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2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3/416

  “怎么样,现在开心了吧?”秦海看着宁静,笑呵呵地问道。
  “这还差不多。”宁静破涕为笑,娇嗔地说道。
  “那好,现在愿意跟我碰一杯了吧?”秦海把手里装了饮料的杯子放下,端起酒杯对宁静问道。
  宁静劈手夺过秦海手里的酒杯,把饮料又塞到了他的手里,斥道:“你喝那么多酒干什么,你又不会喝酒。”
  秦海用手指了指宁中英,说道:“宁厂长比我喝得还多呢。”
  “我爸酒量大,你能比吗?”宁静说道,说完,她才觉得有哪里不对,赶紧又扭头对宁中英说道:“爸,你也不能再喝了,知道吗?”
  “知道了!”宁中英敷衍着应了一声。心里却在哀叹,自己和秦海这小子都喝了这么多酒,女儿只知心疼秦海,却不知心疼父亲……真是女大不中留啊!
第四百零六章
五亿吨钢材
  敬完酒,秦海和宁中英回到了主桌上,这一桌除了他们俩,余下的都是级别最高的官员。不知道是秦海的面子大,还是大秦集团的面子大,前来参加集团成立庆典的这些高官,在庆典结束之后都没有离开,而是留下来继续参加这场晚宴。
  看到秦海坐回来,正在聊着闲天的官员们都停住了嘴,一个个笑咪咪地把目光投向他,满脸温和的样子。
  国防科工委一位姓白副主任左右看看,见无人发起,便自己端起酒杯,说道:“既然大家都谦让,那就由我先敬秦董事长一杯吧。刚才是秦董敬我们,这一杯是我敬秦董。秦董,别的酒你可以不喝,这杯酒你必须喝下,因为这杯酒我是代表我们国防科工战线上数十万干部职工敬你的,感谢你对我们国防工业的支持。”
  秦海连忙举杯,连声道:“白主任,不敢当,不敢当,小秦我做得远远不够,这杯酒还是由我敬你们战线上那些最可爱的人吧。”
  “哈哈,那就一起吧。”白主任笑着,举起杯,与秦海共饮了一杯。
  听到秦海与白主任的对话,一旁的农业部副部长崔洪春诧异地问道:“怎么,白主任,秦董事长也帮你们系统开发了新产品吗?”
  “那是啊,秦董专门为我们系统开发的一项新产品,已经卖到美国去了,为我们系统创造了很大的一笔收入啊,可以说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就冲这件事情,我也得专程从京城赶过来对秦董道一声感谢呢。”白主任感慨地说道。
  秦海为70X所开发的新型防弹衣,目前已经投入了正式生产,首批产品也已经发往美国。这个订单的金额高达8亿人民币,抵得上科工委对十几家研究所的拨款,为了这样一件事,白主任别说跑一趟,就是来十趟八趟平苑,他也是心甘情愿的。
  “小秦的确很了不起啊,当初为我们浦桑汽车国产化的事情出了不少力,去年他搞了个材料学院,为我们机械委解决了十几项重要的材料攻关难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做的所有这些事情,都没有让国家出钱,而是他自己承担了相应的支出,我今天赶过来,也是为了向小秦说一声感谢的。”机械委的杨新宇接着白主任的话头说道。
  崔洪春点头道:“没错,小秦给我们农业部的帮助也非常大啊,我们国家的农机产品最早走出国门、冲向世界,就是小秦的功劳。”
  他们几个一开头,其他人也都纷纷跟上了。林西省、山南省、浦江市的代表都对大秦集团在他们省市的投资表示感谢,同时希望大秦集团继续扩大对他们当地的投资,并承诺给予各种政策范围允许的优惠。至于杨新宇、崔洪春等部委官员,自然就是从本系统的角度出发,希望大秦集团未来能够在业务结构上向他们的系统有所倾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助力。
  对于众人话里话外流露出来的恭维与拉拢之意,秦海一概给予了热情的回应。一群在寻常人眼里高不可攀的省部级高官,能够放下架子与他把酒言欢,只差称兄道弟,这也让秦海颇有一些受宠若惊的感觉。他知道,众人看中的,是大秦集团强大的财力,以及他本人那鬼神莫测的技术。不得不说,官员们为了自己的政绩,有时候也是蛮拼的。
  这场酒宴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直到宾主尽欢,大多数人都醉意醺醺方告结束。在大家一齐向外走的时候,王鸿生拍了拍秦海的肩膀,问道:“怎么样,小秦,没醉吧?”
