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1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416

  “多少?600块!”靳善平大惊小怪地喊道,“我的乖乖,那你还犹豫什么?啧啧啧,还是你们搞技术的人吃香,这年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呀。我当年如果留在技术科,没有去搞行政,你说现在是不是也有人出600块一个月来请我了?”
  “应该有吧。”于利鸿哭笑不得地敷衍着,拜托,你靳善平一向就不是搞科研的料,就别去做这种不切实际的假设了。
  “好,太好了!”靳善平毫不掩饰地说道,“这个报告我马上就给你批,赚钱的事情,不能耽误。老于,你放心,停薪留职不是辞职,更不是开除,你什么时候不想在外面干了,随时可以回来。哈哈,当然,我也只是说说了,人家给你这么好的待遇,你怎么会不愿意干呢?”
  厂长办公室这边的动静,很快就吸引了各行政科室人员的注意,厂办主任来了,技术科长来了,财务科的老会计来了,收发室的小打字员也来了。大家都带着满脸的喜色,热情地恭维着即将奔向锦绣前程的于利鸿,讨论着拥有600元月薪可以过一种何等土豪的生活。
  于利鸿脑子里空空地,笑容僵硬地感谢着众人的祝福。直到稀里糊涂地走出了厂门口,他才想起自己准备好的那些移交材料,还根本没有交给自己的同事呢。转念一想,技术科长刚才也是在场的,人家根本就没提这事,也许,就是根本不在乎他是否做移交吧。
  回首望去,厂门上“浦江塑料七厂”几个大字依然清晰,进出厂门的干部工人们的自行车铃声依然清脆,几个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女工勾肩搭背地走过去,于利鸿仿佛能够听到她们肆无忌惮的调笑声。一个不再有于利鸿这个人的塑料七厂,与往日并没有任何的不同。而于利鸿自己,却已经不是昨天的自己了。
  该觉得庆幸,还是悲哀呢?于利鸿晃了晃脑袋,他实在是想不明白了。这一步踏出去,也许就再也不会回头了吧?
  公共汽车开过来了,于利鸿跳上车,向售票员晃了晃月票,找了一个座位坐下去。车子开动了,一股酸不酸、咸不咸的树脂味道从窗外飘进来,这是这一片化工区特有的味道。车里的乘客都厌恶地用手捂住了鼻子,唯有于利鸿深深地吸了一口,随后,他的眼眶微微有些湿润了。
第二百二十五章
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
  这一段时间,像于利鸿这样经历过心灵上的痛苦折磨的技术人员,在浦江还有不少。他们中间的一部分,最终来到了海杰公司,成为公司的研究人员;一部分因为单位上的阻拦,未能成功离职,不过,夏扬杰与他们约定,可以在礼拜天的时候过来帮帮忙,同样是有报酬可拿的。
  当然,还有一些人经过思想斗争之后,最终拒绝了海杰公司的邀请,这也是在喻海涛、夏扬杰他们预料之中的事情。民营科技公司是一个新生事物,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敢去接受它。
  北二钢发出的盘条,早就送到了四分公司的手上。彭兴宗信守诺言,果然派人把老机修厂修缮一新,交给了海杰公司。彭兴宗还照着夏扬杰的要求,在厂区里建起了两幢新的两层小楼,以此换到了额外的10吨盘条。至于这两幢小楼是作为实验室还是办公室,这就不是彭兴宗需要关心的事情了。
  在重金诱惑之下,夏扬杰麾下的研究团队迅速发展到拥有40余人,形成了由技术权威与年轻助手组成的两级科研梯队。由于人手充足,夏扬杰在自己所承担的课题之外,又增加了几个新的研究项目,分别由不同的科研团队负责。所有这些项目都与纤维缠绕树脂问题相关,这也是夏扬杰与秦海商量过的思路,即先集中力量,形成在特定领域上的科研优势,再逐渐向其他领域拓展。
  除研究人员之外,宁默、喻海涛还招收了十几名行政人员,用于维持公司的各项行政事务,包括为研究人员们提供各种后勤服务。
