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1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5/416


第三百三十三章
沦落至此
  听到秦海交代自己去开发音响材料,夏扬杰连生气的劲头都没有了。他看着秦海,哭丧着脸说道:“秦总,你真的知道自己是在干什么吗?昨天让我们搞防弹衣,今天又让我们搞音箱,明天你是不是想去搞彩电了?”
  “彩电?你这个提议不错啊,液晶面板也该提上日程了。”秦海笑呵呵地说道。
  “打住打住,你不会是当真的吧?”夏扬杰瞪圆了眼睛,看着秦海的脸问道。
  秦海道:“我还真是当真了。你不说我就忘了,液晶面板肯定是要搞的,不过你放心,这个项目不归你们海杰公司搞,我安排材料学院组织一个班子来搞。”
  “小秦,你的心到底有多大啊?”夏扬杰问道。
  秦海笑道:“你没听人说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敢建材料学院,自然不会是只打算小打小闹的,所有的材料我都有兴趣,就看资金能不能支持了。”
  “咱们还是稳扎稳打,消化一个再启动下一个,你总不希望把我累死吧?”夏扬杰央求道。
  “不会的。”秦海道,“刚才说的事情与你无关,不过,音响材料这件事,我是打定主意要做了,而且非你莫属。我这里有关于纤维振膜的一些思路,你看一下,再和高林岐探讨一下,我想你应当能够找出办法的。”
  说着,他把自己连夜写出来的一些技术要领递到了夏扬杰的手里,夏扬杰对于秦海的这种举动也已经习惯了,虽然不知道秦海这些奇思妙想是如何来的,但每一次秦海的预见都能应验,这也就让夏扬杰开始有些盲目地迷信秦海了。
  “这个项目,你打算投入多少钱来做?”夏扬杰一边翻看着那些技术要领,一边问道。
  秦海道:“我估算了一下,恐怕需要花费一到两千万的样子,详细的预算你自己做吧。这个项目我比较看好,如果能够占据全球高端音响材料市场的一半,一年起码就是一两亿美元的收入。事实上,我们还可以向中档音响市场扩张,薄利多销,收益也是很可观。”
  “如果失败了呢?”夏扬杰没好气地反驳道。
  秦海知道夏扬杰只是抬杠,同时他对于自己提出的技术思路也有充分的信心,他笑了笑,回答道:“如果失败了,那就改变技术思路,继续投入,直到成功为止。做科研,怕失败还行?”
  “我们在学校的时候,申请一个10万元的科研项目,前期的论证就要几个月,基金委那边的评审也要好几轮。到了你这里,一个一两千万的项目,居然就是因为你陪着你妹妹去了一趟音乐教授的家里,就提出来了。你说说,这算不算瞎指挥?”夏扬杰继续声讨着秦海。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你说我是瞎指挥,可是我哪一回又指挥错了?”秦海反问道。
  夏扬杰其实也不是真的对秦海有什么不满,他摇了摇头,说道:“不得不承认,你秦海的眼睛是够毒的,你看中的方向,倒是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不过,小秦,咱们现在同时铺开这么大的摊子,你的资金能不能保证?我听说你打算搞化工材料生产,一套乙烯装置起码也要投入几十亿,你别到时候拿不出钱来了。”
  秦海点了点头,说道:“这是一个大问题,大乙烯,还有材料学院,这都是无底洞,多少钱扔进去都听不到响声的。所以,我希望你们这里能够尽快搞出点名堂来,我还指着你手上这两个项目给我挣钱呢。”
  “好吧,那我就跟于工他们一起玩命干吧。”夏扬杰说道,“我早看出来了,你小秦就是周扒皮再世,我们都是给你扛活的长工。”
  调侃归调侃,夏扬杰最终还是接受了秦海的安排,开始安排搞纤维振膜的研究。秦海在海杰公司呆了几天,给各个研究小组又做了一些技术指导,然后才买了张火车票,前往山南省的金塘市,柳耀忠已经先他一步到了那里,正在与当地的官员商谈合营的事情。
  “老板,坐车吗?”
  秦海拎着提包刚刚走出火车站,便有七八辆人力三轮车一齐涌到他的面前,车夫们七嘴八舌地招揽着生意,有两个人甚至直接就动手抢秦海手里的包,想把秦海硬拉到自己的车上去。
  90年代初,国内的称呼正处于混乱之中,叫同志已经不时兴,叫先生又似乎显得过于文雅,于是车夫们便学着南方人的样子,管那些看起来比较有钱的人一律都称为老板。
  “干嘛呢,干嘛呢!”黑子从人群外挤了进来,劈手从三轮车夫手里把秦海的包又夺了回去,同时瞪着眼开始训斥那群车夫。
  车夫们见黑子脸色不善,顿时就软了几分,不再敢上前拉人,只是小声地嘀咕着:“老板,你要到哪去,坐我们的车最方便了,不管多远,跑一趟只要一块钱。”
  “你来吧。”黑子随手指了其中一个车夫,说道:“去金塘宾馆,就我们两个人。”
  “没问题,十分钟就到。”那车夫高兴起来,忙不迭地招呼着秦海和黑子俩人坐进车座。其他的车夫见客人已经选定了车,也都泄了气,一个个掉过车头,又找其他的客人去了。
  “我上次来,好像没见过金塘有这么多三轮车啊。”秦海坐在车后座上,看着路上来来往往的同一款式的人力三轮车,奇怪地对车夫问道。
  “老板过去来过我们金塘?”车夫一边蹬着车,一边问道。
  “四年前,我来过一次。”秦海应道。
  车夫冷笑道:“四年前,金塘的企业多红火,哪有人出来蹬三轮挣钱。你也看到了,一个客人有七八个人抢,我一天都挣不到五块钱,如果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了,谁会来干这活?”