  “还好,王主任,不算太醉。”秦海笑着回答道,说完,他又欲盖弥彰地补充了一句:“我平时没喝过这么多酒,今天大概是高兴吧,超水平发挥了。”
  王鸿生笑道:“超水平发挥是一方面,你往酒瓶子里兑了水,恐怕才是主要的原因吧?别以为我看不出来哦。”
  “王主任明察秋毫,我这点小伎俩果然没瞒过王主任。”秦海嘿嘿笑着,承认了自己作弊的事实。其实,像这样的酒宴,作为主人的一方肯定是要在自己喝的酒里做点手脚的,在50度的白酒里兑水,稀释成不到10%的浓度,这样主人的酒量就可以凭空增长到原来的五倍了。如果不做这些手脚,秦海如何能够应付得过这种大场面。
  “既然不太醉,就到我那里去坐坐吧,一块喝点茶,如何?”王鸿生似乎是随口地建议道。
  王鸿生的话听起来像是征求意见,但秦海知道,这其实就相当于是命令了。计委副主任请你去喝茶,哪还有你犹豫的余地。他笑着应道:“听说王主任出差都要自己带着好茶的,我一直想见识一下,今天算是逮着机会了。”
  向宁中英和宋洪轩交代了几句之后,秦海便随着王鸿生来到了他下榻的宾馆房间。进了屋子,王鸿生招呼着秦海一道坐下,然后吩咐秘书开始沏茶。
  王鸿生嗜好喝茶,出门的时候总是交代秘书随身带着茶叶和茶具。秘书用房间里提供的“热得快”烧了一瓶开水,然后从行李中取出一套工夫茶具,用开水烫过了茶壶、茶杯,又在茶壶里放了铁观音茶叶,开始了一套颇为繁琐的泡茶工序。
  “小秦,请你到房间来,是想跟你随便聊聊。”王鸿生眼睛看着茶具上枭枭升起的蒸汽,悠悠地对秦海说道。
  “王主任有什么指示就尽管提出来,我一定认真学习。”秦海摆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态度说道。
  王鸿生摆摆手道:“不是什么指示,只是跟你聊聊天。小秦,我今天听了一下你在典礼上所说的集团发展目标,感觉你志向很大啊。”
  “材料这个市场本身就很大。光是钢材,全球一年的产值就是将近2000亿美元,我们集团现在也就能占到万分之一,还只能算是小打小闹呢。”秦海答道。
  “这么大一个市场,你都想占下来?”王鸿生问道。
  秦海笑道:“全占下来当然不可能,不过,在其中占据一个比较大的份额是完全必要的。没有足够的份额,我就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也就没钱进行新材料的研发了。您是知道的,开发新材料需要巨额投入,有时候几个亿的资金投入进去,可能一点响动都听不到。”
  王鸿生问道:“可是,现在国内钢材市场已经出现了饱和的征兆,我们计委正在考虑要压缩钢铁产能呢,你却打算扩建岑州第二钢铁厂,你不怕未来产品滞销吗?”
  秦海摇摇头道:“王主任,国内钢材离饱和还差得远呢。现在咱们国家一年的粗钢产量才7000万吨,我觉得,未来不到5亿吨都不够呢。”
  “5亿吨!”王鸿生感觉自己被雷了一下,他不屑地说道,“我看你小秦也是放卫星放惯了,这样的数字也敢信口开河。你知道现在全世界一年的粗钢产量才多少,也就是7亿吨多一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居然就敢搞5亿吨粗钢?”