  在此期间,秦海一直都在外地出差,只是通过电话了解这边的情况,对一些重大事情作出决断。他欣喜地感觉到,宁默、喻海涛这两个昔日的小伙伴,已经在严酷的环境中磨炼出来,成为得力的管理人员了。当然,这些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学费,也是十分可观的,如果秦海背后没有平苑特钢厂和北溪第二钢铁厂这两台提款机支撑着,他也没有胆量这样放手让小伙伴们去尝试。
  不过,最艰难的时期总算是熬过去了,海杰公司的各项工作都进入了正轨。夏扬杰那边传出来的消息显示,科研活动进展十分顺利,成果指日可待。一旦第一项成果问世,前期的投入都可以得到补偿,海杰公司就真的能够实现自我的良性循环了。
  浦江那边在紧锣密鼓地运作,此时的秦海,却正坐在京城的一幢苏式风格的大楼里,与金属材料专家陈贺千聊着家常。
  工作小组在全国各地调研汽车配件供应情况,京城作为一个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自然也在工作小组的调研范围之内。在京城走访了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之后,路晓琳宣布给众人放假一天,然后自己就先拎着包回家去了。与他们同行的其他人也都有自己的去处,剩下秦海无处可去,于是便跑到钢铁总院,来找陈贺千聊天。
  “这么说来,这一年多时间里,你可真是做了不少事情啊。”陈贺千听完秦海简单介绍的情况,不无惊讶地对他评论道。
  “是啊,好几次迫不得已,冒用了陈老师的名义,我这次是专门来向陈老师请罪的。”秦海笑呵呵地说着,他嘴里说请罪,脸上却没有一点歉疚之色。
  其实,他冒用陈贺千名义的地方,比他实际向陈贺千坦白的还要更多一些。比如在西班牙的时候,他就是打着陈贺千的旗号与胡安尼托取得联系的,甚至还让胡安尼托误以为他卖给自己的几个配方是出自于陈贺千的实验室。这种不能见面的幕后交易,秦海自然不会向陈贺千说起,他无法确定陈贺千知道此事之后,会不会恼火。
  陈贺千摆了摆手,说道:“用我的名义有什么要紧的,只要你没用这个名义去干坏事就行。不过,小秦,我一直没弄明白,你懂金属材料,现在又在搞高分子,而且好像无机那边,你也有所涉猎,你这年纪轻轻的,怎么会懂这么多东西。”
  “这个就纯粹是机缘巧合了,呵呵,有些事也不是科学上能够解释得清楚的。”秦海含糊其辞地回避了陈贺千的问题。
  陈贺千倒也没有深究下去的意思,他另起了一个话头,对秦海问道:“小秦,你刚才说你现在在筹建几个科技服务公司,你觉得这种民间科研力量,能够比我们这些正规的科研院校更有竞争力吗?”
  秦海笑道:“这个不能比吧,你们是正规军,我们是游击队,本来就不是放在一起对比的力量。”
  陈贺千没有被秦海的谦虚所动摇,他问道:“你觉得你们这些游击队,有什么正规军不具备的优势呢?我知道你小秦这个人向来是头脑精明的,如果你看不到自身的优势,绝对不会在体制外另搞一套。”
  秦海无奈了,他说道:“优势当然是有优势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了。”
  “你说说看。”陈贺千道。
  秦海道:“这第一个优势,当然就是机制灵活,船小好掉头嘛。比如说,你们钢铁总院要上一个项目,需要论证、审批,不但技术部门要审,行政部门、财务部门都要审,一个流程走下来,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都过去了吧?”
  “这倒是。”陈贺千不得不承认,因为这本来就是体制内的弊端。
  秦海道:“我们就没这么麻烦,只要是看好的项目,马上就可以启动,人、财、物全力保障,以最快的速度出成果。出了成果之后,我们会对参与人员进行重奖,这也有力地调动了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这是其一,我承认我们没有这么灵活的机制。”陈贺千道,“那么第二呢?”
