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1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4/416

  挂靠的作法,是从甲单位出来,把身份放到同为体制内的乙单位,而自己却到体制外的丙单位去工作。对于乙单位来说,这个人的身份依然是停薪留职,但却规避了甲单位不允许停薪留职的制度约束。由于这种作法日益普遍,在许多地方甚至专门出现了用于挂靠人员的单位,有点像后世的人才中心或者劳务派遣公司的性质。
  秦海不是不知道这种方式,他只是觉得,要把这么多人都弄成挂靠,自己压力山大。他要建材料学院,需要的是成百上千的学者和研究助手,上哪找一个这么闲的单位,能够挂上这么多幽灵呢?
  “我觉得吧,我会给来的人提供最全面的保障,他们既然想来,就一心一意来,如果非要挂靠的话,我就不要了。”秦海有些不忿地说道。
  陈贺千干笑了两声,说道:“小秦,你这就是赌气了。像孙玉智这样有才华的人,你也不想要?”
  “我是说其他人嘛。”秦海尴尬地说道,在他心里的名单上,有那么几十个人是他志在必得的,除非人家自己不想来。
  陈贺千道:“我的意思是说,你要找个单位,对于那些你特别看重,而他们自己又有顾虑的,你可以变通一下,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至于那些可有可无的人,你就尽可以不管了。”
  听到陈贺千这话,秦海忽然哈哈地笑了起来,一直笑得连出租车司机都忍不住从后视镜里看后排发生了什么事情。陈贺千被秦海给笑懵了,他拼命地拍着秦海的肩膀,斥道:“你笑什么,吃什么试剂了!”
  “陈老师啊,我原来一直以为我是最黑心的,没想到你比我还黑心啊。”秦海一边揉着肚子,一边对陈贺千说道。他不得不承认,陈贺千的这个主意,比他自己能够想出来的主意要凶残得多,这是赤果果的搞歧视政策,亏这个老家伙刚才还在假惺惺地说什么担心大学里开不了课呢。
  “我这不是替你着想吗,你这个人,怎么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啊!”陈贺千也知道自己不地道了,他红着一张老脸,尴尬地给自己找着托辞。
第三百一十二章
秦海靠不靠谱
  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秦海带着办事处的几名工作人员又跑了十几家高校和科研院所,接触了一大批他所熟知的材料学专家。在走访的过程中,他还发现了一些在现时才华横溢、后世却默默无闻的学者,听他们的意思,似乎此时已经动了下海经商的念头,正在犹豫不定之间,或许这一颗一颗的明星就是这样逐渐黯淡下去的。
  陈贺千陪着秦海走了一些地方,多数时候还是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不过,这些天他办公室里的电话可从来没有消停过,无数的同行、门生、故旧等纷纷给他打电话,核心问题就是一个:秦海这小子,到底靠谱不靠谱。
  秦海把事情闹腾得这么大,连陈贺千心里也不踏实了。他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一个人竟然打算把全中国的材料学精英尽收囊中,为己所用。这种事往好处说,是志向远大;往坏处说,这是撬动了整个国家的基础啊。
  “小秦,你是不是有点太贪心了?”再见到秦海的时候,陈贺千忍不住规劝道,“你想建一个材料学院,这个想法是好的。可是你把全中国最好的材料学家都挖走了,而且是挖到你私人的名下,这事怎么看都不合适吧?”
  “我没全部挖走呀,您不是还留在钢铁总院吗?其实,我这些天跑下来,有意向跟我走的人,还不到一半呢。”秦海笑嘻嘻地辩解着。
  陈贺千仰天长叹:“一半还少啊!全国就这么点能拿得出手的材料人才,你一个人就带走了一半,你的材料学院岂不是要和国家分庭抗礼了?”
  秦海正色道:“陈老师,您可以现在就向教委或者科委打一个报告,请他们出面出资来组建一个国家材料学院,按照相同的待遇,我保证彻底退出,绝对不会和国家抢人。”
  陈贺千无语了:“你明知这是不可能的嘛,你这不是趁火打劫吗?”
