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2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2/416

  樊志渊道:“这是肯定的,小秦你现在是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的老总,日理万机,能够有时间到我们这里来看一看都很难得,日常的科研管理,怎么可能麻烦你呢。不过,我和吉老师也都是搞科研的人,管理方面也不擅长,临时协调一下工作没什么问题,如果要长期管理这些事务,只怕也是力不从心啊。”
  “这倒是……”秦海的眉头又皱起来了。
  大秦集团成立,秦海的许多想法都要加以实施,他开始日益感觉到手头缺乏足够的人才。他需要的人才不是指从事材料科研的人员,因为材料学院那边已经囤积了大量的材料科学家,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人涉足。他现在迫切需要的,是从事经营和企业内部管理的人才。
  比如前不久兼并汉屏玻璃厂的时候,他只能依靠厂里原有的领导班子来进行管理,而无法从集团内部派出得力的人手去接管。这就出现了一种隐患,如果原厂的领导班子不得力,集团的这一笔投资就有可能会遭受损失。即使原来的班子很得力,也可能存在与集团本部离心离德的情况,那对于集团业务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
  “管理人员的问题,我会想办法解决。”秦海没有继续想下去,他对吉、樊二人说道,“你们两位主任先多操一操心,等我们在集团里物色到合适的人选,就会派过来担任管理人员。低温钢材的工艺研究要抓紧,争取能够尽快定型,以便组织生产。”
  “小秦,你就放心吧,我们会把这边的事情办好的。”吉振荣和樊志渊异口同声地向秦海承诺道。
  双方又聊了一些具体的事务,秦海交代樊志渊要保证科研人员们的福利,并商定了发放项目奖金的标准,然后便起身告辞了。吉振荣是专程赶来参与商谈的,事情谈完,他也要回学校去,秦海正好用车送他和秦珊回学校。樊志渊把他们送出设计院的大门,看着秦海的车开远了,才兴冲冲地返回研究中心,开始规划下一步的大动作。
  秦海把吉振荣和秦珊送回华清大学,婉拒了吉振荣请他吃饭的邀请,便匆匆离开了。他驾着车开出华清校园之后,找了一处不妨碍交通的地方把车停下,然后掏出大哥大,拨了一个号码。
  电话马上就接通了,里面传出一个男声:“喂,我是陈贺千,请问你是哪位?”
  秦海笑呵呵地答道:“陈老师,我是小秦,我想现在去请您吃饭,您方便吗?”
第四百四十四章
帮忙添一把火
  钢铁总院北门外的一家饭馆里,秦海、陈贺千对面而坐,桌上摆着三个家常菜和一瓶啤酒。秦海拿起啤酒瓶,喊了两声服务员,见无人搭理,索性用牙齿咬开了瓶盖,给陈贺千和自己各倒上了一杯。
  陈贺千看着秦海这个动作,笑着说道:“小秦,你现在可是一个大董事长了,拿牙咬瓶盖可有失身份哦。”
  秦海也笑道:“什么身份不身份的,在陈老师面前,我不就是一个小学生吗?”
  “哈哈,那我可不敢当。”陈贺千道,他端起酒杯,向秦海举了举,说道:“来吧,我借花献佛,欢迎小秦到京城来。”
  “谢谢陈老师。”秦海也举起杯,说道。
  因为都是非常熟的忘年交了,两个人没有碰杯,只是互相示意了一下,然后各自喝了一大口。陈贺千放下杯子之后,看着秦海说道:“小秦,你这回来京城这么长时间了,才想起来看我,我还以为你把我这老头子忘了呢。”
  “哪能啊。”秦海赶紧否认,说完,他才觉出陈贺千话中有话,不禁奇怪地问道:“陈老师,你怎么知道我来京城很长时间了?”
  陈贺千道:“你以为你不联系我,我就不知道你来京城了吗?告诉你吧,你这次来京城干的那些事情,早就有人告状告到我这里来了。”
  “告状?”秦海愣了一下,旋即哈哈笑了起来:“陈老师,不会是京大的张教授找你哭诉来了吧?”
