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2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5/416

第三百七十章
丰硕的回报
  听到大家这样打闹,王晓晨也觉得好生无奈。她向大家摆了摆手,然后对秦海说道:“秦总,咱们还是上车吧,他们有自行车,一会就到学院了。”
  秦海道:“不必了,既然碰上学院的人,我就随大家一起走吧,你先坐车回去。”
  说罢,他向那些年轻人笑着问道:“各位,谁能把自行车借我骑骑吗,我也想沾沾你们的喜气。”
  “秦总,你骑我的车吧。”一位和秦海年龄相仿的女孩子推着自己的坤车走上前来说道。
  “谢谢。”秦海接过车,然后问道:“那你怎么办?”
  “我坐小李的车就好了。”那女孩子指着一个小伙子说道,从她脸上的表情,秦海能够猜得出,她与那位小李应当是关系颇为密切的。
  “小李,那就辛苦你了……不过,回去以后你得感谢我哦。”秦海对那小李说道。
  “那是那是,多谢秦总给我的机会!”小李倒是挺活跃的一个人,当即就明白了秦海的意思,赶紧笑着答道。
  “就你贫嘴!”那借车的女孩白了小李一眼,然后便跳上了他的车后架,一只手自然而然地搭到了他的腰间。
  众人嘻嘻哈哈地骑着车重新上路了,秦海也混在他们中间,骑着车与孙玉智并排走着。王晓晨当然不会干涉秦海这种亲民秀,她坐回汽车里,先返回学院去了。
  “秦总,你别介意啊,这些小年轻就是这样没大没小的,他们大概觉得你比较和蔼可亲吧,就真不把你当外人了。”孙玉智一边骑着车,一边小声地向秦海说道。在他看来,秦海虽然年轻,但毕竟是学院的领导,大家这样一口一个“大BOSS”地称呼他,总是显得有些不太礼貌的。
  “我本来也不是外人嘛。”秦海笑道,“大家这样随便,我还真的挺高兴呢,这说明学院的作风很正,没什么阿谀奉承的风气。”
  “这倒是。”孙玉智点点头道,“傅院长、龙院长和王助理都是处事非常公正的人,对我们这些老师也很尊重,大家都说,在材料学院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秦海道:“那就好,我还真有些担心大家不适应呢,毕竟你们原来都是在重点院校工作的,材料学院这座小庙,有些容不下你们啊。”
  孙玉智摇摇头道:“秦总这话说得不对,我们原来那些单位,名头倒是够大了,但要说真正做事,还是咱们安河材料学院的条件更好。不瞒秦总说,我这半年做过的实验,比原来好几年做过的都多。”
  “那岂不是弄得你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了,王老师不会怪我吧?”秦海对坐在孙玉智车后架上的王瑾问道。
  王瑾拍了拍孙玉智的后背,说道:“他原来在工业大学的时候,因为缺乏经费,倒是没什么机会做实验。可是一天到晚应付这样的检查、那样的参观,同样也是经常夜不归宿的。现在虽然忙,好歹是忙他喜欢的事情,回到家给我和孩子的笑脸也比过去多多了。”
  “我过去也没成天板着脸吧?”孙玉智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他倒不是觉得在秦海面前丢了面子,而是觉得自己以往没有给妻子和儿子好脸色,有些歉意。
  “你倒是没有板着脸,只是成天唉声叹气罢了。”王瑾说道。
  孙玉智尴尬地对秦海说道:“王瑾说的倒也是实情,在工业大学这些年,我每天做正事的时间还不到三分之一,其他的时间都是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心情也就难免郁闷了。到了材料学院,没有那么多无聊的事情牵扯精力,学院又能够提供充足的实验经费,我才算是扎扎实实地做了一些事情。”
  “成果怎么样?”秦海又问道。
  “有一些自我感觉不错的成果。”孙玉智骄傲地说道:“有两篇论文下个月就可能会刊登出来了,都是影响因子十几分以上。这都是我过去考虑了很久的题目,只是碍于没有实验条件,一直都做不出来。现在有条件了,很快就出了结果。”
  “恭喜你啊。”秦海说道,他知道论文是学者们的命根子,像孙玉智这样的人,是很在意自己的学术地位的。能够在半年之内弄出两篇高水平的文章,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了。照这个趋势做下去,孙玉智很快就能够在业内博得很大的名气。
  “这还得多谢秦总给我提供的平台啊。”孙玉智客气了一句,随后又紧接着说道:“秦总,发表论文是小事,我在这半年里最大的成绩,是解决了第三代稀土永磁合金稳定性差的问题,我写的两篇论文也都是围绕这方面问题的。我带着我的助手开发出来的三种新型永磁合金,已经交给学院去申请专利了,我敢保证,这三种永磁合金的性能要比日本的同类材料好得多。”
