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校对)第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416

  “否决……”韦宝林一愣,心里顿时涌出了无数头羊驼,尼玛,这都算个什么事啊!
  如果宁中英不提,韦宝林的确是忘记了。在安排宁中英退居二线、担任调研室主任的时候,县经委主任专门提到,调研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是企业决策机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帮助、扶持年轻干部的作用。
  按照县经委的说法,调研室对企业的决策拥有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最重要的是,在涉及到企业兴衰的重大决策问题上,调研室拥有最终的否决权!
  给调研室赋予这样大的权力,是当时的社会需求。一方面,一大批处在工作岗位上的老干部不愿意放下权柄,拒绝接受退居二线的安排,上级机关只好承诺给他们保留重要的权力,以便让他们心情舒畅地滚蛋。
  另一方面,上级机关对于接班的年轻人也多少有些不踏实,这些年轻干部闯劲有余,经验和沉稳不足,万一步子迈得太大,是会扯得上级领导蛋疼的。为了能够给年轻干部加一道紧箍咒,上级机关便给各级调研室赋予了最终否决权,以便让老同志能够在关键时候把住关口,避免出现重大损失。
  从上面到地方,所有安置退居二线干部的部门,都有相类似的授权。但这些退下来的干部轻易也不会去行使什么否决权,一是不愿意得罪当权者,二是的确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心理。
  久而久之,大家就把这些权力给忘记了,觉得退下来的干部就已经是废人,可以置之不理了。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蔫乎了两年之久的宁中英,居然在这个时候祭出了这把尚方宝剑,一本正经地行使起否决权来了。
  难怪宁中英今天一反常态地要求自己称呼他为“宁主任”,原来是在这等着他呢。
  “老厂长,你这不是和我们这些年轻干部为难吗?”韦宝林无奈了,他知道宁中英不出手则矣,一出手必然是杀招。对方既然找到了捣乱的依据,自己再想通过吓唬的方式来迫使对方屈服,就完全没有可能了。
  宁中英道:“韦厂长,你这话我就听不懂了。厂里工人辛辛苦苦生产出来2万片刀片,市场上能够卖出去5万块钱,而你却以4000块钱的低价销售给别人,而且买刀片的人还藏头缩尾地不敢说出刀片的用途,我作为调研室主任,前来调研调研也不行?如果你能够把这件事的道理跟我讲清楚,难道我宁中英是不讲理的人吗?”
  你特莫就是不讲理的人!韦宝林在心里吼道,但宁中英的话中规中矩,他还真找不出理由来反驳。宁中英即便是不占理的时候,都有无理闹三分的本事,现在他占着了道理,还不定要搅出什么风波来呢。
  “宁厂长,有关转产洗衣机这个决策的情况,我已经向你汇报过了,你也知情了。处理这2万片刀片,目的是为了腾出仓库,以便接收洗衣机生产设备的材料。这2万片刀片是不合格品,错误已经犯下了,我们现在也不说谁是谁非,关键是向前看,你说对不对?”韦宝林辩解道。
  萧东平这个时候不补刀更待何时,他马上把修复过的刀片在永丰农场进行试验的事情向宁中英又汇报了一遍,同时还拿出了林安宝写的那个采购意向证明。
  宁中英把证明接过来看了看,然后扬起来对韦宝林说道:“韦厂长,你看过这个了吗?”
  “这不能说明什么,一个产品救不了青锋厂。”韦宝林答道。
  宁中英道:“一个产品当然救不了青锋厂,但如果我们把每个产品都能够做好,青锋厂何至于此?现在我以调研室主任的名义,命令你们马上把刀片送回仓库,马上组织技术攻关,完成刀片的堆焊工作。”
  “韦厂长,听谁的?”乡镇企业的那位业务员有些呆不住了,对韦宝林问道。在他看来,这真是一场无妄之灾,一个现任的厂长,居然被一个下台的厂长压得死死的,下台厂长居然还敢下达命令,哪有这么窝囊的现任厂长的。
  这时候,项纪勇带着几名工人已经赶到了,原来看热闹的那些人自从看到宁中英出现之后,又悄悄地围了上来,只是没敢凑得太近。韦宝林看到此情此景,知道已经没有翻盘的机会了,宁中英这边既有名分,又有民意,自己如果死扛下去,只能是自取其辱。他狠狠地哼了一声,背着手离开了现场,走向办公楼。
  翟建国见状,赶紧像条宠物犬一样追上去,给韦宝林做伴。
  “把车开回去!”萧东平见韦宝林离开,心情愉快,他向卡车司机挥着手,发号施令。
  “娘卖叉的,你们搞什么鬼,老子这趟白跑了?”司机郁闷之极,忍不住就发作了。这装车卸车的,最后啥也没干成,他这是招谁惹谁了。
  宁中英把眼一瞪,喝道:“你是哪个单位的,敢跑到青锋厂来骂娘,你再骂一句试试!”