  秦海道:“中国不会永远都是发展中国家,咱们要追赶发达国家,还有很多课要补。我们需要修公路、修铁路,需要给老百姓盖房子,这些都需要用到钢材。而发达国家这些基础建设都已经完成了,所以钢铁的需求量反而不如我们多。我说的一年5亿吨钢材并不是脑子发烧,信口胡说,这是我们集团研究部门测算过的。”
  王鸿生道:“我们计委的预测是到本世纪末,中国的钢材年需求量达到1亿吨左右;到2010年,大概能够达到2亿吨。这已经是比较乐观的预计了,前提是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前几年的增速,不出现大的起伏。”
  秦海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根据他回忆,在实际的历史上,到2000年时,中国全年的粗钢产量是1.3亿吨,与王鸿生说的数字差距不算大。但到2010年的时候,中国一年的钢产量已经达到了6亿吨,占到了全球产量的45%。出现这种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的城市建设和道路交通建设都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从而带动了钢材、水泥等原材料的需求。
  处在1991年这个时点上,人们是很难预见到十几年后的情形的,所以秦海如果要把这种情况说给王鸿生听,对方肯定会不以为然。既然如此,秦海也就没必要去徒费口舌了。
  “国家现在有一个计划,准备在未来两三年内逐步放开钢材、化工原料等计划内产品的价格,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王鸿生岔开了刚才的话题,转而向秦海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放开计划内价格,势在必行。”秦海应道,“目前生产资料价格严重低估,计划内价格和黑市价格相关悬殊,不利于基础材料工业的发展,所以放开价格是必然的选择。不过,我担心放开基础材料价格之后,市场上的整体物价会在大幅度的波动,这一点不知道国家有没有做好准备。”
第四百零七章
一千万吨的储备
  “这正是我们犹豫的地方啊。”王鸿生说道,他指了指秘书刚倒出来的茶,笑着对秦海说道:“先喝茶吧,咱们边喝茶边聊。我主要是想听听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受到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的产品价格体系是严重扭曲的。改革以来,国家陆续放开了轻工业品的价格,但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工业产品价格,一直不敢却触动。重工业是轻工业的上游,重工业产品价格一旦上涨,就会带动下游的轻工业产品价格随同上涨,从而影响到百姓的生活。此外,诸如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价格一旦失控,还会使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面临预算不足的威胁,这也是国家难以承受的。
  尽管有这么多的顾虑,但理顺价格体系仍然是不能不做的事情。重工业产品的价格如果长期得不到调整,重工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最终拖累整个国家的发展速度。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国家计委一直在筹划放开重工业产品价格的方案,到现在这个时候,整个价格改革已经是箭在弦上,随时就要启动了。
  王鸿生深知启动重工业产品价格改革的风险,也一直在寻求规避风险的手段。这段时间,他与不少地方的官员都进行过接触,探讨各地对于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这次到安河来,他与柴培德也谈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但只得到了一个勉为其难的答复。不过,柴培德倒是建议王鸿生听一听秦海的意见,虽然在他们这个级别的官员眼里,秦海仅仅是一个民营企业家而已,但柴培德认为,秦海是一个颇有见解的人,或许能够给王鸿生一些另类的启示。
  早在上次秦海去王鸿生家里赴家宴的时候,王鸿生就对秦海的眼界颇为欣赏。听了柴培德的举荐之后,他便决定要与秦海就价格改革的问题面谈一次,听听这个思维敏捷的年轻人有什么高见。
  秦海拿起小小的工夫茶杯,欣赏了一下杯中碧绿的茶水,一饮而尽,赞了一声“好茶”,又向王鸿生的秘书道了声谢,然后回归正题,说道:
  “王主任,我觉得,价格波动,不外乎就是供求失衡吧。现在生产资料的供应是计划和市场双轨并行,如果要放开计划价格,其实就是把计划内的生产资料推向了市场。原来因为计划约束而买不到这些生产资料的单位,现在有资格购买了,市场需求量就会大幅度上升,从而产生出一定的供求矛盾。您说是不是这样?”
  王鸿生点点头道:“正是如此。”
  秦海继续道:“一种产品如果市场供应不足,就只能是价高者得之,这就是市场价格上涨的原因。要避免出现严重的物价上涨,就需要国家未雨绸缪,事先准备好足够的物资,以便在供求失衡的时候,抛售出来,用以平抑物价,这个道理,我想王主任和计委的研究人员肯定是明白的。”
  王鸿生道:“道理没错,但国家要准备好足够的物资,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觉得,多少物资才能算是足够呢?”
