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1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3/416

  国内低温材料研究进展缓慢,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购买国外的相关专利。为了避开这些专利,研究人员不得不寻求其他的替代方法,而这就必然导致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耗费。秦海本人不是搞低温材料的,但他也知道这其中的诀窍。能够用钱来换取时间,这样的事情他是很乐意做的。
  “第三点,咱们在低温材料研究方面积累不够,尤其是相关的人才,十分缺乏。因此,我建议我们要大胆地从国外引进一些专业人员,用外籍军团来帮助我们攻克难关。”秦海最后抛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提案。
  “外籍军团?”所有的人都被秦海的话给吓呆了,在这个年代,中国的专家跑到国外去的很多,外国专家到中国来工作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想想看,国内研究人员的月工资才一两百元人民币,而国外的专家动辄就是几千美元,谁能请得起这样的专家?再说,就算你秦海财大气粗,能够拿出这么高的薪水,又会有什么人愿意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跑到贫穷落后的中国来工作呢?
  “秦总,你这个想法……可能有点不太现实吧。”吉振荣小心翼翼地评论道。
  “怎么不现实?”秦海笑呵呵地反问道,其实他完全知道吉振荣的意思,如果他自己没有穿越者的先知先觉,恐怕也会和吉振荣有相同的想法。
  吉振荣道:“咱们国内的生活条件和国外没法比。我们华清大学的外国专家公寓,我们觉得已经是非常高档了,可是外国专家过来之后,还是觉得过于简陋,没人愿意长期留下来工作。华清大学要请几个外教,几乎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也只是国外非常一般的学者。我们现在要搞低温材料研究,要请的肯定是学术权威。对这些人来说,让他们过来指导一下还可以,但要和我们的人员在一起长期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吉老师,您说的,是欧美或者日本的专家吧?”秦海问道。
  “是啊,难道你不是打算从这些国家请人吗?”吉振荣诧异地问道。
  秦海摇摇头道:“欧美或者日本的专家,咱们现在肯定请不起,就算我们愿意给钱,人家也不会愿意来。不过,如果是欧美或者日本之外的专家,我想身价就不会那么高了。”
  “你说的是印度的,或者巴西的?”樊志渊猜测道。
  李明亮想了想,说道:“印度倒是有两三位学者,在低温材料方面有所建树的。不过,印度方面不可能让他们离开的,他们也不会愿意到我们这里来工作。”
  秦海笑道:“大家只想到了印度、巴西,为什么就没想到苏联呢?”
  “苏联?”樊志渊愣了,难道秦海是想打苏联的主意?
  在重工业领域,苏联的科技成就无疑是极高的。可当大家在谈论技术问题的时候,却总是不自觉地会遗忘掉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苏联与中国的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两国的技术交往贫乏;另一方面则是苏联在什么领域都习惯于自己搞一套体系,与西方的体系不够兼容。中国的科技界在改革开放以来,吸收西方的科技成果较多,接触苏联的成果较少,因此也就总把苏联排除在思考问题的范畴之外了。
  听秦海提起苏联,樊志渊这才开始细细地琢磨。他突然发现,苏联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可选项。首先,苏联的化工业水准也是能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相应的各种技术积累都非常雄厚。其次,与西方国家相比,苏联的经济水平稍逊一筹,聘请苏联专家的成本,肯定能够远远低于聘请西方专家的成本。
  不过,在过去二三十年,中苏之间的交往实在是太少了,樊志渊甚至想象不出苏联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体制。如果要从苏联聘请专家来中国工作,需要有什么样的手续,或者通过哪些部门,这都是大家所不熟悉的事情。