  “好了好了,赶紧开车吧,你真想去派出所啊。”马大荣凑上前去,推着司机连劝带威胁地说道。
  “我……唉!”司机被宁中英那恶狼一般的眼神给吓着了,他不过是一个跑运输的乡下人而已,尽管这些年赚了点钱,在城里人面前还是有些怯意。尤其是青锋厂这样的国营大厂,罗织一个罪名把他弄到派出所去喝半天茶是完全有可能的。
  好汉不吃眼前亏吧,司机自己安慰着自己,然后爬进驾驶座,启动了汽车。项纪勇带来的几个工人在旁边指挥着,让卡车又开回了仓库,把刚才辛辛苦苦装上去的刀片又一件一件地卸了下来。
  卸货这种事情,自然用不着宁中英等人去掺和。项纪勇走到宁中英面前,百感交集地说道:“老厂长,多谢你了。”
  “谢什么谢,以后这种事情别烦我。”宁中英假意说道。
  项纪勇却没有开玩笑的心情,他说道:“老厂长,这件事你既然管了,就不能放手。韦宝林现在怕了你,服软了,但他的性格你还不了解吗,我相信,他肯定会继续制造障碍的。转产洗衣机这件事,真的不能干啊。”
  宁中英眯缝着眼看着项纪勇,问道:“那依你之见,我该怎么办呢?”
  项纪勇咬了咬牙,压低声音说道:“必须把韦宝林弄下来,换一个厂长!”
第四十六章
死心眼的秦海
  青锋厂平地起波澜,老厂长宁中英高调复出,把新厂长韦宝林打了个落花流水,而这一切,远在红泽的秦海是一无所知的。
  自从加入解决导弹尾翼材料缺陷的攻关小组之后,秦海就陷入了与各位专家的唇枪舌剑之中,更确切地说,是秦海在不断地对各位专家进行质疑、打击、科普、洗脑。
  以陈贺千为首的这个专家组,虽然还不能算是国内绝对顶尖的团队,但也是精英荟萃,牛人众多。这些人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所缺的只是视野与预见。而正是视野与预见的欠缺,使得他们在这项技术难题面前一筹莫展。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这些专家无能,有些东西本身是受到历史局限的。对于前一项来说,原因在于国内封闭多时,虽然时下已经开始打开国门,但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有些老专家的英语水平达不到要求,用于采购国外刊物的经费也欠缺,所以接触国外学术前沿的机会很少。再加上国外对于一些尖端的技术存着保密之心,这就更妨碍了中外之间的学术交流。
  而至于后一项,那就只能是秦海一个人的专利了,毕竟穿越这种事情,不是谁都能遇上的。有些后世才出现的材料理论和观念,超前十几二十年提出来就是骇人听闻的东西了。
  秦海不敢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暴露得太多,但又不忍心看着一干专家在一层窗户纸面前转来转去,就是差这么临门一脚。他精心地斟酌着自己说话的内容,提示专家们各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有许多地方,秦海都是借着学术刊物上一麟半爪的提示进行发挥,把那些别人根本没有吃透的东西介绍出来,让对方豁然开朗。
  在最初的两天,专家们对于这个年方18,而且还是技校毕业的小年轻充满了不屑,对他说的所有内容都想方设法地进行批驳。但批了两天之后,大家渐渐感觉到,这个小年轻的见识远非大家预想的那样浅薄,他那些似是而非的言论,其实背后都隐藏着深意,稍一琢磨就能让人在某个方面产生出无数的新想法。
  有了这种认识之后,专家们对秦海生出了崇敬之意,说话的语气越来越和缓,对待秦海的态度也越来越谦恭。到最后,发展成秦海每提出一个概念,大家的第一反应不再是带着轻视之意去找毛病,而是赶紧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然后自己偷偷地找个地方去认真研读。
  陈贺千是最早接受秦海的,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秦海才能够进入这样一个高层次的团队。见到秦海大杀八方,把专家教授们都震服了,陈贺千也非常高兴。