  “第二,就是我们有生存压力,所以我们选择的课题,都是能够见效益的课题,那种专门为了骗国家科研经费而生出来的课题,在我们那里是绝对不会存在的。”秦海毫不客气地说道。
  陈贺千老脸有些羞色,他非常清楚,在他主管的范围内,就有几个完全没有价值的课题。大家都清楚这些课题大而不当,根本无法产生什么有价值的成果。但当初审批这些课题的领导、专家们都没有把这些课题淘汰掉,因为如果否定这些课题,就会有一批研究人员要失业,这些课题的存在,与其说是为了推进科技进步,不如说是为了养活一些闲人。
  “不过,如果你们只是追求眼前利益,有些长线的课题就没人做了,这算不算一个弊病呢?”陈贺千想了想,找到了一个反驳秦海的理由。
  秦海道:“这个问题我们考虑过了。目前我们的确是只做短期内能够见成效的课题,但未来随着我们实力雄厚了,我们也会启动一些长线研究,比如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这一点陈老师尽管拭目以待。”
  “这就太好了。”陈贺千赞道,“我知道你秦海不是鼠目寸光的人。”
  秦海又道:“第三个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我们非常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我们搞科研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的,所以所有的科研成果,我们都会尽力让它用于生产。我的考虑是,我们如果拿出100块钱去做理论研究,那么就要再花1000块钱去做技术的产业化研究。而在你们这里,这个比例应当是反过来的吧?”
  “可能比反过来的这个比例还要糟糕。”陈贺千说道。
  作为一名睿智的学者,他是非常清楚当前科研体制中的问题的。研究机构以论文和获奖论成败,研究人员都热衷于做出漂亮的文章,很少有人在意自己研究的成果能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在材料研究方面,科技与生产之间的脱节尤其突出,这种情况甚至到了21世纪秦海穿越之前的那个年代,依然如此。从各大顶尖国际学术刊物上看,中国的材料科学研究已经进入了第一梯队,足以与美日德法等技术强国相媲美。但在生产实践中,却仍然有大量的基础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无法做到自给自足。
  究其原因,就是材料的实验室制备与规模化的工业生产可能完全是两码事,科研人员不注重技术转化,造成的结果自然就是科研热、生产冷,两个环节无法打通。秦海作为一个过来人,岂能不知道这其中的毛病,这也是他当初拒绝陈贺千的邀请,执意要自己建一个材料帝国的原因。
  “对了,说起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情,我倒想起来了。”陈贺千拍了拍脑袋,从自己的办公桌抽屉里翻出了一张通知,说道:“小秦,你不是什么青锋农机厂的吗?这几天,农业展览馆正好在搞一个国际农业机械展,他们给我也发了通知,你有没有兴趣去看一看?”
  秦海笑道:“这倒是一个有趣的展会,反正我今天也没什么事情,陈老师如果想去,我就陪您一起去好了。”
第二百二十六章
简直是笑话
  “1987春季国际农业机械展”是由农业部和外贸部等几个部门合办的一个展会,前来参展的,都是国际知名的农业机械厂商和经销商,而参观展会的,则包括了各地农业部门的官员、农机系统的经销人员和技术人员等等。
  在展会上,除了有各种新产品、新技术的宣传展示之外,还安排了经贸洽谈活动,有采购意向的单位可以与参展商在展会上签订供销合同。
  秦海与陈贺千来到农展馆的时候,正好遇到几名官员模样的人也在现场参观。看到陈贺千,其中一名官员乐呵呵地走了过来,主动伸手与陈贺千握手,嘴里招呼道:“陈教授,你也来了。”
  “哎呀,崔部长,你也亲自来参观了?”陈贺千赶紧上前,恭敬地向那官员打着招呼。他认为这位官员正是农业部分管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副部长,名叫崔洪春。由于农机生产经常要涉及到金属材料方面的技术问题,所以崔洪春与陈贺千曾经打过几次交道。鉴于陈贺千的学术声望,崔洪春对他一向颇为尊重。
  “这是你的学生?”崔洪春与陈贺千寒暄了一句之后,抬眼看到跟在陈贺千身后的秦海,便随意地问道。
  “他是……”陈贺千一时不知道该如何介绍秦海才好。
  秦海微笑着答道:“我叫秦海,是陈老师的学生,今天跟陈老师一块过来学习的。”
  “是啊,是该好好学一学啊。”崔洪春没有在意秦海的自我介绍,在他看来,秦海只是一个路人甲的角色,不值得他这样的领导去记住。他只顾向陈贺千发着自己的感慨: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已经到了一个让咱们只能仰视的程度了,咱们和人家的技术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咱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嘛。”陈贺千说着万能的托辞,这句话可以用来应付一切关于中国落后的陈述。
  “一块走走吧?”崔洪春用手示意了一下,对陈贺千说道,“有些东西我也看不懂,还得请你这个大教授给我讲解讲解呢。”
  陈贺千谦虚道:“其实我也懂得不多,我是搞金属材料的,充其量也就是对金属材料方面的问题可能有点发言权,不过也非常有限。”
  说归这样说,人家部长提出愿意和你一块走走,陈贺千当然是无法拒绝的。于是,这两路人便合成了一路,崔洪春和陈贺千走在前面,秦海和崔洪春的随从们走在后面,大家顺着展台的顺序,缓缓前行,一路观看着各家厂商展出的各色农机产品。
  正如陈贺千说的那样,有关机械方面的事情,他了解得并不多,反而是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崔洪春有些经验,不断地给陈贺千介绍着拖拉机的功率、联合收割机的性能等等,弄得陈贺千颇为尴尬,好像自己成了领导,而崔洪春却成了个技术员。
  走过几个展台,崔洪春笑呵呵地往前一指,说道:“陈教授,这里到了你的地盘了,你看,这是展出犁铧、刀片的,这好像都是你们搞金属材料的人研究的领域吧?”