  “我没有这样的概念,王主任应当比我更清楚这一点吧?”秦海坦率地说道。他只是一个材料专家,不是经济学家,哪能计算得出全国的物资缺口会有多大。
  王鸿生也知道自己这个问题不是秦海能够回答得出来的,他说道:“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组织过不下十次专家研讨。专家们的意见也大相径庭,有人认为国家不需要准备什么物资,任凭物价上涨,涨到一定程度就好了。”
  “呵呵,这种观点也不算新鲜了。”秦海用带着几分嘲讽的语气评论道。
  “的确不算新鲜,西方学者把这叫作休克疗法,苏联正准备采取这样的政策。”王鸿生说道。
  秦海笑道:“苏联老大哥的觉悟很高的,总是愿意给咱们当试验田。咱们不妨等苏联人试完,看看效果如何,然后再决定我们要不要用这样的政策,您觉得如何呢?以我的猜想,不出两年,苏联就会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此路不通。”
  “你这个小秦,俏皮话太多了。”王鸿生无奈地用手点了点秦海,批评道。不过,他在心里是很认同秦海的说法的,作为一名老计委干部,他知道休克疗法其实就是饮鸩止渴,中国根本不可能去尝试这样的政策。秦海说得对,苏联人愿意当试验田,就让他们去试吧。等他们撞了南墙,就知道这条路走不通了。
  “不管怎么说,物价波动太大,对于国家经济的破坏肯定是非常显著的。许多企业会因此而陷入困境,老百姓的生活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我觉得,我们国家要搞价格改革,在一定程度内的价格波动可以承受,但必须要有足够的手段来保证物价不会飚升到危及国家稳定的程度,这是国家应有的底线。”秦海收起了调侃的嘴脸,对王鸿生说道。
  王鸿生道:“你说得对,这也是我们计委几个老同志共同的看法。需要建立储备的产品包括煤炭、生铁、钢材、水泥、铜、铝、烧碱、纯碱、重油、汽油等等。以钢材为例,我们考虑至少需要有2000万吨钢材的储备,才能够做到心中不慌。”
  “2000万吨……”秦海在心里默默地计算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目前,全国一年的钢材产量大约在7000万吨左右,2000万吨就相当于三分之一的产量。如果国家计委手里能够掌握这样大的一批储备,就可以在市场出现波动的时候,通过投放物资来平抑波动,从而消减价格改革带来的风险。
  不过,2000万吨钢材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以炭素结构钢坯每吨950元的出厂价格计算,2000万吨就要占用190亿元的流动资金。更何况,钢材的种类繁多,有些钢种的价格比炭素结构钢要高得多,所以2000万吨钢材至少需要占用200多亿元。
  再考虑到钢材只是王鸿生说的其中一种储备产品,把其他产品都计算进来,国家要拿出来的资金起码要达到千亿以上。以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拿出这样大一笔钱,压力是非常大的。
  王鸿生看着秦海脸色的变化,知道他已经明白了这个储备制度的难点所在。他笑着问道:“怎么样,小秦,你们这个企业,有没有可能帮国家分担一点压力?”
  “在您刚才说的这些物资中间,我们大秦集团只生产水泥和钢材。我们的曲江水泥厂产量有限,对国家宏观经济没什么影响。钢材方面,我们现在的产能是100万吨,未来打算扩展到500万吨。这个扩能的计划,原本是打算用五年来完成的,既然现在国家有需求,我们可以考虑加快进度,用2年时间完成扩能,您看如何?”秦海说道。王鸿生既然已经问到他头上了,他也就没必要再讨价还价了,直接把自己的底牌亮给了王鸿生。
  “2年之内完成扩能,能够做到吗?”王鸿生问道。
  秦海道:“这个不难,我们从苏联弄到了一些设备,在欧洲也联系好了一些二手设备,随时可以采购过来,形成我们的产能。当然,这方面可能需要国家给我们一些支持,比如外贸权,还有动用外汇的权利。”
  王鸿生干脆地回答道:“你们打一个报告过来,在国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会对你们特事特办,给你们开绿灯。”
  “那就太好了。”秦海欣喜地说道,看来替国家分忧还是有好处的,国家随便在政策上开一个口子,就足够弥补他的付出了。
  “如果你们全力以赴,在1994年之前,能够为计委方面提供多少钢材储备?”王鸿生迫切地问道。
  秦海想了想,说道:“我们的流动资金也有限,要以库存的方式为计委建立储备,基本上是不现实的。不过,我可以保证到1994年的时候,随时提供出1000万吨以上的应急供应,您看如何?”
  “1000万吨?你打算怎么做?”王鸿生有些惊讶。他万万没有想到秦海敢于开这样的口,在他原来的打算里,秦海能够提供出一两百万吨的支持,他就已经非常满意了。如果秦海这边真的能够提供1000万吨,那对于计委来说就是意外之喜,计委可以把原定用于做钢材储备的流动资金转去屯积其他的物资,这一盘棋就算是走活了。
  秦海低声地向王鸿生说了一番话,王鸿生点头不迭,脸上现出了喜色。他听得出来,秦海的方案的确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如果运作得当,秦海承诺的1000万吨钢材完全能够提供得出来,这对于即将推出的价格改革将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他同时还想到,秦海的这种作法,也可以推广到其他的企业。计委手里掌握着数百家大型国企,如果这些企业也能够学习秦海的作法,哪怕承担的义务少一些,也能够大大地减轻计委的压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3/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