  这一天傍晚,吃过晚饭之后,陈贺千把秦海叫到基地的大操场上,一边绕着圈子散步消食,一边对秦海说道:“小秦啊,由于你的加入,我们的研究工作进展神速,关键技术的解决指日可待啊。”
  秦海经过几天的接触,对于整个项目的认识已经远在陈贺千之上。陈贺千他们正在攻克的这个难关,在后世已经是不复存在的。秦海非常清楚解决问题的完整思路,也知道经过自己的点拨,现在整个团队正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如果需要的话,他现在就可以把即将出现的突破提前说出来,让大家直奔目标而去。不过,他也知道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了,还是留一点事情给别人去做更好。
  “陈老师,这都是你领导有方啊,我不过是给大家提了一些想法,至于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不都是各位专家提出来的吗?”秦海低调地说道。
  陈贺千道:“小秦,你就别谦虚了,你提的那些想法,都是最为重要的。很多专家琢磨了几个月的事情,被你一句话就点透了,你说你的贡献还小吗?你不知道现在大家背后是怎么议论你的吗?”
  秦海笑道:“不会是议论我年少轻狂吧?我说话太直接了,估计让各位专家觉得太过孟浪,要不这样吧,等项目结束了,我请大家喝酒,给大家赔罪。”
  “哈哈,你就装傻吧!”陈贺千毫不客气地在秦海脑袋上拍了一下,说道:“大家都说你是大家的小先生呢,对了,他们还给你起了一个外号,你想知道吗?”
  “外号……”秦海摸摸脑袋,“你们都是大学者,也搞这种小孩子的游戏啊?”
  陈贺千笑道:“你个外号可是一个好外号呢,大家都说,你是一本材料学的教科书,你说,这算不算一个殊荣?”
  “各位老师过誉了,我只是无知者无畏,乱说罢了。”秦海应道。
  陈贺千意犹未尽地说道:“你不知道,很多人都在向我打听,你是哪位大师的得意门徒。我说你就是农机技校毕业的,大家都不相信呢,都说等项目结束了,要去农机技校参观参观,看看是什么样的学校能够培养出你这样优秀的学生。”
  “过奖了,过奖了。”秦海摆摆手,赶紧结束这个话题,他说道:“陈老师,现在项目进展顺利,我预计,最多再有半个月时间,课题组就能够把新材料拿出来了。我想了一下,现在我继续留在基地的意义也不大了,所以想向您告个假,提前回农机厂去了。”
  “你还打算回农机厂?”陈贺千有些觉得意外。
  “是啊,我在那边还有不少工作没做完呢。”秦海说道。他急于离开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对农机厂有多少牵挂,实在是再呆下去自己就要露馅了,现在前来找他探讨材料学发展方向的专家越来越多,他渐渐感到自己面临着言多必失的风险了。
  陈贺千换了副严肃的神情,对秦海说道:“小秦啊,这些天一直在忙着搞研究,有些话我也没来得及和你谈。经过这几天的接触,我发现你的理论水平非常高,视野开阔,科研潜力极强。所以我打算等项目结束之后,推荐你到我们钢铁总院去工作,你就不必回农机厂去了,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说到这里,陈贺千用满含期待的目光看着秦海,等待着对方欣喜若狂的神情,甚至在想象着,如果对方纳头便拜,自己要不要坦然地接受这番大礼呢?
  让他觉得意外的是,秦海听到这番话,表情几乎没有什么波动,只是平静地问道:“钢铁总院?您是说,让我去京城工作吗?”
  陈贺千道:“对啊,就是去京城工作。当然了,你的学历是一个局限,要马上解决户口和编制问题,不太容易,但我已经想过了,你可以先以借调的方式到我们那里去工作,然后考我们院的研究生。
  这当然只是一个形式而已,以你在课题组的这些表现,我现在就可以保证,你已经被确定录取了。读研究生是有工资的,所以你的生活问题不用担心,等到研究生毕业,你不就顺理成章地留下了吗?”