  陈贺千认真地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张胜颖。过去我们一起合作过,关系一直都挺不错的。你这一次可把她逼得走投无路了,她也不知道听谁说你是我的学生,所以跑来向我告你的状了。”
  秦海这回来京城,主要也就是得罪了张胜颖,所以陈贺千一说有人告状,他自然就想到张胜颖的身上了。得到陈贺千的确认之后,秦海淡淡地问道:“陈老师,您刚才说,张教授找你是告状,还是说情?”
  “告状。”陈贺千说道,“她认为你不尊重科研,试图用经济利益绑架科研人员的学术自由。她还说,如果这种情况不能改变,她要到教育部、科协这些部门去呼吁。”
  秦海冷笑了一声,道:“她想呼吁就去吧。教育部、科协如果能够给她解决研究经费的问题,她也就不用受我的约束了。如果这些部门拿不出钱来,他们凭什么干涉我如何花钱?”
  “唉……”陈贺千叹了口气,换上委婉的口气说道:“小秦,我明白你的想法,也理解你这样做的原因。不过,张胜颖是个很要强的人,指望她低头是不现实的。所以,我觉得有些事情能通融一下,就不必搞得这样僵了。”
  秦海道:“陈老师,您应该明白,我是对事不对人。张教授不愿意低头,我也不强求她低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我从来就没有干涉过她的学术自由,可是她也不能强迫我非要出钱支持她搞科研吧?我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愿意跟我合作的人,我当然没义务提供资助。”
  陈贺千无奈地笑了:“我就知道你是这副腔调。算了,我和张胜颖倒也没什么太深的交情,她来找我告状,我也没给她什么承诺。小秦,你是知道的,我这个人是搞技术的,这些人事上的事情,我还真是个外行。”
  陈贺千说到这个程度,便是表示不愿意淌这一趟浑水了。说到底,秦海并没有什么对不起张胜颖的地方,超导研究中心的经费是秦海提供的,他不想拨给张胜颖使用,这是他的自由,谁也挑不出他的毛病。张胜颖既不想替秦海做事,又希望能够拿到秦海的钱,这个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陈贺千今天向秦海提起此事,也就是略尽人事而已,秦海既然不愿意通融,陈贺千又何必多说呢。
  “你到钢铁总院来找我,有什么事情吗?”陈贺千吃了几口菜,另起了一个话题。
  秦海笑道:“怎么,没什么事情,陈老师就不欢迎我来吗?”
  陈贺千道:“这倒不是,我只是觉得,你秦董事长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办,怎么会有工夫跑来跟我这个老头子吃饭聊天呢?”
  “和您聊天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啊。”秦海恭维了一句,然后说道:“您不问我,我还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呢。我的确是有一些事情想请教一下陈老师,不知道陈老师能不能给我一些指点。”
  “你还跟我来这一套?”陈贺千装出不悦的样子,说道,“你有什么事情,就直接说吧,在我面前不用这样客套。”
  秦海自然是知道陈贺千的脾气的,他刚才这样说,也不过就是故作姿态而已。他放下手里的筷子,非常认真地说道:“陈老师,我这趟来找您,是想借用一下您在行业里的影响力,帮我们整合一下化工机械系统里的研究力量,共同突破一些重大的材料难关。”
  “什么意思?”陈贺千一时没有听明白,诧异地问道。
  秦海把自己与吉振荣、樊志渊他们谈过的设想向陈贺千又说了一遍,最后说道:“我们大秦集团在化工设备行业里没什么根基,可谓是人微言轻。虽然有一个大型乙烯工程作为诱饵,但也不一定能够说动这些大企业。我想,陈老师桃李满天下,在化工机械系统里应当也有不少学生、朋友等等,能不能给我们这件事添一把火?”
  “这是一件好事啊。”陈贺千敏感地意识到了秦海所提计划的价值。应用研究最讲究需求驱动,秦海这边有现实的需求,也愿意拿出资金来支持研究,如果真的能够把各大企业、研究机构的技术人员整合到一起,共同攻关,必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但是,陈贺千也非常清楚这件事情的难度,打破部门界限、企业界限,说起来容易,真要去推行,面临的阻力是非常巨大的。古话说,人多乱,龙多旱,把这么多企业的力量集合到一起,搞出来的成绩算谁的?这些大企业的老总谁都不是省油的灯,干活的时候他们不会太积极,但到争功的时候,可是一个比一个强硬,秦海真的能够镇得住他们吗?