  “你不会是下岗工人吧?”秦海听明白了车夫的话,开始试探着问道。下岗这个词现在已经开始流行起来了,可以用于指代一切开工不足的企业中那些赋闲在家的工人。
  车夫并不回头,似乎是一心一意地蹬着车,用一种悠悠的语气说道:“我可不就是下岗工人吗?我们厂已经半年没有开张了,工资只发一半。好在还有一把子死力气,能够出来蹬蹬三轮,要不一家子人只能喝西北风了。”
  “你们厂是干什么的?”秦海问道。
  “红光玻璃钢厂,不知道老板听说过没有。”车夫答道。
  “红光……你们厂长是叫刘杰吗?”秦海想起自己几年前曾经与夏扬杰、路晓琳等一起到过红光玻璃钢厂,与厂长刘杰还有过一面之缘。当时红光厂的经营状况不错,刘杰对秦海等人有些爱理不理,对于他们提出来的参与汽车材料研发的建议也是嗤之以鼻。想不到,几年过去,红光厂竟沦落到半年无法开张的境地。
  车夫奇怪地扭回头来,看了秦海一眼,说道:“老板竟然认识我们刘厂长,没错,他现在还是厂长呢。”
  “我记得你们厂的经营不是还不错吗?有几个产品在国内还挺有名气的。”秦海说道。
  车夫长叹了一声,道:“谁说不是啊,老板是四年前来我们金塘的吧?那时候我们红光厂多风光,产品根本不愁卖,想买我们的玻璃钢的都要排长队。谁知道,这几年情况是一年不如一年,我那次和刘厂长聊天,听他说京城、浦江这几个地方建了几家大厂子,产品比我们先进,还比我们便宜,一下子就把我们的市场给挤没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秦海感慨地说道,其实红光厂的这种情况,他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预见到了,而且也提醒过刘杰以及金塘其他企业的领导。当时这些厂子日子都很好过,没人把秦海的话放在心上,现在不幸都应验了。
  车夫道:“老板你说得太对了,我们刘厂长那次也是这样跟我说的。他说当年浦江有几个人来找他,想跟我们厂合作搞汽车上用的材料,结果他没答应,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刘厂长说,如果当年花了点钱,搞了汽车上的玻璃钢技术,现在厂子起码能够混个温饱吧。”
  “刘厂长真是这样说的?”秦海有些不敢相信,车夫提到的那几个浦江人,显然就是指秦海他们了。如果车夫的话是真的,那就说明刘杰是真的后悔了。
  “当然是真的。”车夫答道,“当时我还给刘厂长出主意,叫他再去趟浦江,找找浦江那边的人,他说已经来不及了。”
  “刘厂长住在什么地方?”秦海问道。
  车夫愣了一下,答道:“他还是住在厂里啊,没搬家。”
  “我知道了。”秦海点点头,他从兜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车夫,说道:“师傅,如果这两天你能够碰到刘厂长,你把这张名片给他,说我住在金塘宾馆。他如果还记得我,就请他到金塘宾馆来找我聊聊天,如果他不记得我了,那就算了。”
  “好好,没问题,我今天回去就能碰上刘厂长。”车夫郑重其事地收起了名片,然后用手一指前方,说道:“老板,你看,前面就是金塘宾馆了。”
第三百三十四章
物是人非的金塘
  金塘宾馆是金塘市最好的宾馆,走进大堂,可以看到人造大理石的前台、人造革的沙发、俗不可耐的大型水晶吊灯,以当年的标准来说,可以算是富丽堂皇了。知道秦海今天到,黑子已经提前订好了房,此时便直接带着秦海上了楼,来到房间。
  “秦总,你看房间怎么样?没办法,这已经是金塘最好的宾馆了,条件还是没法和浦江、京城比。”黑子一边帮秦海放着东西,一边抱歉地说道。
  秦海打量了一下整个房间,看到屋里的陈设已经有些陈旧了,桌椅都是实木的,不像一些高档宾馆里用的那种人造板材;头顶上挂着的是两盏日光灯,而不是吸顶灯;电话用的还是那种拨号盘,而不是时下流行的按键……放在五年前,这些设施倒也算是不错了,但这五年国内经济发展很快,各种设施都已经更新换代,而金塘宾馆还在用着过去的东西,自然就显得有些不上档次了。
  “黑子,你看我像是在乎这些的人吗?你不记得咱们去曲武买煤的时候住什么房子了?”秦海笑着说道。
  黑子也笑了,这几年他一直跟在秦海的身边,自然知道秦海并不是那种追求奢侈的人。他第一次与秦海出差,就是去曲武买煤,当时他们是住在最便宜的招待所,住着八人的大房间。
  现在秦海的身价高了,往来于京城、浦江等大城市的时候,住的都是涉外宾馆,各种条件很是优越,相比之下,金塘宾馆就显得太寒酸了。秦海可以声称自己不在乎这些条件,但黑子作为一个随从,多少还是要表示一下自己的失职的。