  孙玉智说的这一点,就涉及到材料学院的管理制度了。秦海办材料学院,目的之一为了给如孙玉智这样在原单位不得志的材料学者们提供一个庇护所,让他们不至于辞职下海,或者远走国外。但是,秦海毕竟不是办慈善的,既然把这些人都招揽到自己的旗下,他总是得考虑如何发挥他们的优势,为自己创造财富的。最起码,他也得让这些人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而不是永远靠着他秦海拿钱来支撑学院的运转。
  根据秦海的这种想法,由傅志彬、宁中英、李林广、龙长生等人共同策划,制订了一套材料学院的管理制度。这套制度规定,学院中所有的科研人员必须把自己的科研工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实用价值的专利技术。研究人员所撰写的论文归自己所有,但他们开发出来的专利技术,则归学院所有,个人只能按比例提取专利分成。
  秦海一开始还担心这个制度会遭到众人的抵触,最起码会让学者们感到不满。谁料想,制度推出之后,反馈十分积极,专家们都认为这样规定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大家拿着学院的工资,科研经费也是由学院全额提供,自己能够通过实验写出高水平的论文进行发表,已经是赚了。专利这些东西,就算是大家的职务成果,自然是应当归学院所有的。
  说起来,大家会这样想的原因,在于他们都是从体制中出来的,完全缺乏专利意识。当年的体制根本就不允许研究人员个人占有专利,或者说得更确切点,连他们所在的机构,也没有把专利当成一回事,经常是随随便便就把技术送给别人了。甚至有时候还反被外国机构抢注了专利,弄得实际的发明人反而不能使用自己的技术。
  秦海的材料学院从一开始就把专利当成了决定学院存亡的关键,李林广是亲眼看到热喷涂机的专利如何为秦海挣到数亿美元利润的,因此对专利的认识十分深刻。在他的指导下,材料学院的专家们都学会了重视科研中产生的专利技术,但凡有一些成果,就马上报送给学院的专利处,由专利处组织申请专利。
  为了鼓励学者们多出专利技术,学院还制订了对专利发明人的收益分成制度,规定从专利中获得的收益,会按一定比例返还给发明人,一部分作为科研经费,另一部分则作为科研奖金,直接归发明人个人所有。
  这项政策一出台,引起的连锁反应是十分强烈的。第一个申报了专利技术的是搞热敏陶瓷的专家张娅婷,她在材料学院实验室里研制出的一种热敏陶瓷技术被曲武陶瓷集团采用,并向材料学院支付了专利使用费。张娅婷因此而获得了一笔10万元的专利分成,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学院。消息甚至传到了张娅婷原来的单位,引得好几位原来看不起材料学院,拒绝跳槽的专家也抛开矜持,投奔到材料学院旗下来了。
  从那开始,专家们就认识到了专利技术的好处,并且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研究工作的重心转向了能够产生出应用成果的方向。马恩曾经指出过:一旦社会产生某种需求,将比100所学院更能推动科技的发展。材料学院的情况正是如此,由于有利益的驱动,加上强有力的经济支持,这半年来,整个学院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专利处的人员由三人增加到十几人,还是应接不暇。
  孙玉智本人是搞磁性材料的,秦海在把他挖过来的时候,曾经跟他谈过稀土永磁合金的问题,并且希望他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孙玉智一方面是自己对这个课题感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些报答秦海的心态,因此在稀土永磁合金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
  工夫不负有心人,孙玉智的努力也得到了丰硕的回报,他的研究不但为他提供了两篇优秀论文,还产生了几项永磁材料新成果。孙玉智知道,这几项成果都是处于世界前列的,如果投入生产,可以产生出数百万的利润。在做出这些成果之后,孙玉智觉得自己终于能够坦然地接受秦海给他的优厚待遇了。
第三百七十一章
产学研一体化
  一路上坡下坡,很是考验人的体力。秦海是工人出身,自行车上又没载人,骑车冲坡自然不在话下,屡屡在众人累得呼哧呼哧喘粗气的时候,他还能够显得气爽神怡,于是又博得了众人的一致喝彩。在大家看来,像秦海这样一个大老板,应当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谁想到他居然愿意与大家一起骑自行车,体力上又比大家都好,这就显出青年才俊的风范了。