  “没错,苏联。”秦海肯定地对众人说道,“据我了解到的情况,苏联在过去五年中,经济一直处于衰退状态。戈氏上台之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大部分没有成功,因此目前苏联国内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用处于崩溃边缘来形容,也并不为过。
  我考虑,我们可能组织一个代表团,到苏联去搜罗技术人员,聘请他们到中国来工作,我保证,他们是非常愿意接受我们的邀请的。樊主任,咱们化工设计院应当也有一些留苏背景的老专家吧?麻烦您找他们商议一下,看看他们在苏联有没有什么老同学、老朋友之类的,把这些关系都理一理。”
  “可是,秦总,从苏联引进人才,这可是涉外的事情,我们化工设计院恐怕没有这个权力吧,需要有国家相关部门同意才行。”樊志渊提醒道。
  秦海道:“这件事樊主任就不必担心了,我会去把有关的手续办好。您只需要考虑好去苏联做什么就行。”
第三百四十九章
王府家宴
  前苏联的衰败以及后来的解体,是20世纪最后一次瓜分大国遗产的盛筵,作为穿越者的秦海自然不会忘记。事实上,早在几年前,他就已经在暗中做着准备,只是当时时机还不成熟而已。最近一段时间,从各种渠道传来的有关苏联经济陷入困境以及社会陷入混乱的消息越来越多,秦海知道自己该出手了。
  樊志渊、吉振荣这些人都是受着正统教育成长起来的,脑子里从来就没有“趁火打劫”这样的词汇,当然也更想不到要在这个时候到行将崩溃的苏联去捞什么好处。听到秦海言之凿凿地说要去苏联引进人才,他们只觉得脑子晕得厉害,说不清秦海的提议是好是坏。不过,既然秦海说了一切由他安排,樊、吉二人也就不多说什么了,只是照着秦海的吩咐去准备相关材料而已。
  所谓相关材料,其实就是搜集有关苏联科技界的资料,把那些值得去网罗的人才列出来。华清大学和化工设计院都有不少50年代留苏的老学者,此外,当年化工设计院也是在苏联帮助下建立起来的,许多老人都曾经与苏联专家一起工作过。樊志渊、吉振荣他们要做的,就是找这些老人谈一谈,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提供与苏联有关的线索。
  秦海在化工设计院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番之后便离开了,他让司机把自己送到三里河附近,然后自己下车步行走进了一个绿树成荫的小院,去赴王哲奕的家庭便宴。
  三里河一带是著名的部委集中区,这些小院都是各部委的家属院。这些始建于50年代的家属楼,在当年应当属于全京城最高级的豪宅,但到90年代初,就显得有些落伍了。王哲奕给了秦海自家的楼号、单元号、房间号,秦海没费什么力气,便来到了她家的门前。
  “笃笃……”
  秦海举起手,刚刚在门上敲了两下,房门就打开了,门里露出王哲奕欣喜的笑脸:
  “秦海,你来了?真准时!”
  “呵呵,到王小姐家里来赴宴,当然得准时。”秦海笑着答道。
  “哼,谁不知道秦老板现在是有专职司机的,如果你挤公共汽车,看你能准时吗?”王哲奕一边调侃着,一边侧过身子,把秦海让进家门。
  “是小秦来了吧?”一个50出头的男子出现在王哲奕的身后,笑吟吟地向秦海打着招呼。
  王哲奕连忙给秦海做着介绍:“秦海,这是我爸爸;……爸,这就是秦海。”
  “王伯伯好。”秦海客客气气地向王哲奕的父亲点头致意,他听王哲奕说起过,她父亲名叫王鸿生,在国家计委工作。对于这个信息,秦海并不觉得意外,能够住在三里河的,自然都是部委子弟,从王哲奕的各种作派来看,也的确符合大院子弟的特征。
  王鸿生如一般的机关干部一样,身上穿着有些泛旧的羊毛开衫,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手里还拿着几张报纸,看起来和蔼可亲的样子。他向秦海点了点头,说道:“哲奕总提起你,说你是个商界奇才,所以我对你也是久仰大名了。”
  秦海客气道:“不敢不敢,在伯伯面前,我只是一个小字辈。一直听说伯伯是在国家计委工作,不过我们企业过去没有和计委打过交道,所以也一直无缘来拜访伯伯。”
  王鸿生道:“我听说,你在委托华清大学和化工设计院搞80万吨乙烯装置的设计,如果要上这样大的项目,那是必须要到计委来立项的,到时候你没准就会成为我们计委的常客了。不过,我可事先说清楚,我在计委只是一个普通干部,无职无权,可帮不上你什么忙,到时候带你认认门还行。”
  “爸!谁说要求你帮忙了。”王哲奕挽着父亲的手抱怨道,“你不能总让客人站在门口跟你说话吧?”