  “黑子,你到金塘好几天了,你觉得金塘现在的情况如何?”秦海在沙发上坐下来,对黑子问道。
  黑子拿了个热水瓶,从卫生间接了一瓶水,再插上“热得快”,开始烧水,然后在另一张沙发上坐下,回答道:“情况很不好,听说有七成的企业都已经停工了,连机关里的干部都只能发80%的工资了。”
  “怎么会这么糟糕?”秦海问道。
  黑子道:“我这几天一直跟着柳厂长在跑,到了几家企业,这些企业的情况和刚才那个车夫说的红光玻璃钢厂的情况差不多,都是因为产品老化,没有竞争力,导致严重滞销。金塘是化工基地,很多化工厂都停工了,市里的财政也就不行了,所以整个市的情况都非常不景气。”
  “对了,咱们过去见过的那个王松安呢,还在金塘经委吗?”秦海又问道。
  黑子道:“柳厂长打听过王松安的情况,听说他已经调走了,到别的市去了。不过,原来那个曾智强还在,好像已经提了经委的副主任。”
  黑子说的曾智强,也是秦海上一次见过的,当时他的职务是金塘经委的综合科科长,专门负责秦海他们的吃、住、行等事务。具体在业务上与秦海他们接洽的,是经委主任王松安,可惜此人已经不在本地工作了。想到自己当年与王松安就合作事宜进行过的交锋,再看看现在日渐衰落的金塘市,秦海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黑子,柳厂长这些天在金塘,具体干了些什么,有什么成果没有?”秦海对黑子问道。
  黑子道:“柳厂长打算在金塘找几家化工厂搞合作,我陪他去过金南化工厂,见到了于克岫厂长,不过,他们谈得不太投机,最后也没谈成。”
  秦海问道:“不投机?什么原因?”
  黑子道:“金南化工厂现在经营状况也不行,柳厂长想租他们的厂子和工人来搞生产。于厂长的意思是希望柳厂长把厂里所有的工人都包下来,连退休工人都算在内。柳厂长觉得这个条件太过分了,所以就没答应。”
  90年代初,破产法已经实施了好几年,国内有些地方陆续开始有国企破产、并被民营企业兼并的事情发生。不过,头一年的风波使国内的政策有些收拢,民营经济的地位开始受到质疑,所以这种民企兼并国企的事情,就有些显得敏感了。
  柳耀忠这一回到金塘来,是受了秦海的提示,想趁金塘的化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之际,以一种瞒天过海的方式,并购几家企业,作为自己的生产基地。既然是瞒天过海,自然就不能用并购这样的说法,只能称为合作经营。但涉及到合作之后的人员安排,双方的诉求就很不相同了。
  对于柳耀忠而言,他与国企合作的目的,是要搞自己的生产,所以他只需要那些能干活的工人,对于不能干活的人,自然是不愿意接收的。至于说到退休工人,那就更与柳耀忠无关,他怎么可能去管金南厂的退休工人安置问题。
  而对于于克岫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所有的工人他都得管,绝对不能容忍一部分工人上岗,另一部分下岗。退休工人同样是归厂里发工资的,如果他要与柳耀忠合作,这部分退休工人的工资肯定也要纳入合作的范围之内。
  金南化工厂是50年代建立起来的,当年进厂的那一批工人,在80年代中后期陆续达到了退休年龄。一家400多在职工人的厂子,倒有近200名退休工人,差不多是2个在职人员养1个退休人员,这样的负担,足够让一家企业喘不过气来了。
  柳耀忠当然不肯把这个负担背到自己肩上来,他是来挣钱的,不是来做慈善的。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与于克岫自然无法谈到一起去,没弄到不欢而散的境地,就已经很不错了。
  秦海正是接到柳耀忠的电话,说金塘这边的事情有些麻烦,这才专程赶过来的。现在听黑子把有关细节说完,他也开始有些头疼了。
  “秦总,我看我们也不必非要找金塘这些企业合作,现在全国各地开工不足的企业多得很,说不定有些地方的条件会比金塘更好呢。”黑子提醒道。
  秦海问道:“你说的条件更好,是指什么呢?”
  黑子道:“最起码,不能让我们管他们的退休工人吧?我们又不欠退休工人的钱,凭什么让我们管?”
  秦海道:“如果我们要兼并他们的厂子,又不管他们的退休工人,那这些退休工人怎么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5/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