  陈贺千这番话说得非常顺畅,显然是他考虑了很久的一个方案。像秦海这样的人才,他一旦发现就舍不得放手了,他相信,京城、钢铁总院、研究生,所有这一切对于一个县城农机厂的青工都是具有绝对吸引力的。
  可惜的是,秦海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青工,陈贺千说的这些东西,在秦海的前一世里都已经尝试过了,并没有什么新鲜感。前一世,他已经当过了科学家,各种风光都见识过。既然老天给了他重新开始一次的机会,他有什么必要再去重复一次已经有过的人生经历呢?
  在前一世,秦海虽然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遗憾也是很多的。许多在实验室中取得的成就,因为设备、工艺等方面的原因,无法转化为实际的产品,让人扼腕不已。秦海知道,材料学要从实验室走向工厂,最重要的支撑就是资金,而且是庞大到让人无法想象的资金。
  在穿越过来之后,秦海就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如果自己能够凭借前世的知识,把握住眼下这个狂飚突进的机会,是否能够积累起巨大的财富呢?用这些财富去实现前世的创意,岂不是更有意义?
  带着这样的想法,秦海对陈贺千的如意算盘给予了一个委婉的拒绝:“陈老师,我暂时还不想离开安河省,我这个人闲散惯了,如果到研究机构去做学问,只怕会憋出毛病来的。所以,您的好意我心领了,我还是想回农机厂去。”
  “这这这……这怎么可能呢!”陈贺千没有想到自己说了半天竟然换来这样一个回答,对于无数人来说几乎是一步登天的机会,秦海居然舍得弃如敝履,难道是自己没有说清楚?难道是秦海并不知道去京城工作意味着什么?难道是……秦海在安河有一个相好的女孩子,他为情而困,因此宁可放弃后半辈子的荣华?
第四十七章
求见岳国阳
  陈贺千在心里组织着辞句,想着如何说服秦海。秦海从陈贺千脸上变幻的表情中看出了对方的想法,他微微笑道:“陈老师,你不必多说了。我虽然没有离开过安河,但京城是怎么回事,我非常清楚;总院的地位,我也非常清楚。我知道您这个安排对于像我这样一个青工来说,是一步登天的提携,不过,恕学生目光短浅,我更愿意留下来,从基层做起。”
  陈贺千还在进行着努力,他说道:“作为一个年轻人,从基层做起是对的,你有这样的心态,非常值得赞赏。我也是下过工厂,开过机床的。不过,到了总院,你仍然还是有机会接触基层的,我们经常要承担各种为企业、为部队服务的工作,这都是接触基层的机会嘛。”
  秦海道:“陈老师,您误会了。我只是想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在事情还没有眉目之前,我也不便对您多说。你放心,我不会离开材料这个领域,几年之内,我们肯定还会再见面的。另外,我还想求您和课题组的专家一件事情……”
  “什么事,你尽管说。”陈贺千道。
  秦海道:“我现在在农机厂工作,未来肯定会有很多事情需要麻烦到你们各位,甚至有时候还要走走你们的路子,开开后门之类的,希望到时候你们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能够给我这个小年轻行一点方便。”
  “这……”陈贺千有些犹豫了,这种红果果地找他开后门的事情,他过去也曾遇见过,他的处理方法就是毫不留情面地予以回绝。可是,眼前这个人却是他非常看好的秦海,撇开秦海自身的才华不说,就凭秦海在这个项目中做出的贡献,陈贺千也很难表现得过于绝情。
  秦海哈哈一笑,说道:“陈老师,我把您给吓着了,对不起,对不起。我说的开后门,绝对是在政策范围之内的,不会让您去违反原则。我只是想请您在方便的时候帮我引见一些人,或者给我做个证明之类的,我可以保证,这些事一定是利国利民,绝对不会伤天害理。”
  “如果是这样,那有什么困难呢?”陈贺千的心略略放下了一些。他是一个书生,不太懂社会上的那些弯弯绕绕的事情,他对秦海有好感,因此也就相信了秦海的人品。既然秦海能够保证不伤天害理,那么在合理的范围内提供一些帮助,自然是可以的。要说起来,自己的能量也不差,很多学生、故旧之类的,都是在权力部门说话有一定份量的。
  “陈老师答应了?”秦海似笑非笑地问道。
  陈贺千认真地点点头:“只要不违反原则,我肯定会全力帮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4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