的只是一个阴魂之类的,我或许会给他点颜色瞧瞧,但眼前出现的却是阴间地府专接送阴魂的冥车,我总不可能把地府的专车给烧了吧?如果真这么做的话,那下回我真的到了地府,不被他们给收拾惨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6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