  要说起来,以国家的力量,要建一所材料学院,把有能力、有潜力的材料学者集中养起来,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并非无法做到。关键在于,材料领域你可以这样做,其他领域呢?对于国家来说,材料只是诸多需要扶持的科技领域之一,不可能厚此薄彼。但如果每个领域都这样做,国家的财力显然是无法承担的。
  而秦海就没有这个负担了,他是搞材料的,因此也只关心材料。其他领域的死活,不关他的事。而且由于他是私人出资,其他领域的学者无法指责他不公平,而只能感叹自己的领域没有出现一个秦海这样的妖孽。
  对于秦海的这番动作,国家教委和科委自然不可能毫无察觉。但国家政策并不禁止人才流动,而且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流失的现象也并非始于秦海,所以对于这个事件,这两个部门也有些不知所措,甚至应当由哪个司局来过问都弄不清楚。有些位置比较高的官员甚至觉得有民营资本出面支持科研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对此事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于是最终大家也就心照不宣地保持沉默了。
  最后,还是国家机械委新提拔的副主任杨新宇坐不住了,一个电话,把秦海召到了他的办公室。
  “小秦,好久不见,你变成熟了很多嘛。”杨新宇官升威涨,一见秦海就来了这么一句。
  过去三年,在秦海的协助下,浦桑汽车的材料国产化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使汽车配件的国产化率迅速提高到了70%以上,圆满完成了国产化的第一期目标。在此过程中研发出来的新材料以及材料加工、处理工艺也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的其他领域,推动了全国机械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因为在浦桑汽车国产化工作中做出的业绩,杨新宇众望所归地被提拔为机械委副主任,接替了退居二线的苏成英。在此之后,他倒是的确有将近一年时间没有见过秦海了。
  “杨大主任,您高升之后,我还没给您贺过喜呢,罪过罪过,现在补上不知道还来得及来不及。”秦海笑着向杨新宇连连作揖,做足了向上司献媚的姿态。
  杨新宇与秦海打交道多了,知道此人一向没个正形,倒也并不计较。他招呼秦海坐下,让秘书进来给倒上茶水,然后自己坐在秦海侧面的沙发上,说道:“什么高升不高升的,对我来说,只是工作比过去多了几倍而已。我前几年一直在浦江做具体工作,乍一接触全局,还有些手忙脚乱的,所以倒真是有很长时间没有找你聊天了。”
  秦海应道:“是我没有主动来向杨主任汇报工作,其实主要也是知道杨主任工作太忙,怕耽误您的时间。”
  杨新宇摆了摆手,说道:“对你,不存在这个问题。不管我工作多忙,见你小秦的时间都是有的。你这个人脑子灵活,点子多,和你聊天对我的工作很有启发。所以,你记住,我这里的大门永远都是向你敞开的。”
  “惭愧惭愧,杨主任这么信任我,我却没有主动替杨主任分忧,实在是不好意思。”秦海说道。
  杨新宇笑道:“你不替我分忧,我也就认了。可是你给我添乱,这件事我可得找你好好说道说道了。”
  “杨主任此话乍讲啊?”秦海能够猜得出杨新宇想说什么,但故意装出一副无知的样子,等着杨新宇继续往下说。
  杨新宇道:“我听说,你昨天去了机电研究所,想劝说阎顺成到你那里去?”