  “哦哦,是我糊涂了。”王鸿生对这个女儿看来颇为溺爱,听王哲奕这样一说,连忙道歉,“来来,小秦,我们到客厅坐。”
  秦海随着王鸿生向客厅走去,同时偷眼观察着王哲奕的家。这是一套三居室的住宅,客厅有将近20平米,以当年的住宅标准来看,算是非常宽敞了。客厅里的陈设比较简单,有一套布面的沙发,一台21寸的彩电,另外就是占了整整一面墙的几个书柜,里面满满当当地摆着各种书籍。
  “来,坐吧,不用客气,过去哲奕读书的时候,也经常带同学到家里来玩的。”王鸿生自己先在一张单人沙发上坐下,用手指着另一张单人沙发,对秦海说道。
  “谢谢王伯伯。”秦海道着谢,坐了下来,说道:“听我妹妹说,阿姨经常做些好吃的,让哲奕带去给她吃,我替我妹妹谢谢伯伯和阿姨了。”
  王鸿生道:“这不算什么,学校里的伙食,我是知道的,年轻人正长身体的时候,光吃学校的伙食哪够?对了,我听哲奕说,你们那里考过来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是你妹妹秦珊,另一个叫宁静的,学习都非常不错。安河我去过很多次,你们北溪市我也去过,的确是人杰地灵,出才子的地方。”
  “王伯伯过奖了。”秦海说道。
  王哲奕端过来一杯茶,放在秦海面前,然后转身坐在中间的长沙发上,看看父亲,又看看秦海,笑着问道:“你们俩在聊什么呢?”
  “我正在向王伯伯夸你聪明能干呢。”秦海笑着说道。
  “我才不信。”王哲奕撇了撇嘴,“你秦老板哪会有时间夸我这样一个普通人,你成天考虑的都是大事情。对了,我今天请你来,可不是瞎耽误你的时间哦,你可以跟我爸爸说说你的80万吨乙烯,我爸爸认识几个石油系统的人,说不定能帮你出点主意呢……是吧,爸?”
  最后一句话,她是冲着王鸿生说的,王鸿生微微笑了笑,说道:“我能出什么主意?不过,对于小秦的这个想法,我倒是挺感兴趣的,如果不涉及什么商业机密的话,我想听小秦说说,学习学习。”
  他的话说得很低调,但秦海从中分明听出了一些暗示意味。在此前,王哲奕并没有透露自己的父亲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只是说要请秦海到家里来坐坐,吃顿饭。此时她突然让秦海把大乙烯的事情说给她的父亲听,显然是她父亲能够在这件事情上给秦海帮上一些忙。秦海不知道王鸿生在计委是什么职务,这一点王哲奕一直讳莫如深,但作为计委的官员,能够给他帮上忙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谢谢伯伯。”秦海说道,“既然伯伯问起来,那我就把我的想法向伯伯汇报一下,不对的地方,还请伯伯指教。”
  “嗯,你说吧。”王鸿生道。
  秦海道:“乙烯是最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之一,以乙烯为原料的有机化工产品包括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涤纶、维纶、乙苯橡胶、丁苯橡胶等等,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这一点不用多说了。我国自1965年开始在乙烯生产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自1973年以来,先后引进了4套30万吨乙烯装置,加上其他小型装置,目前形成了年产约200万吨乙烯的规模,产量居世界第九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乙烯装置规模偏小,总产量太低,与我们这样一个10多亿人口的大国不相适应。而且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型乙烯装置完全信赖进口,这也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国家计委、石油部、机械部、国务院重大装备办等机构一直致力于大型乙烯装置的国产化工作,但迄今为止进展不能令人满意。”
  “这个也不能怨研究部门吧,国家要做的事情很多,乙烯装置国产化只是其中之一,不可能投入太多,这是研究工作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王鸿生沉声说道。
  秦海点了点头,说道:“王伯伯说的原因很重要,我的看法是,国家没钱来做,能不能由民间机构出钱来做?王伯伯可能知道,我因为机缘巧合,搞出了几项新技术,通过出口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所以我想从我手头的资金里拿出一部分,来支持大型乙烯装置的研究,刚才哲奕已经说了,我正在请华清大学、化工设计院等单位做这项工作。”
  “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王鸿生问道。
  秦海笑道:“让王伯伯笑话了,我是个商人,做事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挣钱。我认为,未来中国市场对于乙烯的需求肯定会出现一个井喷,届时市场的需求量可能不是200万吨,而是400万吨、1000万,甚至几千万吨。这样大的一个市场,不去占领,实在是太可惜了。”
  王鸿生摇了摇头,道:“我看事情没这么简单吧?你如果仅仅是想占领乙烯市场,完全可以从国外引进乙烯装置,为什么要自己去搞研发呢?这就好比你想吃鸡蛋,明明市场上就能够买到,你却要养一群母鸡来下蛋,这不是多此一举的事情吗?”