  等车队终于回到材料学院的时候,其中几位待字闺中的女孩子看秦海的眼神就已经有些花痴前兆了。至于后来不断有人向王晓晨旁敲侧击地打听秦总的感情生活问题,就是后话,不必赘述了。
  “秦总,要不要到家里去坐坐?我们搬了新家之后,你还没有去看过呢。”
  进了学院大门之后,孙玉智指了指后面的家属区,向秦海发出邀请道。他当然也知道秦海是不会接受这个邀请的,他难得回来一次,肯定要先和学院的领导们见见面,然后才有时间去走访普通研究人员。
  果然,秦海摇了摇头,说道:“今天没时间了,我要先去见见傅院长,改天有空了一定上门拜访。”
  “秦总答应了可一定要来哦,玉智一直说要请秦总到家里吃一顿饭的。”王瑾笑着说道。
  “一定一定。”秦海满口答应,当然,双方都知道这样的承诺是没有什么效力的。
  到了行政办公楼前,秦海把自行车还给了先前借车给他的那个女孩子,又随口答应了其他几个人邀请他参加舞会、参加聚餐之类的要求,然后便一个人走进了办公楼。来到楼下大厅,他看到王晓晨和黑子正在那里等着他,便笑了笑说道:“你们怎么在这,没上楼去?”
  “我们等你一块上楼吧。”王晓晨说道,“秦总真是平易近人啊,一回来就和老师们打成一片。”
  秦海笑道:“晓晨当了几个月院长助理,学会打官腔了,连平易近人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和大家一样,你说一句平易近人,让我真是无地自容啊。”
  王晓晨脸上微微一红,说道:“本来就是嘛……其实我也是跟洪轩学的,他搞钢铁厂,总是和官员打交道,说话越来越像个官员了。”
  “以后这种话对外人说就好了,咱们都是自己人,不用说这些客套话。”秦海叮嘱道,“你就把我还当成青锋厂的小青工就好了,秦总不秦总的,没什么必要,以后除非在重要的公开场合,否则你就叫我小秦,听到没有?”
  “好,那我就听小秦的。”王晓晨答应道,她也觉得自己一口一个秦总地称呼秦海显得有些生份了,既然秦海一再要求自己改口,自己再坚持也不太合适。其实,像宋洪轩他们与秦海相处的时候也都是很随便的,并不会总是使用尊称。
  黑子按下了电梯按钮,让众人都登上电梯,来到了办公楼的四层。材料学院的办公楼、实验楼等等,都是按高标准建造的,都安装了在那个年代里比较罕见的电梯。秦海的想法是,这些建筑至少也要用上50年,再过几年,没有电梯的楼房就显得过于OUT了。现在装上电梯,乍看起来有些超前,但长远来看,属于一劳永逸之举。
  “小秦回来了?路上辛苦了吧。”
  傅志彬在院长办公室接待了秦海,他拉着秦海在沙发上坐下来。王晓晨忙着去拿热水瓶倒茶,黑子赶紧从王晓晨手里把热水瓶夺过来,给秦海和傅志彬都泡上了茶。傅志彬看着黑子这番举动,满意地点了点头,觉得儿子的确是懂事了,不再是过去那个只会在街面上惹事生非的混小子了。
  “苏联之行收获如何?那边的情况真的像外面传的那样糟糕吗?”傅志彬向秦海问道。
  “收获不小。其中有几十位专家,我打算安排到材料学院来工作,还有一大批实验设备,也可以用来充实咱们的实验室。总的来说,苏联的东西还真是惠而不费,咱们算是捡着大便宜了。”秦海说道。
  接下来,他便把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向傅志彬和王晓晨做了一个介绍,其中对于苏联经济萧条和社会风气败坏的情况也如实讲述了一遍。听到这些事情,王晓晨还好一点,只是啧啧连声,对于苏联的现状感到不可思议,傅志彬的感觉就显得难受多了,他也属于经历过“同志加兄弟”的阶段的那代人,对于苏联充满了美好的想象,现在听说苏联沦落至此,心里自然很不是滋味。
  “唉,怎么会成了这个样子……”傅志彬叹道。
  “这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吧,我们无权干涉。”秦海劝道。
  “好吧,不管苏联怎么样,咱们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才是最重要的。”傅志彬点了点头,接受了秦海的观点。
  “晓晨,你把学院的情况详细向小秦介绍一下吧,让小秦知道一下咱们过去半年多的工作。”傅志彬对王晓晨说道。
  王晓晨拿过一叠资料,递到秦海手里,说道:“小秦,这是咱们学院的一些资料,你看一下,有不明白的地方,我随时给你解释。”
  “好的。”秦海点点头,开始翻看起那些资料来。在这些资料上,记载了目前学院的人数、实验室规模、科研成果、在研项目,还有成本、预算等等。知道秦海要回来,王晓晨提前几天就把这些资料都准备好了,她知道秦海回来之后肯定是要了解这些情况的。