  “你说的这些企业,我都能够找到熟人,我的一些学生就在其中的一些企业里当技术上的一把手,我如果说句话,他们还是会买账的。另外一些企业的技术负责人虽然不是我的学生,但多少也是打过交道的,我也还有几分薄面。你希望我跟他们打招呼,这件事不难办到。不过,光跟他们打招呼,恐怕还远远不够……”陈贺千向秦海说道。
  “还需要怎么样?”秦海问道。
  陈贺千道:“他们毕竟都是技术负责人,不是厂子里的一把手。这种厂际协作的事情,没有一把手点头是不行的。”
  “其实这也是我想向陈老师请教的地方,您觉得我怎么样才能够让这些一把手点头呢?”秦海诚恳地问道。
  陈贺千笑道:“小秦,这个问题你不该问我,应当问你自己才对啊。”
  “问我?什么意思?”秦海有些莫名其妙。
  陈贺千道:“我记得你跟我说过,你认识国家计委的王鸿生副主任。这种协调许多家大企业的事情,计委是最内行的,你怎么没想到去找王主任帮忙呢?”
  “王鸿生?”秦海眼睛一亮。说实话,他还真是把王鸿生这个关系给忘了,这也是因为他这些年一直都在体制外搞经营,对于国有体制内部的关系有些陌生。陈贺千自然知道,国家计委对于那些大企业而言意味着什么,秦海要做的事情,如果能够由计委出面来协调,不怕企业不买账。
  有关建设80万吨乙烯工程的事情,秦海曾经向王鸿生汇报过,也得到了王鸿生的认同。这个项目的一些前期申报材料目前正在计委等候批复,在这个过程中,王鸿生也打了不少招呼,使得批复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有这样一个基础,秦海如果要去找王鸿生谈企业协作的事情,相信王鸿生是会大力支持的。
  还有一个理由,秦海不会向陈贺千说起,那就是王鸿生现在还欠着秦海一个非常大的人情,就是关系建立钢材储备的事情。宋洪轩已经前往海东省去考察钢铁厂建设用地了,不久就将建起一家年产量在5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厂,这也是为国家计委即将推出的取消生产资料统购统销政策所做的准备。
  在王鸿生有求于秦海的情况下,秦海去找王鸿生帮忙说几句话,应当是没什么难度的。更何况秦海要做的事情本身就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王鸿生又有什么理由不答应呢?
  “谢谢陈老师的提醒,我明天就去找王主任,和他谈这件事情。不过,陈老师这边,我还是得麻烦您跟那些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打一声招呼,咱们双管齐下,确保事情能够顺利推进。”秦海说道。
  “这个没问题,今天晚上我就可以开始给这些人打电话。”陈贺千爽快地答应道。
  “那就多谢陈老师了。来,我敬陈老师一杯。”秦海笑吟吟地端起酒杯,向陈贺千说道。
第四百四十五章
秦海有什么背景
  京城石油化工机械厂的厂长黎庆今年已经58岁了,他在这个位置上工作了近10年时间,是名符其实的行业中的老人。在他任上,京石机创造过许多业内的辉煌成就,有一些成就甚至直接得到了中央领导的称赞。就在半年前,某国家核心报纸还发表过对他的专访,标题是“老骥伏枥,志有千里——记锐意进取的京石机掌门人黎庆”。
  按照黎庆与其他一些兄弟企业领导人私下闲聊时的说法,这篇文章算是对他进行盖棺定论了,再熬两年,他就可以带着这一份结论光荣退休,享受一位副部级国企领导应得的待遇。正因为带着这样的想法,黎庆不想多事,只想平平静静地混过自己工作的最后两年时光。
  可是,来自于国家计委的一纸通知,打破了黎庆的梦想。通知上称,为提高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摆脱重大型装备依赖于国外的被动局面,国家计委会同其他部门,向部分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发出号召,要求这些单位团结协作,开展重大装备攻关。京石机作为石油化工装备领域的重点企业,也被国家计委列为攻关企业之一。
  “这是一件好事啊,老周,你又有用武之地了。”
  拿到从国家计委直接下发过来的通知,黎庆笑呵呵地向技术处长周以诚说道。
  周以诚却摇着头说道:“黎厂长,这件事可不简单,我都不知道是福是祸呢。”
  “你担心什么呀!”黎庆不屑地说道,“这种重点项目攻关,咱们也不是第一次承担了,以咱们的实力,还有拿不下来的项目吗?这一回可是国家计委牵头来做的,经费方面肯定比过去部里更大方,你们技术处不是一直说要盖一个测试中心吗,趁这次的机会,向上头多要点钱,不是啥都有了?”