  “杨主任真是明察秋毫,昨天的事情,您今天就知道了。”秦海嘻皮笑脸地间接承认了。
  杨新宇道:“我能不知道吗,阎顺成是我们系统搞刀具材料的第一把交椅,他如果离开了,机电所这边的刀具研究就完了。”
  秦海道:“不会吧?我了解过,阎老师只是一个副总工,他们研究室还有两位副总工,我可没让他们走。阎老师走了,我想他们二位应当会很开心才是,说不定还能迸发出新的科研热情呢。”
  “小秦,你就别哪壶不开偏拎哪壶了好不好?”杨新宇咬牙切齿地说道。
  机电研究所是机械委下属的重要研究机构,杨新宇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型的干部,所以对机电研究所关心较多,对于其情况也比较了解。秦海说的另外那两位副总工,杨新宇是知道的,都是通过搞名堂、熬资历才混上来的人,搞科研的能力不行,拉帮结伙的能力却是一流。
  阎顺成是个技术宅,是靠着自己的实力当上副总工的。但由于他成就斐然,对另外那两位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经受遭受他们俩的联手排挤。这个情况,杨新宇在调研的时候也听一部分人反映过。
  杨新宇曾经想过要着手解决一下这个问题,但无奈体制内的各种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杨新宇刚刚晋升,不可能为了一个研究人员的事情而去触动整个体系,因此这件事也就搁置下来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机械委副主任的身份,亲自去视察过阎顺成的实验室,当众给了他一些勉励,算是给他撑了撑腰,至于效果如何,就是两说了。
  昨天,在秦海访问过阎顺成之后,阎顺成犹豫再三,拨通了杨新宇的电话,说了秦海的意思,并怯生生地流露出想离开的意愿。以阎顺成的想法,杨新宇对他有知遇之恩,他如果要离开,无论如何是应当向杨新宇通报一声的,甚至如果杨新宇表示反对,他也会毅然地留在机电研究所。
  杨新宇没有当场表态,只是对阎顺成的选择表示理解,说自己会联系一下秦海,了解一下具体情况,然后再给他答复。
  挂断阎顺成的电话之后,杨新宇让秘书去了解了一番,这才知道,秦海所到的地方,并不仅限于机电研究所,还包括了另外几家机械委直属的研究所和高校,其中一些稍有点成就的材料专家,都收到了秦海的要约。
  就这样,杨新宇才紧急联系了秦海,要向他问个究竟。
  “另外那两位是什么德行,你应当比我更明白。你把阎顺成挖走了,留下他们,我的机电研究所就变成养鸡场了。”杨新宇气乎乎地对秦海说道。
  秦海笑道:“原来杨主任也知道你手下人浮于事,那你怎么不把他们给撤了呢?”
  “你以为撤个人那么容易?”杨新宇道,“人家没犯错误,一年也能按要求出几项成果,虽然说那些成果水平不如阎顺成,好歹也是能够通过评审的,我凭什么撤掉他们?而且这二位的资历比我深得多,我今天撤掉他们,明天他们就能闹到中央去。”
  “所以你就只能看着他们占了茅坑不拉屎,让阎老师一头驴拉车?”秦海问道。
  “你怎么这么多俏皮话啊!”杨新宇无奈地说道,“有些事情,你要理解,不是什么事都可以照我们的意愿去做的。毕竟……”
  “打住打住,你是不是想说我们现在还是初级阶段啊?”秦海笑着问道。
  “初级阶段?”杨新宇摸摸脑袋,“我没打算这样说……不过,你这样说倒也挺合适的。”
第三百一十三章
保护性挖墙角
  后世的人们,是无法理解当年那些困难的。在今天我们觉得很糟糕、很不合理的事情,在当年可能都算不上什么事情,因为当年的人们面对的,是十倍于今天的糟糕和不合理。这几十年,中国就是在不断地改革各种不合理的事情之中逐渐前行的。
  杨新宇贵为一个副部级的高官,也撼动不了现行的体制,他只能是在体制中间寻找一点点的缝隙,去推行自己的思路。他深知,以阎顺成的才华和贡献,理应得到更快的提升,享受更好的待遇,但体制有体制的规则,他无法超越规则去给阎顺成以更多的关照。
  “小秦,不管怎么说,你现在这种行为,都是非常不妥当的。你想过没有,阎顺成在机电研究所能够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在你那里能够发挥的作用,我手里有好几个重大课题需要他担纲,他一走,我就真的抓瞎了。”杨新宇苦口婆心地对秦海说道。
  如果前来撬墙角的人不是秦海,而是其他的什么人,杨新宇断然不会这样耐心地去做什么工作。要想阻止一家民营企业撬国家的墙角,他能够找出10种轻而易举的方法,甚至可以让前来挑衅的企业尝尝被国家列入黑名单的滋味。
  然而,对秦海,杨新宇做不出这样的举动,他一向知道秦海是一个懂大局的人,他更愿意以一种说理的方法,劝说秦海放弃这个方案。
  秦海看看杨新宇,平静地说道:“阎顺成的女儿有哮喘病,身边离不开人照顾。阎顺成夫妻俩要上班,想让老岳母到京城来帮着照顾孩子,却无法安排老人的住处。阎顺成打报告申请多分一间房子。到现在快一年了,还没有解决,这个情况,您知道吗?”