第三百五十章
有眼不识泰山
  听到王鸿生的话,秦海不禁暗暗感叹,能够在国家计委工作的人,果然目光都是极其犀利的,能够从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中察觉出别人的意图。秦海请华清大学、化工设计院开发大型乙烯装置,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建一家乙烯厂这样简单,他的想法分明是既想吃鸡蛋,又想吃母鸡,还要把养鸡技术也收入囊中。
  这些想法,也不算是什么商业秘密。其实国家也知道应该这样做,只是没有这么多资金去做而已。国家的实力相比秦海来说,当然是大出千倍万倍,但同时国家要做的事情也比秦海要多得多,所以具体到一个项目上,倒反而是秦海显得更财大气粗了。秦海并不忌讳把这些想法向在国家计委工作的王鸿生说个清楚,反正国家也不会成为秦海的竞争对手。
  想到此,秦海说道:“我倒不觉得是多此一举。一套大型乙烯装置,是几十亿的投资,如果把这些钱用在国内,可以促进国内许多技术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不瞒王伯伯,我刚刚从化工设计院过来,和那里的专家探讨了一下研究低温钢材的事情。如果这项研究能够取得进展,光是低温钢材这个市场的收益,就足够弥补我的全部投入了。”
  “低温钢材?你想自己搞乙烯球罐和乙烯三机?”王鸿生问道。
  “王伯伯真是行家。”秦海由衷地赞道,大型球罐和乙烯装置中三种最重要的压缩机是乙烯工程中最大的难关,难点就在于低温钢材。王鸿生能够一听他说的情况就说出球罐和乙烯三机,说明王鸿生对乙烯装置是颇有一些研究的。
  王鸿生微微笑着说道:“计委就是一个杂货铺,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别说乙烯装置这样重要的项目,就是女同志头上的头发卡子,我们过去都研究过呢。”
  要说起来,这就是计划经济的一个梗了。50年代中国仿照苏联模式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的时候,一度把权力收到了极致,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纳入到计委制订计划的范畴之内。结果,某一年地方上反映,说市场上买不到发卡,许多女同志都很有意见。计委的干部一检查,才发现是自己在编制计划的时候遗漏了这项,于是赶紧调拨几吨钢材,指令相关企业紧急生产发卡若干,这才解决了问题。
  王鸿生向秦海说起这件旧事,多少有点自嘲的意思,但也说明了计委的工作范围之广泛。作为计委官员,必须具备极其广博的知识,否则就无法指导整个国家的经济工作。
  “目前国内在大型乙烯装置上遇到的困难,大多数与材料相关,其中低温钢材是最大的一个难关。我在化工设计院了解到,国家每年投入用于低温钢材研究的经费,不过一两百万元,加上一些企业自己筹措的资金,总共也不到500万元。靠这样一些投入,要想解决低温钢材的问题是不可能的。
  我和化工设计院方面讨论过了,我会投入2000万元帮他们建立一座低温材料实验室,再根据研究进展为他们提供研究资金,争取在两年之内突破低温钢材的难关。不过,本着谁出钱谁受益的原则,未来低温钢材的专利要属于我。”秦海直言不讳地向王鸿生介绍道。
  “也就是说,如果国家要搞大型乙烯,需要用到低温钢材技术,也需要向你付专利费?”王鸿生似笑非笑地问道。
  秦海点点头:“是这样的……呃,当然,国家可以享受一个优惠价。”
  “你真是掉钱眼里去了!”王哲奕恨铁不成钢地骂了一句,不过眼睛却是望着父亲。她与其说是骂秦海,还不如说是想减轻一点父亲对秦海的不满,作为国家干部,听到有人与国家讨价还价,肯定心里会有些不舒服的。
  “掉钱眼里也不是什么坏事嘛。”王鸿生倒没有像王哲奕想象的那样小心眼,他向女儿说了一句,然后又转过头对秦海说道:“这种由民间出资来搞科研的方式,是国家允许的,也是国家应当提倡的。你说到这,我倒想起来了,上次机械委的杨主任曾经跟我说起过这种模式,他好像也说这是你提出来的呢。”
  “您是说杨新宇主任?”秦海愣了,王鸿生无意之中流露出来的意思,似乎杨新宇的地位比他要低,否则怎么可能会向他说起这些模式呢?杨新宇是机械委的副主任,副部级干部,如此算来,王鸿生又会是什么级别呢?
  “恕我冒昧,我能问一下王伯伯在计委……是什么职务吗?”秦海怯生生地问道,他也知道这样问话不太合适,但一时也找不出更好的说法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3/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