  周以诚道:“黎厂长,这回和过去真不一样。不瞒你说,这件事我前些天就已经知道了,那是我老师陈贺千教授打电话跟我说的。他说,这一回国家是要动真格的,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搞一阵风,弄几个评奖就过关了。”
  黎庆笑道:“瞧你这话说的,咱们过去搞的那些项目,哪个不是真格的?你看看我这办公室墙上的奖状,还有这些奖杯,不都是填补了国内空白吗?你怕啥?”
  周以诚很认真地说道:“这次真的不一样。以往攻关,是由咱们企业自己确定问题,最终成与不成,咱们也能说了算。听陈老师说,这一次国家计委打算换一种方式,问题由他们提出来,标准也由他们说了算,达不到标准就过不了关,连前期拨付的经费都要收回。”
  “这怎么可能呢?再说,重大装备里有什么问题,不就是咱们企业最了解吗?计委那些人懂什么?他们来确定问题,还要确定标准,他们有这个本事吗?”黎庆皱着眉头说道。
  黎庆说的还真是以往国家组织重大项目攻关时候的惯例。组织攻关的单位,自然都是国家部委,部委里大多数人对于技术前沿并不了解,少数从基层调到部委去的干部,也会因为念着香火之情,不会对企业过于苛刻。因此在每一次确定攻关项目的时候,都是由承担项目的企业来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项目成果合格与否的判定标准。
  当然,大多数企业也不至于无耻到故意作弊,既然承担了国家重点项目,他们还是会尽量选择真正能够填补国内空白的内容去做,最终结果也的确能够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
  但是,这种由运动员自己充当裁判员的攻关方式,决定了运动员必然会确定对自己最有利的规则。比如同样是填补国内空白,7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和8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难度显然是不同的。如果企业对于冲击80年代的水平没有把握,他们就会以70年代的水平作为目标。甚至有些单位为了能够不断地出成果,明明能够达到80年代水平,仍然只做70年代的,原因无它,这一次用70年代的水平拿了项目,下次不是还可以用80年代的水平再做一次吗?
  除了项目选择上的投机取巧之外,一些企业还会在技术细节上进行取舍。比如一套设备,最难的部分可能只有5%,其他95%是现有水平能够解决的。企业便会把这5%摘出来,采取外购的方法加以解决,自己只做容易的部分,然后向国家申报一个国产化率95%的成绩,这也是响当当的。
  要说国家部委的官员们看不出这其中的猫腻,也未免太小看他们的智商和阅历了。但看得出归看得出,没有谁能够改变这种状况。
  一来,官员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不足以判断哪些是可以突破的难关,哪些是现实条件下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一味地要求企业去突破某些难关,恐怕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二来,部委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有些部委官员原本就是从企业上来的,还有一些官员可能未来需要到企业去挂职混资历,还有一些官员想着找企业帮忙报销一些吃喝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谁犯得着为了一些大家都吃不准的事情而得罪企业呢?
  这种潜规则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都存在,工业如此,科研如此,教育也是如此。像黎庆这样的老人,在潜规则中浸淫多年,早已修炼得水火不进。现在乍一听周以诚说什么要严格要求,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信。
  “这一次怕是真的。”周以诚道,“陈老师说,这一次政府方面的牵头人是国家计委的王鸿生副主任,这个人黎厂长应当比较熟悉吧?”
  黎庆点了点头,道:“我倒是和他打过交道,的确是一个比较认真的人。上次他来厂里调研的时候,问得非常细,很多问题想打马虎眼都打不过去。不过,他毕竟不是搞技术出身的,石化机械这方面的事情,他能弄得清楚吗?”
  周以诚又道:“他弄不清楚没关系,他在委员会里还专门聘请了一批专家来负责技术上的把关,其中首席专家就是陈贺千老师。”
  “陈教授是你的老师,他应当不会为难我们吧?”黎庆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2/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