  “的确,这些东西我多少了解一些。”陈贺千答道。
  一行人走到那个展台跟前,停了下来,崔洪春开始指着展台上的产品向参展商发问。其实,像犁铧这样的机具,是不足以让一位部长驻足的,崔洪春主要是为了体现出陈贺千的价值,这才装出了对机具产品具有深厚兴趣的样子。
  “这是旱田使用的三铧犁,犁尖是用三层复合钢板制造的,外层使用的是美国SAE1095细晶粒高碳钢……”展台上的工作人员用并不流利的汉语向崔洪春等人介绍着,这是一家日本参展商,工作人员也是来自于日本的。
  “这种钢材有什么特点?”崔洪春扭头向陈贺千问道。
  这可问到了陈贺千最熟悉的领域,他不假思索地答道:“这种钢材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够提高犁尖的使用寿命。目前咱们国内还无法生产出与之相类似的耐磨钢材,所以咱们自己生产的犁尖的使用寿命,平均比国外同类产品要短三分之一以上。”
  “能不能把这种钢材的研制,列入你们的科研计划?”崔洪春问道。
  陈贺千尴尬地笑了笑,说道:“这个……恐怕需要农业部立一个项目,我们才能承接。不过,我听说农业工程大学他们好像是在搞这类钢材的研究,不知道现在进展如何了。”
  “这就是差距啊。”崔洪春又发了一句不着边际的感慨,把刚才自己说的话给掩饰过去了。陈贺千要农业部立项,那就意味着需要农业部出钱,这可就让崔洪春为难了。农业部每年倒是有一定数额的科研投入,但与农业相关的项目成千上万,这种钢材的开发,似乎一下子还无法列入日程。
  “这是我们代理的旋耕机刀片,在普通粘质土壤的使用寿命大约是1200亩,使用的材料是JIS_G4401钢材。”工作人员又指向了展台上展出的几把旋耕刀片,向崔洪春介绍道。
  “JIS就是日本工业标准,G4401嘛……”陈贺千在脑子里回想着这个钢材型号的具体细节,一时有些迟疑。
  “G4401是碳素工具钢,在日本也俗称为SK5,主要成分包括0.8%左右的碳,硅含量不高于0.35%,锰含量不高于0.5%,磷和硫都必须低于万分之3。”秦海替陈贺千回答道,不知为什么,在说这些的时候,秦海的嘴角微微有些上撇,似乎有什么可笑的事情,却又不便放肆地笑出来。
  “对对,是SK5!”陈贺千也反应过来了,“这种钢材,咱们国内也能冶炼。国内生产的旋耕刀片,有用这种碳素工具钢的,也有用弹簧钢的。”
  “不过,咱们自己生产的旋耕刀片,比日本产品的质量还是要差出不少的。最起码,普通粘土使用寿命达到1200亩的刀片,咱们是无论如何也生产不出来的。”崔洪春的一名随从插话道。
  秦海扭头看看那位随从,说道:“你掌握的情况可能不太准确吧?据我所知,国内企业也有能够生产出达到这一寿命水平的刀片的,有些甚至还超过了这个水平。”
  没等那名随从回应,在他们身后,传来了一个傲慢的声音:“哈哈,小年轻,这话是你从哪听来的?在我们这些老农机面前,你说这个简直就是笑话了。”
  众人闻声回头望去,只见在他们身后,走过来了几个人,说话的正是领头的那位。秦海仔细一打量,发现自己居然认识此人,他正是浦江丰禾农机厂的厂长娄福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