  秦海把一些大数字看了一遍,知道学院的总体经营没有偏离自己的设想,然后便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科研方面。
  与傅志彬、王晓晨相比,秦海对于材料学科的发展规律了解得更为深刻。傅志彬和王晓晨只是知道专家们一直在努力工作,成果数量众多,形势可喜。而秦海却能够看出哪些成果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哪些在研项目能够取得什么样的预期进展。事实上,在他离开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学院布置了一些科研方向,目前看来,傅志彬和王晓晨等人忠实地执行了他的安排,这些科研方向的工作都做得非常扎实。
  “太好了,这半年时间里取得的科研成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想啊。”秦海一边看,一边兴奋地评论道。
  “真的?”王晓晨与傅志彬交换了一个欣喜的眼神,他们俩都是外行,外行管理内行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情,所以他们一直都对自己的工作有些忐忑不安。现在听到秦海的肯定,他们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
  “你们看,这个张娅婷果然不负重望嘛,这么快就拿出了热敏陶瓷产品,我还以为她起码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取得成果呢。”秦海指着资料中的一个项目说道。
  “张教授非常努力,她带了一个十几个人的团队,几乎是夜以继日地工作。她拿出来的热敏陶瓷产品,我们送到曲武陶瓷集团去鉴定过了,完全符合商业使用的要求,现在曲武陶瓷集团已经在批量生产这种产品了。”王晓晨介绍道。
  秦海道:“产、学、研一体化,是咱们材料学院的工作原则。一定要让生产部门和科研人员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让科研人员知道生产部门的需要,也要让生产部门能够尽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入生产。”
  “嗯,我们正是这样做的。”傅志彬道,“老师们对于咱们这个机制也非常认同,他们觉得能够与生产实践部门取得紧密联系,有助于他们找到正确的科研方向。他们还说,实践部门提出的许多问题,对于他们的研究工作很有启发。”
  秦海笑而不语,产学研一体化本来就是一个正确的做法,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可惜国内的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机制僵化,根本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安河材料学院上面没有那么多管事的“婆婆”,领导层又都是来自于企业的,所以在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部门转移方面,效率要高得多,这也难怪专家们会感觉到新奇了。
  “好,资料我就看到这里,我们到实验室去走走吧,我也实地感受一下咱们学院的科研气氛。”秦海放下资料,站起身来说道。
  “小秦,你刚下飞机,挺辛苦的吧,到实验室去什么时候都可以,你还是先休息休息吧。”傅志彬体贴地说道。
  秦海笑道:“傅院长,我才24岁的人,如果坐坐飞机就会辛苦得走不动路,那可就完蛋了。我是想,我一回来就去实验室,给大家的感觉会更好一些,这些知识分子还是比较在意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的。”
  “哈哈,原来你是在演戏给大家看啊。”傅志彬笑着调侃道,“真不愧是老宁培养出来的接班人,这虚伪的样子,都是老宁教给你的吧?”
  傅志彬说的老宁,自然就是指宁中英了。宁中英是青锋厂的厂长,而青锋厂是秦海这个集团中挣钱最多的,傅志彬在宁中英面前,多少有些自卑。如今,他当上了安河材料学院的院长,管着几百号专家,自信心不知不觉地就恢复过来了,也敢于随便拿宁中英来开开玩笑了。
第三百七十二章
技校生还是研究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5/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