  “这……”杨新宇一下子被秦海问住了,嘴张了好几下,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秦海说的这个情况,杨新宇还真是知道。他为此专门向机电研究所的所长提过一次,所长满口答应,表示只要机械委能够拔款让研究所新建一幢家属楼,就一定优先解决阎顺成的住房问题。
  所长的这个答复,其实是拿着阎顺成的事情来要挟杨新宇,还让杨新宇找不出什么理由来反驳。我不是不听你杨主任的话,我也愿意给阎顺成解决困难,但很可惜,我没有这个能力,除非你给我变出多余的房子来。
  阎顺成有没有困难,当然有,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机电研究所里有困难的职工岂止阎顺成一个,照顾了他,要不要照顾其他人?你杨大主任如果敢签字画押,说只需要照顾阎顺成一人,那所长就可以把这个批示通告全所,到时候,杨新宇能应付得了沸腾的民意吗?
  至于说阎顺成是人才,有突出贡献,这种话杨新宇更是不敢随便乱说,一说出来就可能会捅了马蜂窝。他是人才,我们难道是蠢才?再说了,大家都是革命群众,只有革命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异,你杨主任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吗?
  想到这种种麻烦,杨新宇最后也没办法了。他只能以私人的名义,拿出一些钱,让秘书买了一些营养品送给阎顺成,说是给孩子吃。至于房子的事情,就只能是不了了之。
  秦海如果要跟杨新宇说什么大道理,杨新宇自然可以拿出一堆更大的道理去反驳他。但秦海把这一条理由说出来,杨新宇彻底地哑了。是啊,他的确离不开阎顺成,需要阎顺成去为他做事,但反过来,他能给阎顺成提供什么呢?
  “你就是以这个条件,说动阎顺成去你那里的?”杨新宇哑着嗓子问道。
  秦海点点头,说道:“我答应给他提供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还答应帮他从国外弄一批人血丙种球蛋白,这是给孩子用的。有医生跟他说,孩子的体质太差,最好每月打一支这种球蛋白,而且最好是进口的。以阎顺成的级别,在国内买不到这种药……就算买得到,他也买不起。”
  “失职啊!这是我们工作的失职啊!”杨新宇用拳头捶着沙发扶手,郁郁地说道,“好吧,如果阎顺成心甘情愿跟你走,我这里绝不会阻拦。我不能让这些人才流了汗还要流泪。”
  秦海道:“我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些人的生活情况,才下了决心要把他们挖走。其实,如果我不下手,他们觉得熬不下去的时候,也是会离开的。或者是出国,或者是下海,总之,会比到我那里去造成的损失更大。所以,我现在做的事情表面上看是挖墙角,其实是在替国家保护人才。嗯,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种行为叫作‘保护性挖墙角’?”
  “保护性挖墙角……”杨新宇被秦海的歪理给气笑了,“小秦,你挖国家的墙角还挖出理论来了,这也就是现在,如果放在五年前,你这种行为都够触犯法律了。罢了罢了,你说的也有道理,这些人再这样被晾下去,还真不一定能留下了,被你这种……保护性地挖走,至于对于他们本人来说,也算是一种好的出路吧。对于你小秦做事,我还是有点信心的,相信他们到了你那里,应当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秦海笑道:“这才像是那个通情达理、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杨主任嘛。”
  “少拍马屁!”杨新宇脸上带着笑意地斥道,说完,他又问道:“听说你是打算把他们都弄到安河去,在安河建那个材料学院,你为什么没想过把材料学院建在京城或者浦江,这样不是更便于吸引人才吗?”
  秦海反问道:“您能在京郊给我圈2000亩地吗?”
  “你要这么多地干什么,不就是一个学院吗?”杨新宇道。
  秦海道:“既然要建,我就得建一家全球排得上号的学院。2000亩地只是我的初期设想,我希望十年或者二十年后,能够发展到4000亩,甚至10000亩,世界只要存在的材料,都能够在我这里找到一个专门的实验室。”
  “这个目标……”杨新宇咧着嘴,有些齿寒的感觉。这样的豪言壮语,出自任何人嘴里,杨新宇都可以认为是在吹牛,而且是不着边际的吹牛。可这偏偏出自于秦海嘴里,杨新宇就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了。想想他自己刚认识秦海的时候,这家伙还只是一个18岁的青工,莽莽撞撞的,可谁能想到几年后他居然身家过亿,都敢撬他杨新宇的墙角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4/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